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還文案
導語:《無人生還》1939年發行時書名為TenLittleNiggers,后改為TenLittleIndians),是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的長篇小說,出版于1939年。下面是下邊整理的無人生還文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很多殺人狂都很文靜,不張揚,挺討人喜歡。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一個人無法預見未來,這也許是一件好事。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不要忘了,任何一個精神出了毛病的人,都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力氣。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十個印地安小男孩為了吃飯去奔走
噎死一個沒法救,十個只剩九
九個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頭一睡睡死啦,九個只剩八
八個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獵奇
丟下一個命歸西,八個只剩七
七個印地安小男孩伐樹砍枝不順手
斧劈兩半一命休,七個只剩六
六個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飛來一蜇命嗚呼,六個只剩五
五個印地安小男孩惹事生非打官司
官司纏身直到死,五個只剩四
四個印地安小男孩結伙出海遭大難
魚吞一個血斑斑,四個只剩三
三個印地安小男孩動物園里遭禍殃
狗熊突然從天降,三個只剩兩
兩個印地安小男孩太陽底下長嘆息
曬死烤死悲戚戚,兩個只剩一
一個印地安小男孩,歸去來兮只一人
懸梁自盡了此生,一個也不剩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但是我現在才明白,沒有哪個藝術家能夠滿足于單純創造藝術。他渴望自己的藝術得到世人的承認,這種天性是無法克服的。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知道我在想什么嗎你馬上就要告訴我了,還值得我費勁去猜嗎。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That'speace-realpeace.Tocometotheend-nottohavetogoon...Yes,peace.
那是安寧——真正的`安寧。一切都結束了,不必再繼續了。是的,這就是安寧。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有時越想把一件事搞清楚,反而越糊涂。再說,這本來就是件糊涂事,一塌糊涂……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醫院里的謀殺。手術臺上的謀殺。保險——是的,就像在房子里一樣保險。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五個人互相監視著,誰都顧不得再掩飾自己緊張的心情,誰都不再弄虛作假,也沒有人故作鎮靜、侃侃而談了。五個人彼此都是敵人,但又被生存的本能緊緊連在一起。
——阿加莎·克里斯蒂《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無人生還》讀后感1
《無人生還》(Andthentherewerenone)是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寫的一篇推理小說。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生于英國德文郡托爾奎。一戰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愿隊,從事救護工作。在此期間,學習了大量藥物和毒物知識。因此在她的偵探小說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殺人的片段。
《無人生還》講述了一個孤島殺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兩位仆人分別收到了邀請信,被邀請到士兵島做客。十個人各懷心事的去到了島上,登島的當晚,即遭遇惡劣天氣,因此被隔絕在孤島。
隨后更是一個個遭遇了離奇事件。每間客房里都掛著寫有關于十個小兵人的童謠的鏡框;餐桌上擺放的十個小瓷人。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ヌm克·格林一八六九
隨后,十個人一個個按照童謠的死法死去。每有一個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會少一個。人們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氣很糟,島上沒有離開的辦法。
荒島很小,四周沒有躲藏的地方,兇手只能在他們中間。人們之間彼此懷疑,唯一幅都是以上帝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敘述。
隨著小說人物的一個一個死去,事件的進展卻越發顯得懸念叢生。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風浪停息,警察上島,只有十具尸體。
這篇偵探小說沒有其他偵探類型小說所共有的偵探及其探案過程。大部分篇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對殺戮有這無比強烈的欲望。做了一輩子法官,卻認為法律約束了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因為“有的兇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時的一首童謠,設計了一樁完美殺人事件。
家庭教師維拉:她為了心愛的男人獲得遺產,故意讓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讓人們認為是意外。
修女布倫特:傭人與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趕出家門,后投河自盡。
醫生阿姆斯特朗:開始行醫時業務不熟練,造成病人死在手術臺上。
將軍麥克阿瑟:下屬和妻子有染,于是讓下屬執行一次他明知有去無回的任務。
上校隆巴德:干過一些不到的勾當,可能在一些地方殺過人。
公子哥馬斯頓:撞死兩個小孩卻毫無悔意,社會危險分子。
前警察布洛爾:作偽證,導致他人死亡。
傭人羅杰斯夫婦:主家有嚴重疾病,發病時拖延治療,隨后占有其財產。
后9個人雖然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被老法官以正義之名制裁了。道德雖然也能約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約束。法律雖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覺并制裁。小說里的“凡罪惡必會遭刑罰”也只是一種人們的主觀愿望而已。
《無人生還》讀后感2
據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著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時,小福同志握著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于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化為一種精細的變態。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而緩慢,帶著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濕,慢慢地在你周圍彌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嘆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群人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兇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后來的金田【第1句】: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里學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現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像帶里,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可是這時孤島與外面的聯絡方式已經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兇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著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兇手:
她打開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么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好了活扣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后一行。“一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里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才是結局——這就是那只冰冷的濕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么簡單的謀殺??墒且院竽阌肋h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游者似地茫然凝視著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視著她,看著她走上這條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現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尸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著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會忽然理解為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么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里時隱時現的潛在欲望,正如開膛手杰克夜行于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刀。
