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子墨子起,再拜”文言文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字,完成7~8題。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子?傳不習乎?(節(jié)選自《論語十則》)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節(jié)選自《墨子.公輸》)
7.《論語》雖是文案體,但每則都有一個中心,各句聯(lián)系緊密。請把甲文中畫線文案翻譯成意思連貫的一段話,注意其中前兩句與第三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3分)
【第8句】:甲文體現(xiàn)了儒家重視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請你先簡要解釋兼愛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簡答:重視修身和主張兼愛非攻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4分)
(1)
(2)
[答案]
【第7句】: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忠與信是老師諄諄教誨、反復(fù)傳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經(jīng)常對照它來做呢? 【第8句】:解釋兼愛:卻兼相愛。也就是愛他人,博愛之意。非攻:不發(fā)動戰(zhàn)爭,不攻伐侵略。簡答:示例:既要重視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又要關(guān)愛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內(nèi)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準,才能消除對立,和睦共處。這兩者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都有積極意義。
《墨子》文言文閱讀答案及翻譯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下,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紂染于崇侯、惡來,厲王染于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轂。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
齊桓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高偃,楚莊染于孫叔、沈尹,吳闔閭?cè)居谖閱T、文義,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長柳朔、王勝,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強,吳夫差染于王孫雒、太宰嚭,智伯搖染于智國、張武,中山尚染于魏義、偃長,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禮。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當。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逸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刀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注釋】①:堪通湛,浸染之意。
16.對下列文案中加點詞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染于蒼則蒼蒼:深青色
B.宗廟破滅,絕無后類絕:全然
C.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淳謹:敦厚謹慎
D.其友皆好矜奮,創(chuàng)作比周比周:結(jié)黨營私
17.下列各組文案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舜染于許由、伯陽不求聞達于諸侯。
B.此五君者所染當又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以其行理也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D.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18.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墨子以“必擇所堪,必謹所堪”,結(jié)束全篇,言辭懇切。墨子悲天憫人,諄諄教誨,告誡要交友得當,國君要用人得當。
B.《所染》篇以染絲為喻,說明天子、諸侯、大夫必須正確選擇自己的親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積極的影響。
C.《所染》文氣貫穿,前后的說理具有一致性。所舉基本都是正反兩例,將圣王和暴君,賢臣和好佞基本相對。
D.墨子將國君比作絲,將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輔佐則“染當”,“染當”則順天理而行,順天理而行則可“功名蔽天下”。
19.用“/”給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斷句。(3分)
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逸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
20.將下列文案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7分)
①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3分)
②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逸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4分)
參考答案
16.B17.C18.B
19.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逸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3分,每處0.5分)
20.①這四位君王因為所受影響不當,結(jié)果身死國破,被天下人羞辱。列舉天下不義可
恥的人,必定要稱這四王。(為、償、舉各1分)
②所以善于做國君的,在選用人才時費盡心思,而在辦理公務(wù)上輕松安逸。不善于
做國君的,勞神傷身,用盡心思,然而國家更危險,自己更受恥辱。(論、逸、逾、然各1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墨子說,他曾見人染絲而感嘆說:“(絲)染了青顏料就變成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染料不同,絲的顏色也跟著變化。經(jīng)過五次之后,就變?yōu)槲宸N顏色了。所以染這件事是不可不謹慎的。”
不僅染絲如此,國家也有“染”。舜被許由、伯陽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湯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這四位君王因為所染得當,所以能稱王于天下,立為天子,功蓋四方,名揚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義之人,必定要稱這四王。
