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原則和方法分析研究論文
1前言
在語言學當中,認識語言學是一種新范式,這其中包含了眾多的方法、理論和相關的研究課題。認識語言學大致是從上世紀中后期才開始興起,并在上世紀末期開始在不同的領域進行傳播,其研究范圍也在不斷加大,涵蓋了許多領域,比如:語篇、音系、意義等等。該理論在一次重要的國際認知語言會議上得到確認,同時相關的雜志發表了認識語言學。自從雜志誕生以后,認知語言學正式被視為認知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計算機科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相關的醫療科學等之間都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通過多年的發展以后,漸漸地成為了現代語言學當中舉足輕重的一門學科。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當中,認知語言學通過不斷的研究,在許多的領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比如:概念隱喻、范疇化、多義性、轉喻、語法化等等。盡管如此,在許多方面依然存在著嚴重不足,比如:研究的切入點、感興趣的課題等等方面,這些不足還需有待改進。
2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
眾所周知,一個人要想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觀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語言。因此,從“表達思想與觀念”的角度上來說,研究人類語言,該觀點實際上就是時常被提起的認知觀念。這種認知觀念認為,在認知系統當中,語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認知系統又是由多個部分組合而成的,比如:抽象化、范疇化、情感、感知等等多個部分組合而成。而認知能力和語言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并受到了語言的影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對語言進行研究,實際上就是研究人類思想、觀念、表達。
根據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和整理,可以認為認知語言學的研究目標有以下內容:探索出帶有緊密聯系的形體的概念知識,得出相關的經驗證據,同時探索出身體經驗、概念系統、語言結構這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得出上述三者的意義、語言、認知及后三者的密切關系。也就是現在常被提及的所謂的關系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去不斷發現人類語言、認知、語言、共性三者之間的關系和人類認知過程中的奧秘。比如:像蘭格克、雷科夫等代表不同理論方法的語言學家,其研究的.目的也都有所涉及,如果僅是從這一目的來看,大家的認識語言學都是完全一致的,那么這兩位語言學家的理論就可以合法地稱之為認識學。然而,認知的承諾只是一個綱領性的東西,本身對語言理論的具體研究方法與原則是不起作用的,對語言描寫的形式與內容也沒有明確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認知語言學是一門十分宏偉的目標,同時也是當前較為熱門的一大課題,該課題正在不斷地揭示著人類智能的奧秘。
3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
在認知語言學當中,其研究方法各式各樣,非常復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各方法之間又是相互一致的,其研究的理論原則是一樣的。相關的研究專家將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作出了如下的概括:1)語義結構不是完全普遍的,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其語義結構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存在著語言差異。語義結構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定含義的意象規律上的,其知識和描寫存在著關聯。2)不管是一個語法還是一個句法,原則上都不會構成一個自主的表征形式層次,但是,語法在本質上是帶有符號性的,其存在形式也較為特殊,通常是存在于規約符號化當中。3)詞匯和語法二者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實質性區別。形態、詞匯、句法這三者成為一個符號結構的連續性,這些符號雖然會因為參數的不同而存在著差別,但是,可以進行任意的劃分,進而組成不同的成分。
(1)概念語義原則。意義等同于概念化,也就是說,心理經驗的過程和不同的結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條件。通常來說,一個表達式的意義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大腦被激活的概念,不管這個人是說話人還是聽話人,更為具體地來說,意義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性質,主要來源于人類對世界的解釋,是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的,表現在人類為宇宙中心的思想,體現了具體的文化的交流方式。上述原則說明,意義的描寫實際上就是人的大腦和詞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世界和詞之間的關系。
(2)語法性判斷的漸進原則。語法性判斷設計范疇化。一個話語的可接受性和語法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不是屬于接受和被接受的簡單模式,而是漸進式的。所以,語法性判斷也就是漸進式的,同時在漸進的過程中語義、語境、語法規則密切聯系在一起。認知語言學家和語法學家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是要將語法變成一種語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語法的文案那樣的語法,因為語法判斷性帶有可變性、漸進性和語境中的依耐性,要想達到生成語法學家所期望的目標是非常艱難的。
4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下面就對幾種較為常用的方法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1)認知語法。認知語法是較為著名的蘭格克的語言學理論,在剛開始稱之為空間語法。空間語法理論認為,語法和詞匯之間是連續性的,其描寫的結構較為單一,只有符號結構,同時還是某一種概念輸入之后帶來的結果,在很多研究中認為該概念的輸入顯得較為多余和抽象。而一個符號的成分,語法的、詞匯的,實際上是多義的,具有一個非常典型的意義家族,其中不同的意義之間帶有一定的相關性。認知語法的觀點認為,意義是一種心理現象。不同的心理經驗,將會帶來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而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被稱之為認知域。概念的范圍非常廣,包括空間、時間、顏色概念等等,比如:概念合成物,有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