《無人生還》讀后感3
前天剛讀完《無人生還》,繼《東方快車謀殺案》后看過的又一本阿加莎的偵探小說,譯者夏陽,翻譯得很不錯,流暢自如,能享受到閱讀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譯名著的學究派譯者來說,實在好太多,所以閱讀的速度還比較快,。
想不到布置這場天衣無縫的謀殺案居然是那個法官,他實際上是裝死,裝死,這一點很關鍵,不然后面那些詭異的事也得不到解釋,阿加莎實際上一直在書中營造一種氣氛,她對讀者的心里感受和節奏把握地很到位,讓讀者很容易陷入她營造的氛圍之中,島上每個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說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謠順序死去,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任何一點插曲就能打亂這場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預知未來,但有一點很肯定,這十個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會輕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實際上把殺人當成了藝術,這更讓我覺得恐怖,這十個人確實是逃過了灰色地帶的法律,但是法官也無權利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對其他人做出判決,我仍然覺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為了這場精心布置的殺人游戲,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變態的高智商人喜歡做這種事,所以我覺得布置這場死亡游戲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況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這么多人陪死估計也算是臨死前的最后一場狂歡,我不知道這能否稱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們應該尊重人性幽微和僥幸的一面,十個人雖然僥幸逃脫法律制裁,但是他們其實也一直在接受著良心上的煎熬,這其實比死更難受,我不知道死亡對他們會不會是一場解脫,雖然這種死去的方式從心理上來講在我覺得太過殘忍,原諒我對這十個人所懷抱的同情心。
當然,法官的心理學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種布置給人以暗示,特別是女教師海藻那段,以及十個小泥人一個接一個變少的那段,我似乎也體會到了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會被騙入傳銷,輕易被**,人的確是很容易被控制的,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懸疑小說中就有發現,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值得探討也很可怕的課程,但是最后一頁有個地方沒看懂,法官自己給自己開槍,又說檢查不出他的具體死亡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世界上存在這樣把生命當做游戲的人,實在可怕,但似乎好多美國一些電影就喜歡弄這種,頂著一個堂而皇之的偉大目的,把一群人放在一個迷宮或者一個荒島做一個生存test之類的,像網絡游戲一樣,接受各種任務和挑戰,怪物,細菌什么的,一路不斷有人死去,最后活著的人才能逃離,布置這一切的人是非常不人道的,人的生命不該是一種手段,而且,人性經不起考驗和測試,所以,當十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時,相互猜疑是人性正常的反應
當然,法官能部好這個精美的局,獲取醫生的信任首先是前提,醫生也是一個很主要的人物,他竟然就那么信任法官,把法官裝死,看來他們在某個時刻已經達成一致認為其中有個人是兇手,然后按照法官的指示讓兇手原形畢露。
回頭來看,法官確實是最值得懷疑,因為在他假死之前,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主導和控制著所有人的一切,其他人的行動想法都是受他指示和掌控,如此才能按照他的劇本走。
《無人生還》讀后感4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還剩九個人……七個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個砍自己,還剩六個人……四個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個葬魚腹,還剩三個人……兩個小兵人,坐著曬太陽;一個被曬焦,只剩一個人。這個小兵人,孤單又影只;投繯上了吊,一個也沒剩?!币磺械年幹\都從這一首童謠開始。
【第10句】:【第9句】:八……【第3句】:【第2句】:一小兵人的數量在不斷減少,活著的人也在不斷減少。一種亡的氣息,一種在劫難逃的感覺慢慢逼近。這一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騙局,一張網,一張兇手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天衣無縫的網。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將十個人聚集在一座島上,一座荒島上。此時,審判與亡就已開始。
?!_始了倒計時。
晚餐時分,一個不知名的聲音開始控訴所有人的罪責。貴族少年撞人,管家夫婦拒給主人解藥,女子引誘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人命,可卻都是在法律范圍內無法制裁的案件。于是,兇手頂著伸張正義——絕對的正義之名開始了他的謀殺。
第一晚,一個人便在吃飯時了,第二個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后長眠不醒了;接著第三個、第四個……每一個的亡方式都與那首童謠不徑相同。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也成了十個人的亡方式。
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在漫不經心的語調中帶著揮之不去的亡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動無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樣,不得喘息,無法逃脫。
兇手就在十個人之間,沒有人知道下一個的人會是誰。隨著人數的減少,恐懼、彷徨、不安一點一點吞噬著自己的內心與理智,活的時間越長的人,罪惡也就越重。因為他最后所承受的不僅是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絕境中的茍延殘喘,去爭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
在《無人生還》當中,謀殺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布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華麗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對人性的了解,對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這早已超越單純的偵探解謎,步入了心里剖析的殿堂。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為多年來已無法承受負罪感所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為自己所作所為并無過錯,卻真實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殺;有人凄然,夢里都能看見去的無辜者不甘地模樣。從貴族到底層,來到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偽裝,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們不惜利用一切代價來確保自己的平安,卻在良心的譴責與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扇康娜硕荚诳是蠼饷?,或生或,被歲月掩蓋了這么久的事實終究鋪在了陽光下。
在文章的最后,兇手交代了一切。根據事實,人們可以推斷誰是兇手,可是那樣不容松懈的境地,理性與判斷力已經為零,每個人都是兇手。所以,十個小兵人,一個也沒剩。
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忍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孤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讀后感1000字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轄他們的女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后感1000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篇一:無人生還讀后感1000字
