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英雄無用武之地】(慣)指人雖有本領,卻無處施展。
【第2句】:一馬換雙象,必是英雄將。
【第3句】:【各人腳下都有一條路】(諺)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借指人的生命歷程,要靠自我選擇,自我奮進。
【第4句】:【春聯】過年貼春聯,這春聯的來歷還有個故事呢!據說上古時候,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樹,蟠屈千里,桃樹北邊是鬼門關,陰間鬼魂都從這里出入。玉帝派神荼、郁壘兩兄弟守候門前,他們身穿甲胄,一手持長矛,一手拿蘆葦繩,立在桃樹下審查百鬼,抓壞鬼出來喂虎,不讓轉世騷擾民間。 這是桃木能辟邪的來歷,人們據此每逢過年過節就用桃木板刻成兩尊神像,或刻上神荼、郁壘兩神的名字,掛在大門的兩邊以求平安。這就是民間最初的春聯,也叫“桃符”。 到了五代的時候,后蜀的國君叫孟昶,在桃符上題了兩句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掛在門的兩邊,這就是我國第一副聯語對聯。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曾下令,除夕之日,各個公卿家門上都要加貼春聯一幅。這時的春聯已經是寫在紅紙上了。起初,春聯只限于官府門第,后來,一般平民百姓家也都張貼起來了。從那以后,春節貼春聯便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風俗,一直傳到現在。
【第5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子】 釋義:巴豆:植物名,果實含毒性蛋白,陰干后可入藥,但有大毒,宜慎用。 黃連:植物名,中藥學以其根狀莖入藥,性寒,味苦,功能瀉火解毒。 巴豆花還沒開,黃連卻已結子。指黃連早熟,可解巴豆之毒。 例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子。黃連能治巴豆毒也。
【第6句】:【跌個狗吃屎】(慣)指跌倒時嘴碰到了地面。
【第7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銹】(諺)比喻人必須經常運動,才能保持健康。
【第8句】:【搗叉子】(慣)指故意挑毛病。
【第9句】:【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慣)比喻冒再大的風險也不在乎。 也作火里火去,水里水去。 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
【第10句】:【一刀切】(慣)比喻對不同的情況不加區分,用同一種方式處理。
【第11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諺)他投送給我桃,我用李去回敬他。指桃與李的價值是相當的,禮尚往來,合情合理。
【第12句】:【水里撈月亮】見“井底撈明月”。
【第13句】:【肉賤鼻子聞】(諺)價錢便宜的肉,要用鼻子聞聞,以防買下臭肉。 也泛指貨物賣價過于低廉,要格外當心,以防上當受騙。
【第14句】:【夸海口】(慣)指話說得很大,漫無邊際。
【第15句】:【把守山門的哼哈二將——不鎮廟還嚇人】(歇)哼哈二將:佛教稱守護廟門的兩員神將,傳說一個叫鄭倫,能鼻哼白氣制敵,一個叫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比喻即使壓不住陣,也能起到威嚇作用。
