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點話題作文素材:道德
導語:德,是人必須有的。沒有道德,那人就猶如行尸。合抱之木,始于幼苗,聚沙成塔,道德也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寫作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一)名人名言
【第1句】: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第2句】: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但丁
【第3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
【第4句】: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李白
【第5句】: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第6句】: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第7句】: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斯賓諾莎
【第8句】: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羅曼?羅蘭
【第9句】: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鄧肯
【第10句】: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朗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契訶夫
【第11句】: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克雷洛夫
【第12句】: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狄德羅
【第13句】: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貝多芬
【第14句】: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盧梭
【第15句】: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培根
【第16句】: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于國家,也適用于個人。——羅素
【第17句】: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第18句】: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鄒韜奮
【第19句】: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德謨克利特
【第20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第21句】: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第22句】: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第23句】: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列夫?托爾斯泰
(二)妙語集錦
【第24句】:嚴格意義上說,社會的道德首先應該維護社會的公平。道德是講“應當的”,社會的公平是最大的“應當”。比方說,市場經濟訴諸的是效益手段,多勞多得是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但道德要考慮社會的公平問題。那么,我們社會的政策、法律在維護人們正當獲得利益、權利的`同時,還主張要維護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我們社會所實行的先富與共同富裕的這樣一個基本政策,其中就表達了道德對社會公平的一種要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葛晨虹做客強國論壇接受嘉賓訪談時說。
事例類
學海揚帆終不悔為報祖國殷切情
5月11日是陽光明媚的一天。我國駐加拿大大使館舉行頒獎儀式,由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盧樹民代表教育部向我國在加拿大自費
留學的優秀博士生頒發獎金和證書,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取得的優異學習成績和研究成果。
在張白羽從盧大使手中接過獲獎證書的那一刻,她興奮得滿面生輝,讓每個在場的人都感染到她的蓬勃朝氣和興奮心情。座談時,她滿懷激情地一連道出五個“何其幸”:“何其幸,我擁有一個偉大祖國!祖國繁榮昌盛,蓬勃發展,讓每個海外兒女都為她感到驕傲和自豪;何其幸,祖國關愛我們,祖國令我感到溫暖,祖國就在我心中;何其幸,有那么多可尊敬的師長,教我治學之道。同窗可愛可敬,他們的激昂上進令我振奮……”發言結尾,情濃而詩成:韶華數載紙上留,家國萬里沐春風;揚帆學海終不悔,為報祖國殷切情!
2022年高考熱點:關于道德的作文素材