據說犯罪是人類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爾摩斯般的刑偵人員也夢想著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當他這個夢想最終實現時,小福同志握著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顫抖。
不過相比于柯南道爾,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寫起犯罪來更加地迷人而優雅。英國人那種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筆下轉化為一種精細的變態。那些鮮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講來,沉穩而緩慢,帶著英國的霧氣,陰冷潮濕,慢慢地在你周圍彌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題材本身就偏靈異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讓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讓人驚嘆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這部《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長的那種,一群人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一個地方,誰也出不去,而兇手就在其中,人一個個死去,未知的恐懼緊緊相逼。后來的金田【第1句】:柯南之類不過都是從阿加莎這里學到了這種手法。在這個故事中,十個人分別受邀來到一座孤島度假,但很快的,他們發現這是一場陰謀。在一卷播放的錄像帶里,一個陌生的聲音歷數每個人的罪行,表示要一個個殺掉這些人來洗滌罪惡??墒沁@時孤島與外面的聯絡方式已經完全切斷,沒有人出得去也沒有人進得來。兇手一定就在他們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憤恨、抱怨,人在面臨絕境時的種種開始本能地上演。而隨著一首詭異的歌謠,十個人陸續地以童謠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個人,放置在客廳中的十個小瓷人就消失一個,恐怖就這樣蔓延開來。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師槍殺了一個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見了已死了的人,最終上吊自殺了,但很顯然,她不是那個兇手:
她打開門……倒抽了一口涼氣……那是什么懸掛在天花板的鉤子上?一條結好了活扣的繩套?還有一把椅子擺在下面,一把能一腳踢開的椅子……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當然也是那首詩的最后一行?!耙粋€也上吊,十個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歸西天……”小瓷人從她手里掉下,它滾動了幾下,撞碎在壁爐邊。維拉機械地向前走去。這才是結局——這就是那只冰冷的濕手(當然是西里爾的手)曾經觸到她喉嚨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塊礁石去,西里爾……”這是謀殺——多么簡單的謀殺??墒且院竽阌肋h也忘記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夢游者似地茫然凝視著前方……她把繩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視著她,看著她走上這條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開了椅子……
當警察到達這個孤島時,只發現了一首詭異的歌謠與十具按歌謠方式死去的尸體,也沒有任何人離開過這座孤島的痕跡。讀到這兒迷題似乎變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卻依舊泰然自若地給了整個故事一個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柯南道爾身上有著英國人認真而可愛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筆下的故事則表現了英國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爾的筆下,這個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破解的,這個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筆下,這個世界則多了太多的不確定,真正讓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會忽然理解為何古板嚴肅的英國會有吸血鬼的故事,會有那么多的古堡傳說。那是一種在倫敦的大霧里時隱時現的潛在欲望,正如開膛手杰克夜行于街頭時所挾的那把明亮鋒利的手術刀。
篇二:無人生還讀后感1000字
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雖然已經高三了,但我還是無法放下書,還是想看書,沒辦法,幾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學,就是改不了,言歸正傳:從一開始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小說一開頭竟然同時進行了八個人的心理描寫,這是我從未見到的,我對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體投地,在整個小說中都曾經多次進行過很多人的心理描寫,這對作家的能力是一個極大地考驗,八個不同經歷的人必然是八種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個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盡相同,事實證明阿加莎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說實話我,我完全被這個最偉大的女性偵探小說家騙了,我從一開始認為歐文先生不在島上,后來知道他在島上,后來認為他是十人中的一個,到后來只剩三個人的時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這十人中的一個,但看到結尾才明白自己錯了,法官竟然就是歐文先生,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法官一開始確實給人一種狡猾的感覺,但是他的年齡和他在整個團隊中所成為的領導者角色都讓人感覺這么一個老先生是殺人兇手是多么的不可思議。
說實話如果你要我說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認同,但我認為這確實是在所有牽強的解釋中最好的解釋。
孤島殺人案這類的故事是最難以寫的,因為你可能寫著寫著就發現自己無法寫出一個完美的結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嘗試這種寫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確是開了孤島殺人案的先河。一個女人,能有如此大膽的想象,如此縝密的思維確實讓我自愧不如。
這九個人所犯下的八件案子確實都是法律懲辦不了的,但話說回來其中的有些人真的該死嗎?當然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但他還是殺了他們,這其實還是說明他更享受殺人的過程,而這個人是不是該殺卻并沒有經過認真的思考。但他提到他對每個人的被殺順序都是經過精心的準備的,死在前頭的會受到少一點的心理上的折磨,這個說法非常有趣,而且再一次證明了人類心理暗示的強大,最后一位女家庭教師正是在強烈的心理暗示下自殺的,
其實我是蠻想學心理學了,不過聽說心理學不好就業啊。真的是這樣嗎?
《無人生還》讀后感(通用11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后感(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無人生還》讀后感1
對我來說,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一直堅信看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幕后玩家,所以先入為主的認為維拉小姐就是兇手。但隨著情節的推動,瓦格雷夫法官一直主控全場,阿姆斯特朗醫生又很有嫌疑,我又懷疑島上還有不為人知的第十一個人。最后大boss的敘述證明了兇手竟然是瓦格雷夫法官,而精心策劃這場謀殺的原因也不是出于正義,而是他想殺人,想實現一次天才般完美的謀殺案。他確實做到了,我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寫下的那封信,可能真的會成為一個謎團。
童謠暗示了每個人的結局,島上人們的互相隱瞞和猜忌是全書最恐怖的地方。正義的審判就在眼前,瓦格雷夫法官不僅審判了另外九個確實有罪的人,也審判了自己。
人的承受能力真的是有限的,法官見識過太多的罪惡,自己也有罪惡。所以他最后的自殺也可以理解為自己內心已經無法承受,死是一種解脫。當然,對另外九個人來說也是。罪惡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正義凜然的為自己辯護、大言不慚的否認罪過、心安理得的自我催眠,但這些都改變不了他們內心恐懼的事實。瓦格雷夫的策劃也完美的利用了這一點——良心的自我審判。
《無人生還》讀后感2
引子
在推理小說的世界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是我們所不應忽略的作品。這本書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廣大讀者,都公認是作者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就小說本身而言,其中首創的封閉山莊童謠殺人的殺人模式,以及《無人生還》問世后,后世的許許多多的作家寫的向《無人生還》的致敬或挑戰之作,又或是戲謔之作,都無不從某種角度上證明了《無人生還》一作在推理文學史上所占有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地位。筆者有幸得空連原作在內,閱讀了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聞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寫的同名劇本《無人生還》即將首次在滬上演,現在記下讀書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對作品進行一番溫習,也算是向諸位推薦一下這個作品吧。
