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一種產生感想之后寫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種讀書和學習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文字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心得體會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1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心得體會
“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近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出版發行,在第四個專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總書記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論述。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出發點在“人民”,落腳點也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莊嚴承諾,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辯證法,提綱挈領地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產黨人許黨許國、報黨報國雄偉氣魄的真理寫照。
發乎于“心”,以“無我”之境,勇毅奉獻。何為“無我”?道家、佛家經典中常用“無我”來表現悲天憫人的情懷,傾向強調超脫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也曾用“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來區分中國古詩詞的美學境界。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無我”則是指以國家前途為念,以民族未來為己任,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寶貴精神。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所在。黨員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負著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不計個人利益得失,時時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先,事事以群眾利益為重,把群眾裝在心里,把責任扛在肩上,方能鍛造出心系人民、行為人民的博大胸懷,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高尚情操。
見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擔當作為。認真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讓我對“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體會,更能深刻領悟到我們黨近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進行的一切斗爭、作出的一切犧牲,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人民服務”,不能僅停留在喊口號層面,更要體現在勇于擔當、勤于奮斗的點滴行動中。“有我”,是黨員干部對自我角色身份的認知,亦是對恪盡職守奮發有為的新時代干部擔當精神的深刻領會。“責任面前應有我,干事面前該有我,發展面前當有我”,簡單的“有我”二字,體現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達胸懷,凝聚著“奮楫篤行,臻于至善”的剛毅品格,蘊含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堅毅勇氣。“我是黨員,沖鋒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戶測溫,黨員干部遇險不避挺身而出,展現硬核擔當;洪峰過境,沿河值守、徹夜清淤,黨員干部遇難不懼而奮勇向前,彰顯為民情懷。一名黨員一面旗,一句“有我”踐初心,只要國家召喚、人民需要,共產黨人永遠沖鋒在前!
顯乎于“范”,以“忘我”之境,勇立潮頭。談到“忘我”,似乎都會聯想到“忘我工作”這個成語,而此處“忘我”之境的“忘我”卻是指忘記本我,以職責身份來引導自己的言行。共產黨員是政治身份,也必然是第一身份,不只是個人的身份標識,更是對與其相關的價值觀、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的認知。在這重身份的背后不僅有榮光,還有責任和使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無比壯麗的崇高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接續奮斗。國家和民族賦予新一代共產黨人以時代重任,就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團結一心發揚勇立潮頭精神,主動迎難而上,全力攻堅克難。越是關鍵時期、任務艱巨,越需要黨員干部時時牢記“第一身份”、恪守“第一職責”,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從思想上抵制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錯誤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無私奉獻中成就人生境界,在為民造福中實現自我價值。
第2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心得體會
繼20xx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之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把這一表述寫進黨的正式文件。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又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的發展實踐中的生動體現,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度闡發和凝煉升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體現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動力源泉。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和運用達到新高度。正確認識和自覺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我們黨的發展壯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具有決定性意義。執政規律,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問題。得人心者得天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社會主義的本質和黨的根本宗旨,更決定了“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核心內容之一。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再到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深入探索、自覺運用三大規律,牢牢把握人心向背這個最大的政治,始終抓住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這個根本執政規律,著眼于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更加鮮明具體地落實到治國理政的方略和實踐中。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我們黨讓全體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更承載著全國人民對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執政宗旨高度一致。《建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努力實現新的目標要求,其中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較之黨的提出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顯著”變為“普遍”,一詞之異,充分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全體人民共同進入小康為根本標志。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表明了我們黨依靠人民推動發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根本取向是為人民謀福祉,核心思路是緊緊依靠人民推動發展。在信息社會,精英分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始終都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始終堅持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十三五”規劃《建議》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列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重申“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旨在強調不僅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動力也來自人民;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強調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是為了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更是要激發潛藏于13億民眾之中的磅礴智慧和無窮力量;提出“共享發展”的要求是“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充分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切實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謀發展促發展。
第3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心得體會
天地之間,人為大。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根本目的,首先是為了人類自身過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階級、階層的,不同社會、不同國家、不同政黨在發展“為了誰”的問題上是不同的。為了誰、由誰享有的問題,是發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執政理念。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比如,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就是回應人民群眾對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關切。
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馬克思說過:“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決于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程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擁護,就是因為人民群眾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切實利益。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以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價值追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要始終堅持把推動發展的目的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著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努力掃除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上一篇:恩施土司城宣傳標語匯集50條
下一篇:厲行節約辦公標語精選2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