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野草》散文集:《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引導語:魯迅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出自他的《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詩。這首詩中批判了維護舊社會的“聰明人”,諷喻了對這社會不滿而實際又在維護這社會的“奴才”,歌頌了和舊社會作堅決斗爭,要毀壞這舊社會的“傻子”。此文短小精悍,明白曉暢,寓意深刻。下面是《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詩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么!”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要錢;頭錢〔2〕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并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
“這怎么行?……”
“那么,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墻。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后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夸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夸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么……。”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解】
〔1〕本篇最初發表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四日《語絲》周刊第六十期。
〔2〕頭錢舊社會里提供賭博場所的人向參與賭博者抽取一定數額的錢,叫做頭錢,也稱“抽頭”。侍候賭博的人,有時也可從中分得若干。
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詩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詩作于1925年12月26日,最初發表于1926年1月4日《語絲》周刊第60期。作者魯迅在創作此文前的一個時期內,正是他和《語絲》同事及章士釗同“現代評論”派斗爭最激烈的時候,林語堂在《語絲》上發文這樣說道:“華北大學諸君子不曾罵人,正是因為他們對執政的謙恭,并不使我十分起敬,但是由他們方面卻正以為謙恭于執政是學者的態度,肆口漫罵者正是一號流氓,由此我們更明白馮文炳所說的‘我們的不干凈也是干凈,否則世上到那里去找干凈!’所以有人說《語絲》社盡是土匪,《猛進》社盡是傻子。”作者魯迅有感于當時的社會斗爭創作了此文。
魯迅《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散文詩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篇散文寫了一個寓言似的故事,創造了具有概括性的三個人物,并展示了他們對待由于主子壓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態度。
一是聰明人。他聽到一個奴才的悲哀的訴苦:每天不一定能吃上一餐飯,即使能吃上,食物也是“連豬狗都不要吃的”高粱皮,且只有一小碗。從“吃”的方面說明奴才過著連豬狗都不如的生活。聰明人聽了之后,始而慘然地表示自己的“同情”,繼而“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再而給予空洞虛偽的安慰:“我想,你總會好起來……”后來,當奴才自以為“好起來”時他“也代為高興似的”表示贊賞:“可不是么……”聰明人是一個虛偽的慈善家,欺騙人民的、統治者(主人)的幫兇。
二是傻子。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是一個具有一往無前的斗爭精神但又脫離群眾的反抗者形象。他在聽奴才訴說住的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還“滿是臭蟲”,而且“穢氣”重,“四面又沒有一個窗”時,對他的'苦難生活極表同情,大罵主人“混賬”。并埋怨奴才:“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這建議遭到奴才拒絕后,“傻子”便斷然叫他“帶我去看去”,并立即行動,“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墻”,給奴才“打開一個窗洞來”,改善他的居住條件。但奴才卻以“主人要罵”為由,對傻子的行動加以阻止。“傻子”競不解釋,只說了“管他呢”之后,繼續砸。結果,被奴才叫出一群奴才將他當作強盜趕走了。這表現了“傻子”愛憎分明,疾惡如仇,勇于斗爭的一面,也表現了他孤軍奮戰,貿然行動,勇有余而謀不足的一面。一個拯救群眾的英雄,反被群眾當作強盜趕跑,歸于失敗,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其蘊含的教訓是深刻的。
三是奴才。這是一個受盡苦難的,被壓迫、被剝削而又毫無覺悟的勞動者的形象。他在主人的殘酷剝削壓榨下,過著豬狗不如的悲慘生活,可他一身馴服的奴才骨頭,沒有一點反抗精神。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尋人訴苦”。他“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這是他的奴才性格的特征。他為博得聰明人的一點淺薄的同情和慰安,而感到舒坦和快活,以致發出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的慨嘆,他為自己破爛的住房而憤憤不平,但當“傻子”要給他砸出一個窗洞時,他卻大聲哭嚷:“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他站在主人的立場引出一群如他一樣的奴才把傻子趕走。最后還恭敬而得勝地向壓榨他的主人表功,是他先叫喊起來趕走了強盜的,從而獲得了主人的“夸獎”。后來見到聰明人,還津津樂道主人的夸獎,感激聰明人說他“總會好起來”的先見之明,為自己的“有功”而“大有希望似的高興”起來。至此一個受盡苦難而又麻木不仁,愚昧地忠實于剝削者、壓迫者的勞動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他是個被軍閥統治者腐蝕了靈魂的真正的奴才。