【第16句】:【打春】為什么把“立春”叫“打春”? 據傳,自從神農氏嘗百草分五谷,開始了農業,前三皇后五帝都很重視,到周朝的時候,把務農的事提到朝議上,一面制歷,一面責令地方官每年要舉行迎春儀式。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員來到郊外,聚集鄉民,設上供桌,燒香磕頭,在供桌前做一個土牛,讓扮作“勾芒神”的人舉鞭打土牛,把這土牛稱作“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后來出現了打紙牛,用紙糊條牛,里面裝著五谷,就把這紙牛叫春牛,仍舊在立春前一天,叫“勾芒神”打紙牛,牛倒了,紙爛了,五谷四下流,象征打出了一年的五谷豐登。 后來,據說一個清廉的大官犯了罪,把他貶下去做小官。上任那天,正是迎春的日子,他看到地方官在郊外聚眾舉行迎春儀式,鞭打紙牛,覺得可笑,提筆寫了《春牛榜子》詩半首:“不得職田譏欲死,兒儂何事打春牛?” 他上任后,不再做那種可笑的事了,真心地關心起農事來。來年他把迎春儀式移在了立春那天,不再糊紙牛,搬來了犁子,拉來了黃牛,立春時刻到來時,他迎天扯了個大響鞭,牛走了,犁動了,春耕開始了。他的改革措施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回到衙里,有了詩興,提起筆來,在上年寫的《春牛榜子》下邊又添了兩句:“歲首常思盤中餐,脆鞭一響打出春。” 就從這兒開始,人們把立春那天叫“打春”。雖然現在不再舉行迎春儀式了,可是,“迎春”、“打春”的叫法依然如故。
【第17句】:【醫有醫德,藥有藥品】(諺)行醫有行醫的道德,藥物有藥物的品位。指醫生要以醫德為重,用藥要以藥效為準。
【第18句】:【門神老了不捉鬼】(諺)門神:舊時貼在大門上護宅的神像。比喻人年歲老了,精力衰弱,辦不了事。
【第19句】:【自家掘坑自家埋】(慣)比喻自作自受,自討苦吃。 也作自己掘井自己跳。 自個兒挖坑埋自己。
【第20句】:【獅舞三趟無人看,話說三遍沒人聽】(諺)三:泛指多數。重復多次舞獅,就沒人愛看;重復多次說話,就沒人愛聽。指說話沒有新意,一味重復,必定惹人膩煩。
【第21句】:【大象口里拔生牙】(慣)比喻冒險去觸犯強者。
【第22句】:【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釋義:沒有某種能力或力量,就不要招攬某種事情。 例句:徐秋齋說:“長官,沒有金剛鉆,也不敢攬你這瓷器活。你放心吧!”
【第23句】:【捉大頭】(慣)比喻捉弄、哄騙老實人。也比喻哄別人花冤枉錢。 也作“抓大頭”。
【第24句】:【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釋義:蚍蜉:大螞蟻。撼:搖撼。嘲笑人不自量力。 例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第25句】:【無立足之地】(慣)立足:能站住腳或生存下去。比喻沒法生存下去。也形容非常慚愧,無地自容。
【第26句】:不看人親不親,要看理順不順.
【第27句】:【舌頭比刀子厲害】(慣)指人嘴厲害,說話不讓人。
【第28句】:【黃連】“黃連”是味名貴的中藥材。這草藥的名字還有什么說道嗎? “黃連”這味中藥是用兩個人的名字命名的。據傳,三國時期,名醫華佗被曹操殺后,他的兒孫怕株連,逃到一個山村隱居,改姓陶(逃),世代為醫。有一代陶醫生辟了百草園,請了姓黃的孤兒幫助管理。 一天,陶醫生之女陶連妹,在陰濕的山路邊,挖了一株開淡黃白花的小草回來,種在百草園里。經過小黃精心侍理,后來繁殖成一片花圃。 這年秋天,連妹病了,口燥發燒,又吐又瀉,恰巧他父親又遠行給人醫病,全家急得團團轉。這天,小黃給百草園除草,誤將一株小花拔了,無意送到嘴里嚼了幾下,苦得要命,他眼睛一亮:苦口良藥呀!我已嘗過,如無毒,就不妨煎給連妹試服,也許病能治好。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拔了一把煎成汁,給連妹服下,結果,竟把連妹的病醫好了。陶醫生回家知道后,經過仔細考察分析,又核對了連妹病情乃腸胃熱重,此藥對癥,便確定這種性寒味苦、具有瀉火、燥濕、解毒特效的小花草,是一味良藥。因為它是連妹挖來家種,又由小黃先嘗,并第一個用來治病,遂將這種中藥取名為“黃連”。 后來,小黃與連妹結為夫婦,繼承祖業,為民行醫治病。