(2)句式語法。句式語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語法分析方法,由于其研究中心的特殊性,后被以該研究中心為命名。在句式語法中,語義、句法、語用信息等是完全一致的,其重要性是完全一樣的,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須依靠另外兩方進行作用。正如相關的研究者的觀點,應該將語法句式當作是彼此加強條件、彼此順應、彼此繼承特征等等句法的模式。所有上述的信息都同時包括形態語法模式、這些模式的語義解釋原則,以及在多數情況下的語用功能。
5總結
綜上所述,在語言學當中,認知語言學作為一種新范式,其核心在于認知的主體,也就是人,而不是任何的被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實踐者。而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人們的經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上文的簡要分析可以得出,認知范式當中,不同的理論方法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是,很多數情況下是完全一致的,具有共同的基本原則和研究目標。
論文的研究方法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寫論文,是每個大學生不可回避的事情。論文的撰寫不是隨便撒網,其也是需要講究方法的,不講究撰寫方法,是不能出色地完成一篇優秀論文的。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常用的論文撰寫方法。
文獻閱讀法。
通過網絡資源、高校圖書館網絡數據庫資源、校圖書館館藏圖書等方式,獲得與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網絡資源一般使用CNKI,萬方。通過大量文獻的閱讀和學習,吸取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精華,形成了自己研究的理論框架。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
一些如經濟總量分析、人員遷徙、消費結構等涉及量化指標的分析,需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對于行業和企業則多以官方統計數據和年報季報為基礎,采用經濟模型進行了定量分析。
微觀與宏觀分析相結合。
從宏觀處著手,找到各類影響因素,然后再以某一行業為例,即從微觀的角度,進一步論證其準確度。在此基礎上,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分析更加能夠印證某一領域的發展狀況和進展情況等。
理論與實際分析相結合。
論文研究必須經過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只有理論,論文顯得枯燥,加上一些實際案例,比如以公司、實例為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使研究結果建議更具有科學性。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系統科學法。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信息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
論文編寫原則與方法
前幾天談到了論文提綱的定義、重要性,今天來談談論文提綱的編寫原則與方法。
【第1句】:論文提綱的編寫原則
(一)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纯锤鞑糠值谋壤峙涫欠袂‘敚拈L短是否合適,每一部分能否為中心論點服務。比如有一篇論文論述企業深化改革與穩定是辯證統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業為例,說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則,與職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數職工的理解。從全局觀念分折,我們就可以發現這里只講了企業如何改革才能穩定,沒有論述通過深化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職工收入增加,最終達到社會穩定。
(二)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舍,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塊毛料寸寸寶貴,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縫制不成合身的衣服。為了成衣,必須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材料只是為形成自己論文的論點服務的,離開了這一點,無論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須舍得拋棄。
(三)要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初學撰寫論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論點和論據沒有必然聯系,有的只限于反復闡述論點,而缺乏切實有力的論據;有的材料一大堆,論點不明確;有的各部分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邏輯關系,這樣的論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這樣的論文是沒有說服力的。為了有說服力,必須有虛有實,有論點有例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論證過程有嚴密的邏輯性,擬提綱時特別要注意這一點,檢查這一點。
(四)論文的基本結構由序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序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部應比較簡略。本論則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層標準,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第2句】:論文提綱的編寫方法
編寫論文提綱有兩種方法。
標題式寫法
用簡要的文字寫成標題,把這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畢業論文提綱一般不能采用這種方法編寫。
文案式寫法
以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文案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具體而明確,別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費時費力。畢業論文的提綱編寫要交與指導教師閱讀,所以,要求采用這種編寫方法。
認知語言學框架下對語言的研究的論文
