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雄致敬的經典文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文案吧,文案是能夠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語調,表示不同的語氣,句未有一個較大停頓的語言單位。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文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向英雄致敬的經典文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句】:有的人永遠留在了這個寒冬,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迎來春天,凜冬已逝,櫻花正燦。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山河無恙,盼人間皆安!
【第2句】:向逝者致哀,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英雄豐碑永存!
【第3句】:向英雄致敬,英雄一路走好,向英雄父母致敬……
【第4句】:向逝者默哀!為生者祈福!向英雄致敬!愿國泰民安!英雄的祖國,英雄的人民,書寫了人類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
【第5句】:有人居廟堂,有人守邊疆;同憂同行,為太平故。愿逝者安息,生者勉勵,愿祖國昌盛,向英雄致敬!
【第6句】:每一個平凡的我們都是偉大的!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奮進,愿我的祖國山河無恙,繁榮昌盛!
【第7句】:深情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向英雄致敬,向逝者致哀。祖國不會忘記,人民永遠銘記!
【第8句】:共悼逝者,致敬英雄!沒有英雄的無私奉獻,哪有老百姓的平平安安!英雄來自平凡的人民,英雄的人民不平凡!向英雄致敬,敬禮
【第9句】:感謝你們用生命的守護,我們都好,清明祭為逝者哀悼,向英雄致敬。
【第10句】:向那些停在冬天的同胞告別,向犧牲的英雄致敬
【第11句】:向英雄致敬!為逝者哀悼!
【第12句】:向逆行者致敬,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祖國昌盛,人民富強。
【第13句】:少年強則國家強!向英雄致敬!向逝者致哀!
【第14句】: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想想很痛心,犧牲了這么多,才換回來當前的安穩,向英雄致敬,向逝者哀悼。
【第15句】:向英雄致敬,為逝者默哀!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愿活著的'我們努力而向上,不負時光不負己心,不負英雄不負祖國。
【第16句】:斯人雖逝,但這個時代定會永遠銘記,銘記你們的犧牲,銘記你們的奉獻。在每一年花開的時候,向英雄致敬!
【第17句】:清明追思,家國永念!
【第18句】:向英雄致敬,一路走好。逝者安息。精神長存。
【第19句】:生于華夏,何其有幸!永遠熱愛偉大的祖國!向英雄致敬,逝者致哀。接下來,愿山河五恙,國泰民安。
【第20句】: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奮發。他們是我們能夠歲月靜好的英雄,向英雄致敬!
【第21句】:悼逝者,祭英烈,向英雄致敬!
【第22句】: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奮發,愿祖國昌盛,向英雄致敬
【第23句】:山河無恙,世界皆安,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勝利了!感謝負重前行的英雄,向英雄致敬!
【第24句】:祈愿: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共悼逝者,向英雄致敬!
【第25句】:緬懷先烈,逝者安息。先輩精神,我輩傳承。向英雄們致敬!
【第26句】:沒有哪一個春天會遲到,但是有人卻永遠留在了寒冬。
【第27句】:為烈士哀悼,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日月同天,山河永固!
【第28句】:清明時節,向英雄致敬,希望你們的世界也如這春色,充滿美好和感動
【第29句】: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病毒總無情,英雄的長存浩氣,讓人動容;赤子丹心昭日月英雄肝膽映山河。從寒冬,到春天,多少人用生命守護生命,英烈為家國舍生忘死,逝世同胞亦盼山河無恙。清明時節斷魂無聲逝者安息生者節哀你們是偉大的,向英雄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那些停在冬天的同胞告別,向犧牲的英雄致敬!時間的長河流淌不息,沖不淡我們對英雄的緬懷,浴血奮戰的每一寸土地,開滿鮮花,綠樹成蔭。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更要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愿你們的另一個世界也充滿溫情布滿鮮花你們是我們億萬人心中最可愛的逆行人!
