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夏雨隔田晴】(諺)夏季下雨,往往是田壟的這邊下,田壟的那邊晴。指夏天的雨,尤其是猛雨,區域性很強。
【第2句】:【帽子破了邊——頂好】(歇)頂:本指帽子頂部,轉為副詞,表示程度最高。指最好。表示贊賞。
【第3句】:【說的比唱的好聽】說得輕巧,唱高調,實際上不那么簡 單。成語:花言巧語。張抗抗《無雪的冬天》:“沒看見,不過 聽說了。說的比唱的都好聽,誰知她心里想的是什么!”
【第4句】:【逢人且說三分話】(諺)對人,特別是對初次接觸的生人,說話只能說三分,絕不可毫無保留地傾訴心里話。指和人說話要做到多想少說,慎而又慎。 也作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人前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第5句】:一張嘴巴兩層皮——橫說豎說都由你
【第6句】:笙笛合奏——連吹帶捧
【第7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系的遠近。習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服喪九月。如妻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服喪五月。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現在喪服沒有這么復雜,且各地戴孝風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系的遠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系轉化。“五服”之內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8句】:【兩面光】(慣)比喻做事圓滑,雙方都不得罪。
【第9句】:【主人翁】“主人翁”一詞現在的含義是指當家作主的人。據載,漢朝有個叫董偃的人,他母親是個珠寶販子,常年出入館陶公主家做生意。館陶公主是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岳母。董偃十三歲隨其到館陶公主家賣珠寶,館陶公主見這小孩長得白皮嫩肉,人見人愛,就喜歡上他了,把他留下來做養子,請人教他騎馬射箭,讀書算術,音樂書法等。館陶公主五十歲那年死了丈夫,董偃十八歲。日久生情,兩個年齡懸殊的養母子,終于發生了“不倫之戀”,非法同居了。館陶公主不是一般的有錢,小情人一天花銷只要不超過一百斤金子、一百萬錢、一千匹帛的上限,就不必上報,任由他去。如此金錢鋪路,上流社會的酒席上總少不了帥哥董偃的身影,許多公卿名人都樂于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稱他為“董君”。后來,連漢武帝劉徹也知道了這事,有一天他找借口去看望姑姑館陶公主,其實是想看看這個“新姑父”到底長得什么樣,所以一進門,就單刀直人地對館陶公主說:“我想看看主人翁呢!”這就是“主人翁”最早的出處,這個詞算是漢武帝的一大發明。館陶公主一聽皇上稱董偃為“主人翁”,不知是諷刺還是玩笑,嚇得直冒冷汗,渾身像扎了鋼針一樣不自在。急忙向劉徹磕頭請罪:“臣妾做事不成體統,辜負了皇上的好意,罪該萬死,請皇上治罪吧!”劉徹笑道:“姑媽不必如此,且請主人翁出來說話。”館陶公主急忙把董偃領出來與皇上見面,嚇得他戰戰就就,跪著不敢出聲。還是公主代他說道:“館陶公主庖人偃,冒死拜謁。” 漢武帝親手將他扶起來,不僅沒有責怪,還賜他衣冠,而且又一次親熱地稱他為“主人翁”,特許他和館陶公主一起陪自己飲酒。連天子都叫董偃“主人翁”,還有誰再敢輕視。大才子東方朔就敢.他對皇上說:“董偃應該砍頭,理由有三:一是以家臣的身份私通主人;二是不婚而居敗壞風氣;三是蠱惑陛下沉迷聲色犬馬,這樣的人是國之大賊,死有余辜!”這番話說得劉徹心服口服,賞了東方朔三十兩黃金。從此,劉徹就慢慢冷落了董偃,董偃老擔心劉徹會找岔子殺了他,不到三十歲就抑郁而死。如此猥瑣的“主人翁”,怎么脫胎換骨轉義成為光明磊落的褒義詞,這要歸功于梁啟超先生,是他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教告留學生諸君》一書中首先使貶義轉換成褒義,開頭即稱“中國將來主人翁留學生諸君閣下。”可謂對留學生期許甚高,寄望甚切。
