2022年事業單位面試備考:哲理類題目中的名言警句
下面幫大家針對不同的主題,收集了一些經典的名言警句,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遇到此類題目的時候靈活運用。
【第1句】:信心
【第1句】:堅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馬爾頓
【第2句】:先相信自己,然后別人才會相信你。——羅曼·羅蘭
【第3句】: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蕭伯納
【第4句】:堅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認準的東西也一定適合于他人這就是天才。——愛默生
【第5句】: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掉自信心了。——培爾辛
【第2句】:奉獻
【第1句】:人生價值的大小是按人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來衡量的。——向警予
【第2句】:上天賦予的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奉獻。——松下幸之助
【第3句】: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并不要求什么報酬。——泰戈爾
【第4句】:如果我們想交朋友,就要先為別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時間體力體貼奉獻才能做到的.事。——卡耐基
【第5句】:你要記得,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高爾基
【第3句】:寬容
【第1句】:吃別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別人所不能忍的氣,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別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第2句】: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歐文
【第3句】:寬容并不是姑息錯誤和軟弱,而是一種堅強和勇敢。——周向潮
【第5句】:遇方便時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明)吳承恩《西游記》
【第6句】:寬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遠保持警惕,才能擁有。——汪國真《寬容與刻薄》
哲理思辨類作文題目
導語:在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中考作文方面,據介紹,今年的作文是材料作文,引用的是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觀點,要求對“信與不信”進行一番思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哲理思辨類新材料作文(一)
【命題規律】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這一特色在2010年新課標卷作文命題中體現得格外鮮明。
高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種熱帶觀賞魚,在小魚缸里不管養多長時間,也只能長到3寸來長。然而,將這種魚放到大水池中,兩個月就可以長到一尺長。
狼是一種有極強好奇心的動物,它們對周圍的環境總是充滿興趣,不斷體驗,從而躲避危險,發現食物,頑強地生存下來。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隨機挑選出一些學生作為“最有前途者”,然后將名單交給班主任。由于老師對這些學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個月后,他們的成績明顯提高。以上現象啟發人們認識到人才成長是有一定規律的。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三則材料啟示考生把蘊藏在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中的哲理揭示出來,并用以指導自己的人生。①熱帶觀賞魚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狀態,啟示人們注意環境對人生的影響;②狼的頑強生命力告誡人類要有適應環境的能力;③心理學家的隨機試驗,暗示教師要用積極向上的眼光看待學生。2012年的作文命題對哲理思辨也有所體現,船工的善舉和船主的酬報蘊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等哲理思辨。
【命題趨勢】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大自然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生活哲理,引導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審視自然和社會中的某些現象,展示哲理思維,凸現文化底蘊,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導向。2013年新課標高考作文仍會堅持這一命題趨勢,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將更加濃郁。自然是辯證法的一面鏡子,和人類的生活有著某種對應關系;社會是哲理思維的集散地,許多現象可以引發人們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將進一步引領考生對一些典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熱點現象進行哲理思辨的解讀。