【第30句】:你們是偉大的,向英雄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31句】:頑強不屈的中華人民為逝去的英雄們低頭默哀,高揚的五星紅旗垂至一半向英雄們致敬,你們是生生不息,是風華永存
【第32句】:有人挺身而出,有人逆流而上,越渺小的越孤勇,越害怕時,越強大。守護我們的,從來都不是超人,而是十四億同根的家人。感謝你們用生命守護生命,向英雄致敬!
【第33句】:心存美好,總將走過寒冬,春回人間!祝福國泰民安,疫情早消!向英雄致敬!
【第34句】:“有的人永遠留在了這個寒冬,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迎來春天”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山河無恙,盼人間皆安。
【第35句】:山河猶在,日月同泣,向逝者默哀,向英雄致敬!
【第36句】:豈曰無碑,山河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永久留存著英雄的一席之地,用來追思過往,省思現在,念想未來。讓我們記住他們,緬懷以命相搏,護山河手足無恙的忠勇之魂。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第37句】: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感謝你們舍小家保衛國家。哪有歲月靜好,只是你們在負重前行!國家有難,義不容辭。致敬英雄,一個個最平凡的生命,每每國難當頭,總是奮不顧身,向英雄致敬,向逝者致哀!
【第38句】:哪有從天而降的英雄,不過是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去守護這個世界。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
【第39句】:向英雄們致敬,他們用自己平凡的身軀沖鋒在前。“他們沒有離開,而是活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第40句】:曾經他們因為愛付出,如今我們因為愛緬懷。這是大愛,舉國哀悼,向英雄致敬,向逝者致哀,家國永念。
英雄氣概的文案
英雄氣概的文案1
寶劍欲出鞘,將斷佞人頭,豈為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聲音悲壯,大有燕趙豪俠彈劍悲歌之慨!
大鵬展翅,陡蔽烏云;狂颶施威,恐飄鬼國,憑他隨處為家,哪里回頭是岸。
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歡,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輕如牛毛,人得一名,揚滿天下。
男子漢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應該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為國家出力報效。
人不論大小,馬不論高低,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節節是空的,金鋼石倒小,可捻瓷器。
入籠之鳥,落網之魚,虎落平川,龍臥少灘,可惜我空有鴻雁之志,難以遂愿!
熟讀圣賢之書,廣看烈女之文,吟詩作賦,出口成章,提筆能寫,走馬觀碑,目數群羊。
我這個短小精悍的身材,這副與眾不同的尊容,這副臨死不眨眼的.浩氣.跟你們這些鼠輩可不一樣。
儀表堂堂,器宇軒昂,如同三國呂布,列國子都。
英雄氣概的文案2
1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歡,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輕如牛毛,人得一名,揚滿天下。
2儀表堂堂,器宇軒昂,如同三國呂布,列國子都。大鵬展翅,陡蔽烏云;狂颶施威,恐飄鬼國,憑他隨處為家,哪里回頭是岸.
3站街頭數一數二,出門去蓋地遮天。
4三國呂布,世之虎將,八面威風,有萬夫不擋之勇,卻哭求于貂嬋之色;病西施弱不禁風,反使強吳衷亡;唐明皇創天寶盛世,是真龍天子,卻沉湎于楊貴妃的懷中,足見美女有降龍伏虎之能,有旋乾轉坤之功,有傾城傾國之力,有殺退百萬將士之勇。
5“寶劍欲出鞘,將斷佞人頭,豈為報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聲音悲壯,大有燕趙豪俠彈劍悲歌之慨!
6我這個短小精悍的身材,這副與眾不同的尊容,這副臨死不眨眼的浩氣.跟你們這些鼠輩可不一樣.
7大麥青青小麥黃,蟠桃美酒我先嘗。妙手東方皆門下,摟草逮兔戲和尚。
8熟讀圣賢之書,廣看烈女之文,吟詩作賦,出口成章,提筆能寫,走馬觀碑,目數群羊。
9入籠之鳥,落網之魚,虎落平川,龍臥少灘,可惜我空有鴻雁之志,難以遂愿!