【第29句】:【低頭不見抬頭見】 釋義:形容經常見面。常用來指辦事、說話要看情面。 例句:老媽勸他去,說道:“一個村住著,低頭不見抬頭見,誰也有求到誰身上的時候,別把路走窄巴了。”
【第30句】:【八寸三分帽子話】(慣)直徑為八寸三分的帽子很大,人人都能戴上。比喻不著邊際的套話。
【第31句】:【行行出狀元】(諺)行:行業。狀元:科舉時代殿試第一名。指不論哪一個行業,都有本行業出類拔萃的頂尖人才。 也作行行出狀元,業業有高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32句】:【吧】“吧”字在中文中只是個語氣助詞,無意。但這里講的“吧”,卻是個名詞,多指一些小生意的處所。 “吧”字是個外來音譯詞,音譯英文ba了時用了“吧”稱“酒吧”,使得“吧”字有了新意。不過英文的ba了只指賣酒的地方。想不到構詞功能強大的現代漢語將“吧”大大發展了,“吧”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天南海北,走在城鄉大街小巷,“吧”堪和“店”、“鋪”比,什么“網吧”、“話吧”、“茶吧”、“氧吧”,好山好水的大自然也冠以“天然氧吧”之稱。老外們走進中國“吧”,會奇怪地攤開雙手驚訝不已,慨嘆洋吧中國化的再創造。
【第33句】:【吃白食】(慣)指吃喝不付錢或不付出勞動。多指游手好閑,靠敲詐勒索為生。
【第34句】:【攙上八兩水,不信漲不出半斤分量來】(諺)八兩:舊制秤一斤是十六兩,八兩正好是半斤。在面里摻進半斤水,自然會增加半斤分量。 比喻付出多少,就必定能收獲多少。
【第35句】: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
【第36句】:【小白臉】“小白臉”專指膚白貌美的年輕男子。 “小白臉”源自三國時期的何晏。三國時期,魏國有個美男子叫何晏,皮膚白皙。魏明帝懷疑何晏如此白皙是不是搽了粉,就想驗證一下。在一個炎熱的夏天,魏明帝請何晏吃了一頓飯。他給何晏上了一碗熱湯面,何晏吃得汗流滿面,不斷地用袖子擦拭汗水,擦過之后,臉色反而顯得更加潔白。魏明帝這才相信何晏確實是天生的白皙皮膚。后人就把何晏稱為“粉郎”,意思是抹粉的郎君,用現在的話就是“小白臉”。宋代柳永有一首詞:“卻傍金籠教鸚鵡,念粉郎言語。”就是典出三國何晏。久而久之,“粉郎”就成了“小白臉”。
【第37句】:【疲勞過度,百病叢生】(諺)指人疲勞過度,會使身體喪失免疫力,各種疾病由此而生。
【第38句】:【長壽面】中國人過生日總要吃“翻運餅、長壽面”。那么,“長壽面”是怎么來的呢?這一習俗源自西漢。 據說,西漢時期漢武帝跟文武百官閑聊天,他說:“《相書》上講,人中(人的上唇正中凹痕,即人中穴位)長一寸,能活一百歲。”這時,侍中東方朔笑出了聲,大臣們都嗔怪他嘲笑皇上,真是太無理了。東方朔辯解說:“我哪里敢嘲笑陛下,我是笑彭祖的臉呀。‘人中長一寸,能活一百歲,彭祖活了八百歲,人中得長八寸,大伙想想,那他的臉該有多長啊!”漢武帝和文武百官都被逗樂了。古人稱臉為面,臉長就叫“面長”,彭祖“面長”活了八百。 人們想長壽,于是就流傳下來過生口吃面條的習俗。
【第39句】:【熱心招攬是非多】(諺)熱心:有熱情,肯盡力。指熱心人常會落得麻煩纏身,苦惱不斷。 也作熱心招是非,冷眼無煩惱。 冷眼:冷漠地看待周圍的事物。 熱心閑管招非,冷眼無些煩惱。 熱心閑管是非多,冷眼覷人煩惱少。
【第40句】:鳥惜羽毛虎惜皮,為人處世惜臉皮.
