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賴象嗑瓜子——眼飽肚中饑】(歇)指所追求的人或物,眼睛能看見卻得不到滿足。
【第2句】:人不在大小,馬不在高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3句】:【醫好豹子倒咬人】(諺)比喻對惡人慈悲,定會招來禍害。
【第4句】:【漢字橫寫】漢字賢寫改橫寫,最早是由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新青年》雜志編輯錢玄同提出來的。《新青年》1917年卷3期,刊登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信中說:“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于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見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字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此后,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發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表示贊同。從此以后,橫寫漢字便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
【第5句】:【丟把芝麻賺個西瓜】(慣)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獲。
【第6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特別強調了“無后為大”,所以大多數人知道“無后為大”,而很少有人知道其他兩大不孝是什么。那么,完整的“三不孝”是什么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源自《孟子·離婁下》。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對此作了解釋:“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孟子認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不傳宗接代,過年過節,無后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之最不孝的。其他兩不孝分別是:若阿諛曲從,陷父母于不義,為一不孝;當父母年老,為人子,若因家里沒錢,無法侍奉父母,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中舉、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族揚眉吐氣,為二不孝。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人,但也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第7句】:【人惡鬼不纏】(諺)惡:強橫。人要是行為強橫,就連鬼也避著,不敢招惹。指無所畏懼的人,能鎮住邪惡小人,使其不敢侵犯。
【第8句】:【沒病攬傷寒】(慣)攬:拉到自己身上來。傷寒: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指沒病找病。比喻沒事找事,自討苦吃。
【第9句】:【蛇入竹簡——曲性猶在】(歇)曲性:彎曲的本性。本指蛇爬行時總是身體彎曲前進,轉指人的壞本性還在,改變不了。
【第10句】:【鼻子翹上天】(慣)形容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也作“鼻子朝天”。
【第11句】:【吃定心丸】(慣)定心丸:想象中的能使人心神安定的藥丸。比喻因得到某種許諾,而心緒安寧。 也作吃鎮心丸。 吃安心丸。
【第12句】:【不做賊,心不驚;不吃魚,口不腥】(諺)不曾做賊偷盜,心里不會驚慌;沒有吃過魚,嘴里不會有腥氣。指人只要正道直行,心里總會踏實。
【第13句】:【滿天討價,落地還錢】見“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第14句】:【油鍋里的錢還要找出來花】(慣)為了抓到熱油鍋里的錢而不怕燙手。形容人貪婪,為了錢而不怕冒風險。
【第15句】:【一支香插兩個香爐】 釋義:比喻一個人繼承兩家財產。 例句:他兄弟只剩下一個女孩子,一支香插兩個香爐,美玉要繼承兩家的產業,她嫁給陳家,這一百五十畝地就是陳家的了,不是福自天來,財神進宅嗎?
【第16句】:【玩把戲】(慣)本指表演雜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戲”。
【第17句】:近廚得食,近民得力。
【第18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成謹慎習慣,以免發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19句】:【入田觀稼,從小看大】(諺)想知道農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莊稼的長勢就可推斷出來;想知道一個人將來的成就,從他小時候的行為表現上就可推斷出來。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預兆。
【第20句】:【人慌失智】(諺)人一慌張,心神就亂,無法正常運用思維。指人遇事要從容,不慌不忙,自然生智。 也作“人急無智”。
【第21句】:【好好先生】“好好先生”指那些世故圓滑、沒有是非觀念、凡事都說好的人。“好好先生”就是現在所說的“老好人”。那么,“好好先生”源自哪里呢? 東漢時有一個叫司馬徽的人,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跟入說話,無論好事壞事都說好。有人問他平安不平安,他回答說:“好”。有人告訴他說人家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責備他說:“人家認為你有德行,所以才告訴你,你為什么聽到別人的兒子死了,反而也說好呢?” 司馬徽說:“像你這句話也很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好好先生”,被后世記住了。
【第22句】:人怕理,馬怕鞭.
【第23句】:【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別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長兩短”望文生義好像是用一組數字說長論短,形容長長短短參差不齊的樣子,其實不然。那么,“三長兩短”是怎么來的呢? 舊時,凡是出了生命攸關的大事,例如橫死兇殺,同今日辦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沒有現代科技手段,是將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員驗尸查案。此類待查的死尸,不屬蓋棺入土的正式入殮,所以,只有棺材而沒有棺材蓋。 無蓋的棺材由五塊木板釘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塊長板子,頭尾各有一塊小(短)的板子。人們不愿意直說躺在這無蓋兒棺材里等待處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話筒略地說了“三長兩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長兩短”暗指災禍、事故或死亡了。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第24句】:【梁山兄弟,越打越親】 釋義:《水滸》中描寫的宋時農民起義的英雄人物,在上梁山以前,不少是冤家對頭,經過交戰才結為兄弟。比喻越打關系越親密。 例句:吳克良先生,您今后如若犯了皮膚瘙癢癥,可請我們這位“郎中”來給您治治,保證百醫百好,妙手回春,而且送醫上門,義務出診。梁山兄弟,越打越親呀!