10男子漢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應該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為國家出力報效。
11人不論大小,馬不論高低,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節節是空的,金鋼石倒小,可捻瓷器。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木蘭詩》中聲響描寫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
《木蘭詩》是樂府詩中的雙璧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譽。如張玉谷《古詩賞析》云:“木蘭千古奇人,此詩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儔。”沈德潛《古詩源》說:“事奇語奇,卑靡時得此,如鳳凰鳴。慶云見,為之快絕。”張玉谷和沈德潛都提到了《木蘭詩》的“奇”,《木蘭詩》中的“奇”集中體現在木蘭作為一個女性卻代父從軍,并且軍功卓絕的故事上,同時《木蘭詩》的整個行文都體現了這種“奇”。詩中恰切地將女性的柔情與英雄氣概打拼在一起,成功地塑造出了木蘭所具備的豐富個性品格。這首詩被選入各種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應該仔細分析詩歌中所蘊含的“奇”的特點。《木蘭詩》的作者巧妙地用聲響描寫體現了木蘭集女性柔情與英雄氣概于一體的人物形象特點,這也是該詩奇妙之處。《木蘭詩》中有7處聲響描寫,下面筆者對這些聲響描寫進行解析。
《木蘭詩》一開篇就出現了聲響描寫――“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關于“唧唧”的解釋,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行霈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選注》認為“唧唧”指嘆息聲,李道英主編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也認為“唧唧”指嘆息聲,而袁世碩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和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則認為“唧唧”指織布機發出的聲音。
筆者檢索了《全唐詩》《全宋詞》中的“唧唧”一詞,《全唐詩》中“唧唧”共出現27次,其中作嘆息聲解的有14次,如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想見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白《庭前晚花開》“結實苦遲為人笑,攀折唧唧長咨嗟”、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等,13次作蟲鳴聲或是鳥叫聲,如貫休《輕薄篇二首》其二“木落蕭蕭,蛩鳴唧唧”、李郢《宿杭州虛白堂》“秋月斜明虛白堂,寒蛩唧唧樹蒼蒼”、劉禹錫《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滿庭飛”等,《全唐詩》中“唧唧”一詞出現了27次,沒有一處是用來描摹織布機的聲音的。《全宋詞》中,“唧唧”一詞出現4次,4次都用來描摹蟲叫聲,如朱淑真《菩薩蠻》“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吳潛《生查子》“唧唧暗蛩鳴,點點流螢入”等。由此看來,《全唐詩》《全宋詞》中沒有用“唧唧”一詞來描摹織布機聲音的例子,該詞用于描摹嘆息聲、蟲鳴、鳥鳴聲等。由此可見《木蘭詩》中的“唧唧”應該是指木蘭的嘆息聲。并且,仔細分析《木蘭詩》的前四句詩,亦可知道此處“唧唧”一詞是指嘆息聲。“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若單看這兩句,好像是說木蘭正在織布,但接下來兩句為“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說明木蘭只是坐在織布機旁,織布機根本沒有啟動,她沒有織布,因為她根本無心織布,只是在不停地嘆息。故筆者認為《木蘭詩》中的“唧唧”解釋成嘆息聲為佳,“唧唧復唧唧”指嘆息啊嘆息,恰好與“唯聞女嘆息”前后呼應,突出木蘭的嘆息聲接連不斷。當今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卓有成就的張燕瑾教授在其古典文學論著《煮字齋卮言》中對這四句詩有精到的評析,他說:“一個‘唧唧’就已經說明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寫道‘唯聞女嘆息’,用了‘唯聞’二字,作者如此反復強調,是要告訴讀者木蘭的憂愁深得不能再深,根本無法排解,木蘭是在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這樣的評析十分到位、十分深刻。開篇四句詩,兩處提到嘆息聲,并且第一處還寫出了嘆息聲的疊加,這必定會引起讀者進行猜測:“木蘭為什么會發出如此沉重的嘆息聲?”從下文我們可以得知,原來木蘭不是嘆息自己沒有擁有愛情,而是慨嘆父親年歲已老,卻被點名入伍,自己又沒有兄長可以代父出征,這表現的是木蘭對父親的憂慮,體現了木蘭的孝順,展現的正是木蘭作為女兒的柔情。