認知語言學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是研究語言的一種新的方法。以皮亞杰的體驗哲學和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理論為基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是基于人類對世界的體驗,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強調語言意義源自于人類涉身體驗客觀世界,是人類認知的產物,受到社會和文化認知發展的制約,所以語言的研究和學習應以意義為核心。在認知語言學深入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注意到認知語言學在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中的指導和應用價值,Langacker(2008)指出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以英語語言為研究對象,從語言的角度,對英語語言結構及其本質進行了全面、客觀、合理的解釋和分析?;诖?,本文將運用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探討語言意義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體驗性,并從識解的角度探討詞語及語法的意義及其對外語教學與學習的啟示。
【第1句】:語言意義的內涵
在認知語言學框架下,語言意義是一種心理現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經驗的各種結構和認知過程,因此語言意義的構建受到個體認知,社會和文化認知發展的制約。也就是說,語言研究必須同人的概念形成過程的研究聯系起來。詞義的確立是參照百科全書般的概念內容和人對這一內容的識解方式和角度。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經驗,特別是建立在空間經驗基礎上的意象圖式。意象圖式是通過感知的相互作用和運動程序獲得的對事物經驗給以連貫和結構的循環出現的動態模式,是人類認知結構和認知發展的基礎。
【第2句】:語言意義的概念性與百科性
認知語言學認為每一個詞語所表達的.意義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前者指的是一個詞語所指示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孤立的詞,而是一個有著豐富龐雜的網絡結構概念。比如,mother的原型意義:afemaleparent,及通過隱喻,借代,意象圖式結構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個復雜概念thecause,source,ororiginofsome-thing。意義的百科性指的是一個詞語所表達的意義包含了一系列相關的百科知識,詞匯sports所激活的不僅僅是一系列的體育項目,如badminton,cycling,swimming,football,squash等,還有其相關的百科知識,如運動的分類,anaerobicexercises和aerobicexercises,以及運動對身體的影響:tokeepfit,tomakeyourmusclesstrong,tomakeyourbodyflexible,toimproveyourbloodcirculation等等。
在認知視角下,語言學習是基于語言使用的范例學習體系,所以語言學習是受輸入驅動的。因此,對語言學習者來講,語言學習的首要因素就是能否接觸到真實有意義、體現語言意義的概念性和百科性的目標語文本語料輸入。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幫助外語學習者構建自己中介語詞匯概念框架或知識域,豐富他們的絡知識。
【第3句】:語言意義的“涉身體驗性”
認知語言學框架下,語言能力是內嵌于人的一般認知能力發展的過程之中,語言知識的形成基于語言的使用和人與外界世界的涉身體驗,任何語言符號所表征的意義都是源于人類與各種物理和社會涉身體驗中的認知產物。Langacker指出人類認知的核心能力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來認知同一事物或事件,Langacker將人類的這種能力定義為識解能力。也就是說,認知的視角和方式不同決定的表達方式的不同,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和語法的運用上。
Langacke從概念的識解角度,以運動路徑方式,重新構建介詞所表征空間意像圖式:
(1)Heranacrossthefield.
(2)Heranthroughthefield.
在這兩個文案中,介詞的不同使用對英語學習者,即便是高級語言學習者來講也是最讓他們感到困惑的。不同介詞在不同語境下使用會產生不同的語境效果和意義,其難點就在于介詞是如何被用來表征由空間關系隱喻映射出的概念與相關運動之間的抽象關系。Lan-gacker(1987)指出,across假設是以一種俯瞰的視角觀察整個行動過程;through則把穿過的空間視為一個具有潛在阻力的過程,需要付出努力,才能通過。在教學中,Holme(2010)嘗試讓學生手放平,手心向下從書桌一側移向另一側,來體會across的語義;并讓學生雙手做用力向前推的動作來體會through的語義,這樣的練習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介詞背后的意象圖式結構的同時,更好地掌握介詞的各種拓展意義。所以,對學習者來講就不難理解通過介詞through的概念隱喻來識解抽象的運動。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外語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夠使學習者追溯語言形式及其所表達意義的空間意象和動作起源,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在語言形式、意義及功能之間建立起匹配關系。
【第4句】:語法的意義
語法意義像詞匯意義一樣是經過概念化處理的范疇,它記錄的是特定文化中人們認知某個情境的方式。如在英語中,由于對事件描述的主觀角度不同,說話者通過語義相同名詞和動詞的不同使用來進行表征。
(3)Thekingfellfrompower
(4)ThefalloftheKingfrompower
(5)ThefalloftheKingfrompowerplungedthecountryintochaos
句(3)中的動詞“fell”體現的是順序掃面,傳遞的是一個逐漸展現在觀察者眼前的動態場景;而句(4)中的名詞“fall”的使用仿佛是從高處來把握整個事件,感知事件的開始和結束界限??梢姡怯捎诿~“fall”的運用,才使得我們可以把事件看成一個整體,一個能夠引發其他行為的現象,正如例句(5)所體現的:國王的下臺導致了國家的混亂。為了傳遞特定的交際意圖,我們有時會把某一特定情境感知為動態的,有時會感知為靜態的,從而決定了我們不同的識解方式和角度:是運用動詞來掃描一個過程,還是使用名詞把它界定為一個整體事件,從而決定了詞匯和語法結構的運用和使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對二語學習而言,絕不是拿二語所提供的新的語言形式去套學習者用母語表達的意義,而是去掌握二語中新的概念和范疇,以及這些新概念、新范疇所形成的錯綜復雜的語言知識網絡體系。基于使用的認知語言學框架下,語言學習是受輸入驅動的,語言體系是在語言具體使用過程中形成、涌現的。學習一門外語就要重新構建一個語言體系。當把語言建構與基于使用的語言模型結合起來,那么學習某種語言就不再是學習規則,而是要逐漸掌握成千上萬的結構,并以此為基礎抽象出以頻率為導向的語言規律。學習者掌握的詞匯知識到語法知識是一個連續體,從高度固化,規約化的程式語詞項,到高度多產的圖式化構式。因此,語言學習者必須接觸豐富真實的目標語語料輸入和大量以交際為目的的語言使用和體驗機會,在個體認知和社會認知共同作用下,通過在具體語言環境反復使用,有意識地分析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進行意義的范疇化,不斷完善自己的語言表征,實現中介語系統意義與形式的構建。
上一篇:普通話推廣剪貼標語匯聚60句
下一篇:春節元宵活動總結精選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