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常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螃蟹橫爬。諷刺飛揚 跋扈的人。明代《警世通言》:“徐能此時已做了太爺,在家 中耀武揚威,甚是得志。正合古人兩句:常將冷眼觀螃蟹, 看你橫行到幾時?”
【第2句】:【粥鍋里照影子】(慣)粥稀得可以照見人的影子。比喻糧食將盡,幾乎斷炊。
【第3句】:【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釋義:梁園:園名,即兔園,漢代梁孝王劉武建造的花園,也叫“梁苑”,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東。比喻外地雖好,不可久留。例句:宋四公思量道:“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連更徹夜,走歸鄭州去。
【第4句】:兄弟倆分家,因一些財產而鬧得不可開交。他們的舅舅生氣地說:“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自己不苦干,單靠這點財產你們就能過上好日子啦?”(河南·太康)
【第5句】:天漸漸地冷了。早晨,我總是坐在床上先暖和一會兒才起來。媽媽說:“你真是早晨難出窩,夜晚難脫殼。”(河南·內鄉)
【第6句】:【提得起,放得下】做事干脆,有力量承擔,也有力量完成、 擺脫。類似的:擱得下,放得開。張恨水《啼笑因緣》續集: “大丈夫作事,提得起,放得下,算了,我忘了她了!”
【第7句】:【翻臉不認人】(慣)形容態度突然改變,不講一點兒情義或情面。 也作“翻臉不認親”。
【第8句】:云頭里翻筋斗——沒著落
【第9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謂自愛自重。浩然《艷陽天》: “告訴你,我這個人可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我不跟你 們干這號事兒!”
【第10句】:大冷的天,我在刷洗臟鞋,凍得直哆嗦。媽媽嗔怪我說:“狗伸舌頭(指天熱)你不干,雞提爪(指天冷)時來精神。”(山東·萊蕪)
【第11句】:【子虛烏有】現在我們常用“子虛烏有”來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那么,它來自何處呢?漢武帝時,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來叫“犬子”,十分不雅,后來有了學問,因為佩服戰國時名臣藺相如而改名相如。有一天,武帝讀到一篇《子虛賦》,非常欣賞,但又覺得很遺憾,因為他以為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武帝手下有一位養狗的楊得意,也是蜀人,稟告武帝說:“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武帝大驚,將司馬相如召來一問,相如說:“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于是接著《子虛賦》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賦》,兩篇大賦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既有文采,又含勸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子虛賦》的內容是假托兩人的問答,這兩個人一個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子虛,另一個是齊國人烏有先生。子虛來到齊國,齊王與他田獵,子虛趁機向齊王吹噓了一番楚國的園林如何如何廣大、繁茂,楚王田獵又如何如何威風。烏有先生對他的這番渲染很不以為然,批評子虛言過其實。在接下來的《上林賦》中,司馬相如借同時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則失矣,而齊亦未得也”,說他們只不過是諸侯園囿,而與天子的上林相差甚遠。作者極力描寫了上林苑的巨麗之美,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寫出了大一統帝國的氣勢與富足。但筆鋒一轉,把重點移到天子身上。說天子極樂之時,茫然若失,嘆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罷獵”,命將上林辟為農田,解除山澤之禁,然后“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始”。正如班固所言:“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儉。”這篇賦的前面是鄭、衛之音,但是“曲終而奏雅”,其目的還是為了勸諫。子,是古人對男子的尊稱,“子虛”也就是“虛先生”的意思;烏有先生,也就是“沒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沒有這位先生。”三個人的名字雖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后來也就專用“子虛烏有”來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第12句】:眼鏡框里鑲銅子兒———切向錢看