接下來寫木蘭初到前線,這一部分有四處精彩的聲響描寫,這些聲響描寫巧妙地將女性柔情與英雄氣概結合在一起:“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濺濺”在古詩文中常常被用來描摹流水的聲音,如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暗水濺濺入舊池,平沙漫漫鋪明月”、唐人法振《陳九溪中草堂》“溪草落濺濺,魚飛入稻田”等。“啾啾”在古詩文中可以用來描摹各種聲音,如鳥鳴聲、猿啼聲、馬嘶聲,甚至是鬼哭聲,總之,它多被用來描摹一種悲戚或是恐怖的聲音,如王翰《飲馬長城窟行》“黃昏塞北無人煙,鬼哭啾啾聲沸天”、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劉長卿《送杜越江佐覲省往新安江》“猿鳥悲啾啾,杉松雨聲夕”等。隨軍在黃河黑山宿營,或者聽到黃河的濺濺水聲,或者聽聞了戰馬的凄愴嘶鳴,這兩種聲響描摹出邊地戰場的典型情境,能激發起木蘭戰士的一種英雄氣概和崇高感。而與此同時詩中又兩次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寫出了木蘭聽著寥落邊關的流水聲、戰馬嘶鳴聲時又不禁回想起在家時父母的呼喚聲之情狀,父母的呼喚聲是那么的溫馨、動人,昔日在家中與父母度過的溫馨時光無法遏制地涌入心間,這為戰場的緊張氣氛又注入了女性柔情。這四處音響描寫,一方面展示了木蘭代父從軍的英勇,另一方面又符合木蘭本為女兒身的事實,若是這部分只體現英雄氣概,而少了“不聞爺娘喚女聲”所展現的女性柔情,這必定會嚴重影響木蘭形象的塑造,也讓詩歌少了一種動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7處聲響描寫是寫木蘭回到家中,弟弟準備殺豬宰羊時的霍霍磨刀聲。這一處聲響描寫雖然未直接用來展現木蘭的形象,但對塑造木蘭的威武形象亦有很大幫助。“霍霍”一詞到底描摹了怎樣的聲響狀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給出了很好的詮釋。“霍”原本寫作“靃”,后來省作“霍”,《說文解字・隹部》云:“靃,鳥飛聲也。雨而雙飛者,其聲靃然。”《玉篇》亦云:“靃,鳥飛急疾貌。”“霍”字的本義為下雨時兩只鳥迅速齊飛時振動翅膀發出的聲音。雙鳥在雨中齊飛振動翅膀的頻率是非常高的,故而發出急速的“霍霍”聲,“磨刀霍霍向豬羊”意即木蘭的弟弟磨刀的頻率如鳥速飛時振動翅膀那樣快,聲音霍霍然。作者通過對磨刀聲的描摹,展現了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從而將木蘭歸來時,家人欣喜異常的心態表現得很到位,家人不僅為木蘭的卓越戰功感到驕傲,而且為有這樣一個孝順的女兒、懂事的姐姐感到自豪,也再現了家人對木蘭離家十年終于歸來所感到的欣喜與激動之情。這團聚的場景又從側面展現了木蘭身上所體現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氣概的特點。
《木蘭詩》中的7處聲響描寫,通過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而又自然地貫穿于詩歌的始終,是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首詩以及把握該詩寫作風格的一條極佳的線索,也是幫助我們透徹認識木蘭形象、揭開木蘭性格特點的一把鑰匙,因而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附文
木蘭詩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通: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通:帖;驚忙一作:惶)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么,問姑娘在惦記什么。姑娘并沒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沒有回憶什么。昨夜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伙伴,伙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并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注釋
唧唧(jījī):紡織機的聲音
當戶(dāng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第42句】:“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女性主義視角審讀《木蘭詩》中的女性意識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杰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女性主義視角審讀《木蘭詩》中的女性意識摘要:《木蘭詩》作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由于其歡快的民歌形式及其所傳達的傳統的忠孝思想廣為流傳,詩詞中花木蘭的忠君愛國、孝敬父母、英勇善戰的女性形象也深入人心。文章將花木蘭的女性形象納入女性主義視閾進行分析,認為《木蘭詩》中包含一定的女性意識,正是花木蘭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平等意識促成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壯舉,從而對花木蘭的形象進行了新的闡釋。
關鍵詞:女性主義;《木蘭詩》;女性意識;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平等意識
FeminismConsciousnessinTheSongofMulanFromtheFeministicPerspective
LIYan&ZHANGLin(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China)
Abstract:TheSongofMulan,oneofthemostmarvelousChinesetraditionalpoem,isalwaysknowntopeopleforitsfolksongrhymesandthenoblequalityofMulan.PeopleareimpressedbyMulanwhoisloyaltothecountry,obedienttoherparentsandbraveinthebattle.ThispapertendstoanalyzetheimageofMulanfromthefeministicperspective,andhasfoundfeminismconsciousnessexistinginthepoem.ItisMulan’sindependent,equalandselfconsciousnessthaturgeshertojointhearmyforherfather.