文中創作的三個人物,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深刻地揭示了在帝國主義、軍閥統治的社會中,聰明人(統治階級的幫兇)的偽善和陰險,奴才(勞動者)的麻木、卑怯,傻子(反抗者)堅決、果敢的斗爭精神及其個人反抗一定要失敗的前景。暗示了他一貫主張斗爭要“韌戰”、“壕塹戰”,反對赤膊上陣的戰法。全文運用對話,但個性自現,諷刺針砭,溢于言表,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原中國作協黨組書記馮雪峰:“聰明人”其實也是一種奴才,不過是高等的奴才;他很聰明,知道迎合世故和社會的落后性,以局外人或“主子”的鄰居的姿態替“主子”宣傳奴才主義哲學,所以也是一種做得很漂亮的走狗。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石:在對奴才的神圣的憤怒中,在對傻子的精神、行動與遭遇的描寫中,這篇文章仍然可以看到魯迅《野草》所體現的“悲劇的主旨”。
魯迅精華作品賞《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么!”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并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
“這怎么行?……”
“那么,你帶我去看去!”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墻。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地打滾。
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后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他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夸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夸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么……。”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寓言故事
奴才總不過是尋人訴苦。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有一日,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說,眼淚聯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
“你知道的。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梁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這實在令人同情。”聰明人也慘然說。
“可不是么!”他高興了。“可是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服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唉唉……。”聰明人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
“先生!我這樣是敷衍不下去的。我總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總會好起來……。”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對先生訴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
但是,不幾日,他又不平起來了,仍然尋人去訴苦。
“先生!”他流著眼淚說,“你知道的。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并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ItJl。狗還要好到幾萬倍……。”
“混帳!”那人大叫起來,使他吃驚了。那人是一個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濕,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穢氣沖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
“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
“這怎么行?……”
“那么,你帶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墻。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驚地說。
“我給你打開一個窗洞來。”
“這不行!主人要罵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來呀!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快來呀!遲一點可要打出窟窿來了!……”他哭嚷著,在地上團團打滾。
一群奴才都出來了,將傻子趕走。
聽到了喊聲,慢慢地最后出來的是主人。
“有強盜要來毀咱們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來,大家一同把伯趕走了。”他恭敬而得勝地說。
“你不錯。”主人這樣夸獎他。
這一天就來了許多慰問的人,聰明人也在內。
“先生。這回因為我有功,主人夸獎了我了。你先前說我總會好起來,實在是有先見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興地說。
“可不是么……。”聰明人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他。
魯迅散文集野草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內容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第1句】: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分篇簡介
《秋夜》描寫了兩株棗樹同夜空進行不屈不撓的戰斗的形象,贊頌了棗樹的韌性戰斗精神。
《影的告別》描寫了深夜里為了向人來告別而出現的“影”。
《求乞者》描寫了“我”自己在想象中求乞的蒼涼的心像風景。
《我的失戀》描寫了“我”失戀的經過,原因和失戀之后的痛苦、煩惱、抉擇。
《復仇》描寫了以毫無動作對看客進行復仇這一故事。
《復仇(其二)》描寫了孤獨的精神界戰士。
《希望》描寫了希望與絕望的激烈矛盾。
