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自處的成語故事材料及點評
在所自處是啟示是人生在世,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位置,在所自處,才能不至于失去方向,為大家分享了在所自處的成語故事,歡迎借鑒!
1在所自處的成語故事
秦朝大臣李斯年輕時上廁所看見老鼠正在爭吃蛆吃,見到人來后倉皇逃跑,到官倉時見到老鼠們正在細嚼慢咽,根本不理會人。李斯不由感慨萬分,同是老鼠竟有天壤之別,生活的環境不同,爬上去為賢者、君子,淪落下層的'就是愚民、小人。
2在所自處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zàisuǒzìchǔ
【解釋】在于自己如何處世。形容在一定的環境中,要自己選擇立足之處。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3在所自處的成語故事點評
在所自處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的立足之處。努力讓自己成為人上人,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要怠慢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努力擁有能量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的生活和人生也會大不相同。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及點評
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海撈針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邯鄲學步的故事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又瀟灑又優雅,那姿勢特別好看。于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帶上盤纏,跋涉千里,專程趕到邯鄲一心要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發了呆,不知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人,年齡和這位燕國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樣子實在令人羨慕。于是等那人走過,燕國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邁左腳,燕國青年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燕國青年也邁右腳,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亂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緊張,哪還顧得了什么姿勢。眼看那人越走越遠,燕國青年漸漸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著他又盯住了一個年紀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別人身后一步一趨地學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腳步觀看,有的人還捂著嘴笑。幾天下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燕國青年心想,學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來走慣了的老姿勢和步法,于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
可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帶來的盤纏已經花光,自己一無所獲,他十分沮喪,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來是怎樣走路的,竟然邁不開步子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那樣子好不狼狽。
看起來,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沒學到別人的,反而連自己原有的也給丟了,真是大可不必。
成語解析
《莊子.秋水》篇里寫道:“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學行于邯鄲歟?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這個典故的意思是:戰國時,趙國都城邯鄲的人以走路姿勢優美而著稱。有個燕國人來到邯鄲,要學習他們如何走路。他發現滿街的人走路各異,但都優雅,就見一個學一個。結果,他什么都沒學會,連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著回去。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的詩句。成語典故“邯鄲學步”即出于這則故事。
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古都邯鄲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種類似于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
“回車巷窄和為貴,學步橋寬嘉壽陵?!边@是今人馬新民創作《邯鄲賦》中的一句對句。作者認為壽陵少年來邯鄲學習的是類似現今芭蕾舞樣式的舞步,而不是走路。
壽陵少年刻苦學習,把腳跳到了腫脹而無法走路的地步,這種精神不但不能恥笑,反而應該嘉獎。即便外人可以警戒人們不可以一味地模仿,失卻了本性。但邯鄲人絕對不可以以此來笑話前來刻苦求學的人。
點評:
一個人一定要有主見。不要盲目崇拜和效仿別人。別人的長處固然應當積極學習和汲取,用來彌補自己的短處;但是,一味地為了學習、效仿他人,結果別人好的東西沒學到而把自己的長處丟掉,這是貽笑大方的事情。說白了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尾大不掉的成語故事及點評
1尾大不掉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靈王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他的弟弟公子棄疾。公子棄疾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的軍功。為了表彰棄疾建立的功勛,楚靈王把蔡國的大部分土地賜給他,并且封他為蔡公。但是過了不久,楚靈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無宇請進宮來請教。
楚靈王問申無宇說:“我把棄疾封為蔡公,你怎么看?”申無宇說:“國君是不應當把親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發展,就會威脅國家。俗話說:樹枝大了一定會折斷,尾巴大了就不能搖動,這個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無宇走后,靈王又仔細地想了一下。他認為公子棄疾是自己最寵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順;又屢次為國家建立了功勛,受到特殊的封賞,肯定不會背叛自己,因此,就沒有接受申無宇的意見。沒過幾年,棄疾勢力越來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靈王,楚靈王沒有辦法,只好上吊自殺了。公子棄疾當上了國君,這就是后來的楚平王。
后來,人們就總結出“尾大不掉”作為成語,用來比喻部下勢力非常強大,不聽從上級的.調動和指揮?,F在多用來比喻機構龐大,指揮不靈。掉,搖動。
2尾大不掉的材料
【注音】wěidàbùdiào
【出處】《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p>
【解釋】掉:搖動。尾巴太大,掉轉不靈。舊時比喻部下的勢力很大,無法指揮調度?,F比喻機構龐大,指揮不靈。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難以駕馭
【近義詞】尾大難掉
【反義詞】指揮若定
【年代】古代
3尾大不掉的點評
“尾大不掉,樹大招風”,言簡意賅,道破把握分寸的重要性。在一個整體中,某個部分不能過大,否則勢必會影響到主體的權威。這是因為強者不甘于聽從弱者的指揮和差遣,沖突或叛亂自然不可避免。唐朝時期,地方節度使安祿山勢力強大后,就不再甘心受皇帝驅使,從而發動了“安史之亂”。因此,要保持事物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狀態,就要注意把握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使事物的主體始終處于支配的地位。
雄材大略的成語故事
雄材大略:杰出的才能和偉大的謀略。下面是小編整理雄材大略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們有用。
【注音】xióngcáidàlüè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經過文景之治,農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家安定團結。漢武帝即位后,他罷黜百家之言,獨尊儒家文化,他廣泛收羅人才,興大學,好大喜功,不關心人們的疾苦。班固在《漢書》中評價:“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
【出處】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贊》
【解釋】杰出的才能和偉大的謀略。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杰出的才智和謀略
【近義詞】雄才大略、雄材偉略
【押韻詞】大開眼界、飲膽嘗血、負山戴岳、乍前乍卻、匣劍何時躍、感銘心切、言之無罪,聞之足戒、遷延歲月、一解不如一解、清風明月、......
【造句】:
(1)隋文帝是一個雄材大略的皇帝,卻也是一個深愛妻子的男人。
(2)雄材大略的周世宗(周世宗)于顯德六年北伐,兵不血刃而收三關,契丹震恐,倉皇北遁,“幽云十六州”。
(3)據栽,阿滋特克皇朝第八世皇帝,雄材大略的`亞威佐特,為了慶祝一座神廟的落成,召集全國囚犯,命令他們從祭司們面前走過,祭司們花了四天才殺光了他們。
(4)文帝楊堅在位時,以宋缺的雄材大略,始終不敢輕舉妄動,還得韜光養晦,潛心修隱,免招皇家猜忌。
(5)喬先生(喬先生)果然雄材大略,竟然在這等荒僻之地,置辦下來這么大的一份家業,怕也是費了不少苦心吧?
(6)雷破對這位實力強大,雄材大略的掌門印象不深,以往也只遠遠的看過幾次,只略微記得他神態威猛,濃密漆黑的眉毛能給人深刻的印象。
(7)的女真諸部還未統一,雄材大略的完顏阿骨打現在還只是個孩子,這些都要一步一步來做。
(8)他成了宋度宗,也就成了雄材大略的忽必烈的獵殺目標,除了反抗別無他途。
上一篇:醫院為高三復學標語集錦60條
下一篇:教室橫幅豎幅標語精選10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