Keywords:Feministicperspective;TheSongofMulan;Feministicconsciousness;independentconsciousness;self-consciousness;equalconsciousness
花木蘭,這一眾所周知的女性形象最早見于北朝民歌,后收錄于由宋人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集·木蘭詩》中。《木蘭詩》又叫《木蘭辭》,講述了少女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沙場、載譽歸來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忠君愛國、
孝敬父母的巾幗女英雄的形象[1]。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中,《木蘭詩》被看作是對儒家“忠”“孝”思想的完美闡釋,也正是通過花木蘭這個女性形象的塑造,表達了儒家倫理道德中希望能夠“忠孝兩全”的思想。但是,如果僅從“忠”“孝”的思想來理解《木蘭詩》的主旨難免會有以偏概全之嫌,結合女性主義理論,重新審讀《木蘭詩》,發現其中蘊含一定的女性意識。本文試結合女性主義的相關知識,從木蘭男扮女裝、替父從軍、馳騁沙場、載譽歸來四個方面揭示《木蘭詩》中的所蘊含的女性意識。
【第1句】:女扮男裝——對男權社會的屈從
《木蘭詩》的開篇便提到了木蘭女扮男裝,木蘭嬌俏女兒身,何苦要女扮男裝?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睿智的無奈之舉。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男性是社會的中心,而女性處于第二性的位置,她們不是社會的主體,她們只是男權社會的附屬品,是男權社會的點綴[2]。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闡述的“只要家庭和私有世襲財產仍無可爭辯地是社會的基礎,女人就會處于社會的最底層”[3]。因此,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只能是最底層的,她們的周圍充斥著以男性為中心的男權至上的文化,而地位卑微的女性無法突破男性文化的藩籬。這種文化氛圍最直接的體現便是“男治乎外,女治乎內”的思想,因而,在這樣的一個男權社會中,無論在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家庭領域中,所有的權威位置都保留給了男性;女性也不能參加一些男性的社交活動,例如科考、出仕、行軍。盡管歷史上出過女皇帝、女狀元、女詩人,但這些僅是男權社會的男性至上的主旋律中的一段插曲。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觀念下,在戰爭不需要女人的思想下,面對封建社會森嚴的男權制度,木蘭若想以其女兒面目替父從軍是只能是異想天開,要想以女兒的面孔去沖破男權社會的桎梏也只會是天方夜譚。
在木蘭決定替父從軍的理由里,定然有木蘭的“忠”“孝”,但若認為這是最終能促成其替父從軍的理由則未免有些偏頗。“忠”“孝”符合當時處于社會主流思潮的儒家思想,但是女子出征卻是有悖于當時的社會常理的,因而,“忠”“孝”只能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導火索,而最終使得她能夠成功的實現替父從軍的,在于她的女扮男裝,在于她成功的在行軍的十二年中將自己化裝成男性。雖然木蘭最終實現了替父從軍的愿望,但是,她是作為一名“男性”實現了她的“忠孝”,
而我們有理由相信木蘭更情愿以她的女兒身份去實踐她替父從軍的理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一連串的動詞“開”“坐”“脫”“著”“當”“對”以輕快的筆調寫出了木蘭返鄉后換上女裝的欣喜[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不僅寫出木蘭的機智和心思的細密,更體現出木蘭當初換上男裝替父從軍的無奈和行軍途中掩飾女兒身的艱辛。正是這種無奈,正是這種女扮男裝的從軍方式,某種程度上委婉的體現出了木蘭對于男權社會的屈從和迎合,當時的木蘭還不敢以女性的面孔去正面挑戰男權社會男性的權威。另一方面,也影射出男權社會下的女性的地位的卑微和處境的無奈與尷尬。
【第2句】:替父從軍——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的萌發