【第41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諺)不經受徹骨般的嚴寒,就不會有梅花開放的撲鼻清香。比喻人只有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取得出類拔萃的功績。 也作“若無三冬霜雪侵,難有梅花放清香”。
【第42句】:【日思夜夢】(諺)白天想的什么,夜間就容易夢到什么。指入睡覺做夢,往往是醒時心里想的事情,睡著后反映到夢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43句】:依靠群眾,如魚得水;脫離群眾,如樹斷根。
【第44句】:【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至今在百姓當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有,拜師收徒有,認干親結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 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 《周禮》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 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為躬身示禮。 以上三種禮節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 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栗,涕泗交流,表現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 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答拜賓客的禮節。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 以上是兇事三拜。 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 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第45句】:【吃飯先喝湯,不用請藥方】(諺)指飯前宜先喝湯水,有益于腸胃消化,避免生病吃藥,保持健康。
【第46句】:【誰養孩子誰當娘,誰種土地誰收糧】(諺)指誰出力經營,成果理當歸誰所有。
【第47句】:【空棺材出喪——木中無人】(歇)木:棺木,諧“目”。指人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常含責罵意。
【第48句】:【驢唇不對馬嘴】見“牛頭不對馬嘴”。
【第49句】: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第50句】:【太歲頭上動土】(慣)太歲:傳說中神名,迷信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的歲星(木星)相應而行,掘土建屋要避開太歲的方位,不然就會遭受禍殃。比喻冒犯有權勢或強有力的人。
【第51句】:【上賊船】(慣)1指受人蒙蔽,上了當。2比喻自愿加入壞人的團伙,一起干壞事。
【第52句】:【鍋里沒米,碗里難有飯】 釋義:比喻集體貧窮,個人也難以富裕。 例句:秀真,你真糊涂!我給你說了多少遍了:鍋里沒米,碗里難有飯;集體生產搞不好,光憑那仨核桃倆棗救不了急。
【第53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風險,就不會取得好結果。它源自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今陜西扶風)人。班家一門名人輩出,尤其是班超兄妹三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堪比“三蘇”(蘇軾父子)。班超的哥哥班固,專心治史,完成了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漢書》;班超的妹妹班昭,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與歷史學家。班超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成語“投筆從戎”的典故就出自班超。 班超投筆從戎后,決心在外交和軍事上建功立業。漢明帝十六年,班超隨郭恂出使西域,為漢匈之間的戰爭尋找盟友和支持者。當時的西域各國多數位于今天我國的新疆地區,小國林立,漢朝與匈奴的勢力犬牙交錯,各國在兩大勢力之間來回搖擺不定。作為使者,班超他們來到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很尊敬,招待很好。然而突然間又變得很疏遠,不太搭理他們。班超斷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國王狐疑不定,才會這樣前熱后冷。于是,他探明了匈奴使者的駐地,秘密召集自己的隨從三十多人,激勵大家說:“我們從故鄉而來,想著能夠完成任務,建功立業,而如今匈奴的使者才來幾天,鄯善王就已經對我們疏遠了,再多等些時日,我們一定會被他送給匈奴人,尸骨被豺狼啃食。如今的局勢危急萬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能冒險出擊,半夜火攻突襲匈奴使節,一舉消滅他們,到時候鄯善王一定會害怕被匈奴報復,也會懼怕我們的決心。”于是,夜襲成功。第二天會見鄯善國王,將匈奴使者的頭顱出示給他,鄯善王大驚失色,從此成為漢朝在西域的主要支持者。
【第54句】:【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諺)剮:舊時凌遲處死,即割肉離骨。作好了身受極刑的準備,就敢于打倒皇帝。指只要豁出一條命,就什么事都敢做。 也作拼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打。 破著一身剮,皇帝也對打。 豁出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第55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 釋義:比喻自尋死路。也比喻人的困難或危險是自己造成的。 例句:老鼠進口袋,自己找死,和我無關!
【第56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釋義:指待在家里不出門,不與外界接觸。“邁”又作“進”、“跨”。 例句:李德才舔著長胡子,說:“你跟她不一樣,你是大家閨秀,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跑出來跟黃毛丫頭們一塊放牛割草?”