【第1句】:《無人生還》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犯罪小說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則是統轄他們的女王”
——貴州版《無人生還》封底語
《無人生還》講述的是一件離奇的案件:十個身份不同的人,因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來到了黑人島上的別墅。在封閉的小島上,謀殺伴隨著流傳于黑人島上的童謠發生了。十個人陸續按照童謠中所描寫的那樣,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沒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邏輯,那么真兇究竟是誰?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平心而論,這的確是一部偉大的推理杰作。第一次讀這樣類型的作品,帶給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議。誕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細膩的筆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驚嘆她卓越的構思布局能力。閱讀這樣的小說,面對這樣的殺人動機,我們能體會到阿婆所認同價值觀,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帶來的妙味。
一口氣通讀完這個作品,我心中惟有贊嘆不絕,如果說要我其中挑出稍許不滿的地方的話,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個作品——《帷幕》能和《無人生還》結合的話,讓波洛成為黑人島的主人,主宰這整個殺人事件,或許更佳。因為,我想不出,一個以塑造大偵探波洛而聞名于世,有著世界偵探小說女王之稱的作家,卻以這樣的一部沒有偵探出現的作品,成為其一生的最高杰作,這是一種榮幸,又或是其他呢。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無人生還》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義,成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說的代名詞。
【第2句】:《雙曲線殺人》
“本書是西村京太郎大展才華的登峰造極之作,是他的作品中評價最高的一部”
——林白版《殺人雙曲線》封底語
我記得有這么一句話:第一個贊揚花美的人是天才,第二個贊揚花美的人是庸才,第三個贊揚花美的人是蠢才?;蛟S這句話適用于大多數的場合,但是在推理世界里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前文所說,自從《無人生還》誕生以后,后世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仿作。一些推理小說大師通過和《無人生還》中所運用的相類似的模式(童謠殺人或封閉山莊的殺人模式),來向阿婆的這個作品發起了挑戰。在這些仿作之中,出現了不少構思巧妙,甚至比阿婆更甚一籌的作品。西村京太郎的《殺人雙曲線》就是其中之一。
讀推理小說,作為讀者,欣賞作者的文筆是次要的,主要的則是跟隨著作者的文字和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和故事中的偵探或刑警進行一番智力競賽,看誰先發現真相。也因此,一般的推理小說家是不會在小說開頭公布出他所描寫的兇犯所使用的詭計的。但《殺人雙曲線》卻是一個例外。
小說的開頭,作者西村京太郎就告訴了我們他在這個作品中所運用的是雙胞胎詭計。故事以孿生兄弟搶劫商店為開端,伴隨著在日本東北部的封閉雪山旅館連續殺人案件,而逐漸走向高潮。兩個看似不相關聯的刑事案件,猶如平面幾何中的雙曲線沒有交點,在閱讀的很大一段時間內讓我摸不著頭腦。直到小說的高潮部分,真相逐漸被揭開,我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本以為是兩個毫無關系的事件,卻因為雙胞胎的關系,在某一點上達到了交匯。發生在封閉雪山旅館的案件雖然沒有童謠殺人,但是以保齡球瓶的消失來代替死者的個數,從一些細節的描寫不難發現,作者所仿照的是《無人生還》的模式。雖然是模仿,卻因為雙胞胎詭計的運用,而使這部作品在詭計運用方面較之《無人生還》,可謂青出于藍。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在《殺人雙曲線》中,和《無人生還》不同的是,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事件,兇手所采取的不被懷疑的方法又是一種獨特模式,看完全書,不得不讓人欽佩作者的構思巧妙。
總之,在向《無人生還》的挑戰之作中,我首推這部作品。如果說讀這本書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我在讀完后發現,很大程度上,當年李幼斌、于小慧主演的國產刑偵劇《情有千千劫》,在主要的情節構思方面,有抄襲《殺人雙曲線》的嫌疑,當然核心的雙胞胎詭計除外。所幸的是,這更顯示出《殺人雙曲線》在向《無人生還》挑戰作品中,占有令人矚目的地位。
【第3句】:《童謠的死亡預言》
“不愧是行人最高杰作,詭計、氣氛、文字水準均在館系列之上,不過建議還是先讀館系列,不然會有`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覺”
——網友GFinger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使得劇團一群人迷失了方向,誤打誤撞地來到了帶有夢幻色彩的霧越邸別墅。在這幢神秘的別墅中,一群人發現了許多和自己名字巧合的事物,而伴隨著北原白秋的童謠《雨》的節奏,童謠殺人在這幢封閉的暴風雪別墅中發生了……
打算有意閱讀綾辻行人的《童謠的死亡預言》,完全是幾位網友推薦的結果。由于小說開篇及中段的連續殺人事件發生,參照的是《無人生還》中封閉環境下的童謠殺人模式,也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用著《無人生還》的模式去推斷著小說的結局。但當我看到小說結尾,我只有訝然。和《無人生還》以及《殺人雙曲線》相比,這部作品的詭計設計又是別具一格??粗毁x予偵探使命的劇團負責人槍中秋清在《從網中逃逸》一章中,向眾人逐一說明所謂的四起連續殺人事件真相以及兇手在封閉環境下逃避嫌疑的方法時,我只有驚嘆。而當最后真相的完全揭露,我只有訝然。讀完這部小說,無論是兇犯的作案的動機還是小說情節設置,它讓我顛覆了我之前所認為的固有的《無人生還》的模式。我甚至一度認為在《童謠的死亡預言》問世之后,運用在封閉環境下的殺人模式作為推理小說中的情節構思已經達到了極限,后世或許已經很難有人超過此作。雖然我很期待這樣的作品出現。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這部小說的一些細節方面,諸如日本人所特有的審美觀、有關日本文學史的介紹,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興致盎然。尤其我覺得小說的收尾,模仿的是《桃花源記》結尾的模式,更讓我稱道。主人公“我”在事件發生過后的某一天,重新按照當年的路徑,打算再次尋找當年的霧越邸別墅時,沒有結果,失落的心情,更增添了霧越邸別墅的神秘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年發生在霧越邸別墅的一連串的殺人事件的神秘性,聯想到事件中合乎邏輯,一切人為的罪行以及那脫離現實的神秘力量時隱時現,更讓人覺得一切是不可思議。以致讓我在讀完此作后難以忘懷。
【第4句】:《雪地殺機》
“我覺得,這部作品雖然兇手的詭計并不多么高明,但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意外結局還是讓這部作品成為獨特的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之一。
個人覺得,東野圭吾是個很少讓我失望的作家?!?/p>
——網友ellry
又是《無人生還》的模式,又是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同樣類似的情節,出現在了東野圭吾的筆下。對于這位作家,正如我上次寫《惡意》時所給的贊語,和他生活在一個時代,能夠讀到他的作品,我很幸運。也因此,我是滿懷期待讀這位作家的這部作品的。
7位通過試鏡成功的演員,因為收到邀請函而聚集在了四季山莊內,便開始了為期四天的排練工作。由于排練的是個推理劇,劇情要求是在封閉的山莊內發生連續殺人。于是四季山莊便臨時被假想成為了一個封閉空間。謀殺按照著劇情漸漸發生,但出人意料的是,伴隨著扮演死者的演員逐一失蹤,所有的幸存者開始疑惑了,這真的是一出推理劇,而不是真正的殺人事件么?……
不可否認的是,東野圭吾的確是個寫實風格的作家。像《無人生還》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在他的構思下,賦予了新的意義,至少它有了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可能。
7位演員逐一失蹤,幸存者想報警卻又怕失去參演資格的矛盾心理,透過東野圭吾的文字而展現地淋漓盡致。東野圭吾在小說中所設置的三重構造,結局的意外性,讓我值得細細回味。如此的結尾賦予了《無人生還》的一種全新可能,一切是充滿著脈脈溫情。當然就整篇作品來說,至少和此前讀過的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以及《惡意》相比,個人稍顯失望。不過此作畢竟誕生于《嫌疑犯X的獻身》和《惡意》之前,也就不多苛求了。在向《無人生還》致敬的作品中,算是上乘之作了。
【第5句】:《名偵探的守則》之《要殺趁現在》、《最后的選擇》篇“我個人實在是不太能明白,身為現代的作家,究竟是為了什么,還要去寫活像金田一耕助那種帶著復古風的推理小說?”