盡管木蘭替父從軍的方式是女扮男裝,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男權社會的一種屈從,但木蘭畢竟還是以一個女性去完成當時的社會給男性的任務,可以看成是木蘭的一種女性的解放。“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詞句之中會發現是由于她的家庭背景所決定的,因為她沒有兄長,而父親年事已高,但這不是她決定從軍的唯一原因。面對這卷卷都有父親姓名的十二卷軍帖,面對自己的家庭背景,面對國家的連年戰亂,在這樣的情況下,木蘭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不知所措,更沒有因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看輕自己,她相信只要自己有男性一樣的機會,自己能展現如男性一樣的能力,所以她敢于披上戎裝。這是木蘭這替父從軍的決定,體現出了她身上的個性獨立意識和女性自我意識覺醒。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一個廣為人知的觀點:“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3]。就是說,女性的成長與發展并不是自然的,而是一定的社會強加給她的。無獨有偶,女性主義研究者吉爾伯特(SandreM.Gilbert)和古芭(SusanGubar)認為,在男權制社會中,婦女被貶低為按男性期望和設計而產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在封建社會,男權至上的文化要求女性要遵守三綱五常,遵守三從四德,在這種傳統中,理想的婦女是被動的、順從的、無私的、奉獻的`和天使般的,拒絕男性傳統為她們設定的順從角色的女性則是魔鬼,是不為當時的社會所接受的。因而,屈從男權社會的封建社會的女性終其一生所要面對的是父親、丈夫和兒子為她們設定的形象:處理家庭的瑣事,順從男性的權威。男權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女性不會考慮到,作為女性,她們也可以在某些時候扮演男性的角色。雖然行軍打仗是男性的任務,但是木蘭不輸男性的自信、勇敢與責任,使她毅然奔赴沙場。如果不是木蘭身上的獨立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她也許終其一生都像詩的開頭那樣“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平庸的走完男權社會為她設定好的女性的軌跡。木蘭勇敢的跳出當時的社會給她設定好的女性形象,掙脫了當時的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在她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女勇士的形象,更是當時女性世界中的女斗士形象。
三.馳騁沙場——平等意識的高潮
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馳騁沙場十二年,戰功赫赫。“萬里赴戎關,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短短六句,描繪出了“十年”的戰爭生涯,雖然這一部分用墨不多,但是,其中隱含的風餐露宿的艱辛,鐵馬兵戈的廝殺,可歌可泣的悲壯不言而喻。木蘭所承受的生理與心理上的壓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正是這樣艱苦的戰爭環境,作為一名女性,木蘭生存了下來,甚至可以說,這殘酷的環境將木蘭這名女性磨練地比男性更加出色,赫赫軍功便是最好的證明。十載馳騁沙場,其中所體現的平等意識達到了高潮。當初決定替父從軍,木蘭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女性而看輕自己,走向戰場,雖然心中也頗有無奈,但是,她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女性身份在戰場上有所退縮,她的赫赫軍功使人們可以想見她的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她用行動證明了只要擁有了同樣的機會,女性的能力與男性也會不相上下,從而否定了封建社會性別決定社會地位、性別決定能力,性別決定尊卑的思想。
雖然直到20世紀,伍爾夫才提出“雙性合體”的思想,但是,馳騁沙場的木蘭的形象正是“雙性合體”的理想的人格形象。戰場上的木蘭,很好的掩飾住了作為女兒家的多愁善感、羞怯、溫柔,一身戎裝的她,具有與男兒一樣的氣魄和膽量。她的外形已經練就的如同男人般粗糙,但作為女性,心理上仍是纖弱的、敏感的女性化的氣息。伍爾夫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種力量支配,一個是男性的力量,一個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內剛,男性內柔外剛,沒有純粹的男人和女人[5]。在木蘭的身上,同樣有兩個力量的支配,正是這種“雙性同體”的形象使得木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生動飽滿,也在無聲中對封建社會絕對的男女二元對立提出了抗議。
四.載譽歸來——平民意識、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升華