【第10句】:【一時貓臉,一時狗臉】(慣)貓臉:指善相。狗臉:指兇相。形容態度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對人又哄騙又威脅。
【第11句】:【無債一身輕】(諺)不欠人的債務,自然就一身輕松。指債務帶給人的負擔是沉重的,還清債務,就不再有負擔。 也作“無賬一身輕”。
【第12句】:口含黃連唱山歌——苦中作樂
【第13句】:【誠招天下客】真誠能夠取得人們的信任。《北京日報》 (1986,7,28):“誠招天下客,我離開餐廳時,看出不少中外 顧客與服務員很熟悉。”
【第14句】:【買一個饒一個】(慣)饒:另外添加。比喻懲罰某人,連帶也懲罰了另一人。
【第15句】:【茶喝二道酒喝三】(諺)茶喝二道:茶喝到第二道,茶味正濃。酒喝三:酒喝過三杯后,精神興奮。 指二道茶方釅,三杯酒提神。
【第16句】:巖口滴水石開花——日久見功
【第17句】:【一著不到處,滿盤俱是空】(諺)一著:一步棋。關鍵時刻一步棋不到位,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比喻在事情的主要環節中,稍有差錯就形成無法挽回的失敗。 也作一著錯,滿盤輸。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第18句】:【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人的思想、心事,不容易得知。 明代《封神演義》:“自古人心難測,面從背違,知外而不知 內,知內而不知心,正所謂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第19句】:懷胎婦女——肚里有貨
【第20句】:【言必信,行必果】說話有信用,做事見效。從維熙《泥 濘》:“他是個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長得雖然瘦小枯干,但精 神世界卻極富有。”
【第21句】:【醫生】現在,我們把專門治病救人的人稱作“醫生”。而在我國古代,行醫的人,北方稱為“大夫”,南方稱為“郎中”。據此,有人認為“醫生”是一個外來詞,隨西醫而進。其實不然,“醫生”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和醫有關。 “醫生”作為一種稱謂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而且與醫學、醫術有關。唐代太醫署下開始設立專門的醫學,屬于學校性質的教育機構,招收學生,培養醫學人才。針對不同專業,學校將學生分為五種: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藥園生。其中所謂“醫生”,其實就是學習醫學病理的學生。而其他學生分別以學習針灸、按摩推拿、念咒施法、識用藥材而命名。這時候“醫生”一詞專指一種醫學學生,即準醫生。那么,“醫生”是怎么成為職業行醫者的稱謂呢?這與近代西醫東傳有直接的關系。在日本,明治維新后稱職業行醫者為“醫師先生”。在中國,漸漸演化為“醫生”。這其實與“博士”、“學士”在學位上的用法來歷類似,是采取中國古代早已存在的相關名詞,拿來稱謂西方傳來的新的文化內容。所以“醫生”一詞并不是外來詞。
【第22句】:鴨子上架——靠猛勁;逼出來的;逼的
【第23句】:【不如意事常八九】(諺)八九:十之八九,十成中就有八九成。指世上不如人意的事情很多,往往十成中就有八九成。
【第24句】:【三分人才,七分修飾】(諺)人才:人的身材長相。一個人的儀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著打扮對人的外觀形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也作三分人樣,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第25句】:【把心提到嗓子眼兒上了】(慣)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也作“把心提到了嗓子口”。
【第26句】:【八個人也抬不走一個“理”字】(諺)理:公理。指凡事只要遵循公理,任憑他人多勢眾也不能改動。
【第27句】:【艄公多了打爛船】人多無組織,反而壞事。類似的:木匠 多了蓋歪房。周立波《山鄉巨變》:“只怕社一辦起來,人多 嘴雜,反倒搞不好。俗話說:艄公多了打爛船。”
【第28句】:【 千中有頭,萬中有尾】謂事情再復雜,總有主次、原因、結 果。馬烽《劉胡蘭傳》:“千中有頭,萬中有尾。你是一家之 主,我就要和你算賬!”
