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護犢子】(慣)犢子:小牛。指偏愛自己的孩子,不許外人欺負。
【第2句】:【債多不愁,虱多不癢】見“虱子多了不怕咬”。
【第3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語比喻人與周圍事物、人與人之間習性的關(guān)系,常因環(huán)境等改變自己。此典出自《北堂書鈔》六十五卷引《晉傅玄少傅箴》:“夫金木無常,方圓應(yīng)形,亦有隱括,習與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晉朝的大臣傅玄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人,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為太子的首席教師——太子少傅。太子府里屬員很多,有宮女、太監(jiān)以及一大批為太子辦事的官吏。這些人為討太子歡喜,阿諛逢迎,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要想學好是很難的。為此,傅玄非常憂慮。有一次,他給太子講課的時候,講道:“想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的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會被它染紅;多接近墨水,就會被它染黑。對自己則一定要嚴格要求,行為端正,做到這些,周圍的人才會跟你學,正派的人才會圍繞到你身邊來。譬如:聲音清亮,回聲就一定和諧;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會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義的話就會聽得多,自己的行為就會逐漸符合規(guī)范準則。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進入賣鮑魚的店一樣,時間久了,你就聞不到蘭花的芳香了。”后來皇帝聽到了傅玄的這番話,覺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寫在屏風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讓他每天讀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從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了太子警示自己的座右銘。
【第4句】:【只見食,不見鉤】(慣)比喻只看見誘人的利益,沒看見背后的陷阱。
【第5句】:冬天喝冷水——涼透了心
【第6句】:【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芝麻開花,由下而上。借指逐步發(fā)展 提高。成語:蒸蒸日上。《北京日報》( 1986,3,4):“多年生 活踏步的狀況,六五期間基本扭轉(zhuǎn),我國人民生活如芝麻開 花,節(jié)節(jié)高。”
【第7句】:【路上行人口似碑】(諺)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們對人對事的評論與傳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樣,無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論,不需自己辯解。也指事情一旦發(fā)生,也就無從隱瞞。 也作路上行人口勝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第8句】:【狼吃幞頭——心兒里自忍】(歇)幞頭:古代男子戴的旁有兩翅的一種巾冠。狼吃了幞頭,咽不下吐不出,難受也只好在心里忍著。 指有苦說不出,只能暗忍。
【第9句】:彌勒佛的臉蛋——笑瞇瞇
【第10句】:【跛象扯雙車——總沒一邊兒安穩(wěn)】(歇)瘸腿的大象拉兩個車,總有一個車不安穩(wěn)。比喻雙方總有一方有所偏頗。
【第11句】:【壓軸戲】“壓軸戲”是京劇用語。現(xiàn)在“壓軸戲”用來比喻引入注目、有影響的或最后出現(xiàn)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為他們(外國記者)都沒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換代’的壓軸戲了。”因此,許多人誤認為“壓軸戲”就是最后一出好戲,其實并非如此。 …時,戲園演白天戲,中午卜二點多開鑼,傍晚六點多打住,戲目有六七個甚至八九個。一般分為三段。前三出通常為新角兒或?qū)W生們演,中間兩三出比較好,后三出是觀眾期待的最受歡迎的戲。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軸子”——前軸子、中軸子、大軸子。這是清末民初北京幾家戲園子演戲的規(guī)程。所以說“軸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劇目,倒數(shù)第二出便成了“壓軸”。