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斑馬線手抄報
和諧暢通、文明有序的城市交通是一個城市美好形象的直觀展示,為此,大家一定要遵守規則,禮讓斑馬線。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禮讓斑馬線手抄報,歡迎閱讀參考!
禮讓斑馬線手抄報圖片1
禮讓斑馬線手抄報圖片2
禮讓斑馬線手抄報圖片3
禮讓斑馬線作文
斑馬線,什么叫斑馬線?許多同學可能不知道。斑馬線就是馬路上標示行人交通的信號。在許多三岔路口有紅燈或沒有紅燈的地方,都有斑馬線,提示行人還有車輛要注意。
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騎自行車也可以走斑馬線,如果前面有行人的話,你應當下車,扶車行走。如果有老人要過馬路,有車來了,你要招手讓那位司機停車,然后再扶老人過馬路。如果你要過馬路,先看看左右兩邊有沒有車,有車來,你就要讓車子先過。不要橫渡馬路,不要跟汽車搶時間。
在上街的時候,有十字路口,在那兒沒有紅綠燈,有斑馬線,其實斑馬線指示了我們,人要走斑馬線。不得超越斑馬線,如果有汽車或者助力車在斑馬線上行走,你要讓那位司機上正馬路,因為斑馬線是屬于人行通道。
如果你是一位阿姨,你要上街買菜,你要注意交通,就如你剛從家門口出來,剛好這是一條車多的馬路。你不要直接過去,而是要先看看左右兩有沒有車,沒車就可以通行,有車要等。車來了,你沒有注意到,要及時剎車,等那輛車過了之后,你再一次看左右兩邊有沒有車,等真的沒有車之后,你再走向斑馬線,在斑馬線上行走是很安全的。
開車的朋友們要記住,你們的車不能走在斑馬線上,要遵守交通規則。小朋友們也要記住,過馬路要小心,不能直接橫渡馬路,這樣做是很危險的。
禮讓斑馬線倡議書
廣大駕駛員朋友、市民朋友們:
道路交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交通狀況直接反映城市的文明水平,交通文明的程度取決于市民的交通行為素質。在創建文明城市、倡導文明新風的今天,共建文明的交通環境,更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職責。為此,我們愛心車隊向全市廣大機駕人員倡議:“文明出行,禮讓斑馬線”,彰顯“自我約束和文明禮讓”的社會公德。自我約束是文明禮讓的基礎,文明禮讓是和-諧社會的道德品質。予人方便,與己方便,為更好地體現鎮江文明交通新風尚,我們向全社會發出如下倡議:
【第1句】:車輛行經斑馬線,減速慢行,文明禮讓行人;
【第2句】:不與行人、非機動車爭道,不隨意變道,不隨意插隊;
【第3句】:文明行車、文明停車,行車時讓出應急通道,停車時讓出消防通道;
【第4句】:不酒后開車,不超速行駛,不闖紅燈,不疲勞駕駛;
【第5句】: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不在馬路上追逐嬉戲、打鬧;
【第6句】:服從交-警管理,接受行人監督,聆聽家人勸告,記得朋友提醒。
讓我們做到文明出行,禮讓斑馬線,把斑馬線裝入我們的內心,使斑馬線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守護線。
倡議人:愛心車隊鎮江分隊全體隊員
20**年9月30日
《父親的禮讓》閱讀練習及答案
那一年夏天,我在學校貧困生申請表上簽了字。我想減輕父母的憂愁,因為學校有規定,一旦被確定為貧困生,將可免去全年的學雜費,而這些學雜費用,足夠我家人一年的生活開支。
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為準貧困生,之所以被稱為準貧困生,是上面只給了一個名額,所以,我和嘎子之間,只有一個會成為正式的扶助對象。
接下來,學校分別派兩名老師前往我們兩家作調查。我陪老師到家時,已經是中午了,父親急忙上前迎接,說:“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貴客要來,歡迎老師。”