【第25句】:【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釋義:極言人對故鄉的深厚感情。 例句:“‘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啊!吳鉤慨嘆一聲‘想當年咱倆常常頭并頭睡在院里;院里風大沒有蚊子咬,整宵半夜地掏心窩子呀!’”
【第26句】:【烏云遮不住太陽】 釋義:比喻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說:烏云遮不住太陽;咱這集體日子就是太陽,什么也遮不住它!
【第27句】:【把貓說成虎】(慣)比喻夸大事實。
【第28句】:【不騎馬,不摔跤;不打水,不掉筲】(諺)筲(sha。):水桶。指不騎馬就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不打水就不會把桶掉到水里。指凡干事情總不免會出差錯。
【第29句】:【雕塑匠不給神像叩頭——知道老底】(歇)本指雕塑匠清楚神像是雕塑而成的,轉指了解某人或某事的底細。
【第30句】:【救人如救火】(諺)救人之命,就像救火一樣刻不容緩。指救人是十萬火急的事,絲毫不能延遲。 也作“救命如救火”。
【第31句】:【公眾馬,公眾騎】見“大家馬兒大家騎”。
【第32句】:【露破綻】(慣)比喻說話、辦事、行動中出現漏洞。
【第33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一俗語比喻人沒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謀取不可能到手的東面。 此俗語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園內恰巧遇見鵝仙女,被其美麗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王母娘娘處。王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宮中獻來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癩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癩蛤蟆體內。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卻了一件寶物,令癩蛤蟆磨難結束后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由此而來。
【第34句】:【貧賤夫妻百事哀】(諺)貧賤夫妻度日艱難,沒錢維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難以措辦。指居家度日,沒錢是不成的。
【第35句】:【踩小板凳兒糊險道神——差著一帽頭子】(歇)險道神:即險道神將,舊時出殯時紙糊的開路神。險道神身長,制作時,踩在小板凳上還夠不著頭部。指相差一大截。 也作“踩著板凳糊險道神——還差著一帽頭兒”。
【第36句】:【剃頭挑子一頭熱】這條俗語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廂情愿”。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過去,不僅有固定的理發店,還有走街串巷的流動理發師。所謂“剃頭挑子一頭熱”,是因為當時剃頭的工具全部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供顧客坐著理發用,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小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里塞進去的,就好像公交車上的投幣箱一樣。第二第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高長圓籠,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是保持著一定的熱度,供顧客洗頭。圓籠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桿,桿兒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如今,這種挑著擔子剃頭的已經很難見到了。 故而,民間有句歇后語“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還常用,如一方熱戀,另一方冷淡,被人稱為“剃頭挑子——一頭熱”。也就是單戀了。
【第37句】:【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是白來】見“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第38句】:【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 釋義:不怕公開較量,就怕暗地搞陰謀詭計。 例句:“有句俗話。‘不怕明處槍和棍,只怕陰陽兩面刀’,我最不喜歡那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兩面三刀搞詭計的人。”
【第39句】:【手掌也是肉,手心也是肉】(諺)不論手掌手心,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比喻都是自家的親人,自應一體對待,不能厚此薄彼。 也作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 手心手背都是肉。
【第40句】:【打起來沒好拳,罵起來沒好言】(諺)廝打起來,就不會有留情的拳頭;罵詈起來,就不會有文雅的語言。指打架罵詈的雙方,一般都很難冷靜。 也作打人沒好手,罵人沒好口。 罵人無好口,打人無好手。
【第41句】:【不種百頃地,難打萬石糧】(諺)頃:百畝為一頃。指種的地廣,打的糧才會多。也泛指下的本大,得到的收益就豐厚。
【第42句】:【上了山尖想上天】(慣)形容十分貪心,得寸進尺。
【第43句】:【嘴硬骨頭酥】(慣)形容說話強硬,卻膽小心虛。 也作“嘴硬骨頭松”。
【第44句】:【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諺)廚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連遭三年旱災,發生大饑荒,也不會餓死做飯的廚師。泛指務的什么營生,就會在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
【第45句】:好人爭理,壞人爭嘴.