為什么說最好的演員所演的劇目叫“壓軸”呢?這和北京老戲班的傳統(tǒng)有關(guān)。派戲人總是把唱工最好的戲,也就是這戲班的臺柱子演員的戲,排在倒數(shù)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戲,則是全武打行的武戲(本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加演出)。這類戲占用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鐘,所謂“一打散”(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由,就雙方開打,打幾個回合勝負一定,戲就結(jié)束了)。多數(shù)聽戲行家、達官貴人之屬,看大軸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園。有這樣的一句話:“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那時沒有小汽車,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軸子,又叫“送客戲”。真正的好戲乃在倒數(shù)第二出的壓軸戲。
【第12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原為佛教用語,謂回心轉(zhuǎn)意皈依佛 教,就能脫離苦難。借用來勸人改過自新。劉紹棠《二度 梅》:“她的發(fā)言也遭到其他發(fā)言者的批駁,說她對洛文看似 無情卻有情,勸告她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第13句】:【金錢墊香爐——各抱一條腿兒】(歇)香爐:供神佛時燃香用的器具,底有三條腿。比喻各自選定投靠的人。
【第14句】:【指桑樹,罵槐樹】釋義:指著桑樹罵槐樹。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作“指冬瓜,說槐樹”。 “指冬瓜,罵葫蘆”、“指桑罵槐”。例句:八月里哥兒死了,他每日在那邊,指桑樹,罵槐樹,百般稱快。
【第15句】:【人怕傷心,樹怕剝皮】(諺)指人不怕窮愁困苦,只怕心受創(chuàng)傷。 也作人怕傷心,樹怕傷皮。 人怕傷心,樹怕挖根。
【第16句】:【這個一榔頭,那個一錘子】釋義:比喻你一言,他一語,意見不統(tǒng)一。例句:你還說民主管理指在巖上選組長,做計劃,籌資金。在船上還能這個—铘頭,那個一錘子,那不是野兔子拉犁,亂套了?
【第17句】:【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釋義: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敗下去。例句:他向?qū)γ孀哪俏簧泶┖峙鄣睦险撸袊@地說:“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難過啊!就像古人所說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樣,越來越差勁了!”
【第18句】:【惡人先告狀】釋義:壞人干了壞事,卻搶先誣告別人。例句:總之,他實行了一句俗話:惡人先告狀。他逢人便說,一口咬定是合作社把人治死。
【第19句】:【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見“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
【第20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yǎng)成謹慎習慣,以免發(fā)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21句】:【 說人話,做鬼事】說好話,做壞事。姚雪垠《李自成》:“你 說你平生替孔夫子宣揚仁義,教忠勸孝,盡是說人話,做鬼 事,餓老虎口念阿彌陀。”
【第22句】:【趕浪頭】(慣)浪頭:涌起的波浪。 比喻緊跟時尚,做當前社會上流行的事。含貶義。
【第23句】:【大樹底下無豐草】草長趕不上樹長。謂環(huán)境不利,無法 競爭。類似的:茂林之下無豐草。政論圖書:“不是不進則 退,而是慢進則退。人家長得比你快得多,大樹底下無豐 草,大塊之間無美苗。”
【第24句】:【山有山主,水有水霸】釋義:比喻各個地方都有稱霸者把持。例句:“這三河鎮(zhèn)舊社會是啥樣?”姚春心酸地說,“真不敢想。”“山有山主,水有水霸。三湯五虎震山河,三河災(zāi)難多。”
【第25句】:【船爛還有三千釘】釋義:比喻有錢人家即使敗落了,也還有些家底。有時也比喻有威信的領(lǐng)導(dǎo)人即使離開了崗位,也還受到人們的敬重。例句:“‘船爛還有三干釘’,畢竟是尚書府里闊哥兒。逃難下業(yè),仍捧得出三百兩銀子。”
【第26句】:屬竹子的——心里空虛
【第27句】:【出處不如聚處】(諺)出處:物品的原出產(chǎn)地。聚處:物品的貿(mào)易所在地。指物品在原產(chǎn)地不如在貿(mào)易場所充足。也指從原產(chǎn)地購物,遠不如從貿(mào)易場所購物方便。 也作“產(chǎn)處不如聚處”。