⒈舜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⒉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⒊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⒋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⒌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⒍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⒎戲彩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⒏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⒐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⒑行傭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雇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2022年高考熱點作文素材:讓座和道德
材料一
9日下午4時30分許,鄭州市一輛919路公交車行駛至中原路秦嶺路路口時,車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車上乘客稱,老人之前曾因讓座問題與一名小伙子發生爭執,并動手打了小伙子四個耳光。老人家屬接受急救人員詢問時稱,老人患有心臟病。(9月10日《大河報》)
種種因讓座而衍生的風波,已難以被作為偶然事件來看待。特別是置于老人的語境下,一件件讓座事件似乎一度成為“老人變壞”的新例證。于此,各種爭議歸結到一點,很自然擴展為一種群體性的對立。此事中,即便老人最終猝死,也未能逃脫這種指責。關于老人變壞的評論,在新聞背后的跟帖中不算少數。
但每一次這樣的事件就真的可以如此簡化為對一個群體的蓋棺定論嗎?此事中,老人猝死的真正緣由還待醫學鑒定,是否在此之前真的扇過年輕人四個耳光也仍需進一步調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它又是一個與讓座有關的惡性事件。無論對與錯,是非與,它都應該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跳出個案來看,隨著廣場舞糾紛與讓座事件的疊加,社會對于事件中老人的看法已然帶有“有色眼鏡”的嫌疑。這顯然是需要警惕的。在評判這樣的事件前,一個似乎被模糊的觀念是:為老年人讓座,或說是謙讓老弱病殘,在公共生活中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謙讓,理當是每個社會公民都應該履行的道德契約,它無需外在的強制,而應是內化為社會整體成員的內在行動。也就是說,即便不乏一些老人將道德行為強制化,但讓座依然是一個需要張揚的社會美德。
一個值得警示的現象是,這些年類似的讓座風波一度風行,除社交媒體增加了相關信息的曝光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大背景,即與老年人有關的新聞越來越多,它對應的正是老年社會正在向縱深發展的大趨勢。老年人的增多,更多的出現在公共生活中,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正視的老齡化社會風險之一。面對這一增加的群體,在公共服務方面予以針對性的調整,如強化公共交通工具上老弱殘孕專座的專用意識,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等,都有必要。但同時,除了這些硬件上的配合,其中所可能蘊藏的觀念沖突,同樣不可不察。
材料二
最近網上一則消息稱,公交車上一位女子給一位孕婦讓座,孕婦一臉淡然地坐下,并未以任何方式表示謝意;女子不高興了,說你起來我手機掉在座位下面了,待孕婦站起來,女子一屁股坐下去,說你連起碼的感恩之心都沒有,這個座位我不讓了。
孰是孰非,網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女子干得好,就是不能助長孕婦這種懷了孕就覺得全世界都必須讓著她的壞毛病,“讓是情分,不讓是本分”;還有的人則認為做好事有同情心是修養使然,而不是為了索取感謝,如果那樣,也是沽名釣譽,假充善人。
范文:莫讓善者心寒
公交車上給孕婦讓座事件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折射出的社會現狀值得我們深思。
正如拉伯雷所說:“人和人之間最痛的事莫過于在你認為理應獲得善良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其實,讓座女子最后又要回座位的行為無可厚非,我們做出善意的舉動應該不期回報,但總值得獲得一個感激的溫暖微笑或一句真誠的感謝,而非冷漠與淡然的回應。
誠然,行動不便的孕婦的確需要座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可以視人們出于道德自覺做出的善舉為理所當然,并不意味著她應該用冷漠傲慢的態度冷卻人們的熱情與暖意。而事實上這種態度讓善者心寒。這樣的人,這樣的行為如若過多,我們就或許不得不面對下一個由冷漠人心構成的“道德寒冬”。
輿論爭論中,讓座女子的行為面臨著“沽名釣譽”的猜疑,面臨著“假充善人”的指責。但我想,她看似太過計較,有些較真的舉動恰恰是社會需要甚至是必要的。不然,便是側面向社會傳遞出信息,即做好事是“多事者”的“自作多情”,接受善舉是所需者的“理所應當”。即便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滴水之恩以涌泉相報”,但我們起碼應該借對此事的反思倡導一種懂得感恩,學會感恩的良好風氣,起碼應該弘揚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正氣。