【第46句】:【投以木桃,報以瓊瑤】 釋義:木桃:比木瓜小的一種植物,果實,味酸澀。瓊瑤:美玉。比喻對別人給的好處,以十倍百倍來報答。 例句:自古道:“投以木桃,報以瓊瑤。”你小姐既有玉瑤之投,我焉可無木桃之報?
【第47句】:【人忙神不忙】(慣)指當事人著急,被求助的人卻不著急。
【第48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慣)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豁出去了。 也作“腦袋破了用扇子扇”。
【第49句】:【七孔生煙,三尸冒火】(慣)七孔:七竅,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和口。三尸:道家稱在人體內作祟的三個神,每于庚申日將人的罪過奏聞天帝,以減人祿命。形容著急或生氣到極點。
【第50句】:【腳打著腦勺子】(慣)腦勺子:后腦勺。形容跑得極快。也形容非常慌亂或非常忙。 也作腳踏著腦勺子走。 腳后跟打著腦勺子。 腳后跟打后腦勺。
【第51句】:【只有千日做賊,那有千日防賊】(諺)指人的防患意識往往難以長久。
【第52句】:【簸箕大的手,掩不住眾人的口】(諺)簸箕:用竹篾或竹條編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難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讓說話。指再大的權勢也無法不讓人品評議論。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讓人們傳播。
【第53句】:【和尚打傘——無發無天】(歇)發:頭發,諧“法”。天:天空,轉指天理、常理。和尚不留發,打起傘來又遮住了天。指目無法紀,肆無忌憚地做壞事。常含責罵意。 也作“和尚撐傘——無發無天”。
【第54句】:【大丈夫四海為家】 釋義:有作為的男兒不戀家。 例句:“大丈夫四海為家。喜財,我勸你還是避一避的好。”
【第55句】:【二姑娘頑老雕——架不住】(歇)頑:通“玩”。架:招架,支持。 指吃不住,吃不消。
【第56句】:【好漢做事好漢當】(諺)指好漢敢做敢為,更敢承擔責任。 也作好漢做事,一人承當。 好漢做事,敢做敢當。 漢子做事漢子當。
【第57句】:【正人先正己】(諺)指要糾正別人,先要自己做好。
【第58句】:【工夫各自忙】(諺)指各人有各人忙的事。
【第59句】:【愛吃棗兒湯】(慣)舊指婦女貪愛風月。
【第60句】:【徐庶入曹營——一語不發】(歇)徐庶:字元直,東漢末潁川(治今河南禹縣)人,先為劉備的謀士,后被曹操騙入曹營,發誓終身不為曹操出謀獻計,指一句話也不說。 也指不替人出謀劃策。 也作“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第61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慣)刀俎:古代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比喻受人控制,任人宰割。
【第62句】:棋逢敵手難藏身。
【第63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 釋義:形容非常勇敢。 例句:“如果這樣魁梧的小伙子,能碰上一個好樣的帶頭人,準能造就成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英雄好漢……”
【第64句】:好漢憑志強,好馬憑膽壯。
【第65句】:【抄化子不見拐棒兒——受狗的氣】(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兒:叫化子討飯時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壞人或小人的氣。 也作“叫化子丟拐棍——受狗氣”。
【第66句】:【滿招損,謙受益】此俗語淺顯易懂,自滿會招來損害,謙遜會有諸多益處。 此俗語源自《尚書·大禹謨》。相傳遠古時代,“苗”這一偏遠部族不服中原統治,舜帝命禹率軍征戰。禹雖然極力鼓舞士氣,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個名叫益的人提建議說:“只有德行才能感動上天,天運是不可違逆的。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天道。至誠可以感神,更何況一個苗部族!”禹表示贊同,接著就班師回朝了。 正是由于堅持“滿招損,謙受益”的信條,堯舜禹三代成為中國社會形態的典范。毛澤東的“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滿招損、謙受益”,并賦予它全新的內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第67句】:【過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飯蘿卜絲,吃了去病根兒】 釋義:過了農歷九月九,蘿卜一類有利健康的蔬菜下來了。 例句:現在你給出個“主意”,叫我明天賣烤紅薯,我就覺得這是好主意。為啥呢?常言說:“過了九月九,大夫高了手,米飯蘿卜絲,吃了去病根兒。”看病的生意不行了,紅薯才下來,城里人都愛吃個新鮮烤紅薯。
【第68句】:【倆山字兒摞一塊兒——請出】見“兩個山字落在一塊兒——請出”。
【第69句】:【兵貴于精】(諺)兵:軍隊。指打仗的軍隊不在數量多,而在于訓練有素,精干善戰。 也作“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70句】:【西瓜皮擦屁股——沒有個完了】(歇)指事情越來越麻煩,沒個了結的時候。 也作西瓜皮擦屁股——沒完。 西瓜皮揩屁股——沒完沒了。揩:擦,抹。
【第71句】:【春蟹夏鱟秋翅冬參】(諺)鱟:節肢動物,有甲殼,生活在海洋中。指春季吃螃蟹,夏季吃鱟肉,秋季吃魚翅,冬季吃海參。一年四季,營養價值極高的美食各有側重。
【第72句】:【會捉老鼠的貓不叫】(諺)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不聲張。比喻精于辦事的人,只求實際效果而絕不張揚。
【第73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 釋義:指種莊稼離不開入力,苗長得壯不壯,收成好不好,決定于地利和天時。 例句:種地在人,長苗在地,收成在天,這地不給長,老天爺不給收成,光人折騰,也難說呀!