【第28句】:【欲多傷神,財多累身】(諺)貪欲多損傷精神,財物多累壞身心。誡人清心寡欲。
【第29句】:小紅和小麗不知為什么事吵起架來,越吵聲越大,同學們怎么也勸不住。這時,老師來了,她和藹地對小紅和小麗說:“謙,可平人怒;讓,可息人爭。同學們在一起,難免會有磕磕絆絆的,每個人都要學會互相謙讓才行啊!”(廣東·龍門)
【第30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代時此俗語已頗為流行,吳敬梓所寫的《儒林外史》中曾寫道:“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頻繁載錄這句俗語,民間百姓也把這句話當做了口頭禪,時常掛在嘴邊。這句俗語折射了當時官場貪污腐敗的事實,而官員的俸祿可沒那么多啊。清代官員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養(yǎng)廉、公費、津貼等項,總額相對較低,僅夠家庭支出。據(jù)今人統(tǒng)計,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祿才有180兩銀子,這個數(shù)目離十萬兩相差太多。俸祿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貪官自貪。這些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飽私囊。清代咸豐年間,御史胡家玉曾給南昌縣縣令的收入做過統(tǒng)計:縣令可由土地稅、實物稅中抽取附加稅,這個數(shù)額是相當驚人的,要不了幾年就能湊個十萬兩。官員還可以接收屬下的賄賂,大行貪污,這筆款項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還給官員們發(fā)養(yǎng)廉銀。這筆錢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稅,它的數(shù)量高達官員俸祿的十多倍至數(shù)十倍。據(jù)說十九世紀時,一個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約為【第5句】:25萬兩白銀,這可是養(yǎng)廉銀的二十來倍。如此下去,三年十萬兩不成問題。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揭示了古代官員貪污腐化的事實。
【第31句】:【 東倒吃豬頭,西倒吃羊頭】兩方面均有利。成語:左右逢 源。劉云若《舊巷斜陽》:“玉珍這主意,可謂東倒吃豬頭,西 倒吃羊頭,兩不落空。”
【第32句】:【得勝的貓兒歡似虎】釋義:比喻得意的人趾高氣揚,得意忘形。例句:這大圣果然歡喜。古人云: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也,只倚著強能,更不察來人的意思。
【第33句】:【平不過水,直不過線】建筑業(yè)行話。建筑要找直線,找水 平。借指為人處世要公平正直。電視劇:“搞建筑和做人是 一個理。平不過水,直不過線。”
【第34句】:【丈人】“丈人”就是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原是對一般老人的尊稱。這種稱呼還保留在現(xiàn)在舞臺的傳統(tǒng)戲曲中,稱老頭兒為老丈。《淮南子·道應(yīng)訓》高誘注:“老而杖于人,故稱丈人。”黃約齋的《字源》說丈就是杖。可見“丈”與“杖”通。所以“杖人”又名“丈人。” 那么,何時這個對老人的尊稱才轉(zhuǎn)化為對妻父的尊稱呢?有人認為起源于漢代匈奴。班固著《漢書·匈奴傳》中有匈奴單于謂漢天子為“我丈人”的說法。當時漢朝歷代皇帝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宮女假冒的)嫁于匈奴單于為妻,故有此稱。此書是史書,當信。但是否在漢人中普及還有待研究。而對妻母尊稱為“丈母”,最早的記載大約算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風操》,其中有“丈人之婦,為俗呼為丈母”的說法。說得很清楚,丈人之婦謂之丈母,當是先有“丈人”,后有“丈母”。北齊晚于漢,早于唐,此說早于“源自柳宗元之說”,也就是說,“丈人”稱謂最遲在北齊。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是怎么說的呢?他在《祭楊憑詹事文》中云:“年月,子婿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靈。”這里,柳宗元自稱子婿,稱岳父楊憑為“丈人”。宋朝人《猗覺察雜記》和《雞肋篇》據(jù)以為證,認為稱妻父為“丈人”系始于此。新版《辭海》“丈人”條下,也引了此證,加以確認。本人認為,權(quán)威《辭海》有武斷之嫌,違背了后隨先說的規(guī)律。
【第35句】:屬算盤珠的——撥一撥,動一動;不撥不動;隨人撥弄
【第36句】:表妹愛挑食,姥姥批評她:“你呀,想吃桃,嫌有毛;想吃杏,嫌杏酸;想吃魚,魚有刺;想吃瓜,瓜有籽;想吃紅薯,又嫌面。世上沒有你能吃的了。”(河北·邢臺)