——東野圭吾
寫到這里,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阿婆在《無人生還》中所使用的詭計。不難發現,是運用了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和童謠殺人兩個詭計。但是兩個詭計并不是處于并列地位,童謠殺人詭計為輔,其核心詭計是封閉環境下的連續殺人,如此,我們在提到無人生還模式的小說,更多的,是指其運用的詭計和《無人生還》中的核心詭計類似。如果說之前我所列舉的幾個作品是向《無人生還》的致敬之作的話,那么接下來我提到的作品就帶有戲謔的成分了。
擺在我面前的東野圭吾的《名偵探的守則》是一部以名偵探天下一大五郎為主角,大河原番三警部為配角的系列短篇推理小說集,天下一大五郎所面對的12件兇殺案,其中所使用的詭計,是我們廣大讀者在本格推理中所常見的。諸如密室殺人、無頭尸體等等。東野圭吾用夸張、戲謔的筆法將推理世界的秘密,這些詭計的真相展現在我們面前。其中《要殺趁現在》、《最后的選擇》篇則是針對《無人生還》中所運用的兩個詭計而寫的。讀這樣的兩篇作品,我始終是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要殺趁現在》中,東野圭吾將阿婆的黑人島童謠復制成鵝媽媽搖籃曲,用他所理解的童謠殺人內涵去構思故事情節?!蹲詈蟮倪x擇》中,天下一大五郎收到一個叫做西野刑吾(個人懷疑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寥寥數語的描寫實際上是對作者自我的評價及期望)的人的邀請函,和其他9位類型不一的名偵探們聚首在孤島之上,一起起的殺人事件隨之發生。讀著這樣的文字,我有著似曾相識的感覺,時而甚至是會心一笑。東野圭吾假托故事中主人公,讓其時不時地脫離故事情節,給出自己對于該類型詭計故事的評價則反映了作者本人對本格推理發展至今,自己的一些看法。這些觀點,一方面是對本格推理詭計的總結,另一方面作者帶有諷刺的文風的筆調下,展露的是對時下推理小說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待。
如果說讀《無人生還》等我之前所提到的四部作品,猶如是在品嘗一道無人生還模式的大餐的話,那么再讀《名偵探的守則》中的這兩篇作品,則猶如是在正餐之后品嘗一道精致的點心。如此作為閱讀無人生還系列作品的收尾,我想是再好不過了。
尾聲
寫完了,第一次寫那么長的系列讀后感,寫完的感覺就是輕松?;仡櫸宜浵碌?部作品,我以為能夠讀過它們,我始終是幸運的。起初寫這些讀后感的時候,我對無人生還模式的定義是模糊的,但伴隨著讀后感寫作的深入以及廣大友人的探討,讓我對這樣的模式有了更多的認識。當然在寫的過程中,我依然有著些許的遺憾。首先,我列舉的幾部向《無人生還》,雖是名作,有些甚至是公認的推理大師們的最高杰作,但由于于個人能力所及,基本都是日系的,有一定片面性。其次,由于這些書的中譯本大多尚未在大陸出現或說已經難覓,使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了些許不便。慶幸的是,印象中除《童謠的死亡預言》外,其他都有電子版本,或許這能雖滿足囊內羞澀,仍渴望一讀這些作品的讀者之期盼。再次,正如我之前所提及的那樣,在推理小說中,有不少是向《無人生還》挑戰、致敬的作品,其他的一些評價甚高的佳作,如綾辻行人的《殺人十角館》等,限于個人看過的推理小說有限以及個人選擇收藏推理小說的類型癖好,就不在這里繼續寫下讀后感吧。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選擇閱讀。
最后我想說的是,期待《無人生還》11月的在滬上演,畢竟阿婆自己創作的劇本和原著在結局方面有不同之處。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這樣一部在推理文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無人生還》讀后感3
即使在炎熱的一天看這本書,也感到身上涼颼颼。
看完之后我只是在想法官到底是不是對了。雖然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方向對錯也許不是那么明顯,可能有對有錯,但我還是認為法官這樣的人有些可怕了。
不論看小說還是看電影,看到殺手設計的“天衣無縫”的局或者游戲時,雖然很佩服這樣的頭腦,可終究還是害怕,只是期望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最好永遠也遇不上,永遠也不要認識。
有句話說壞人不可怕,有知識的壞人才可怕。運用高深的知識造詣去設計一些滿足自己非同于常人的刺激,或是布下完美的局去報復,這樣用別人生命填補的快樂實在是太可怕了,但盡管是你以為的天衣無縫,也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這本書里法官布下的一切,即使他不寫下漂流瓶我想終有人會解出來,但他也總想別人去瞻仰他的“藝術”,才自信滿滿地寫下所有??晌也挥X得他對了,法律灰色地帶的案件或許還有很多,但這應該是促進它進一步完善的不是嗎?法官認為讓他們死在對所做之事的恐懼中是懲罰,可也正如將軍所說這何嘗不是等待的解脫。當每個人聽到自己日日精心掩飾的罪行曝光之后,恐懼頓時充滿了內心,他們時時刻刻的煎熬被放大,或許他們不死是一種更大程度的懲罰,我想害死別人還能心安理得的永遠開心的生活下去的人畢竟很少吧。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內心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永遠比刀劍更能傷人。所以,做一個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記起實習的時候老師講到的四不傷害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不讓他人被傷害,愛人比傷人更具挑戰也更有價值。
《無人生還》讀后感4
初拿到這本《無人生還》,乍以為是一本常規小說。翻了下作者簡介,頓時發現自己錯了。本書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是偵探小說女王,偵探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創作生涯持續了五十多年,共創作80多部偵探小說和短篇故事集,著作之豐僅次于莎士比亞。