【第29句】:【君子報仇三年,小人報仇眼前】遇到屈辱、失敗,要沉得住 氣,善于忍耐,等待時機報仇。不一定要立即報仇。沈從文 《長河》:“打什么仗?調什么兵?君子報仇三年,小人報仇 眼前。”
【第30句】:【 身在蕾營心在漢】關云長在曹操營中時,心里總想回到 劉備那兒去。借指表面上為一方工作,實際上為另一方著 想。古華《浮屠嶺》:“富灘雖說是你娘家,可你身在曹營心 在漢!這三國里的話你懂不懂?”
【第31句】:【 十叫九不應】聽不見,或不回答。柳青《種谷記》:“他已 經聾得十叫九不應,默然做著自己看見應做和能做的事,一 年也和人說不上幾句話。”
【第32句】:【混賬】“混賬“是句訓人或罵人的話,是對無理、無恥一類言行的指責或訓斥。說起這個詞的來歷,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國北方蒙古族,過著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動著的小村莊,經常搬遷。為了尋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們不得四處游蕩。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來暫時定居。白天,男人們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婦女兒童看守帳篷。于是,一些年輕小伙子趁此機會,為了找姑娘們談情說愛,就混進姑娘家的帳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慣,便會嚴厲地訓斥道:“你又來混賬了”;“你這混賬東西又來了。”小伙子碰了釘子,自知沒趣,就急忙退出帳篷。愛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賬更隱蔽了,或許能夠收獲愛情。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混賬”變成了訓斥或罵人的詞了。
【第33句】:【行得春風有夏雨】(諺)指刮過了春風,才會有夏天的雨水。常比喻人情往來,有所施然后才望有所報。 也作行得春風,指望夏雨。 行春風,收夏雨。
【第34句】:【把送殯的埋在墳里】好心受連累。高云覽《小城春秋》: “好意給你找個臺階,你倒把送殯的埋在墳里!”
【第35句】:【牛耕田,馬吃谷】(慣)谷:谷物。 受累的不享福,享福的不受累。比喻分配不公。 也作“牛耕田.馬食谷”。
【第36句】:井底看天——所見有限
【第37句】:【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見“從小離娘,到大話長”。
【第38句】:【山多高,水多高】釋義:地下水和山一樣高。例句:俗話說,“山多高,水多高”。洞頂的石縫里有泉水滴下來,不快不慢,約摸半分鐘就有一大滴,洞底下有個小盆口大的水灣,承接著上邊滴下來的水。
【第39句】:【頭撞南墻也不知道拐彎抹角】(慣)形容人脾氣執拗,做事不知變通。
【第40句】:【大白天說夢話】釋義:說荒唐話、不實際的話。例句:“連升嫂子,你不要大白天說夢話吧,這是不可能的事兒!”