【第37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諺)褶:包子上端的折紋。指包子的肉餡在里面,好看的褶上卻沒肉。比喻看人與物要看實質(zhì),不要看表面。
【第38句】:【人好不如家伙妙】(諺)家伙:工具的俗稱。人再有能耐,也總比不上先進、得力的工具效果好。指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須大力發(fā)展科技,改進機械工具。 也作人巧不如家什妙。 人快還要工具利。
【第39句】:【知己者莫過夫妻】(諺)知己:彼此了解。指夫妻間彼此最了解、最知心。
【第40句】:鬼子掃蕩大拉網(wǎng)——十室九空
【第41句】:【狼多肉少,神仙也苦惱】(諺)比喻人多物少,供不應(yīng)求,事情很難辦。
【第42句】:老鼠踩響夾——不該走這一步(夾:滅鼠工具)
【第43句】:堂弟不知從哪里弄得滿身灰,我說他像剛從煙囪里爬出來似的。奶奶卻說:“你也不比他干凈多少,盡是土坷垃笑話泥人。”(山西·沂州)
【第44句】:【摳人碗底】(慣)碗底:剩飯。指靠給人干活為生。 也作摳人家飯碗底。 摳人家碗底。
【第45句】:草叢里的眼鏡蛇——歹毒
【第46句】:【用人血染紅頂子】(慣)頂子:清朝官員裝在帽頂正中的飾物,用寶石、水晶、珊瑚、金屬制成,以其質(zhì)料和顏色表示一定的品級。比喻靠害人來謀取官職。 也作“拿人血染紅頂子”。
【第47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此語的意思是指稍微相差一點點,結(jié)果會造成很大錯誤或損失。此語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失此二策,羌人致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講的是西漢時代的趙充國,奉漢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區(qū)平定叛亂。他到了那兒,一看形勢,叛軍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傷亡。經(jīng)過他的努力,果然有一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圍打算撤回騎兵,只留一部分部隊電田,等待叛軍全部¨j順。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卜報皇帝,皇帝卻已下達廠限時全面攻擊的命令。經(jīng)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結(jié)果皇帝不同意,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jié)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有一年,金城、湟中糧食大豐收,谷子的價錢很便宜。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三百萬石谷子存起來,那么邊境上的那些人見到軍中糧食充足,人心歸順,他們想叛變也不敢動了。皇帝只批了四十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二十萬石。正是由于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fā)生了這樣大的動亂。趙充囤想到這些,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啊!”于是趙充國再次把他撤兵、屯田的設(shè)想奏報皇帝,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張。最后招撫了叛軍,達到了安邦定國的結(jié)果。
【第48句】:【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原為佛教徒的用語。借指:做好事 做壞事都會有報應(yīng)。明代《醒世恒言》:“善有善報,惡有惡 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那天公算善惡個個記得明白。 古往今來,曾放過哪個?”
【第49句】:【善神相逢,惡神遠去】(諺)善不容惡,惡也不容善;善神相聚到一處,惡神自然就遠遁了。比喻好人受到重用,邪惡者自然被疏遠。
【第50句】:【 君子不奪人之所好】君子尊重別人,不能侵犯別人的利 益。香港梁鳳儀《千堆雪》:“君子不奪人之所好。何況,爭 得到,也未必好!”
【第51句】:鹽溝子里的水——流到哪里哪里咸(嫌)
【第52句】:【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諺)溺愛:無原則、無節(jié)制地偏愛。指對人溺愛,就不能明察;貪婪財色,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第53句】:【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非常清楚,清白無暇。袁靜孔厥 《新兒女英雄傳》:“我兩個一塊兒工作這么些年真是小蔥拌 豆腐,一清二白;別說親嘴,就連個手也沒有拉過呀!”