【第57句】:【喇叭是銅鍋是鐵】 釋義:比喻從本質上認識一個人的價值和作用。 例句:哼,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喇叭是銅鍋是鐵,小韋!現在我只能對你說,你有值得驕傲的年齡;我呢,也有不算太貧乏的經驗。
【第58句】:【大柵欄】“大柵欄”是北京舉世聞名的一條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柵欄是一種遺憾。那么,緣何叫它“大柵欄”呢? 據考證,“大柵欄”始建于明代永樂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條”。清乾隆年間,京城各街道為防賊盜,都在街口修建柵欄,晚間關閉,白天開啟。廊坊四條由于店鋪眾多,實力雄厚,所建柵欄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柵欄”這個名稱漸漸取代了廊坊四條。該地區的商業“發端于明,發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內聯升、馬聚源等云集于此。當年,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聯升,腰纏四大恒(指當時大柵欄內的四大銀號)”之說,其名聲長盛不衰。
【第59句】:【開天辟地頭一遭】 釋義:比喻自古以來頭一次,是空前的。 例句:太陽從西邊出,月兒往東邊落,開天辟地頭一遭兒。
【第60句】:【姻緣配合憑紅葉,月老夫妻系赤繩】(諺)紅葉:唐朝盧渥在御水溝中拾到一片紅葉,上有絕句:“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發放宮女,盧渥與題紅葉詩的宮女結為夫妻。月老:月下老人,傳說月下老人用紅繩系住男女足,二人即成夫妻。舊指男女婚配必須通過一定的媒介,并由專人主持。
【第61句】:【沒有不吃腥的貓】見“哪個貓兒不吃腥”。
【第62句】:【買起馬備不起鞍】(慣)鞍:即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馱東西或供人騎坐的器具。比喻舍得大把花錢辦大事,卻舍不得花很少的錢辦小事。 也作買得起馬買不起鞍。 有錢買馬,沒錢置鞍。
【第63句】:【事忙先落賬】(諺)落賬:下筆記好賬。指生意場中無論怎樣忙,必須先把出入的賬目記清。也泛指再忙也得把手頭的緊要事作個了結。
【第64句】:【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釋義:比喻當面不說人家的短處或人家忌諱的話。 例句: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說,不犯著牽三掛四的。俗話說:“當著矮人,別說短話”。姑奶奶罵我,我不敢還言;這二位姑娘并沒惹著你,小老婆長小老婆短,人家的臉上怎么過得去?
【第65句】:【王八掉進灶坑里——又憋氣又窩火】(歇)氣:本指氣息,轉指怒氣。火:本指火兒,轉指火氣。指心里有怨氣或怒氣而發泄不出來。
【第66句】:【猴年馬月】“猴年馬月”泛指年代久遠或遙遙無期,或者沒有指望的事情。 “猴年馬月”的起源還得從十二生肖說起。生肖是十二種代表十二地支的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這些動物,與-f--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匹配,常用以記人的出生年份。這樣說來,“猴年”即指申年,每十二年就有一個猴年。除了用生肖紀年之外,占人還有用生肖紀月的說法:正月:萬木凋零,虎嘯震野,故稱“虎月”。 二月:大地復蘇,小革新綠,故稱“兔月”。 三月:春雷陣陣,神龍作雨,故稱“龍月”。 四月:天氣轉暖,蟄蛇出洞,故稱“蛇月”。 五月:草長鶯飛,駿馬奔馳,故稱“馬月”。 六月:水草豐茂,群羊遍野,故稱“羊月”。 七月:山林樹茂,群猴出沒,故稱“猴月”。 八月:中秋月圓,殺雞飲酒,故稱“雞月”。 九月:秋收時節,養狗防盜,故稱“狗月”。 十月:秋意微涼,肥豬滿圈,故稱“豬月”。 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內多鼠,故稱“鼠月”。 十二月:寒風凜凜,老牛歸棚,故稱“牛月”。 這樣看來,每個猴年都會有一個“馬月”,以十二年為一個周期。時過境遷,有指望的事情也給拖黃了。現在普遍認為,“猴年馬月”這個詞極有可能是口語中“何年嘛月”的諧音。不管怎么說,以上兩種解釋都通,泛指事情遙遙無期。
【第67句】:【堵窩掏螃蟹】(慣)比喻在對手的老窩穩穩地將其抓獲。
【第68句】:【財助精神酒助膽】(諺)有了錢財,人就心情愉悅,精神振奮;喝了酒就會增添人的膽量。指有錢就有精神,有酒就有膽量。
【第69句】:【一桿秤,又打得起多重】 釋義:比喻一個人力量單薄,干不成大事。例句:你查賬,沒有一個人跟你,你一桿秤,又打得起多重?
