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標志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第2句】:閱讀下文,讀后回答問題。(15分)
□□□?□□□?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我國的考古學者對于這兩個問題總算找到了解答的鑰匙。
中國古文化有兩個重要的區系:一個是源于渭流域的仰韶文化,一個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它們形成、出現的時間距今約有六七千年,都是從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變出來的,都有自己的“根”,也都有自己的標志。仰韶文化的一種標志是玫瑰花(枝、葉、蕾和花或僅花冠),而紅山文化的一種標志是龍或僅僅是龍鱗。
花(華)和龍最早分別出現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華山腳下和燕山之北,其“根”的生長期則可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二者出現的時間相近,條件相似。這樣的事實意味著東亞大陸上已經出現了文明的曙光。
華山腳下的玫瑰與燕山以北的龍在桑乾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對接。二者真正結合到一起的證據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遼寧西部)發現的。近年來那里發現了紅山文化后期的祭壇、女神廟和積石群,其中有玉雕豬龍、玉雕玫瑰、玫瑰圖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這些距今不晚于五千年。玉雕豬龍放在男性墓主人身上,玫瑰圖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配置在積石四周--以龍和花(華)為象征的兩個不同文化傳統結合成了共同體,迸發出文明的“火花”。
距今四五千年,以晉南襄汾為中心的“陶寺”遺址所代表的古文化,人們已經使用大石磐與鱷魚皮鼓隨葬,這反映出社會發展到了比紅山文化更高的階段。他們使用具有明顯特征的器物群,包括源于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的(jiā),也包括源于紅山文化的朱繪龍紋陶盤,還包括長江下游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一種“└”形石推刀。這反映出他們的文化面貌已具有從燕山以北到長江以南廣大地域的綜合體性質。
史書記載,夏代以前有堯舜禹,他們的活動中心在晉南一帶。“中國”一詞的出現也正在此時,所以史稱舜即位要“之(到)中國”。后人解釋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由此可見,“中國”一詞最初指的是晉南一塊地方,即“帝王所都”。而中原仰韶文化的花(華)和北方紅山文化的龍,甚至江南的古文化都相聚于此,這倒很象車輻聚于車轂,而不象光、熱等向四周放射。這樣,我們所講的“中國”一詞就把“龍”和“華”總攬到了一處。距今四千至兩千年間,經歷了夏商周三個王朝,到秦實現統一。《史記》說:“秦以兵滅六國,并中國。”這個“中國”不同于舜“之中國”的那個“中國,從詞義上講,已經和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沒有什么不同了。
①文章第一段開頭的兩個空框應該選填哪一組疑問句(2分)
(A)華(花)人、龍的傳人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它們和中國的古文化有什么關系?
(B)華(花)人、龍的傳人因何得名?中國文化的根源和發展過程怎樣?
(C)中國人為什么又叫華(花)人、龍的傳人?中華民族是怎樣起源的?
(D)華(花)人、龍的傳人、中國人這三者是怎么成為同義語的?中國人的根、源在哪里?
【答】( )
②以下是有關段落的大意,分別選出正確的一種:(3分)
a.第【第2句】:三段主要說明了:
(A)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古文化分別出現。
(B)中國古文化的兩個重要區系在什么地方。
(C)兩種古文化都是從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變出來的。
(D)兩種古文化出現的時間相近,條件相似。
【答】( )
b.第四段主要說明了:
(A)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古文化的結合。
(B)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不同文化真正結合到一起的.證據。
(C)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不同文化結合的地點、時間。
(D)近年來后期紅山文化的考古發現。
【答】( )
c.第五段主要說明了:
(A)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文化面貌。
(B)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文化的性質。
(C)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文化的發展。
(D)以龍和花(華)為標志的兩種文化的綜合。
【答】( )
③下列各項中哪些是與以龍為標志的文化有關的器物,哪些是與以花(華)為標志的文化有關的器物,分別選出來(在答題的畫橫線處寫出):a小口尖底的,b祭壇,c玉雕豬龍,d“”形石推刀,e玫瑰圖案彩陶筒座和彩陶盆,f積石群,g朱繪龍紋陶盤,h女神廟,i玉雕玫瑰。(2分)