【第54句】:【漢字橫寫】漢字賢寫改橫寫,最早是由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新青年》雜志編輯錢玄同提出來的。《新青年》1917年卷3期,刊登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信中說:“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于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見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字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此后,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xù)發(fā)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dǎo)“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表示贊同。從此以后,橫寫漢字便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第55句】:【隔行如隔山】(諺)行:行業(yè)。隔個行業(yè)就如同隔座山一樣,彼此很陌生。指各個行業(yè)都有各自不同的業(yè)務(wù)和知識,這一行人不懂那一行事。
【第56句】:【舊瓶裝新酒】多指新內(nèi)容利用舊形式。魯迅《準風月 談》:“近來有一句常談,是‘舊瓶不能裝新酒’。這其實是不 確的。舊瓶可以裝新酒,新瓶也可以裝舊酒。”
【第57句】:【拼死吃河豚】河豚味美,但有毒,必須烹調(diào)得法。此句比 喻冒險。成語:飲鴆止渴。香港唐人《金陵春夢》:“明知俯 仰由人,但也只好捏著鼻子拼死吃河豚。”
【第58句】:李大叔在裝菜,他的小孫子也來幫忙。李大叔高興地說:“長短是根棍,大小是個人,添個蛤蟆四兩力。我這小孫子也能幫我了!”(河南·郟縣)
【第59句】:【 人心齊,泰山移】謂團結(jié)一致,能夠完成艱巨的任務(wù)。 《小說月報》(1980,3):“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十來年功夫, 我們村就撲騰起來了!人多了,地多了,房多了,牲口多了。”
【第60句】:【沒把你孩子丟到井里】沒做過對不起人的事,沒有冤仇。 李準《龍馬精神》:“芒種,我又沒把你孩子丟到井里邊,你怎 么和我這么大冤仇!你小大是個干部,說話不能血口噴人 啊。”
【第61句】:【急水灘頭慢行船】(諺)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須緩慢謹慎。泛指做事到關(guān)鍵時刻,務(wù)必不急不躁,從容小心。
【第62句】:我家的生活富裕了,爸爸媽媽經(jīng)常給我零花錢。我問爺爺:“您小時候有零花錢嗎?”爺爺感慨地說:“唉,從前的日子可苦啦,吃不飽,穿不暖;四個口袋三個空,一個裝著西北風。哪有你們現(xiàn)在過得好哇!”(河南·輝縣)
【第63句】:【 討飯也要隔過他家門】謂對方不值得交往,不去求他。馬 烽《劉胡蘭傳》:“人活得要有點骨氣!以后就是討吃要飯, 也要隔過他那個門!”
【第64句】:【雪白襪子往泥里踏】釋義:比喻品行端正的人卻跟思想行為不好的人混在一起。例句:“人怕沒臉,樹怕沒皮”,“人不要臉鬼都怕”,和她們哭鬧不等于把“雪白襪子往泥里踏”嗎?
【第65句】:【好漢不打告饒人】(諺)告饒人:哀求饒恕的人。好男兒不打求饒的人。指人只要能認錯服軟,就應(yīng)該加以寬恕。
【第66句】:我借了小明的鋼筆一直未還,總找理由想多用幾天。媽媽知道了,批評我說:“你呀,怎么是劉備借荊州——千年不給,萬年不還了?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嘛,快去還給人家!”(江蘇·丹陽)
【第67句】:【老鼠沒有不偷油的】釋義:比喻人沒有不貪便宜的。例句:等到當家的回來,生米已經(jīng)煮成了熟粥,看他還能怎樣,老鼠還有不偷油的?貓還有不貪腥的?人還有不愛財愛物的?