“無人生還”的源起是一首童謠,“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弊髡邔⒐适聢鼍霸O置在一座無人到達的孤島上,通過邀請信的形式,約了十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來到島上的別墅,為信里的“邀請人”服務。這十位受邀人,形色各異卻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有著法律難以約束,但無法逃脫道德的制裁。最終的結果,十個人“離奇”在島上死亡,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前來調查的警察也束手無策。
故事的最后,作者通過死亡策劃者的自述,以“飄流瓶”的形式將故事真相進行了告白——這使得之前的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而滴水不漏。用今天的“潮”語來說,就是細思極恐。作為讀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的慎密構思與細致描述,特別是對人物心理和人物對話的口語化描述,令人不忍釋手。
除了那有些冗長的姓名,《無人生還》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偵探佳作,值得一讀。
《無人生還》讀后感5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個話劇特別適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
“什么戲?”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p>
刷一發我對愛情公寓的執念。
當然也是這段話讓我去查找了一下這本書,看了看故事梗概,瞬間就吊起了我的胃口。雖然推理小說一般都不會再翻第二遍了,但我還是買了下來。
故事的大概就是: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
他們抵達后,接待他們的卻只是管家特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里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每個人的房間里都貼有一首相同的兒歌,兒歌講的是十個小士兵相繼死去的故事。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里,每天都有人按著兒歌里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人人都想保護自己,可是海上起了大風浪,不可能尋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
荒島已經被他們搜尋數遍,不可能有容身之處,所以兇手必然在他們中間。幸存著的人們彼此懷疑,彼此試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還是沒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來。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體……無人生還。
這本書看的特別快。我盡量在推理,而且還是比較接近的,到了最后三個人的時候發現都不是,感到很奇怪。但是我這人就是拐不過來彎啊,只能硬讓自己繼續思考剩下的三個人,萬萬沒想到結局會來這么一出。
某些地方還是覺得很奇怪,但畢竟這是小說還是不要較真了,描寫很細膩尤其是心理和環境。我是大白天看的沒覺得什么,但豆瓣上很多人都說千萬不要在晚上或者沒人的時候看,會覺得越來越瘆得慌。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相信人性本惡的,我也是。我在看前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自動腦補只剩下幾個人的時候,人人瘋狂,彼此不信任互相拔刀相向的樣子。但是總體來說作者的文筆比較平淡,絲毫不夸張,但是很多地方能從細節揭露出人性陰暗的一面。
小說里的天氣幾乎都是狂風暴雨,使我聯想到了高一上期語文課本里的那篇澳門從英國收回的文章。最后的獨白看完了之后有一種很安靜的震撼感,小島上的人也死了,警察也沒能把兇手找出來,這些人背后的故事也被永遠地埋葬了起來,可能連作者心中的悲哀也不會被發現。
《無人生還》讀后感6
關于這本書,我想,多年之后,我最為深刻的記憶應該是:
那家伙掏出一本書,說:我最近在看這個——《此地無人生還》
我有點驚訝,說:不是這么巧吧。于是也把我的那本與他交換——《無人生還》。這本書,在我的生命里,帶來了一點點小巧合,小驚喜。
經過了《lost》《GSI》以及無數驚險懸疑故事的轟炸,大腦已經麻木,《無人生還》自然無法再帶給我高峰體驗??墒?,阿加莎同學幾十年前就能編出這樣的故事,據說開辟了荒島殺人的經典故事模式,不得不令人脫帽致意。
阿加莎自己在序里寫道,這部作品所耗費的心里是空前的,我相當相信。如何按照一首童謠的模式逐個殺人,如何將十人的故事和心理逐個展開,如何將困境中的猜疑、絕望逐漸推向恐懼的瘋狂,這功力,還是相當厲害的。
《無人生還》讀后感7
【第1句】:天上的大餡餅突然間砸中十個身份各異“幸運兒”,莫名的免費超級豪華知名孤島游,似乎熟悉的邀請人,想想這必是一次充滿歡愉,愜意的旅程!
【第2句】:遍查全島,除其十人外,完全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藏身之處!不具備任何案后逃生的條件!近乎完美、巧妙的殺人設計——十個故事人物悉數死亡,一切的一切都在不可思議中發生…給警方留下一個“嵌套死循環式”的懸案!
思路設計、框架提綱
【第1句】:劇中人物的具體情況介紹(包括身份、職務、特點、聯系),影映作品展開的線索,看似冗長乏味的敘述,實則是埋有隱晦的伏筆
【第2句】:由一碟審判錄音公訴,十個故事人物的接連神秘離奇死亡,映射小詩,彼此猜疑?。ㄊ覂葦[設的布置、死亡方式、人物即時,事后的心理入微的描寫)
【第3句】:始終揮之不去的謀殺疑云,究竟這是怎么回事?是上天的無意玩笑,還是人為的蓄意謀殺?每個人疑意重重,心態失衡!下一個會是誰?
【第4句】:警方第一次陷入一個自立自破的兩難困境,這注定又是一個千古疑案…
【第5句】:罪犯漂流瓶解疑,真相大白,喔!原來如此,好一個殺人于無形的副本!