試題一: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對于完整而言,是一種未完成的狀態;相對于傳統而言,是一種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廢”,“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種美妙的境界,例如,“猶抱琵琶半遮面”表現一種羞澀、朦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贊揚一種堅持、執著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種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產生的美非常多,請你展開想象和聯想,文案你所發現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試題分析】這道試題,是典型的哲理思辨類作文命題,符合近年全國新課標高考作文的命題導向,具有較強的哲學內涵。命題者力圖引領考生跳出傳統的審美視角,對“半”的審美價值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這種命題意向,對培養考生辯證的審美觀具有重要意義。受傳統的審美觀念的影響,考生普遍對“半”的缺憾印
象較深,而對“半”的美學價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時難以暢通。破解此癥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舉的“半”之美的實例,沿著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會領域拓展思維,“半”之美就會紛至沓來;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體解說那些“半”美在何處,有何哲理,這樣寫,也基本符合要求。
【寫作指導】這道作文題富有哲理,閃爍著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蘊含的哲理指導自己的人生,將受益匪淺。審題時,要注意題目中“文案你所發現的生活中的‘半’之美”這一限制條件。如果審題不嚴,就會有跑題的風險。行文時,要么只寫“半”之美,對“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為主,以丑為賓,千萬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賓奪主。對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導作用,展開想象和聯想,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半”之美,幾乎隨處可見,列舉難以窮盡。思路暢通后,要精心選材,可集中筆墨專寫一種“半”之美,對自己體驗最深的事理盡情闡述;也可展開筆墨寫多種“半”之美,通過多角度的論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論寫“一種”還是寫“多種”,都要把其蘊含的哲理揭示出來,這樣才符合哲理思辨類文章的特點。
【例文】帆張半扇免翻傾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人們都喜歡圓滿,把它當做最好的結局。可不是嗎?一輪皎潔的圓月掛在空中,怎能不牽動文人們的詩興?一次親人的團圓,又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
然而,圓滿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獨特之美。
半,讓人體味含蓄之美。國畫大師齊白石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這位受人景仰的畫家,深刻地道出了繪畫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樣的道理,話也不能說得太直露,否則就失去了生活的韻味。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含蓄之美。“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詩人只說了詩意的一半,另一半卻深藏不露。透過詩意的一半,讀者把另一半品味出來了,深深的愁緒溢滿心頭,多含蓄,多美妙。這種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虛半實之間,讓你自己去揣摩,去聯想,去體驗。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頃刻間就像活了一樣,在你心里演繹出妙不可言的畫面,這樣的藝術欣賞,讓你心領神會,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話說得滿滿當當的,直白的文字就顯得蒼白單調了,就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
半,讓人領略缺憾之美。一塊玲瓏剔透的美玉,沒有一點瑕疵。你也許會為它的完美而驚嘆,可是驚嘆過后,你卻沒有一點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絲如縷的紋路,你就會好奇地鑒賞,把那些紋路與諸多事物聯系起來,奇妙的遐想聯翩而至。人生如玉。人們總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樣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點波瀾,一絲缺憾,你才有奮斗的動力,并且享受到奮斗的樂趣。真正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苦樂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滿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織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繽紛。
半,讓人體會謙遜之美。“滿招損,謙受益”,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滿,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這樣才能不斷成就人生的“滿”。清代詩人李密庵詩云:“帆張半扇免翻傾。”擁有謙遜品質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麗的色彩,不賣弄馥郁的芬芳,卻讓人格外景仰。他們懂得“半”的道理,深諳“半”的藝術,達到了“半”的修養,為我們樹立了“半”