【第13句】:【步子邁得正,不怕影子歪】(諺)指為人處世大公無私,正道直行,就不怕別人說三道四。
【第14句】:【心病還從心上醫】(諺)指心理上、精神上的痛苦,還得從心理上、精神上找出原因加以調理。 也作心病還須心上醫。 心病終須心藥治。 心病要用心藥醫。
【第15句】:【鼻子長,礙了嘴】拉不開情面,不好說話。劉澍德《橋》: “不錯,他開了工錢,可是別人割地開七千,他給大家開五 千,鼻子長,礙了嘴,大家誰也不好意思爭。”
【第16句】:【舌頭不聽使喚】說話結結巴巴,或說不出話來。老舍《鼓 書藝人》:“他想說點什么,可是舌頭不聽使喚,說不出話 來。”
【第17句】:【瘦駱駝強似象】釋義:比喻富貴人家即使衰敗了,也比一般人家有錢有勢。也比喻某種勢力雖已衰落下來,但也不能小看。例句:常言道:“瘦駱駝強似象。”桂員外今日雖然顛沛,還有些余房剩產,變賣得金銀若干。
【第18句】:【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釋義:說明荒僻之地隱藏著出眾的人。例句:鄭懷連躥帶蹦,汗都下來啦,也打不著小將。牛皋想:這真是深山藏虎豹,曠野隱麒麟。
【第19句】:【 官出于民,民出于土】人民種地,繳納捐稅,養活官府。葉 紫《豐收》:“縣太爺自己也明白:官出于民,民出于土!種子 不設法,一年到了頭大家都撈不著好處的。”
【第20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21句】:【 踩一頭,翹一頭】踩下這一頭,那一頭翹起來,如同蹺蹺 板。表示照顧不過來。成語:顧此失彼。清代《紅樓夢》: “論家事,這里是踩一頭兒翹一頭兒的,連珍大爺還彈壓不 住。”
【第22句】:【成人容易做人難】(諺)成人:指人發育成熟。做人:指做一個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指成人容易,但要成為一個有修養有作為的人卻很難。
【第23句】:【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不可能同時存在 兩種風向。謂兩種勢力無法調和。成語:勢不兩立。莫應 豐《將軍吟》:“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路 線問題上沒有調和的余地。因此,企圖消除誤解和隔閡的 想法是錯誤的。”
【第24句】:為了慶祝元旦,我們班忙著排演節目。你看,有的說相聲,有的打竹板。校長見了笑著說:“真是廟小和尚大啊!”(河北·滄州)
【第25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我們今天常用的一句俗語,多喻循規蹈矩,不敢破舊立新,思想比較保守。那么,這一俗語是怎么來的呢?據史料記載,雷池地處安徽省望江縣東十公里,因古雷水自湖北省的黃梅縣界東流至此,久積成池,故名雷池。東晉時置雷戍,辟為江防重地。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歷陽(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壽縣)鎮將祖約發動叛亂,大舉向東京建康(南京)進攻,忠于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想馬上帶兵去建康護衛。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溫嶠的意圖后,深謀遠慮,擔心擁有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垂,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要保建康必須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向東移。古雷池已不復存在,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俗語卻流傳至今。
【第26句】:【忘在腦后】(慣)指把事情忘光了。 也作忘在脖子后頭。 忘到脖子后頭。 忘到脊梁后頭。
【第27句】:【官大青樹林壓死人】(諺)品:舊時官員共分九品,青樹林為一級。指官員間只要高一個等級,就能壓得下一級抬不起頭。 也作“官高一級壓死人”。
【第28句】:飛機上唱大戲——高調
【第29句】:【噙著骨禿露著肉】(慣)骨禿:骨頭。形容說話吞吞吐吐。
【第30句】:瘡口上貼膏藥——揭不得
【第31句】:飛機離跑道——沒轍