《雪》描寫了南北雪景的不同,表現了作者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緬懷和對冷酷現實的抨擊。
《風箏》描寫了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和壓制小兄弟放風箏的往事。
《好的故事》描寫了“昏沉的夜”里“我”所夢見的一幅交織著“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圖畫。
《過客》描寫了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過客形象。
《死火》描寫了“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
《狗的駁詰》描寫了“我”和狗的對話,寫出狗對人的反駁,鞭撻了社會上那些比狗更勢利的小人。
《失掉的好地獄》描寫了地獄中的“主宰”者的三次更迭經過,被統治的鬼魂越來越遭到不幸。
《墓碣文》描寫了自我解剖的艱難痛苦。
《頹敗線的顫動》描寫了一個窮苦女人的悲慘的一生。
《立論》描寫了夢中老師所講的一個故事和老師對于學生問題的回答。
《死后》描寫了對未來的疑懼。
《這樣的戰士》描寫了一個頭腦清醒,堅持戰斗的革命戰士的形象,并熱情地予以禮贊。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描寫了維護舊社會的“聰明人”、“奴才”,以及想改變舊社會的“傻子”。
《臘葉》以“臘葉”自況,描寫“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的好意。
《淡淡的血痕中》描寫“造物主”的怯懦。
《一覺》描寫了“三·一八”慘案以后青年的叛逆。
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征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征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征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于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尸》《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在此前后,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時代背景
20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時局動蕩不安,軍閥混戰,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的政權后,中國陷入了五四運動之后最黑暗的時期。軍閥政府“既摧殘全國學生工人爭取自由運動,慘殺無辜。又主使川湘桂粵東南東北數次戰爭,擾害閭閻。”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逆轉和挫折,《新青年》團體散掉后,魯迅有種在沙漠中孤軍奮戰的感覺。他把自己描寫成在舊戰場上徘徊的余零兵卒,找不到目標和意義。而與周作人的失和以至決裂,使魯迅極力維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復存在,魯迅精神家園最后的整合的依托四分五裂,再者,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魯迅為了記述這一過程,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及內心苦悶的散文詩。
創作過程
這部詩集所收的23篇散文詩,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作者魯迅在1932年回憶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1926年4月10日寫完《一覺》后不久,作者魯迅離開北京,南下廈門,當魯迅從廈門赴廣州時,途中有一封致北新書局李小峰的信,其中提到:“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但要付印,也還須細看一遍,改正錯字,頗費一點工夫。因此一時也不能寄上。”(《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到達廣州以后,魯迅忙于種種,整理《野草》舊稿之事暫時擱置,直到“四·一五”政變之后,魯迅脫離了中山大學,感到“現在無話可說”,而又不便馬上離開廣州,于是著手整理舊稿,首先從事的就是《野草》,于1927年4月26日寫出《題辭》,28日將全稿寄北京李小峰,當年七月,《野草》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題辭》載于《野草》單行本卷首,《題辭》在詩集最初六次印刷時都曾印入;1931年5月上海北新書局印第七版時被國民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詩集中的《英文譯本序》,是應英文本《野草》的譯者馮余聲之請而寫的,據《魯迅日記》1932年11月2日載:“得馮余聲信,即覆。”11月6日:“與馮余聲信,并英文譯本《野草》小序一篇,往日照像兩枚。”英譯本原擬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但稍后毀于1932年“一·二八”上海的戰火,未能印行,在1941年時才收入。
主題思想
《野草》主題思想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一貫的戰斗精神的;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特定時期的內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詩具體而言,絕大多數都同時交織著這兩種情緒,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⑴反映戰斗情緒的散文詩,主要分為三個積極的主題:一是歌頌頑強勇敢的戰斗精神,作者通過不同性格的反抗、戰斗者形象的描寫和塑造,表現了對軍閥混戰時期社會的反抗斗爭精神。如《秋夜》通過對小粉紅花、棗樹和小青蟲形象的描寫,熱情歌頌了反抗黑暗、堅持斗爭,追求光明的反抗戰斗精神,特別是突出歌頌了棗樹不畏強敵、不受益惑、頑強勇敢的戰斗精神。同廣闊無邊、冷酷兇殘的夜空相比,棗樹雖然顯得勢單力薄、孤獨無助,而且身負內傷和外傷,但是它毫無懼色,始終“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映著許多蠱惑的眼睛’’。在棗樹的攻擊下,強大的夜空終于敗北。