跟隨子吟掘亮點
【第1句】:一部沒有偵探的偵探小說,酣暢淋漓,水到渠成的心理描寫,將阿加莎自己一貫的寫作風格、特色——‘犯罪心理學’發揮到了極致
【第2句】:精彩的情節設置,生動的對白描寫,極致的心理捕捉
同時這部作品已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有興趣的親們可以自己下載觀看,改編得還是可以的!相信加上影視的音效,圖像,劇情銜接等技巧的搭配、結合,一定能給你不同的視覺感受與沖擊,幫助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的精髓!
《無人生還》讀后感8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還剩九個人……七個小兵人,用刀砍木棍;一個砍自己,還剩六個人……四個小兵人,出海去逞能;一個葬魚腹,還剩三個人……兩個小兵人,坐著曬太陽;一個被曬焦,只剩一個人。這個小兵人,孤單又影只;投繯上了吊,一個也沒剩?!币磺械年幹\都從這一首童謠開始。
【第10句】:【第9句】:八……【第3句】:【第2句】:一小兵人的數量在不斷減少,活著的人也在不斷減少。一種亡的氣息,一種在劫難逃的感覺慢慢逼近。這一切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騙局,一張網,一張兇手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天衣無縫的網。用不同的人名,不同的方式;將十個人聚集在一座島上,一座荒島上。此時,審判與亡就已開始。
?!_始了倒計時。
晚餐時分,一個不知名的聲音開始控訴所有人的罪責。貴族少年撞人,管家夫婦拒給主人解藥,女子引誘孩子向深海游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人命,可卻都是在法律范圍內無法制裁的案件。于是,兇手頂著伸張正義——絕對的正義之名開始了他的謀殺。
第一晚,一個人便在吃飯時了,第二個人中了氰化物,在昏迷之后長眠不醒了;接著第三個、第四個……每一個的亡方式都與那首童謠不徑相同。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也成了十個人的亡方式。
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在漫不經心的語調中帶著揮之不去的亡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動無形的痛苦。像被人噎住咽喉一樣,不得喘息,無法逃脫。
兇手就在十個人之間,沒有人知道下一個的人會是誰。隨著人數的減少,恐懼、彷徨、不安一點一點吞噬著自己的內心與理智,活的時間越長的人,罪惡也就越重。因為他最后所承受的不僅是亡的痛楚,更是精神的折磨;在絕境中的茍延殘喘,去爭取下一秒活命的可能。
在《無人生還》當中,謀殺手段的巧奇自然不言而喻,整人的布局更是令人目眩神迷。但在華麗地作案手段之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對人性的了解,對人性的剖析更令人敬佩不已。這早已超越單純的偵探解謎,步入了心里剖析的殿堂。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為多年來已無法承受負罪感所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下的罪行;有人惶然,以為自己所作所為并無過錯,卻真實地造成了他人的自殺;有人凄然,夢里都能看見去的無辜者不甘地模樣。從貴族到底層,來到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偽裝,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其中一部分人渴望生命,他們不惜利用一切代價來確保自己的平安,卻在良心的譴責與幻像中送上了自己的命??扇康娜硕荚诳是蠼饷摚蛏?,被歲月掩蓋了這么久的事實終究鋪在了陽光下。
在文章的最后,兇手交代了一切。根據事實,人們可以推斷誰是兇手,可是那樣不容松懈的境地,理性與判斷力已經為零,每個人都是兇手。所以,十個小兵人,一個也沒剩。
人性的悲哀在文末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忍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孤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讀后感9
《無人生還》是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分別因為不同的原因被U·N·0邀請到一座無人的小島,并由兩位管家接待,十個人在島上生活最終被一一殺害的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偵探推理小說,不得不折服于阿加莎對人物角色的塑造,個性鮮明又矛盾沖突,以及細膩的心理分析,對整個故事情節的構造,開啟了“童謠殺人”和“孤島模式“,整個故事結構故事情節緊湊,讀起來一氣呵成,在讀的過程中,隨著作者預設的劇情,不斷進入故事情節,也不斷進入作者的陷阱,在閱讀過程中,兇手是誰,下一個是誰,不斷的在不同人之間猜疑與判斷,這樣在作者的引導下,一直到尾聲,感覺像進入了一個巨大的謎團中,無法完美的解釋。一直看到結局,我都沒猜到兇手是誰,在看完最后的那封信后才恍然大悟,原來是ta!誰能想到呢?原以為ta之前就已經被謀殺了。所有的偵探推理都要有一個結局,作者在文章結尾處對兇手進行了一段自白的描寫,兇手將自白信裝入漂流瓶被人拾起寄往蘇格蘭場,最終真相大白。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殺人案件,兇手借助童謠制造恐怖氛圍,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里,每天都有人按著兒歌里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古老的童謠猶如惡毒的詛咒籠罩著所有人,或許從踏上這座島的那一刻開始,死亡的威脅已經無處不在?;钪娜吮舜艘揽坑直舜藨岩?,但是一切的警戒與提防都是徒勞的。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體,無人生還。
這篇文章作者借助于對人物進行塑造,揭露出人性的自私、貪婪與罪惡等真實面目,折射出受害者受冤、無處申訴的現實,完成了“文學反映生活”、“文學即人學”的文學使命;另一方面又在引發人們對道德與法律的思考,何為犯罪,何為犯法?文章中的這幾個人都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但是這十個人真的就是無辜的嗎?當法律處置不了他們時又有誰能夠為那些無辜的受害者伸張正義呢?在法律之外的犯罪,這種灰色地帶的犯罪如何處理?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近年來兒童拐賣事件頻頻發生,之前網上有流傳每年會有20萬兒童被拐賣,雖然這個數字多少有夸大的成分,在"團圓"平臺上,從2022年5月到2022年5月,過去整整一年中國失蹤兒童的數據:平臺共發布失蹤信息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找回率【第96句】:74%。但我覺得被拐賣的兒童遠不止這個數字,這只是一個平臺發布的信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平臺,導致數據統計不全面?,F如今兒童拐賣是如此猖獗已經不僅僅去偷了,而是明目張膽的去搶,去學校門口蹲點,想想都非常可怕。