【第32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風險,就不會取得好結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扶風)人。班家一門名人輩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堪比“三蘇”(蘇軾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專心治史,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漢書》;班超的妹妹班昭,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與歷史學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班超投筆從戎后,決心在外交和軍事上建功立業。漢明帝十六年,班超隨郭恂出使西域,為漢匈之間的戰爭尋找盟友和支持者。當時的西域各國多數位于今天我國的新疆地區,小國林立,漢朝與匈奴的勢力犬牙交錯,各國在兩大勢力之間來回搖擺不定。作為使者,班超他們來到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間又變得很疏遠,不太搭理他們。班超斷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國王狐疑不定,才會這樣前熱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駐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隨從三十多人,激勵大家說:“我們從故鄉而來,想著能夠完成任務,建功立業,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就已經對我們疏遠了,再多等些時日,我們一定會被他送給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能冒險出擊,半夜火攻突襲匈奴使節,一舉消滅他們,到時候鄯善王一定會害怕被匈奴報復,也會懼怕我們的決心。”于是,夜襲成功。第二天會見鄯善國王,將匈奴使者的頭顱出示給他,鄯善王大驚失色,從此成為漢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33句】:【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慣)諸葛:三國蜀丞相諸葛亮。仲達:三國魏名將司馬懿,字仲達。諸葛亮死于軍中,兵退,司馬懿率軍追趕,蜀軍將諸葛亮雕像用太平車推出,嚇退魏軍。后指活人被死人嚇倒。 也作“死諸葛嚇跑活司馬”。
【第34句】:媽媽和爸爸在談論姐姐報考戲劇學院的事。本來姐姐學習很好,家里人都希望她報考名牌大學,可姐姐執意要考戲劇學院。這不,媽媽又在抱怨孩子大了不聽話,可爸爸卻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吧!”(內蒙古·四子王)
【第35句】:【無巧不成書】生活中有些事情,或文學作品中有些情節 帶有偶然性。書,也說:話。明代《醒世恒言》:“自古道:無 巧不成話。恰好有一人從墻下而過。”
【第36句】:【心急喝不了熱鍋粥】謂操之過急,達不到目的。類似的: 性急吃不上熱豆腐。陸文夫《圍墻》:“其實大可不必,心急 吃不了熱粥,你不讓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脫光了膀子是會 傷風的,這是經驗。”
【第37句】:星期天,弟弟和伙伴們玩得正高興。媽媽說他:“就知道玩!人要臉,樹要皮;窗戶要紙炕要席;學生就該要成績!還不學習去!”(河南·虞城)
【第38句】:【煙不出火不進】(慣)形容人不表白自己心里想的事。也形容人老實或窩囊。
【第39句】:【一日官司十日打】(諺)十日:泛指多日。只要進了衙門打官司,就不會干干脆脆結束的。指打官司是耗時間的事。
【第40句】:【桌子底下放風箏——出手就不高】(歇)比喻起點低,條件差,事情不會做好。
【第41句】:鄰居家的曉亮對爺爺說:“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用做了,那多好啊!”爸爸說:“好死不如歹活哩,你沒聽說過‘寧在陽間喝口水,不到陰間當小鬼’嗎?”(河南·林州)
【第42句】:晴天響霹靂——驚天動地
【第43句】:【外人難管家務事】(諺)指家務事復雜瑣碎,外人摸不著底細,想管也無從插手。
【第44句】:【二虎相斗,必有一傷】釋義:比喻雙方互相爭斗,終有一方失敗、受損失。“相斗”又作“相爭”、“爭斗”。例句:他無情,咱們不能無義。如今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咱們還不很清楚。二虎相斗,必有一傷,正中楊嗣昌的心懷。
【第45句】:【雞兒不撒尿——各自有去處】(歇)雞只有一個排泄器官,尿與屎一塊兒排出。指人自有他的去處,或各有門路。 也作“雞兒不撒尿——自有門道”。
【第46句】:【久聞大名,如雷灌耳】(慣)舊時見面的寒暄語。指對方名氣很大,讓人仰慕。 也作久聞高名,如雷灌耳。 久聞大名,如雷轟耳。
【第47句】:【缸里的醬蘿卜——沒了纓兒】(歇)纓兒:蘿卜的莖葉,諧“影兒”。 指人沒有蹤影,去向不明。
【第48句】:【三公后,出死狗】(諺)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稱。死狗:借指人群中的敗類。三公的后代,往往出敗類。指養尊處優的環境容易使人墮落。
【第49句】:導游領路——引人入勝
【第50句】:【英雄無用武之地】才能無法發揮。反義說:英雄有用武 之地。海外張愛玲《傾城之戀》:“憑著這點本領,她能夠做 一個賢惠的媳婦,一個細心的母親。在這里她可是英雄無 用武之地。”
【第51句】:【有理講倒人】有理講理,無須采取欺詐或暴力方式。浩 然《艷陽天》:“快回去吧,我們有理講倒人,為什么要打架?”