的榜樣。
【點評】主體部分采用并列式結構,多角度地寫“半”之美,主題突出,聯想豐富,內容充實,其中,“半”的謙遜之美,視角較為獨特,頗有新意,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對人生的成長具有切實的指導作用。論證手法多樣:對比鮮明,每種“半”之美,都通過正反對比手法揭示其哲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例證精當,依事說理,把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人生的道理結合起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引證貼切,旁征博引,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篇末引用清代詩人李密庵的著名詩句“帆張半扇免翻傾”點明題旨,生動形象,既使文章首尾圓合,又涵蓋了全文,“免翻傾”,不僅針對人生成長而言,也適用于藝術創作等領域。結尾意味雋永,用一組優美的排比句收束全文,凸顯了“半”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功能,發人深思。
哲理思辨類新材料作文(二)
試題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個老奶奶,是個乞丐,與年僅九歲的小孫子相依為命,整天挨村挨戶乞討。有一次,他們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來臨,老奶奶摟著小孫子睡在大樹下,口中念念有詞,求菩薩保佑他們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連三天,他們還在大山里瞎轉。小孫子又累又餓,頂撞奶奶說:“求菩薩沒用,世上根本沒有菩薩!”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第四天一大早,老奶奶推醒熟睡的孫子說:“菩薩剛才顯靈了,告訴我沿著小溪一直走就能出山。”孫子側耳聽,果然傳來潺潺的水聲。祖孫倆沿著小溪走終于看到了一個小山村。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試題分析】這道試題,與近年全國新課標高考作文的命題意向吻合:把哲理思辨隱藏在一則生動有趣的故事中,等待考生發掘其奧秘。試題引導考生辯證地分析故事情節的內涵,多角度地解讀命題材料,為應對2013年高考作文提供了有借鑒價值的訓練藍本。材料中的老奶奶,是個可親可敬的堅強老人,千萬不能把她當做老封建、老迷信。如果那樣寫,就與故事的主旨背道而馳。老奶奶動不動就“求菩薩”,只是一種習慣性或下意識的行為,與人們遇到危難時“呼天喊地”、求“老天爺”或“菩薩”保佑一樣,與迷信沒有關系。特別是對處于絕境中的祖孫倆來說,老奶奶“求菩薩”,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情急時求生的策略。
【寫作指導】這則材料講述的小故事,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堅守信念,永不言棄。以此立意,的確是不錯的選擇,但此類立意,很容易使考生陷入空泛說理或簡單地擴展材料的誤區,因此構思時要注意使文章有一些感性色彩,以增強生動性和感染力。倘若對材料細細揣摩,會發現“堅守信念”只是材料的顯性特征,材料中還有不少生活哲理有待開發。例如:①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生硬的說教適得其反;②謊言不一定都是丑陋的,為了一個崇高的目的而撒謊,那謊言也是美麗的;③要自信,菩薩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菩薩”就是你自己,心中有了這樣的“菩薩”,就能創造出奇跡。這些立意,更有利于考生發揮。
【例文】信念,開花
生在狹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縮,你把根伸向大地深處,汲取甜美的清泉,你
把生的氣息呼向宇宙的漩渦,你高昂著頭,微笑,
你堅信自己會開出最美的花朵。
一個狂風暴雨的日子,我試圖把你搬進屋中,但我失敗了,你的根已從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親的胸懷,你分明在告訴我:“在母親身邊,這點痛算什么?”
你以堅強的信念,沖破了人為的牢籠,以不拔的意志不斷地汲取著,你宣誓:
要回報給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風雨中的飄搖,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譏笑,你都經歷過;當美麗的蝴蝶飛離的時候,你也曾悵然過,然而,為了自己的宣言,你堅守著獨自
的執著。
當萬紫千紅不再,當黃葉不再翻飛,你把一年的積蓄全部獻了出來,清淡高雅,香遠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氣中,充滿了菊的幽香,閃爍著柳的金黃。你仍舊微笑著,猶如神話中的白雪公主,猶如出嫁前滿臉嬌羞的新娘,猶如心中
那飛翔的金燦燦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歷經了多少風雨,多少磨難之后,你終于實現了自己
的諾言。在這空靈的秋天,誰能否認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誰沒有對自己或對親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舊,艱難困苦的淘洗,言猶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親那漸白的頭發以及在凜冽的北風中破棉衣上的絲線隨風飄揚的圖景,攫住了我的心。為了我,他們失去了許多應當擁有的東西。“信念,開花”我向上蒼祈求,不知念過多少遍這樣的咒語,但信念之花離我還是那么遙遠,我為自己的孱弱而慚愧。然而,菊在颯颯秋風中低吟淺唱,仿佛在告訴我:現在不
是慚愧的時候,為信念必須堅持,堅持到最后!