【第68句】:【初生牛犢不怕虎】(諺)犢(du):牛犢,小牛。剛生下的牛犢連猛虎也不怕。比喻年輕人未經(jīng)世事,不知天高地厚。也比喻年輕人不受世俗約束,敢沖敢闖,敢說敢干。
【第69句】:一口吞了二十五只小老鼠——百爪撓心
【第70句】:【三句不離本行】說話常與自己的行業(yè)有關(guān),或只關(guān)心本 位工作。張揚《第二次握手》:“我說玉菡,你真是三句不離 本行,研究了多年病毒遺傳理論,一開口就是因子。”
【第71句】:星期天上午,媽媽到外婆家去,要我和姐姐在家喂豬、燒飯。晌午時,媽媽回來,見鍋不動,瓢不響,就說:“你們啊,兩個人是蘆葦、簸箕一個樣,兩個懶家伙!”(江蘇·靖江)
【第72句】:【天子避醉漢】(諺)連皇帝也要躲開喝醉酒的人。指醉漢已失去理智,不能再和他打交道。
【第73句】:廠長批評羅小平說:“你這條‘魚’太大了,我的池塘小,容不下你。”(湖南·衡陽)
【第74句】:【有手不打上門客】(諺)上門客:登門求見的客人。指對來客要以禮相待,不得粗暴。
【第75句】:【宰相家人七品官】(諺)宰相家的奴仆,也相當于七品官。舊指主子顯貴,奴仆也跟著抬高地位。 也作宰相門前七品官。 宰相家奴七品官。
【第76句】:表叔是個慢性子,干啥都不見他著急。年初,他不小心把一張四百元的存折丟了,急得滿頭大汗,趕緊騎車去銀行掛失。表嬸見狀笑著說:“這就叫水不緊,魚不跳。”(陜西·旬陽)
【第77句】:【鐵樹開花】釋義:鐵樹:常綠喬木,不易開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極難實現(xiàn)。例句:血淚淋侵千萬行,便鐵樹開花愁怎忘,勸你滿飲瓊觴。
【第78句】:【米粒是米粒,糠皮是糠皮】(慣)米粒糠皮原本是一體的,經(jīng)碾壓而分離開來。比喻關(guān)系破裂,互不來往。
【第79句】:【自己的墳還哭不過來呢】清明有上墳哭親的習俗。借指 自己事情忙不過來,管不了別人。成語:自顧不暇。從維熙 《泥濘》:“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自己的墳頭還哭不過 來哪,還有心思去哭別人的墳頭,活見鬼。”
【第80句】:【冬至餛飩夏至面】釋義:冬至日吃餛飩,夏至日吃面。是民間一種風俗。例句:冬至日,百官呈遞賀表。民間不為節(jié),惟食餛飩而已。與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師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
【第81句】:火車上演戲——載歌載舞
【第82句】:【更上一層樓】釋義:比喻再提高或再前進一步。這是王之渙《登鸛雀樓》詩句。例句:野心勃勃的張作霖再不甘心蟄伏洮南一隅,又要“更上一層樓”了。
【第83句】:【衣服要自己穿破,不能叫人家指破】為人要正派,不能讓人 背后議論,被人指責。孫犁《風云初記》:“名帖兒要正,腳跟 兒要穩(wěn),衣服要自己穿破,不能叫人從背后指點破!”