【第52句】:【不見兔子不撒鷹】釋義:不看見兔子就不把獵鷹放出去。比喻不看準目標或沒有把握,決不輕易行動。“撒”又作“放”。例句:看到這種情況,楊鎮宇立即傳達命令,讓戰士們停止射擊,節省子彈,不見兔子不撒鷹。
【第53句】:肚里吞金——有內才(財)
【第54句】: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團團轉;來回直打轉轉;亂竄;走投無路;坐立不安
【第55句】:【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諺)指世間的一切好事,從來很難順利實現,就像瓜一樣,成長期間一直很苦,到熟時才會甜。
【第56句】:野豬掉在陷坑里——跑不了
【第57句】:【少叫一聲哥,多爬十里坡】(諺)指出門上路不以禮待人,就得多跑許多冤枉路。也泛指人態度粗野,就得不到人們的幫助和照應。
【第58句】:【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釋義:餃子最好吃,躺著休息最舒服。“不過”又作“不如”。“倒著”又作“躺著”。例句:周海亮開高嗓門說:“隨你們說出天來,我還是要吃餃子,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這是幾千年的老古語,還有個錯?”
【第59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謂看情況如何,以后再看結果。馬 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打量你們這些毛賊也成不了器!二 老爺沒有工夫和你們磨牙。騎驢看唱本,咱走著瞧!”
【第60句】:卓別林演戲——滑稽
【第61句】:【軍無糧自亂】(諺)指行軍打仗,最要緊的是保證糧草的供給。 也作“軍無糧草,不戰自亂”。
【第62句】:【有理不在高聲】(諺)理由充足自然就能說服人,不在于聲音大、嗓門高。指辯勝對方靠的是擺事實、講道理,不能憑氣勢壓人。
【第63句】:【上不上,下不下】(慣)比喻兩頭都靠不上。也形容處境困難。 也作上不得,下不得。 上不上,落不落。
【第64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青山,就能長出樹木。 意為保住根本就好辦。類似的:留下葫蘆子,哪怕沒水瓢? 張賢亮《河的子孫》:“好漢不吃眼前虧,你越編得大越好,反 正脫過了挨打就行了。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
【第65句】:【喝西北風】(慣)指沒有飯吃,餓肚子。也指受冷風侵襲。 也作“吸西北風”。
【第66句】:十字路口迷路——不分東西
【第67句】:【小財不去,大財不來】(諺)舍不得投入少量的錢財,就沒有大量錢財的到手。指要想有大的收獲,必須先付出一定的代價。 也作小財不出,大財不進。 小錢不出,大錢不入。
【第68句】:半天云里扭秧歌——空歡喜
【第69句】:【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諺)偏憐:偏寵愛憐。慣寵的子弟守不住家業,高攀來的媳婦不會主持家事。指一味寵愛偏袒之下出不了實干的人才。
【第70句】:【老牛走道兒——一步一個坑兒】(歇)形容做事踏實,一步一個腳印。
【第71句】:放羊的拾柴禾——捎帶
【第72句】:【啃骨頭】(慣)1指打大仗、硬仗或克服大的困難。2譏諷人得不到大的利益,只能得到一點兒好處。 也作“啃硬骨頭”。
【第73句】:象的牙,駱駝的峰——生成的骨頭長成的肉
【第74句】:【老虎嘴里討肉吃】謂要求對方放棄利益,做不到。成語: 與虎謀皮。茅盾《子夜》:“跟吳老三交涉,簡直是老虎嘴里 討肉吃!”