【第41句】:保持一生壯健的真正方法是延長青春的心。一個丑角進城,勝過一打醫生。
【第42句】:【下馬威】“下馬威”是指古代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展示自己的威風,起震懾作用,以圖站穩腳跟。“下馬威”來源于“下車威”。《漢書·敘傳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班伯這個人志氣很高,有勇有謀,勇于任事。當時定襄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和爾格林縣西北土城子)局面十分混亂。班伯有出使匈奴的經歷,且年輕力壯,自請擔任定襄郡太守,扭轉社會治安糟糕的狀況。定襄的豪門大戶和動亂分子都聽說過班伯厲害的名聲,“畏其下車作威”,囂張氣焰有所收斂。而班伯也確實來了個“下車威”,他到任之后,立即將所屬官吏集合起來,嚴厲打擊地方惡霸勢力,懲處制造動亂的不法之徒,社會秩序很快好轉,班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充分顯示了他的“下車威”。這樣的“下車威”值得叫好。 “下車威”后來怎么變成“下馬威”了呢?原來,這與古代官員的乘坐工具有關。春秋戰國時期,官員就按照級別乘車。到后來,馬的位置逐漸代替了車子,官員們出行改為騎馬,由過去的下車到任變成了走馬上任,一F車威”的官習沿襲下來,由“下車威”變成了“下馬威”。現在,新官乍到,對壞人和不良風氣進行大刀闊斧地整治,當然是好,這個“下馬威”使得。如果對百姓耍威風,講派頭,擺官架子,這樣的“下馬威”(有的官員改坐“寶馬”豪車了)要不得。
【第43句】:喜鵲老鴰同枝叫——悲喜交加;連喜帶憂
【第44句】:【石頭縫里蹦出來的】(慣)常用來斥責人不是父母生養的,不孝順或沒人性。 也作石頭縫兒里爆出來的。 石頭縫里跳出來的。
【第45句】:【兜肚斷了帶子——沒得絆】(歇)兜肚:護肚子的內衣,上下都有帶子束在身上。絆:纏束。指人不受約束了。一說“絆”諧“盼”,指沒有盼頭了。
【第46句】:爸爸平時經常幫助鄉鄰,和許多人交上了朋友。爺爺常對我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墻。你可得好好向你爸爸學習啊!”(浙江·紹興)
【第47句】:【牽著不走,打著走】(慣)比喻好言相勸不聽,被強制或受到懲罰才肯聽從。
【第48句】:【一頭人情兩面光】(慣)指做一件事情,使當事雙方都很滿意。
【第49句】:媽媽整天總對我說:“看人家隔壁二小子,剜窟窿打洞掙錢,日子過得多紅火。你爸爸就知道和土地爺對拼,年年是鼻子對不住嘴,緊巴巴的。”這次辦事回來,爸爸對媽媽說:“山東窮得真可憐……”沒等爸爸說完,媽媽就說:“鴨子甭說鵝擺腚,禿子甭說老和尚,咱家呢?”(江蘇·銅山)
【第50句】:【一是一,二是二】(慣)形容說話做事老老實實,是一不二。 也作一則一,二則二。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第51句】:【神仙一把抓】(慣)比喻本領高強,能解決所有的難題。
【第52句】:我們在玩捉迷藏,我不時探頭看看動靜。嫂嫂路過這里,說:“你干嗎在這兒賊頭賊腦,像老鼠出洞似的?”(河北·邯鄲)
【第53句】:耍戲法的敲鑼——耍變了
【第54句】:【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慣)比喻沒有親身經歷過,卻看見過,多少了解一些。 也作“沒吃過豬肘,見過豬走”。
【第55句】:吃了三天齋就想上西天——功底還淺
【第56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地間只有你我兩人知道這個秘 密。姚雪垠《李自成》:“今日我不當著牛、宋二位和將領們 的面談搖旗的事,也不讓親兵們聽見一句,我的用意你明 白:勸你起用搖旗的話,說出我的口,聽進你的耳,只有天 知,地知,你知,我知。”
【第57句】:【潑水節】在影視劇中,看到潑水節很浪漫、很好玩、很開心。其實,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傣歷的年節,在農歷清明的后十天。關于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傣族家鄉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后來來了一個火魔,使傣族家鄉變得酷熱干燥,寸草不生。火魔接連搶走了七個年輕貌美的姑娘,其中一個最小的叫依香。她聰明伶俐,為了除掉火魔,她設法取得了火魔的信任。傣歷六月(農歷三月)的一天,她趁火魔高興時,假意奉承說:“大王,火、刀、劍、水,哪一樣武器都不能傷害你,你永遠活著該多好啊!”火魔得意至極,便泄露了天機:“我只告訴你一個人,可千萬不能告訴別人。有一個辦法能整死我,只要拔下我一根頭發,勒緊我的脖子,我就活不成了。”夜里,依香趁火魔熟睡之機,輕輕地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在他脖子上一勒,果然火魔的頭就掉下來了。可火魔的頭一落地,馬上就著了火,滾到哪里火就燒到哪里。依香趕忙把其他六個姑娘叫來,輪流抱著魔頭,不讓魔頭落地。魔頭火熱滾燙,姑娘們只好不住地往身上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后,魔頭才死去。后來,傣族人民為紀念為民除害的七位姑娘,便在每年傣歷六月(農歷三月)舉行潑水節。