【第84句】:【散煙霧】見“放煙幕”。
【第85句】:【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諺)兩軍對戰(zhàn),即使打了勝仗,殺死敵方一萬人,己方也得損傷三干。指打仗就得有犧牲,縱然是戰(zhàn)勝的一方,也免不了要付出傷亡代價。 也作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殺人三干,自損八百。
【第86句】:穿皮襖喝燒酒——里外發(fā)燒;里外熱乎
【第87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此語一般兩句連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過去封建時代,用來激勵人們上進好學,形容讀書的重要性和好處。那么,它源自何處呢?它源自宋真宗的《勸學詩》,詩中寫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人們受其啟發(fā),又續(xù)貂一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也不知道人們是有意逢迎皇帝,還是寒磣皇帝,反正“顏如玉”不如“黃金屋、千鐘粟”格調(diào)高雅。不管怎么說,為后世留下了一句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倒把皇帝的杰作給冷落了。以上三句詩,無非是說明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讀了書,有錢花;讀了書,有飯吃;讀了書,有嬌娘。有的少年為此追逐名利享受,誤入歧途。毛澤東也曾向少兒勸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才是正道。
【第88句】:【手把著頭稍——自領(lǐng)】(歇)頭稍:即頭梢,指頭發(fā)。指自己愿意接受。
【第89句】:【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人們團結(jié)起來就有力量。周立 波《暴風驟雨》:“趙主任告訴我們說:‘土幫土成墻,窮幫窮 成王。’咱們團體抱得緊,啥也不怕呀。”
【第90句】:【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釋義:比喻好條件未能利用,得不到好處,仍舊受窮。例句:弄得現(xiàn)在,咱合作社搞副業(yè)這樣好的條件,要人有人,要牲口有牲口,要本錢有本錢,結(jié)果呢,卻拿著金碗銀筷子,就是吃不成飯。
【第91句】:【活不見人,死不見尸】(慣)指人下落不明。
【第92句】:農(nóng)歷三月初六的下午,我忽然看到一群大雁排著“人”字形往北飛。我對奶奶說:“奶奶,快來看,大雁!”奶奶說:“三月三,雁門關(guān),大雁走,小燕來。”(河南·內(nèi)鄉(xiāng))
【第93句】:【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諺)當家:管理家事。指不管家務(wù),就不知道柴米油鹽價格上漲的事。泛指不擔當某方面的重任,就體會不到某方面的種種難處。
【第94句】:【春聯(lián)】過年貼春聯(lián),這春聯(lián)的來歷還有個故事呢!據(jù)說上古時候,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蟠屈千里,桃樹北邊是鬼門關(guān),陰間鬼魂都從這里出入。玉帝派神荼、郁壘兩兄弟守候門前,他們身穿甲胄,一手持長矛,一手拿蘆葦繩,立在桃樹下審查百鬼,抓壞鬼出來喂虎,不讓轉(zhuǎn)世騷擾民間。這是桃木能辟邪的來歷,人們據(jù)此每逢過年過節(jié)就用桃木板刻成兩尊神像,或刻上神荼、郁壘兩神的名字,掛在大門的兩邊以求平安。這就是民間最初的春聯(lián),也叫“桃符”。到了五代的時候,后蜀的國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題了兩句詞“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掛在門的兩邊,這就是我國第一副聯(lián)語對聯(lián)。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曾下令,除夕之日,各個公卿家門上都要加貼春聯(lián)一幅。這時的春聯(lián)已經(jīng)是寫在紅紙上了。起初,春聯(lián)只限于官府門第,后來,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張貼起來了。從那以后,春節(jié)貼春聯(lián)便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風俗,一直傳到現(xiàn)在。
【第95句】:【水流千里歸大海】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千里”又作“干遭”、“千轉(zhuǎn)”。例句:莊稼人離不開土地家屋啊,這里藏藏,那里躲躲,像那沒娘的孩子。水流千里歸大海,樹葉落在樹底下,飄來飄去,還得飄回去,守著田園才能過日子。
【第96句】:【好手不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諺)敵:抵擋。在對打中,一只手招架不過兩只手,一個人抵擋不了兩個人。指人多勢力大,少數(shù)人敵不過多數(shù)人。
【第97句】:【打開話匣子】(慣)話匣子:指收音機或留聲機。比喻人開始嘮叨或說起話來沒完沒了。 也作拉開話匣子。 開了話匣子。
【第98句】:【蜂成群,蝶成對】釋義:比喻有情男女成雙成對。例句:這為什么不能呢?有“蜂成群,蝶成對”的比喻,有些人的結(jié)合是“蝶”,另一些人的結(jié)合就一定要雙方一湊,成為一群“蜂”嗎?
【第99句】:【好漢一言,快馬一鞭】(諺)指好男兒一諾千金,說到做到;這和快馬只需一揚鞭就上道奔馳,不需再催促是一個理。 也作好漢一言,駟馬難追。駟馬:古時四匹馬共駕一輛車。 好人一言,好馬一鞭。
上一篇:戳中淚點的座右銘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