【第75句】:【 罐頭沙丁魚】罐頭里的沙丁魚,裝得滿滿的。謂人多,擠 在一起。香港劉以鬯《酒徒》:“七個人住一間小板房,令人 有罐頭沙丁魚的感覺。”
【第76句】:【只揀有頭發的抓】(慣)比喻專門挑能夠撈到好處的事做。
【第77句】:【靠著大樹,草不沾霜】指利用有利條件,保護自己。或說: 挨著大樹不著霜。清代《醒世姻緣傳》:“他過著‘靠大樹草 不沾霜’的日子,那曉得以外的光景?”
【第78句】:【不廢江河萬古流】釋義:這是杜甫《戲為六絕句》詩句。原意是借長江大河奔流不息的形勢,說明唐朝初年四位杰出作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抹殺的。現用來比喻革命洪流滾滾向前。例句:韋克老師在分手的時候,對我說的最后一句話就是:“不廢江河萬古流!革命就像黃河的水永遠滾滾向前,一定會得到最后勝利!”
【第79句】:【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釋義:積:指積德,迷信的人為了求福而做好事。比喻有利于這方卻害了另一方。例句:斗爭地主時,他反對兒子出面,也認命;說那是“打家雀喂小貓,積一家損一家。”
【第80句】:【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你死我活,就是你活我死。此 為省略式.進一步的省略式為:“不是你(他),就是我”,意即 拼命。成語:不共戴天。蕭軍《八月的鄉村》:“這年頭非干 不行。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 兇!”
【第81句】:【東邊不養西邊養】(諺)東邊過不下去,就到西邊謀生。指到處都可找到活路,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 也作東方不養西方養。 東頭不養西頭養。
【第82句】:濕身滾進石灰堆——難得脫身
【第83句】:獨眼龍相親——眼看中
【第84句】:【懶花貓吃死耗子】指做省力的事,不思進取。莫應豐《將 軍吟》:“但范子愚認為那是懶花貓吃死耗子,沒有搞頭。”
【第85句】:【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慣)指不說還好,說出來的事情令人大吃一驚。
【第86句】:【吊死鬼說媒——白繞一番舌】(歇)繞舌:迷信傳說吊死鬼的舌頭伸出嘴外很長,說話時要把舌頭繞起來。繞:諧“饒”。指白費一番口舌。
【第87句】:【扯后腿】見“拉后腿”。
【第88句】:【花果山的猴王——不服天朝管】(歇)花果山:傳說中傲來國附近海中的一座名山,見《西游記》第一回。猴王:《西游記》中人物孫悟空,在花果山為猴王。本指孫悟空敢于大鬧天宮,不服天上朝廷管教,轉喻人有造反精神,敢于同統治者作斗爭。
【第89句】:【雞蛋里尋骨頭】(慣)比喻故意挑刺、找毛病。 也作雞蛋里挑骨頭。 雞蛋里找骨頭。
【第90句】:山鷹的眼睛——尖銳
【第91句】:菜刀切藕——片片有眼
【第92句】:解了毛驢打磨堂——抬杠
【第93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釋義: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例句:雖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成婚喪祭各省不得一樣,這兒女為父母成服,自天子以至庶人,無貴賤,一也。
【第94句】:拔腳花貍貓——溜了
【第95句】:【萬事開頭難】開始缺乏經驗,事情難辦。言外之意:開了 頭就好辦。李準《老兵新傳》:“這還是個新事業,沒有基礎, 萬事開頭難!”
【第96句】:三哥賣菜,常在秤頭上騙人。二爺訓斥他說:“豬吃昧心食不肥,人貪昧心財不富。快收起你那騙人的鬼把戲吧!”(河南·鄧州)
【第97句】:屬推土機的——嘴利心硬
【第98句】:鄰居小弟弟是個又懶又饞的小家伙,他媽媽這樣說他:“遠叫不答應,近叫發迷瞪,聽見吃點啥,跑得腿肚疼。”(河南·蘭考)
【第99句】:【見蛇不打三分罪】(諺)比喻見到壞人壞事而不揭發,不斗爭,這就是一種犯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