【第58句】:黃藤上樹一一纏不清;死纏
【第59句】:星期天我去姥姥家,想走小路,可媽媽卻說:“大路雖然沒有小路近,可小路坑坑洼洼的,不好騎車。俗話說‘寧走十里遠,不走一里喘’,你還是走大路的好。”(河南·寧陵)
【第60句】:【想象】“想象”詞典上的解釋為“心理學上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 顧名思義,“想象”就是對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韓非子·解志》中記載:“人稀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圖以想其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戰國時候,由于氣候的變化,北方人已經很難見到活的大象了,人們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們就對著以前畫下來的大象的圖案意想過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長什么樣,這就是想象。夏商時期,北方是有大象的,當時北方也是亞熱帶氣候,但到了戰國時期,氣候變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漸遷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的論文,指出河南一帶是大象的產地,商人服象用于軍事也是當時的歷史事實。河南省簡稱“豫”,說明當時這個地方是以出產大象聞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緊扣省名。對于曾經見過但后來又見不到的大象,人們自然特別想念。可見象在當時人們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從想象大象引申為想象一切。
【第61句】:地球安把——大梨一個(大梨:吹牛或指吹牛的人)
【第62句】:【一窩狐貍不嫌騷】(諺)騷:同“臊”,臊臭氣味。同窩的狐貍,誰也不嫌誰臊臭。比喻壞人與壞人臭味相投,互不嫌棄。
【第63句】:暑假里,天落了小雨。放假在家的姐姐拿著鋤頭,卻不知道鋤什么地好。奶奶說:“傻丫頭,濕鋤豆,干鋤花,下個小雨鋤芝麻。還是鋤芝麻去吧!”(河南·鄧州)
【第64句】:【說一千,道一萬】(慣)指不管說多少都是一個結論。 也作“說千言,道萬語”。
【第65句】:【一頭放水,一頭放火】兩頭使壞。明代《金瓶梅》:“當初只 因潘家那淫婦,一頭放水,一頭放火,架的舌,把一個好媳婦 兒生生逼勒的上吊死了。”
【第66句】:幾天前,一場大火把我家燒個精光,鄉親們對我們一家不僅噓寒問暖,還送錢贈物。年邁的奶奶滿含淚水感激地說:“真是大火無情人有情,人間處處有溫暖啊!”(浙江·紹興)
【第67句】:叭兒狗咬月亮——不知天有多高
【第68句】:【風里言,風里語】私下非正式的議論。成語:風言風語。 海外張愛玲《沉香屑》:“可是你知道世人的嘴多么壞,指不 定你還沒到家,風里言,風里語,倒已經吹到你爸爸耳朵里 去了。”
【第69句】:【唱反調】(慣)比喻發表相反的意見或采取相反的行動。
【第70句】:烏鴉當向導——把人帶到死尸堆
【第71句】:每到考試的時候,我的心里就緊張,成績總不理想。媽媽對我說:“當瓢子的不怕湯燙,當學生的咋能怕考試啊?”(福建·霞浦)
【第72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諺)指要想給別人加上罪名,不愁找不到借口。
【第73句】:滿嘴塞黃連——說不出的苦
【第74句】:猴子穿大褂——充闊佬;裝入樣
【第75句】:【送順水人情】(慣)指不用費勁,順便送出的好處、人情。
【第76句】:【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諺)三春: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的總稱。春天正是百鳥生育的季節,打死一只母鳥,就會餓死一窩雛鳥。指人要有保護動物、特別是保護雛鳥幼獸的觀念。
【第77句】:【老鼠眼睛——寸寸光】(歇)形容目光不明亮,或目光短淺。 也作“老鼠眼兒——就看鼻子尖兒”。