【第74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諺)從善:順從善道。從惡:順從惡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作惡就像崩塌一樣迅速。指學好難,走邪路易。
【第75句】:【家無生活計,不怕斗量金】(諺)生活計:謀生的打算和門路。斗量金:用斗來量金銀,極言金銀之多。 指家存的錢財再多,也比不上有個長遠可靠的謀生之計妊。 也作“家無營活計,不怕斗量金”。
【第76句】:【讀書人怕趕考,莊戶人怕薅草】(諺)趕考:科舉時代,讀書人前往指定地點參加考試。薅(h。)草:彎下腰拔草。指讀書人怕的是趕考,莊稼漢怕的是薅草。泛指各行各業的人都有自己最頭疼的事。
【第77句】:【目的】“目的”一詞的含義指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在“目的”一詞中,“目”是眼睛,“的”是箭靶子,兩者是怎么聯系起來的呢?這源于一個故事。 公元581年,隋高祖楊堅篡奪了北周的政權,北周高官竇毅也結束了官宦生涯。竇毅有一女兒不僅姿色出眾,而且是女中豪杰,敢于仗義執言,有大丈夫氣概。她無限悲憤,罵道:“可恨我不是男子漢,不然,我必挺身解救國難!”竇毅十分贊賞女兒的膽識,決意為她找一個好丈夫,好讓她輔佐夫君謀大事。 于是,竇毅出榜招婿,條件是不僅要有才學,而且要有武功。竇毅在屏風上畫了一只孔雀,宣稱誰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兒嫁給他。一時,滿城嘩然,貴胄王孫,爭相角逐。不過,這幫紈绔子弟沒有一人中的。這時,有位名叫李淵的青年聞訊趕來,他拉弓如滿月,箭出如流星,連發兩箭,先后射中孔雀的左右兩眼。竇毅高興極了,立即將女兒嫁給了李淵。竇女不僅輔佐夫君成就了帝業,而且生下了明君唐太宗。竇毅和唐高祖李淵都達到了“目的”。“目的”一詞即源于此,意思是把孔雀的眼睛當做箭靶子。其含義后來才引申為想要達到的地點或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
【第78句】:【冒涼腔】(慣)指說話冒失或不切實際。
【第79句】:【和尚不親帽兒親】(諺)和尚之間彼此生疏,但由于同戴一頂和尚帽,彼此就感到很親熱。比喻同行業或同遭遇的人到一起,容易產生同情心和親切感。 也作“和尚不親廟親”。
【第80句】:【虎在軟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里會摔跤】 釋義:比喻甜言蜜語會使人吃虧上當。 例句:曙光,你聽過這句話嗎?叫做虎在軟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里會摔跤。 在外你可不要胡聽亂信呀,別以為自己有點小本事就放肆,要不,不管誰,總是要吃虧的。
【第81句】:【坐山觀虎斗】“坐山觀虎斗”比喻暫不介入各方間的爭斗,伺機從中漁利。它源自《史記·張儀列傳》:“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口:‘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意思是莊子看見兩只老虎在吃一頭牛,欲行刺老虎。館豎子見狀,制止了莊子的行動,并對莊子說:“兩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爭,兩虎相斗,結果是大虎傷,小虎亡。這時,你再去刺殺受傷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舉兩得。” 莊子聽了館豎子的話,覺得有道理,在一旁靜觀其變。不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爭斗起來,大虎受傷,小虎當場斃命。莊子把受傷的虎很輕松地刺殺了。
【第82句】:【打落十八層阿鼻地獄】(慣)阿鼻地獄:佛教指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比喻給以最嚴厲的懲罰,使之深陷苦難,永無出頭之日。 也作“打下十八層地獄”。
【第83句】:【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諺)指發生爭端后,修養好的人講道理,沒有修養的人往往會動武。 也作君子動口不動手。 君子動言,小人動拳。
【第84句】:【好漢不提當年勇】(諺)英雄好漢不向人夸耀自己過去的功績。指好漢只是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絕不背歷史的光榮包袱,炫耀自己的過去。也指年輕時的強大功力,到老年自然衰弱,不能相比。 也作好將不說當年勇。 英雄不夸當年勇。
【第85句】:【水大漫不過船去】見“大水漫不過船桅去”。
【第86句】:【盜憎主人】(諺)指盜賊憎惡主人的防范。比喻邪惡小人總是忌恨使他不得恣意作惡的正道直行的君子。
【第87句】:【東邊不養西邊養】(諺)東邊過不下去,就到西邊謀生。指到處都可找到活路,不必死守在一個地方。 也作東方不養西方養。 東頭不養西頭養。
【第88句】:【伏虎容易縱虎難】(諺)伏:降伏。指擒拿猛虎還算容易,放虎歸山卻大費周章。比喻對強硬的敵手,設計擒拿容易,捉了再放必定造成大患。 也作縛虎容易放虎難。 擒虎易,縱虎難。 捉虎容易放虎難。