然而這些人販子即使被抓到最多也就被關個三五年,而那些被拐走的孩子將會面臨什么樣的生活,最幸運的莫過于被賣到一個沒孩子的家庭,至少能健康的成長,有的被刨心挖肺拿到黑市去賣器官,最悲慘是那種被打殘沿街乞討的,這一生就真的毀了,當其沒有利用價值后就直接拋棄。當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時候,可能是三個家庭的毀滅。而人販子三五年的有期徒刑能夠彌補其犯下的罪過嗎?還有經常被報道的兒童案件,被叛十幾年,也不足以懲罰其犯下的罪過,這將影響其一生的成長。這些人真的是死不足惜,真該千刀萬剮、五馬分尸。然而現如今的法律講究人道主義,那些酷刑終究因為太過殘酷而被廢除了。當我們對儈子手講人道主義的時候,他們是否對這個受害者講過人道主義。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恢復了千刀萬剮、五馬分尸,甚至是株連九族,是能起到威懾作用。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么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蛟S是懲罰太輕了,才會有人鋌而走險。
《無人生還》讀后感10
以前一直很喜歡讀關于推理類的小說,因為這很驚險,很刺激,能帶給人新鮮的感覺,喜歡有驚喜,喜歡有期待的感覺。隨著一層層薄紗被揭開,隨著一層層迷霧被推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往往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喜出望外的感覺總是讓人舒服,又驚奇。每次讀一本推理小說,總是會受益匪淺,越看越喜歡?;膷u上僅有十個人,其中有一個是兇手。但他們接連死去,無人生還。那么誰是殺人犯?是最后一個死去的人嗎?如果不是,那么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后,還能使自己的殺人計劃照常實行?他(她)為什么殺人,又為什么給自己也貼上死亡標簽?在《無人生還》中,阿加莎·克里斯蒂顯然把自己逼入了創作的險地。面臨此景,偵探小說作者有兩種選擇,一是用天才的構思自圓其說,另一就是假托“心理懸疑”“奇幻”一類低劣手段胡說八道。
“十個小兵人,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死,還剩九個人。九個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人。八個小兵人,動身去德文。一個要留下,還剩七個人??”這首英國的古老童謠成了貫穿小說的線索。十個被害者先后像歌謠中描述的那樣死去,使之帶有讖語的色彩。它使這小說的文字冷颼颼的。你的耳旁似乎總有一個囈語式的童聲,它在輕輕吟詠這歌謠,那漫不經心的聲調中帶著一絲死亡的氣息,猶如在童真的面龐上忽然出現嗜血的表情一般,讓人在極端的對比中感到無形的恐懼。
從風和日麗到慘霧彌漫,小島由度假勝地變成了人間地獄。這部英國的小說,會很容易地讓你聯想起英國的天氣:多雨、陰冷。暗夜中的大海隱去了波瀾壯闊的一面,冷峻地窺視島上的一切。當海邊也成為謀殺現場之一時,從沙灘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憂郁,讓人擔憂死亡之吻的再度來臨。尼羅河上的撲朔迷離,擾亂的是讀者的智慧,而《無人生還》中的大惑不解,擾亂的是人們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惡的。在謀殺案中,幾乎每位出現在現場的人都有作案動機??死锼沟僭趯γ恳晃幌右扇思右耘懦龝r,都順便嘲諷著他們的陰暗一面。兇手預先在留聲機中放置了錄音,在眾人上島后逐個宣布了他們的罪狀。原來每位上島者的心頭都藏有一個秘密:軍官為了泄私憤故意將下屬派往危險之地;醫生醉酒后動手術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兒為了幫情人獲得遺產故意制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島變成了審判之所。
在絕境中,有人心頭坦然,因其多年來已無法承受罪惡感帶來的痛苦;有人不以為然,因其從不曾以自己的罪錯為忤;還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無論怎樣,從貴族到底層,島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裝扮,在最殘酷的現實面前表露了最真實的一面??释瞧渲幸徊糠秩说南敕?,渴望解脫則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脫。如果說“波洛三部曲”里還有波洛的幽默作為調劑,那么《無人生還》則從頭至尾充滿壓抑的悲腔??死锼沟俚某芭絹碓缴?,取而代之的是聲色俱厲的批判。同時她也變得更無情——那首童謠無異于一份判決書,將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場,先讓他們看到黑洞洞的槍口,而后蒙上頭罩,再將槍口抵上他們的額頭。那種等待中的煎熬帶來了無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許,當你在深夜讀這本書時,會聽見他們大口的喘息聲。
“他們究竟是誰殺的呢?”直到小說臨近終結,這謎團一直困擾眾人。最后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開了謎。真正令人吃驚的,不是行兇者那難以為人察覺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動機。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剖白中無法抑止,海中的荒島猶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錯的反思中變得無所憑依。文明在小島上荒蕪,道德的流放地萬物蕭條,無人生還。這部小說在此時變得深刻起來,當后世的讀者一再感嘆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寫作技巧時,似不應忽略她筆下流露的哀嘆之聲。
《無人生還》讀后感11
看的讓人很不爽,不過本書制造的氣氛很好,晚上躺在被窩里看,確實感覺到脊背發涼。
本書描述的故事,如果是一個真實案件,永遠也不會有解,已知的條件不夠,無法推斷出來。當然,看完小說,也不可能推理出來,如果靠感覺猜對了兇手,只能說感覺真準。
這本書仍然沒有打破我對懸疑類作品的預期,正如所有懸疑劇或者懸疑小說一樣,隱藏關鍵的部分,制造混亂的部分,不同的是,本書中加了很多不知真假的內容,給推理制造了極大困難,因為那離真實遠了十萬八千里,但讀者難以分辨,比如,開局就講法官收到了一封信,來自卡爾明頓,我還記下了這個細節。如果把這當做真實的確定發生的事情,就完美的把法官排除,離幕后之人遠了十萬八千里。
作者精心構思了這個故事,但壓根就沒想要讀者去解出誰是真正的兇手,作者想要的是完美的講完這個故事,把自己精妙的構思,對人性的剖析寫入書中,把懸念留存到最后,由作者親自揭曉,讓讀者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作者很成功,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混亂,然后,就沒有其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