答與以龍為標志的文化有關的器物有:____________,與以花(華)為標志的文化有關的器物有:____________。
④下面是根據本文內容繪制的示意圖,但有些地方畫錯了,把這些地方找出來,分條簡要說明(每條之前標明序號):(8分)
答共有____________處錯誤:
試題答案:
【第2句】:①(2分)D
②(3分)a.A;b.A;c.C
(對1個得1分)
③(2分)
與以龍為標志的文化有關的是:c、g
與以花為標志的文化有關的是:a、e、i
(以上兩項各1分,多填少填都算錯)
④(8分)
錯誤有以下幾點:
c陶寺文化地理位置不對
d紅山、仰韶、良渚三種文化并非同時對接(或:仰韶、紅山兩種文化的對接點不對)
e“江南的古文化”不應獨立一支(或:文中“江南的古文化”指的就是“良渚文化”)
f仰韶文化出現時間不對
答案復蓋以上內容即可,表述不要求一致,分幾條都可以。(上述內容按六項計,答出其中一項到四項的,每項得1分;答出其中五項的,得6分;全部復蓋的得8分。指出錯誤而表述不清的,酌情處理。又:本文意在說明“龍”、“華”、“中國”這三個概念的淵源,不涉及古文化的其它區系。中學歷史課本中曾談到大汶口文化,學生答案中如涉及到這類問題,不算錯。)
原生文化閱讀題答案
試題內容:
【第1句】: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春秋戰國上下五百余載,是中國歷史上最充滿活力的黃金時代,是“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依今人之說,那是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崛起,從而在社會整體上大轉型的時代,這使得那個時代的人無論是政治家、思想家,還是軍事家、教育家,是俠,是士,其生命狀態無一不是飽滿昂揚奮進向上的,充溢著一種不可遏止的進取精神和非凡的創造力。
那是個講究謀略的陽謀時代,所以智慧叢生色彩斑斕;那是個本色人生的時代,所以仕學爭鳴俠隱飄逸,搖唇鼓舌皆成風流;那是個實力競爭的時代,所以強國富民為本,虛偽的文過飾非的理論無法泛濫;那是個深刻思索、創造思想、成就學問、鑄造精神的時代,是中華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現了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燦爛輝煌的景象。在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偉人中,有一半多的偉人屬于那個偉大的時代,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神秘文化……幾乎所有基本領域,都在那個時代開山立宗并創造了我們民族精神的最高經典,不僅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而且當之無愧地進入了人類文化的殿堂。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政治變革最為活躍的時代,五霸迭興,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七雄興衰,此起彼伏。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里,教育從戎與祀的禮制中掙脫出來,孔子私學,稷下學宮,最終實現“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學吏教育制度;文學形成了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文藝作品林林總總,詩歌、辭賦、小說、散文皆為后世之濫觴,這時期有《楚辭》的鋪陳抒情、浪漫想象;有《論語》《孟子》的雍容和順、靈活善譬;有《莊子》的想象豐富、奇氣襲人;有《韓非子》的鋒利峭刻、研箴析理。藝術更見洋洋大觀,青銅器絢爛多彩,金玉精琢嘆為觀止,銘文風韻為篆刻藝術之典范;宋音楚舞,邊磬編鐘,宮殿廓城,髹漆彩繪無一不在世界藝術史上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科學技術可謂燦爛輝煌,光學物理、陰陽五行、染色麻織、灌溉堤防、經絡學說,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絕對遙遙領先于世界;當時的爭霸戰已經是車步 求再生的動力。
兩個多年過去了,那個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創造的精神,并沒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漸行漸遠,依然博大精深,風采依舊。梳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風云變幻及國家強弱興衰之演變軌跡,窺探中國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與燦爛輝煌,再現當年諸子百家和俠客名士的神采風流,以求我們在新的民族競爭面前,在國家民族的轉型期把握住富國強民、團結奮斗的主調。
(節選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1.下列對“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原生文化”主要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既有大毀滅又有大創造、既有大沉淪又有大崛起的時代,這個時代在社會整體上是大轉型的時代。
B.“原生文化”由于時代的劇烈變化,體現了飽滿昂揚、奮進向上的生命狀態,充溢著一種不可遏止的進取精神和非凡的創造力。