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紂被崇侯、惡來所染,周厲王被厲公長父、榮夷終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谷所染。這四位君王因為所染不當,結(jié)果身死國亡,遺羞于天下。凡是提起天下不義可恥之人,必定要稱這四王。
齊桓公被管仲、鮑叔牙所染,晉文公被舅犯、高偃所染,楚莊王被孫叔敖、沈尹莖所染,吳王闔閭被伍員、文義所染,越王句踐被范蠡、文種所染。這五位君主因為所染得當,所以能稱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
范吉射被長柳朔、王勝所染,中行寅被籍秦、高強所染,吳王夫差被王、孫雒、太宰嚭所染,知伯搖被知國、張武所染,中山尚被魏義、偃長所染,宋康王被唐鞅、佃不禮所染。這六位君主因為所染不當,所以國破家亡,身受刑戮,宗廟毀滅,子孫滅絕,君臣離散,百姓逃亡。凡是提起天下貪暴苛刻的人,必定稱這六君。
大凡人君之所以能夠安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他們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于所染得當。所以善于做國君的,用心致力于選拔人才。不善于做國君的,勞神傷身,用盡心思,然而國家更危險,自己更受屈辱。上述這六位國君,并非不重視他們的國家、愛惜他們的身體,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治國要領(lǐng)的緣故。所謂不知道治國要領(lǐng),即是所染不得當。
不僅國家有染,士也有“染”。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愛好仁義,都淳樸謹慎,懾于法紀,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興盛,身體日益平安,名聲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說等人即屬此類(朋友)。一個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結(jié)黨營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體日益危險,名聲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豎刀等人即屬此類(朋友)。《詩》上說:“選好染料。”所謂選好染料,正是這個意思。
墨子魯問(節(jié)選)文言文閱讀附答案
文言文閱讀。
墨子魯問(節(jié)選)
魯陽文君①將攻鄭,子墨子聞而止之,謂陽文君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猶君之有四境之內(nèi)也。今舉兵將以攻鄭,天誅②亓不至乎?”魯陽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鄭也?我攻鄭,順于天之志。鄭人三世殺其父③,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④。我將助天誅也。”子墨子曰:“鄭人三世殺其父,而天加誅焉,使三年不全,天誅足矣,今又舉兵將以攻鄭,曰‘吾攻鄭也,順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強梁⑤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鄰家之父舉木而擊之,曰‘吾擊之也,順于其父之志’,則豈不悖⑥哉?”
魯陽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觀之,則天下之所謂可者,為必然也。”
【注】①魯陽文君:即公孫寬,楚惠王授予他魯陽之地,故又稱魯陽文子。②天誅:上天的懲罰。③殺其父:殺害他們的國君。④不全:指五谷不熟。⑤強梁:強橫,強悍不順。⑥悖:荒謬。
1.解釋下列文案中加粗的詞。
(1)謂陽文君曰()
(2)今舉兵將以攻鄭()
(3)故其父笞之()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文案。
子墨子聞而止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讀選文,文案墨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對……說(對);(2)來(用來);(3)用鞭、杖或竹板打
2.墨子聽說了就去阻止他(攻鄭)。(意正確即可)
3.墨子是一個反對戰(zhàn)爭、堅持正義、機智善辯的人。
《墨子·兼愛》文言文閱讀答案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由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為之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勾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wù)為也。
(選自《墨子·兼愛中》,有刪節(jié))
1.對下面文案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家之與家之相篡篡:劫奪B.人之與人之相賊賊:偷竊
C.何以易之易:改變D.士聞鼓音,破碎亂行碎:聚集
2.下面文案分別編為四組,都能直接體現(xiàn)墨子兼愛思想的`一組是()(3分)
①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
②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
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
A.選文開篇,墨子先說明,仁人的事業(yè)就是興利與除害,然后圍繞什么是害什么是利進行了明確的闡述。
B.墨子認為,害就是國與國相攻,家與家相篡,人與人相賊,君對君不惠,臣對臣不忠,父對子不慈愛,子對父不孝順,兄弟之間不協(xié)和,并且認為這是天下禍篡怨恨的源起。
C.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才是除害興利的最好辦法,只要普遍地不分遠近不分親疏互相施愛,互相使對方得到好處,天下所有的禍害、篡奪、仇怨、憎恨就不會發(fā)生。
D.墨子認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愛交相利的好處,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楚靈王好士細要越王勾踐好士之勇的故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證。
4.將下面課文中的文案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
譯文:
(2)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譯文:
參考答案:
【第1句】:B(賊:殘害)
【第2句】:C(③⑥不能直接表現(xiàn))
【第3句】:D(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楚靈王好士細要越王勾踐好士之勇的故事,主要用來證明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第4句】:(1)為別人做好事的人,別人也一定會因此為他做好事;憎恨別人的人,別人一定會因此憎恨他。
(2)這又有什么困難呢?只是國君不按照這一準則來處理政事,而士人不實行這一準則的緣故啊。
上一篇:大學學生干部競選的個人名言-經(jīng)典名人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