《這樣的戰士》描寫了一位目光敏銳、經驗豐富、頑強堅決、永不休戰的戰士。這位戰士能及時識破敵人的各種偽裝和詭計,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決向敵人“舉起了投槍",不打倒敵人決不罷休。其頑強堅決正與棗樹的性格相同。在《死火》中塑造了在冰冷的世界里寧愿燃燒焚盡,也不愿坐以待斃的“死火"形象,表現了在斗爭中求出路的精神。《臘葉》中的“楓葉”同“死火”具有同樣的品格和精神,它樂意在寒霜中同深秋對立,而不愿被人封存保護,以免失去自己的固有本色。《頹敗線的顫動》中的“垂老的女人”一生受盡了痛苦和屈辱,但她并不屈服,她挺起胸膛,昂起頭,站起來奮然反抗這一無比黑暗、是非顛倒的罪惡世界。《一覺》中的知識青年,在殘酷的現實斗爭中,“靈魂被風沙打擊得粗暴”了,他們覺醒了,用實際行動同軍閥斗爭,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贊揚,宣言“我愿意在無形無色的鮮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作者所描寫贊揚的正是他自己一貫提倡的性格和精神,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面貌在作品中的反映。它說明作者即使處于極端矛盾和痛苦之中,仍以反抗、戰斗為己任。
二是揭露軍閥的本質與罪行,作者著重揭露和批判了軍閥勢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幫兇。這是作者通過散文詩的形式同軍閥勢力進行直接的斗爭。《失掉的好地獄》描寫了以暴君和劊子手面目出現的地獄統治者“人類",這實際是現實最高軍閥統治者的化身。這一統治者新上臺比以往的統治者更加兇惡殘忍,他得勢后便立即“添薪加火,磨礪刀山,使地獄全體改觀”。這深刻地說明,統治階級的政權更迭是換湯不換藥的,人民群眾只會落得更加悲慘的命運,因此對任何統治統治者都不能寄予絲毫的幻想。但是作者也同時說明那些軍閥統治者是既兇殘又虛弱的。
《淡淡的血痕中》揭露了作為統治者象征的“造物主”的這種屬性:“他暗暗地使天變地異,卻不敢毀滅一個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尸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裱;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這就是“造物主”兇殘和怯弱的本性,他要鎮壓和屠殺人民,但他沒有能力鎮壓屠殺所有的人民,他只能靠“人類中的怯弱者”的存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如果人類中沒有了“怯弱者”,那么統治者也就失去了統治的條件。因此,作者高興地看到“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間”,并預言這將會使天地“變色”。此外,作者還在《狗的駁詰》中暴露了勢利貪婪的“人”,在《死后》中暴露了黑暗、冷酷、悲慘、冷漠、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這些散文詩反映了作者對軍閥統治者及其幫兇的無比痛恨。
三是批判群眾的麻木精神和腐朽意識。作者首先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批判了廣大群眾的麻木和不覺悟狀態。如《復仇》中廣漠上出現了一對“裸著全身,捏著利刃”的男女,他們或“將要擁抱”,或“將要殺戮”。于是人們便“從四面奔來,而且拼命地伸長脖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在《復仇(其二)》中揭露和批判的是落后群眾的助虐行為。其次,對小資產階級和小市民的某些惡劣風氣和腐朽意識,也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有力的批判。《我的失戀》是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而作的,直接批判了文壇上的無聊風氣。《求乞者》批判了在舊社會惡劣風氣的影響下,某些少年的虛偽做作,逢人磕頭乞討的丑惡行為:《立論》批判了虛偽圓滑、不分是非的處世哲學;《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批判了只會訴苦而不敢反抗,甚至反對反抗的奴隸主義和奴才思想。這類批判基本上也是針對落后群眾的,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他們覺醒和前進。[17]
⑵反映作者內心矛盾的散文詩,主要分為兩種主題,一是直接揭示內心矛盾的,在揭示內心矛盾的篇章中,著重反映了作者對舊我、舊的思想和舊的道路的極度不滿,他要沖出樊籠,尋求新的思想和出路,但是主客觀環境又還沒有給他創造沖出的條件和能力,結果到處“碰壁”,“使他感到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象‘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在《影的告別》中,作為“新我”象征的“影"不愿同象征“舊我”的“人”在一起了,經過反復和痛苦的思想斗爭后,終于“獨自遠行”,離開了一向所依附的“人",但是由于找不到光明和出路,最后還是“被黑暗沉沒”。這里反映的正是作者痛苦、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情緒。為了拋棄舊思想和擺脫痛苦的心情,作者甚至試圖采取硬性“離開”的辦法,在《墓碣文》中,對舊思想作了否定和批判后,趕緊“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這種做法雖然表現了同舊思想徹底決裂的態度,但是實際上也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辦法,因為這是一種盲目的、一相情愿的“離開”,前面還是沒有可走的路。作者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二是展示某些理想和光明的。在《雪》中,作者把“江南的雪”作為一個盡善盡美的個性來塑造,盡情贊美她的美麗、純真、無私、高尚的品格。顯然,這是作者理想中的個性,她同現實中丑惡、污濁、自私、無恥的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希望用前者來改造和代替后者。在《好的故事》中,作者又描繪了一幅“美麗、幽雅、有趣”的生活圖畫。這是一個極為美好的境界,它是那么明亮、和諧、舒展、生動,它同黑暗、混亂、壓抑、僵死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會面貌。但是由于這時作者對客觀現實還缺乏全面的認識,對未來社會又毫無把握,所以他筆下的美好事物還都是十分空泛和短暫的,它們或以嫩雪的形式或以夢境的形式出現,不是好景不長就是轉瞬即逝,全都頃刻幻滅。這既反映了美好理想和黑暗現實的矛盾,又反映了作者對未來毫無信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