C.“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神秘文化等幾乎所有基本領域,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D.“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的源,對后世有著重要影響,如孫武、司馬穰苴等偉大軍事家的理論,時至今日對世界各國軍事理論依然產生著巨大影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春秋戰國時代能夠出現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燦爛輝煌的景象,是因為那是個深刻思索、創造思想、成就學問、鑄造精神的時代,是中華文化的原生代。
B.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崇尚實力的時代,重視強國富民,追求競爭優勢,所以,那些虛偽的文過飾非的理論沒有產生的土壤。
C.春秋戰國時代政治紛爭不斷,如五霸迭興,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七雄興衰等,此起彼伏,體現了那一時期政治變革的活躍。
D.春秋戰國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在當時遙遙領先于世界,這不僅表現在光學物理、陰陽五行、染色麻織、灌溉堤防、經絡學說等方面,也表現在軍事科學方面。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私學,稷下學宮,到最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學吏教育制度的實現,表明教育已從戎與祀的禮制中掙脫出來。
B.原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其體現的精神沒有因為經歷了兩千多年就逐漸消退,當各種復雜的問題困擾我們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再生的動力。
C.社會大轉型的時代,往往也是造就偉人的時代,幾乎所有基本領域,都在春秋戰國那個充滿活力的黃金時代開山立宗并創造了我們民族精神的最高經典。
D.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們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于在今天這個國家轉型期把握住富國強民、團結奮斗的主調。
試題答案:
【第1句】:(9分,每小題3分)
1.B (“體現”的主體是人,不是原生文化)
2.B (“沒有產生的土壤”錯,原文是無法泛濫)
3.B (“每個人”不妥,原文的“我們”是就整個民族而言;“能夠從中尋找到”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應該去尋找”的意思)
母親的文化閱讀題答案
語文閱讀在考試中占分比重較大,平時多做閱讀訓練可以提升我們的閱讀水平,提高我們寫作能力和學習成績。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母親的文化閱讀題答案,希望對您有幫助。
母親的文化(遲子建)
①母親血壓居高不下,我懷疑是故鄉的寒冷氣候使然,勸她來哈爾濱住上一段,換換水土,她來了。說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壓就降了下來,恢復正常。她的氣色一天天好看起來,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澤。她在春光中恢復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來。她愛打扮了,喜歡吃了,愛玩了,甚至偶爾還會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憐惜的。
②白天,我看書的時候,母親也會看書。她從我的書架上選了一摞書,《紅樓夢》《毛澤東的晚年生活》《慈禧與我》《文(wen)革的十年史》等。受父親影響,她不止一次讀過《紅樓夢》,熟知哪個丫鬟是哪一府的,哪個小廝的主子又是誰。大約一周后,她把《紅樓夢》放回去,對我說,后兩卷她看得不細。母親說《紅樓夢》好看的還是前兩卷,寫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的事情,耐看。而且,寶玉和黛玉那時天真著,哥哥妹妹斗嘴斗氣是討人喜歡的。母親對高鶚的續文尤其不能容忍,說他不懂趣味,硬寫,把人都搞得那么慘,讀來冷颼颼的。她對《紅樓夢》的理解令我吃驚,起碼,她強調了小說趣味性的重要。
③母親對歷史的理解也是直觀樸素的。那段時間,我正看關于康有為的一些書籍。有天晚飯同她聊起康有為。她說,這個人不好啊,他攛掇著光緒鬧變法,怎么樣?變法失敗了,他跑了。要是不聽他的,光緒帝能死嗎?為了證明她的判斷是正確的,她拿來《慈禧與我》,說那里面有件事涉及康有為,也能證明他的不仁義。母親翻來翻去,找不見那頁了,她撇下書,對我說:不管怎么著,連累了別人的人,不是好人啊。康有為就這樣被她給定了性。
④劉老根大舞臺在哈爾濱每晚都有演出,場面很火爆。我約母親一同去看,她說:那東西有什么看頭?就是耍嘛!她說她受不了這個。不過她沒有拗過我,有一天,我還是把她拉到劇場。雖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還是很高。母親說的沒錯,演出一開始,演員就朝觀眾要掌聲,有的還蹦下臺,在觀眾席中慫恿觀眾鼓掌。高分貝的音樂震耳欲聾,母親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狀。演出只到半程,當又一位演員出場后聳著肩膀嬉皮笑臉地要掌聲時,母親終于忍不住了,她幾乎是用命令的口氣大聲對我說:咱走吧!我也沒有料到演出是這樣,趕緊跟著她出來了。出了劇場,她長吁了一口氣,對我說:怎么樣?我說就是個耍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臟病了!