【第70句】:【打掉了牙齒往肚子里咽——有苦難言】(歇)指心里有隱痛,難以啟齒。
【第71句】:【結發夫妻】“結發夫妻”是指原配夫妻,為什么叫結發夫妻呢? “結發”又叫“束發”。我國古代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此為孝行必須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頭發。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歲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經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歲也要把頭發盤成發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長大成人。 這里的“結發”即表示初成年。 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關系,在結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發髻上的絲纓解開,這是“結發”夫妻的一項重要儀式。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就床,男左女右,留少頭發,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謂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飲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綹頭發,綰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禮之夜,夫妻二人要“對鏡結紐”,即對著鏡子把頭發束好。唐宋時期婚禮中的這些禮儀,就是由“結發”演變而來。由此,人們稱首次結成的夫妻為“結發夫妻”。倘若再婚,就沒有資格稱為“結發夫妻”了,男方稱為續弦,娶二房稱為納妾,女方則稱再醮了。
【第72句】:【盲公有竹,啞子有手】(諺)盲公:瞎眼老頭。盲公看不見,可以靠手里的竹杖探路;啞巴不會說話,可以用手打啞語,交流思想。 指人總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第73句】:【從龍王嘴里奪食】 .釋義:龍王:傳說中掌管興云降雨、統領水族的王。比喻同風雨災害作斗爭,奪取糧食豐收。 例句:滿祥反駁說:“咱們辦社凈靠風調雨順可不行,要從龍王嘴里奪食。”
【第74句】:【口說無憑,眼見是實】(諺)嘴說不足為憑,只有親眼看見才能相信是真實的。指凡事不可輕信傳言,要以親眼所見為準。 也作“空口無憑,見著便信”。
【第75句】:【孫猴子頭上的金箍——戴上去容易取下來難】(歇)金箍:金屬制成的箍。指參與某事容易脫身難。
【第76句】:【瓜子里出臭蟲——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77句】:【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歇)囫圇:完整的。本指品嘗不出味道,轉喻不知道實情。
【第78句】:【車如流水馬如龍】(慣)車輛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馬匹首尾相接,像長龍一般。形容車輛、馬匹川流不息,非常繁華熱鬧。
【第79句】:【人民大會堂】你知道“人民大會堂”的名稱的來歷嗎?1959年初秋,人民大會堂落成時,尚未正式命名,人們稱它為萬人禮堂。一天,周恩來總理和茅以升等專家一起視察這座壯麗的大廈。周恩來對大家說:“咱們給萬人禮堂起個什么名字好呢?”茅以升在紙上寫了“人民大會堂”幾個字,周恩來看后高興地說:“‘人民大會堂’,這個名字起得好!”就這樣,“萬人禮堂”被定名為“人民大會堂”,真是名副其實。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當家作主了,凡涉及政府機關和為人民服務的部門,都習慣冠以“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人民鐵路、人民郵電、人民銀行等。但地名和建筑物很少有冠以人民二字的,只有兩處,一是人民大會堂,一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由此可見,“人民大會堂”這個名字是創意,絕非抄襲。
【第80句】:【安逸出懶漢,逆境出人才】(諺)安逸的生活會養成人的惰性,使人不思上進,逆境卻能激勵人奮發成才。