【第89句】:【早起三光,遲起三慌】(諺)早上起得早,一切都會從容有序;起得遲,就不免零亂匆忙。指養成早起床的習慣,好處很多。
【第90句】: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第91句】:【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釋義:除夜:除夕的夜晚。疫癘:流行傳染病。舊謂除夕夜里狗不叫,過了年就沒疫病。 例句:歲時雜占:“除夜犬不吠,新年無疫癘。”
【第92句】:【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 釋義:比喻不管別人怎么說,事情還是照樣做。“兔子”又作“野兔”。“豆子”又作“黃豆”。 例句:育武拖著長腔不慌不忙地回答:“咱莊稼人有句俗話,不管兔子怎么叫,該種豆子還得種豆子。”
【第93句】:【真人不露相】這句俗語在百姓當中的使用率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時不露才,關鍵時刻顯才能。人們會說:“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那么,這個真人源自哪里呢? 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羅漢室,唐代高僧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五百羅漢的由來。 據說,摩揭陀國有一千個佛僧,其中五百個是凡夫僧,五百個是羅漢僧。 國王無憂王對他們很敬仰,一視同仁。所謂羅漢僧,是指那些斷除了貪、欲之念,已得正果,不受生死輪回的佛僧。這五百羅漢僧平時不露其相,連無憂王也不知道他們是羅漢僧。在五百凡夫僧中,有一個名叫摩柯提婆的,經常發表一些違背教規的言論,影響了一大批佛僧。無憂王很生氣,想把一千佛僧全部淹死。這時五百羅漢僧才各顯本相,騰云駕霧而去,在迦濕彌羅國的一個山谷里隱居起來。無憂王知道后,又悔恨又懼怕,親自到羅漢僧隱居的地方向他們承認自己的過錯,并請他們回去。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便在國都建起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羅漢像流傳下來。這就是“真人不露相”的源頭。
【第94句】:【增錢不如再看】(諺)當賣主要價高不肯出手貨物時,買主要添價,不如反復看準貨物。指買主買貨時要看準貨好,然后再添價。
【第95句】:【人心不足蛇吞象】(諺)指人的貪心永遠不會滿足,得寸進尺,不斷膨脹,就像小小的蛇也想吞下大象一樣。 也作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了鍋臺想上炕。
【第96句】:【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釋義:遲早逃脫不了,總會找到。 例句:“……躲過了初一,也躲不過十五,將來總有抓住他的機會哩!”
【第97句】:【病從口人,禍從口出】這一俗語的意思是疾病是由于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言語不妥招來的。典出《太平御覽·人事,口》:“福生有兆,禍來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蟻孔潰河,溜沉傾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宋代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趙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編《太平御覽》一書。這本書引用的材料非常豐富,保存了許多原始資料。其中有一處寫道:“福氣的到來是有征兆的,禍害的到來也是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縱情感多做不適當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說話。蟻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潰,小股的水流能夠沖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飲食不慎引起的,災禍是因為言語不妥招來的。” “病從口人,禍從口出”這個俗語現在還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第98句】:【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諺)巫咸:古神巫名。祓(fu):古時除災祭祀儀式。秦醫:秦越人,古神醫。彈:針灸。巫咸雖然善于祈禱,卻不能自我免禍;秦醫雖然善于治病,卻不能自我治療。指再有本事的人,也必須有別人的扶持。
【第99句】:【私下演了官場用】(諺)指在私下里演練熟了,到公眾場合使用起來就會運用自如。 也作“私場演,官場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