⑤有一天,我和母親黃昏散步時路過文化宮,看見王全安導演的《圖雅的婚事》在上映,立刻買了兩張票。我知道這部電影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按照票上的時間,它應該開演5分鐘了,我正為不能看到開頭而懊惱呢,誰知到了小放映廳門口卻吃了閉門羹。原來,這場電影只賣出這兩張票,放映廳還沒開呢。我找來放映員,他打開門,為我和母親放了專場電影。故事很簡單,一個女人征婚,要帶著無用的'丈夫嫁人,而這個丈夫之所以廢了,是因為打井所致的。這背后透視出的是草原缺水的嚴峻現實。影片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我和母親被吸引住了,完整地把它看完了。出了影廳,只見大劇場里劉老根大舞臺的演出正在高潮,演員在臺上熱鬧地和觀眾做著互動,掌聲如潮。
⑥我和母親有些悵然地在夜色中歸家。快到家的時候,母親忽然嘆息了一聲對我說: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咱倆看的電影似的,沒多少人看啊。那些花里胡哨的書,就跟那個劉老根大舞臺一樣,看的人多啊。
⑦母親的話,讓我感動,又讓我難過。我沒有想到,這場兩個人的電影,會給她那么大的觸動。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有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電影,就永遠不會是一個人的啊。(有刪節)
1.第④段加點字耍在文中的含義是。(2分)
【第2句】:第①段劃線句主要是對人物的描寫,其作用是。(5分)
【第3句】:第⑥段劃線句我和母親有些悵然的原因是:(6分)
(1);(2)。
【第4句】:縱觀全文,母親的文化主要體現為:(6分)
(1);(2);(3)。
5對文末劃線內容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母親會永遠陪伴著我,和我一起觀看我喜歡的電影。
B.母親理解我,她是我文學創作上的知音。
C.母親會永遠理解并欣賞用我的作品拍成的電影。
D.感慨假如沒有母親,生活中能理解我的人太少。
參考答案:
1.(2分)無意義地胡搞
2.(2+3分)神態生動地表現了母親對生活的熱愛
3.(6分)(1)為草原缺水的嚴峻現實而憂慮;(2)為當下人們庸俗的審美觀和浮躁的心態而難過。
4.(6分)(1)小說要有趣味性;(2)做人要有仁義;(3)藝術要有內涵。
5.(3分)B
《展示中國文化》閱讀題及答案
展示中國文化
軟實力是時下一個熱門詞匯。軟實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產業。因為文化
產業的消費過程,就是價值認同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文化內涵、精神
內涵、價值內涵。
我們的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電視等受眾面廣的文化產品,應該向世人展示中國文化
和歷史中健康的東西,正面的東西,美的東西。
我不是說中國文化和歷史中沒有不健康的東西,負面的東西,不美的東西,當然有。然
而,中國文化從總體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強大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我不贊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為美,把中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陰暗的、丑惡的、血腥的東
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國人一個一個描繪成發呆的模樣,這樣的所謂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們的文化產品在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文化的時候,要力求提供一種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度認識。
介紹中國文化,當然要講述中國的歷史故事,要介紹各種文化遺產。但同時,更要展示在這些文化遺產后面的東西。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價值。例如,從楊柳青年畫的歡樂喜慶,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平安、富足生活的強烈愿望;從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國人無論是在太平歲月,還是在苦難歲月,都能保持樂觀、從容的氣度;從江南園林可以看到中國人優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這樣展示出來的中國文化,有活的靈魂,才有深的認識,才能照亮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并釋放出無窮的意味。
我們文化產品要特別注意展示中國文化中體現人類普世價值的內容。
那些最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往往體現我們民族的獨特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而且也最能
體現全人類的普世價值。人們常常說的普世價值并非就是西方價值。比如,我們從孔子的
《論語》和天壇建筑,可以看到中國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從萬里長城到鄭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和平的永恒祈求;從20世紀老上海的開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包容,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所體現的普世價值,需要著重展示、照亮。
我們的文化產品要特別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實踐,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態度、生
命情調、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從《清明上河圖》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種快樂的氣氛,可以感受到中國人對和諧生活的滿足;從中國人在彈琴、下棋、飲酒、喝茶時的詩意氛圍,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審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靈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審美情趣,對一個民族生存和歷史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但都能承受,這和老百姓的內在心態密切相關。
總之,我們要提升軟實力,就要使文化產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導整個社會,同時,向世界顯示中國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優雅的精神趣味。
【第1句】:下列說法中符合文意的兩項是()()(6分)
A.提升軟實力,依靠的是文化產業,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特別是電影、電視等受眾面廣的文化產品。
B.作者認為渲染、放大中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陰暗的、丑惡的、血腥的東西的作品,使得中國文化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C.介紹中國文化,要講述中國的歷史故事、介紹各種文化遺產,這樣展示出來的中國文化,才有活的靈魂。
D.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中國特色的往往體現我們民族的獨特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而且也最能體現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E.彈琴、下棋、飲酒、喝茶的生活實踐,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態度、生命情調、人生愿望和審美追求。
【第2句】:依據文章內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舉的普世價值的一項是()(3分)
A.《莊子》中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意識
B.玄奘大師和義凈大師先后赴印度取經
C.《孫子兵法》《韓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厭詐的思想。
D.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答案:
【第1句】:BD
【第2句】:C答案解析:【第1句】:試題分析:A項太絕對了,文中是說很大程度;c項條件不充分,文中強調的是要展示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價值;E項過分延伸,原文中說這些生活實踐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審美追求。
【第2句】:試題分析:C項在原文中未涉及;A、B、D分別涉及到普世價值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吸收與包容外來文化、世界共同和平的思想。
上一篇:有關教育的簡短標語精選200條
下一篇:小學復習宣傳標語錦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