【第78句】:【飛到九霄云外】(慣)形容跑得很遠或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79句】:挑雷管上山——擔風險
【第80句】:【病不瞞醫】(諺)指病人對醫生不隱瞞真實病情,以便醫生對癥下藥。
【第81句】:【殺雞用牛刀】(慣)殺雞用上了殺牛的刀。1指大材小用。2指辦事有絕對的把握。3比喻花大錢卻辦了件小事。
【第82句】:【不登大雅之堂】(慣)不能登上文雅高貴的殿堂。指人或事物粗俗不雅。
【第83句】:表哥從南方打工回來,給姑媽買了一件羊毛衫。姑媽說:“我已經有了一件羊毛衫,干嗎破費?”奶奶在一旁說:“兒子有孝心,樂壞老娘親。你就收下吧!”(河南·內鄉)
【第84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諺)剮:舊時凌遲處死,即割肉離骨。作好了身受極刑的準備,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條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打。 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 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85句】:【打著[某人]的旗號】借用堂皇的名義。明代《金瓶梅》: “又一件,應二哥,銀子便與他,只不叫他打著我的旗兒,在 外邊東誆西騙。”
【第86句】:【鬼也怕惡人】(諺)惡人:兇狠惡毒、天不怕地不怕的愣漢。指惡人誰也招惹不起。
【第87句】: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第88句】:不管做什么,媽媽總是護著我。奶奶說:“這孩子讓他媽給慣壞了,成了豆腐掉在灰窩里,吹,吹不得;打,打不得。”(河南·新野)
【第89句】:【一斤酒裝進十六兩的瓶子】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喻正合 適。柳青《創業史》:“生寶又提議:兩人分工——他管外事 和思想教育,增福管莊稼事務和活路安排。大伙都說:一斤 酒裝進十六兩的瓶子里頭了,正好!”
【第90句】:【 丫鬟拿鑰匙,當家做不了主】指有職無權。或說:使喚丫 頭帶鑰匙,當家做不了主。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我 知道,你沒錢。在你們家你是、f鬟帶鑰匙,像是當家的,可 啥事也做不了主。”
【第91句】:【八百畝地的一棵苗——獨生】(歇)八百畝的地里只生出了一棵苗。指獨生的子女。
【第92句】:【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拳打幣曉】(諺)指對悟性高的人,只需點頭暗示,他就會領悟你的意思;對愚蠢的人,縱然動起手來,他還是不會明白。 也作“明人點頭即知,癡人棒打不曉”。
【第93句】:驚險小說——危言聳聽
【第94句】:【二十一天不出殼——壞蛋】(歇)孵化小雞一般要二十一天。 本指壞了的雞蛋,轉用來罵人不是好東西。
【第95句】:【籬牢犬不入】不讓壞人有機可乘。或說:籬笆扎得緊,野 狗鉆不進。明代《水滸》:“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煩惱做什 么?豈不聞古人言:籬牢犬不入。”
【第96句】:【打狗不怕狗咬,殺豬不怕豬叫】釋義:比喻要干,就不要有顧忌。例句:打狗不怕狗咬,殺豬不怕豬叫,樹葉掉下來砸不著腦袋!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團結起來怎么能斗倒地主惡霸。
【第97句】:【法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諺)執法嚴正,國情自然和諧;官員清廉,人民自然安樂。指執法嚴正和官員清廉,是社會安定、人民安樂的決定因素。 也作法正天須順,官清民自安。 官清民自安,法正天心順。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第98句】:【 閉門不問天下事】不過問社會上的大事。類似的:兩耳 不聞窗外事。梁斌《紅旗譜》:“干脆,閉門不問天下事,心里 倒也干凈。”
【第99句】:【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節節空】釋義:比喻人不實在,作風虛浮。例句:真是婦道人家短見。根子不正,還能長出好苗來呀?我就不待見這個小子那副酸相,豆芽子菜,水蓬蓬,竹竿子,節節空。
上一篇:帶浩然的詩句(帶浩然的詩句大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