這是振聾發聵的告誡,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會變成明天的奉獻。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閃光,信念之花在開放,信念之鴿在飛翔。
聽,菊香四溢的空中傳來了年輕詩人海子的歌聲:
走在路上,放聲歌唱,
大風刮過山崗,
前面是無邊的天空。
菊香與歌聲滲透了我的心底
總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會在堅守中開出燦爛的花,就像那在颯颯的秋風中傲然綻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領著小孫子走出大山
【點評】本文構思精巧,借助材料提供的小故事,形象地詮釋了“堅守信念”的主題。文章沒有直奔主題而去,而是托“菊”言志,通過對菊花高潔品行的抒寫,在菊的引導下,逐步走上“堅守信念,永不言棄”的主題軌道,含蓄地傳達出一種堅守執著的精神。在具體寫法上,本文有許多出彩之處:①標題“信念,開花”,暗用《天方夜譚》中的一句咒語“芝麻,開門”,與老奶奶求菩薩保佑暗中呼應;②用第三人稱“你”寫菊花,如同與菊對話,親切感人;③試題材料在篇末才浮出水面,作者沒有簡單地摘抄或復述材料,而是從材料中提取精髓,把老奶奶領著小孫子走出大山當做“信念”的化身,既巧妙點題又以回歸材料作結,這是規避跑題風險的有效手段,非常值得考生借鑒。
哲理名言警句摘抄
【第1句】: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托爾斯泰《世界名言錄》
【第2句】: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托爾斯泰《世界名言錄》
【第3句】: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愛因斯坦
【第4句】:人的價值,在遭受誘惑的一瞬間被決定。
【第5句】:人一旦覺悟,就會放棄追尋身外之物,而開始追尋內心世界的真正財富。
【第6句】:一個人沒有學問,就跟一條牛沒有區別,不是帶上軛架,便是給人宰了吃肉,它還盡搖晃尾巴。——高爾基《人間》
【第7句】:年輕是我們唯一擁有權利去編織夢想的時光。
【第8句】:沒有比人生更艱難的藝術了,因為其他的藝術或學問,到處都有教師。——塞涅卡
【第9句】:真正的科學家應當是個幻想家;誰不是幻想家,誰就只能把自己稱為實踐家。——雨果《海上勞工》
【第10句】: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戲劇集》
【第11句】:沒有了愛的語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第12句】:只要有信心,人永遠不會挫敗。
【第13句】:在學問上每前進一步,就更接近這真理一步。——托爾斯泰
【第14句】:人,就像釘子一樣,一旦失去了方向,開始向阻力屈身,那么就失去了他們存在的價值。——蘭道
【第15句】:磨滅一切事物,唯獨恩德,時間越久,它的力量就越大。——拉柏雷
【第16句】:青春一經“典當”,永不再贖。
【第17句】:真正的愛,應該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靈魂的`深度。
【第18句】:學問是光明。——高爾基《淪落的人們》
【第19句】:人的知識越廣,人的本身也越臻完善。——高爾基《世界名言錄》
【第19句】: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第20句】: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的聰明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馬克思
【第21句】:將自己陷于罪惡中的人是常人;為自己的罪過煩憂的人是圣賢;夸耀自己的罪過的人是魔鬼。——富勒
哲理思辨類高考作文
導語:同學們知道哲理思辨類的作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哲理思辨類高考作文(一)
阿姆斯特朗,一個超越極限的人,已經第五次站在了環法大賽的冠軍寶座上,曾經的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美國小伙,如今卻一躍成為環法五冠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更奇特的是五年前的他已身患癌癥,正是由于他不斷地突破自我,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極限,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更高,更快,更強”這一奧運會的宗旨正是運動員們挑戰極限的動力,蒙哥馬利將男子百米紀錄提高到了9秒79,而喬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績至今無人能近,一個個世界記錄的誕生便是人們一次次挑戰極限的成功。
