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一種產生感想之后寫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種讀書和學習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文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六個堅持心得體會(合集三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篇: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六個堅持心得體會
感悟實現綠色發展的三“要”訣
4月22日,時值第52個“世界地球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時提出了“六個堅持”,其中之一就是“堅持綠色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色發展是千年大計,實現綠色發展關乎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未來。
實現綠色發展要古為今用,善于在典籍中汲取智慧。《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國也》有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段話體現了中國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古人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魚鱉”“材木”是可再生資源,如果按照規律進行捕撈和砍伐,不僅能夠保護生態,還能獲得經濟效益,從而一舉兩得。我國施行的“休漁期”“封山育林”等政策就與上述名句反映的道理相對應。反之,如果采用焚林而獵、竭澤而漁等目光短淺的生產方式,一個國家的永續發展將受到巨大的影響。在北魏農學家賈思勰著作《齊民要術》中,“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等句子則體現出了因地制宜的發展思路。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桑基魚塘、云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的元陽梯田就是因地制宜的生動體現。
實現綠色發展要艱苦創業,敢于在實踐中探索新路。五十多年前,焦裕祿任蘭考縣委書記時,當地經常漫天風沙,內澇和土地鹽堿化嚴重。惡劣的環境導致小麥低產,制約了經濟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焦裕祿帶病帶領全縣人民種植泡桐、翻淤泥壓沙丘,實現了防風固沙;引黃淤灌,從而使得變鹽堿地為良田,以此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時間來到21世紀,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安吉縣余村考察,提出了著名的“兩山論”。余村人民遵循并踐行這個理論,將原來的礦山打造成了公園,將原來的水泥廠關停并植樹造林。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同樣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增長。上述兩個鮮活的事例給予了我們一些啟示:一是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能夠有機結合的,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二是黨員領導干部應活躍思維,要能夠創造性地提出新觀點和新方法,為當地的綠色發展提供新思路;三是黨員干部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以身作則,帶頭實踐,率領當地群眾艱苦奮斗,最終依靠他們的力量實現綠色發展。
實現綠色發展要精誠團結,樂于在對話中謀求共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正加速發展,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此次的氣候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這個方案與習近平主席之前提出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共建“一帶一路”一脈相承。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世界是一個整體,各個國家是部分,各國人民同住一個地球村。實現全球綠色發展,需要世界各國相互合作、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一個國家如果設置綠色貿易壁壘,經濟社會發展將會受到消極影響。世界好,各國才會更好。中國有著“一言為重百金輕”的誠意,有著“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胸懷,有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待客之道,更有“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責任擔當,將與世界各國一道為建設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而不懈奮斗,為促進全球綠色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2篇: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六個堅持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建設運行情況時強調,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注意節約用水,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隨意浪費水。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水資源節約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大力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引導全社會在節約每滴水中匯聚造福人民群眾的“幸福河”。
樹牢節水理念,筑牢生態文明的“思想堤壩”。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江河湖海保護治理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山無水不秀、城無水不美、田無水不收,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水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節水理念,筑牢構建生態文明的“思想堤壩”,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把水資源節約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把“河湖長制”貫徹到生態文明建設。要深入貫徹“節水優先”方針,堅持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為抓手,健全完善節水制度標準,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強化節水監督管理,使節約用水成為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的前提。
推動節水科技,激活綠色發展的“一池春水”。我國水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匹配、地域分布不均、節水基礎薄弱、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掣肘”。黨和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就是要對水資源進行科學調劑,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政府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水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水環境,堅持調水、節水兩手硬,推廣節水技術創新,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節水技術創新體系,深入開展節水產品技術、工藝裝備研究,大力推廣管用實用的節水技術和設備,全面提高節水水平。要落實以水定需,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針對不同領域確定可用水總量和用水定額,科學提出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控制性指標,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實現用水最優化。
落實節水行動,共守和諧共生的“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大力推行和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利用新媒體宣傳全民節水觀念,普及用水知識、方法與相關法律,引領全社會形成珍惜水、節約水和愛護水的良好風尚。要統籌行業和社會力量,強化部門、流域區域聯防聯控,引導大家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維護身邊美麗河湖,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凝聚節水愛水護水思想共識,匯聚保護山川河流強大力量,讓中華大地水更清、河更凈、湖更活、環境更優美,大踏步地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第3篇: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六個堅持心得體會
堅守“三條線”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保護好內蒙古生態環境,筑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環境如水,經濟發展似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準確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舟水關系。在兩者的辯證關系中,如何在確保不越過生態“紅線”的基礎上,走好綠色發展之路成為歷久彌堅的課題。
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牢固樹立生態安全理念。“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首先,我們應該清楚生態安全究竟是什么?如今的我們又處在何種境地?從概念上講,生態安全就是指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情況,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自然矛盾不斷加劇,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生態問題一次次為我們敲響生態安全的警鐘。因此,在思想上,我們要牢固樹立起生態安全理念,用理論武裝自己,只有思想意識上永遠緊繃生態保護的“紅線”,才能從源頭消除生態安全隱患。
堅守綠色發展“底線”,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也可以為我們帶來財富。生態本身就是價值,保護生態系統并不是要求不發展,而是將生態優勢成功轉化為發展優勢。在生態系統保護方面,除了要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強監管監督,更要聚焦重點行業、重要領域,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適合本地產業發展的綠色化轉型之路,使之加快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避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堅守綠色發展“底線”,要堅持生態優先,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相信青山定不會負人。
堅守全民參與“主線”,保護生態環境常態長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使綠色發展常態化就是在為我們的子孫后代建造一個“綠色銀行”。然而,“綠色銀行”的成立不能靠一個響亮的口號一蹴而成,更不是靠一己之力一蹴而就的。綠色發展離不開全民的參與,只有堅守好全民參與的“主線”,舉國一致、萬眾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好“綠色銀行”,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趨于常態長效。要從認真領會退耕還林、節能減排精神做起,要從低碳出行,降低空氣污染做起,要從垃圾分類、節水、節電、節材等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全民參與,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常態長效之路越走越寬廣,共建水綠山青、繁榮富強的美麗中國!
上一篇:創導留滬過年的標語匯聚200條
下一篇:微信轉發的宣傳標語匯集7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