征戰十載,終于得勝回朝。回朝之后,可汗意欲賞賜諸多有功之士,但是“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此時,木蘭是一個不為高官厚祿所吸引、淡泊名利的高潔形象。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木蘭特殊的女性身份導致她不能在朝為官,怕有朝一日為他人所發覺,試想,行軍十二年,時時與男子相伴都未能被人發覺自己的女人身,如今戰爭得勝,憑借木蘭本身的機智聰敏,如果在朝為官,她的女兒身身份定然還是會很好的保密。因此,這里木蘭的身上所表現出的淡泊名利、不慕富貴,和當時封建社會的官本位思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體現出了木蘭的平民意識,也更加強調木蘭當初從軍的出發點——“忠”于君“孝”于父。
除此之外,這部分更是木蘭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升華。木蘭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女性,她深切的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她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因此,這時候的木蘭的形象和人們印象中的傳統封建社會女性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在傳統的封建社會,男權社會為女性設立的條條框框早已束縛了她們的想象力,更束縛了她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解放。她們可以成為別人的女兒、妻子、母親,但是她們就是不能成為她們自己。她們只會在男權社會給她們規定的范圍中活動,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而,此時的木蘭,面對男權社會最高的男權象征——可汗,她不卑不亢,對于封賞她為尚書郎的決定,她斷然拒絕。木蘭敢于說出自己的聲音,勇于追求她想要的,從而使得她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木蘭詩》的最后一句也頗值得注意:“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是木蘭對于伙伴們驚奇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非常幽默詼諧的回答。木蘭以雄兔與雌兔作比,分別指代男性和女性,“腳撲朔”和“眼迷離”可以分別看作男性與女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別,“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體現了木蘭的自豪感,而這自豪感并不是因為曾經立下的赫赫戰功,而是因為木蘭在與男人一樣的能力下成功的掩飾了自己的女性身份。通過這結尾的一句,再一次強調,只要女性能夠獲得和男性一樣的表現機會,她們的表現定能與男性不分高下。這在當時男性中心的社會上,是再一次對女性的自我意識的肯定,而女性對自身的自信、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自豪感,也恰恰是女性自我覺醒的標志。因此,這最后一句絕不僅僅只是收尾之詞,更是對木蘭獨立意識與自我意識的一個升華。
五.結語
自《木蘭詩》之后,花木蘭這一令人難以忘懷的女性形象便屢見于文人墨客的筆下、戲劇舞臺上和熒屏內外,雖然木蘭的形象不盡相同,各有特點,但這促進了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傳播。結合女性主義的相關理論,重新審讀《木蘭詩》,對于更好的把握木蘭的形象和學習中國悠久的歷史,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這種西方文論與中國古典詩詞的結合也必將能夠充實中國古典詩詞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權立峰.美國動畫片《花木蘭》與中國《木蘭詩》中所蘊含的女性意識[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文化藝術,2010,(1):77-【第80句】:
[2]鞠桂芹.女性主義視閾下的花木蘭形象演變[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4(4):81-【第84句】:
[3]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第95句】:
[4]李書生,段志東.一首女性主義的頌歌——重讀木蘭詩[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4):【第27句】:
[5]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第29句】:
上一篇:小朋友文明交往標語集合200條
下一篇:宣傳標語珍惜資源聚集7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