人的潛力雖然是有限的,但開發出來的卻只有10多個百分點,另外的則需要我們去解放它,讓我們挑戰極限將它開發出來,這對我們百益而無一害。
曾經,珠穆朗瑪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經,南極極點是不可穿越的;曾經,馬利亞納海溝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遍了各國國旗;而今,極點上留下了我們的足跡;而今,海溝里還有我們的殘溫……這一個個不可能在現在已經變得平常,都是因為挑戰極限,變不可能為可能。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計算機的普及,從歐羅巴到美利堅,從東非高原到南美平原,從地球到月球……到處都有挑戰極限的人們,到處都有新的記錄產生,到處都在重新找起點。
極限雖然可以使自己,使人類的潛力得以提高,但不要過分挑戰。它就如彈簧一樣,有受壓限度。
珠峰上也有受難者的尸骸,極點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跡,海溝里也有勇土們的墓碑,綠茵場上也倒下了一個維維安福……
讓我們告別昨天的記錄,挑戰新的極限;讓我們跳得更高,跑得更快,變得更強;讓我們一起來唱那首歌吧:
“超越夢想,一起飛……”
評點:材料豐富,一氣呵成,當為本文最大的特色。從身患癌癥的阿姆斯特朗到蒙哥馬利9秒79的'百米記錄,到喬伊娜的百米10秒49的成績,再到珠峰到南極極點到瑪利亞那海溝,旁征博引,一氣寫來,頗有氣勢。作者擁有的這些準確翔實的材料,自有一種無可辯駁的力量,增強了說服力。語言鏗鏘有力,整齊而又富于變化,顯示了良好的語文素養。第二段中舉到的兩個并列的例子作者表述為“蒙哥馬利將男子百米記錄提高到了9秒79”和“喬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績至今無人能近”,同樣的例子就顯得決不雷同。第四段先用三個“曾經”,后用三個“而今”進行對比,結構整齊,前后呼應,又間有長短句,使句式搖曳多姿,有一種韻律的美。
哲理思辨類高考作文(二)
很久很久以前,喜瑪拉雅山腳下有一塊石頭。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石頭沉默地看著前來挑戰珠峰的人,一群,又一群。
一天,一位年輕的登山人問:“石頭,當我下山時,你想要點什么嗎?”石頭嘆口氣,說:“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給我吧!”
年輕人走了,石頭等著。
年輕人回來,無比沮喪地說:“石頭,我從小就夢想登上世界最高峰,那就是我生存的理由。可我征服了那極限的同時,卻感到這世上再無可留戀了。我活著還為什么呢?我本想一死了之,但答應了你,只好將這最不想要的生命留給你了!”
于是年輕人傍著石頭住下,一天又一天,變成了老人。
又有一天,一位年輕的登山人遇上了安閑的石頭和安詳的老人,于是問:“當我下山時,你們想要點什么嗎?”老人和石頭對望一眼,也嘆了口氣,說:“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給我吧!”
年輕人走了,石頭和老人等著。
一周,一月,一年……
年輕人回來,對石頭和老人說:“很抱歉,我什么也不能帶給你們。我經歷了千辛萬苦征服了珠峰,卻發現過了極限便無可追求,難過得想死,念著對你們的承諾便想把最不想要的生命帶給你們。下山時我卻發現了一位凍死的登山人。他離山頂已很近,卻永不能實現他的夢想了。而我比他幸運啊!為什么我卻還想死呢?我的體力和毅力支撐我征服了自然的極限,難道卻要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的極限面前屈服嗎?我不該失落于終極的征服!這種超越使我豁然開朗!于是我盡力去救助那些遇困的人們,每次成功都讓我感受到生命是多么可貴!是對你們的承諾使我在最想放棄的時候沒有那么做,才會有現在這番感悟。謝了!”
年輕人說完深深地對老人和石頭鞠了一躬。
石頭意味深長地看著老人。
而老人淚流滿面。
評點:本文就“極限”這一話題構思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頗值稱道。作者獨出心裁,用一塊石頭作為故事的主人公,給故事籠罩上一層濃濃的神話色彩,同時也便于故事條理清晰地展開。第一位年輕人與第二位年輕人相同而又不同的經歷啟示我們,挑戰極限并不能成為人生的彈簧極限目標,它僅僅是人生的一部分,極限之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追尋的東西。結尾處理很為成功,石頭的意味深長,老人的淚流滿面,都是兩個含義深刻的細節,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心理能力的極限”這一說法出現得有些突兀,但相對于全篇,也僅為白璧微瑕罷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