【第81句】:【裁衣不值緞子價】(諺)緞子:未裁剪的絲織品。指已經裁剪或縫成的新衣,不如未裁剪的緞子值錢。也泛指凡經改造的物品,都不及原物可貴。 也作“成衣不敵段兒價”。成衣:縫成的新衣。段兒:緞子。
【第82句】:【走殺金剛坐殺佛】(慣)殺:表示程度深。金剛:佛教稱佛的侍從力士,因手拿金剛杵得名。佛寺中塑的金剛是立像,佛是坐像。比喻苦樂不均。
【第83句】:【氣死人,不償命】(慣)指說話、做事太讓人生氣。也指故意氣對方,幸災樂禍。 也作“氣死活人不償命”。
【第84句】:【谷地里點玉茭——高出一截子】(歇)點:點種。玉茭:玉米。指比一般程度高出很多。
【第85句】:【藕種到蔗園里去了】 釋義:比喻問題搞兩岔了,鬧了誤會。 例句:雨官說:“我們也是這樣猜。不然他不會連夜和你們一起來挑。”十絕哥說:“你們猜什么呢?”“挑走的第二天就查倉,總是挑到倉庫里去的。”十絕哥故意哈哈大笑起來:“你把藕種到蔗園里去了。”
【第86句】:【熱灶一把,冷灶一把】 釋義:熱灶燒一把火,冷灶也燒一把火。比喻待人處世,不趨炎附勢,不因人而異。 例句:古亭劉端簡公居鄉,邑大夫或慢之。值宴會,端簡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詩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屬。劉云:“一枝紅杏出墻來,見一半不見一半。” 含有誚意。邑大夫云:“旋斫松柴帶葉燒,熱灶_把,冷灶—把。”
【第87句】:【揭開皮看瓤兒】(慣)比喻揭開事物的外表看它的本質。 也作“揭皮看瓤兒”。
【第88句】:【物有偶然,事有湊巧】見“事有湊巧,物有偶然”。
【第89句】:【鳥窮則啄,獸窮則觸,人窮則詐】(諺)窮:窘困無出路。觸:用頭頂撞。指鳥到窘急時,會用嘴啄;獸到窘急時,會用頭頂;人到窘急時,會欺詐騙人。 也作“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攫:抓。 佚:亂跑。
【第90句】:【走大道怕水,走小路怕鬼】(慣)形容膽小怕事,顧慮重重。
【第91句】:【水是土地的血液】 釋義:沒有水,土地就不能長莊稼。 例句:沙比爾望著這有水便可以變成良田的荒地,心里可不是滋味。“水是土地的血液”,“土地離不開水,好漢離不得群。”
【第92句】:【光棍點到為算】(諺)對精明人說話,不必細說,意思點到即可。指精明人心有靈犀,一點就明。 也作“光棍一點就透,傻子棒打不回”。
【第93句】:【窮在路邊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見“富家山野有人瞅,貧居鬧市無人問”。
【第94句】:【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釋義:比喻有心去做的事情做不成功,無意做的,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又作“意”。“并”又作“發”。 例句:這真應了古人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看起來,愛情是個奇怪的數學函數。是幾何學里的拋物線,誰也難以捕捉它的規律,你說對嗎?
【第95句】:【九牛拉不轉】(慣)比喻拿定了主意,誰也無法使之動搖。 也作九條牛都拉不回頭。 九牛二虎也拉不回頭。
【第96句】:【瓜無滾圓,人無十全】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97句】:【一張床上說不出兩樣話】(諺)能睡在一張床上的夫妻二人,心想的、嘴說的總都一致。指夫妻思維方式、是非觀念往往是相同的。
【第98句】:【言語傳情不如手】(諺)用手指彈奏出的音樂,比語言更能傳達豐富的感情。指演奏器樂最能傳情。
【第99句】:【人情大如天】俗語“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貶義,其含義多為辦事不講原則,只講私人關系。這句俗語的來源有一段故事。 清代有一童生,天資聰慧,但累試不中,因為他家境貧寒,沒有禮物送給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來考試成績優異,主考大人見他又是兩手空空,便將他的考卷扔在一邊,并手批一聯奚落他:上鉤為老,下鉤可考。 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童生想:只因我沒錢送禮,就屢試不中,還出聯嘲諷我,實在欺人太甚,當即對了下聯:二人成天,一人成大。 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 童生書完,棄筆返回故里,從此閉門讀書,再不應試。 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