很多時候,社會都極力宣揚要幫扶弱者,禮待他人,并以此作為道德水平的重要評判標準。但我們是否同樣需要那些相對弱勢的人,那些如行動不便的孕婦,涉世未深的孩童,病痛纏身的老人一般的人有較高的道德水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脆弱的`,陌生人之間能給予的溫情是有限的。這種情況下,只有當那些接受到善意的人肯同樣回報以善意和感激,關于友善與愛意的正能量才能得以在人群中傳遞,交互,涌動;被鼓勵,被認可,被肯定的善意才會有再次給予的勇氣和力量。
很多時候,感激的話語與微笑和善舉一樣有著春風化雨的力量,只有二者同時對等的存在,社會才會在兩者的交融中保持和諧的氛圍與溫暖的環境。
英國哲學家洛克倡導“要能做到通過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禮節與尊重,表明你對他人的尊敬,重視與善意,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的,若想社會不被“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冷漠覆蓋,若想人心不被“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自私吞噬,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境界。我們需要心靈的善意交互與健全的保障機制,從而營造一個不讓善者心寒,不讓好人有后顧之憂的社會,而只有這樣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社會才有能力孕育更多的好人與好事。
莫讓善者心寒,讓我們在收獲愛的同時給予愛,感受愛的交互中孕育的溫暖,堅守簡單的真理與永恒的善意,去迎接一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國家,更好的未來。
有關社會道德的高考熱點素材
導語:作文的素材非常重要,高分作文的內容絕對不是在現場編寫出來的,而是對平時積累的素材的從新整合,所以平時對經典素材的積累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作文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鄭州惠濟區菜農韓洪剛承包的60畝蘿卜日前喜獲豐收,然而由于銷路不好,收購價每斤只有四五分錢,他決定免費贈送給市民食用。此事被媒體報道后,短短幾天韓洪剛60畝地里的20萬公斤蘿卜都有了著落,但與此同時,由于部分市民的不文明采摘行為,其他蔬菜卻遭了秧;韓洪剛套種在蘿卜地里的70多畝紅薯,被偷挖走了近萬斤,地邊上種的兩畝菠菜,也被拔得只剩下三分之一。這讓他損失慘重。一些剛得到消息但一無所獲的市民還發出了抱怨:報紙登了,拿著報紙來,但是這兒什么都沒有,糊弄老百姓,他是一種炒作。對此,韓洪剛既傷心又委屈。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受人玫瑰,傳遞余香
鄭州惠濟區菜農韓洪剛承包的60畝蘿卜日前喜獲豐收,由于銷路不好,收購價太低,他免費贈送給市民食用。部分市民的不文明采摘,讓他的蔬菜遭秧,他的心里空蕩蕩的。受人玫瑰后讓芳香永留手尖,再接續傳播,而不是無端的索取,讓奉獻者心靈受到傷害而心寒。要堅守內心中那份善良,傳遞友善和良知才是途徑。受人玫瑰,傳遞余香。
受人玫瑰,要懂得感恩。感恩是為了圖報,將友善傳遞。古代有兩個衣衫襤褸的窮人,到一位富商家借錢外出做買賣。富商見他們可憐,便拿出一百貫銅錢贈予這兩人,并不打算要回。兩人拿到錢,到外地每人開了一家飯店。其中窮人甲每天感念富人的善良,決心用自己的勤勞回報富人。而窮人乙認為錢反正是贈予自己的,不用還,每天不務正業。二年之后,窮人甲開的飯店越來越大,成為遠近聞名的“聚香閣”,而窮人乙將錢財揮霍一空,每天渾渾噩噩,不久又過上了乞討生活。可見,受人玫瑰般的贈予后,懂得感恩會時刻激勵自己努力向前,而不懂得感恩的人則如山間溪水難逃隨波逐流的命運。懂得感恩,才會使花香四溢。
受人玫瑰,要懂得圖報。知恩圖報是一種態度。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在北京奧運會中一戰成名,英雄般凱旋而歸。但突如其來的利益讓他迷失自我,難以自拔,不久便傳出吸毒的丑聞。一時間,輿論嘩然,批評如潮水般向他涌來,是他開始抑郁。成績也直線下滑。他的教練格列維姆十分焦急,在一天下午訓練結束后,他邀請菲爾普斯去他家吃晚餐。席間,他問菲爾普斯是否從自己這學到許多,當得到肯定回答后,便對菲爾普斯說要他回報自己,回報的`方式便是勇敢地面對眼前的困難,專心訓練。菲爾普斯感念他的教練,決心戒毒,重新開始。經過盡一年的艱苦訓練后,他重新站在倫敦的起跳點上,再次取得輝煌的成績。由此可見,以一顆懂得知恩圖報的心去接受玫瑰,并用自己更美更耀眼光輝的回報知遇之恩。
受人玫瑰,要傳遞余香。一個很熱的夏天,一隊人出去漂流。女孩把拖鞋掉在水里飄走。岸邊全是曬的很燙的鵝卵石,他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于是,女孩兒就向別人尋求幫忙,可是誰都只有一雙拖鞋。女孩心里很不爽,因為她習慣了向別人求助,而只要撒嬌就會得到滿意地答復。可是這次卻沒有。她忽然覺得這些人都不好,都見死不救。后來,有一個男孩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自己赤腳在那曬得滾燙的鵝卵石上走了很久,還自嘲說是鐵板燒。女孩表示感謝,男孩說:“你要記住,沒有誰是必須要幫你的。”女孩記住了他的話,自此以后學會了對施以援手的人銘記在心,并給以更大的回報。
受人玫瑰,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懂得傳遞余香和善意,去回報那些給予我們的人。無論事情是大是小,都需我們真誠真心地看待。朋友,讓我們常懷感恩之心,使繁花開滿心田,花香四溢,讓芳香永駐,讓玫瑰常開不謝。這,就是你我之責任。
上一篇:關于感動的名言警句-經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