我幫忙招呼老師坐下后,把父親和母親拉進里屋,向他們詳細說明我的申請以及準貧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經的說:“只有一個名額,所以,我們必須要抓住。”
父親低下頭想了想,問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我說:“比我強不到那去,他父親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親支撐全家。”
父親最后對我說:“這個名額我認為歸人家,你不能爭,我們家境比他強,況且我和你娘還能掙()錢。”
好說歹說,父親罵了我一通,說我年紀輕輕地不學好,我覺的一肚子委屈。
父親到外面招呼和老師說話,轉回頭對母親說:“娃他娘,今天有貴客,把家里的雞殺一只。”
接下來,他樂呵呵地笑著,對老師說:“沒啥,孩子聽話就行,關于學費的問題,我和娃他娘都認為不算啥,我們有能力承擔,謝謝校領導的關心。”
老師吃驚地望著父親,我站在院子里,感覺眼眶里都是淚水,我真的不明白父親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決定,這樣會損害我的尊嚴。
母親在院子里抓雞,幾次都沒抓住,父親過來幫忙,院子里雞飛狗跳的。抓到時,父親對老師說:“家里沒年都會養幾十只雞,足夠生活開支啦。”
父親還破例從井底取出放了幾十年的'老酒。那天,父親喝的大醉。當晚我沒有回學校,夜里醒來時,我聽到父親的咳嗽聲和母親的哭泣聲。
直到多年后,做了父親的我才忽然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
閱讀題:
【第1句】:給帶點的字在括號里注音。
【第2句】:寫出下面詞語的近義詞。
禮讓———()承擔———()哭泣———()忽然———()
【第3句】:從文中找出二個成語,寫在下面的括號里,并選擇其中一個成語造句。
【第4句】:課文結尾說“直到多年后,做了父親的我才忽然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你知道當初的父親那么做的理由嗎?
【第5句】:讀完此文,你懂得了什么?(4分)
參考答案:
【第1句】:shězhèng
【第2句】:謙讓承受啜泣(哭號嗚咽啼哭飲泣抽泣)突然
【第3句】:一本正經雞飛狗跳(造句略)
【第4句】:例如:他想告訴我做人的道理,貧窮卻不能卑微,善良卻不能自私。(或:他想讓我學會挑戰命運,挑戰生活,在走投無路時不得不拼搏的奮斗決心。)
【第5句】:談一些做人的道理(人要有愛心,善心…)
斑馬線之思散文
斑馬線的誕生與意大利有關,那個都市叫龐貝。可以想象古羅馬時代的都市正是一派盛境,人來車往全在混行中。人可以隨意走在馬路的任何一個方位,任意穿行馬路而馬拉車卻不得不在人群里吆喝緩行。
看過古老的影片,這種人與車與牲靈混行的擁擠,讓人看到都市的繁囂和紛亂。也很難理解人類生活居住的早期環境會是那般的擁擾不堪。人類缺少自己的秩序。
也就是這個時代,也就出了時代的智慧者。他們把人行道加高,把人與馬與車分離,又在馬路口橫砌出一塊塊凸出的石頭,馬車可以穿行,人卻踩著石塊往過跳,這便出現了“跳石”時期,誕生了人類交通文明史上的第一道風景線。
人類的發展是極速的,這種速度讓馬車變成了汽車。有汽車的都市就更是混亂不堪,這個都市在英國的倫敦。十九世紀中期,又有智者經多次試驗,在馬路上畫出橫格狀的線條。跳石時代一去不返,斑馬線的歷史無限延續,成為全球人類城市交通的標準秩序。人類是在發展中尋找自己的規范。
這種規范讓都市有了新秩序,人與車的沖撞限定在各自的范圍里。你行車,我走路,江水不犯河水,各自不應相撞。但是,在人類的思維中總有某種東西難以抑制,那便是“冒險”。人類靠冒險精神在征服世界,在發展自認為的突破,有時就有“人定勝天”的幻想,有時這種幻想真就變成了現實,冒險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這是一種人類進步的動力,放在人類征服自然的層面上,便顯示出人類智慧的偉大。可偏偏普通的人們,是常常將這種精神用于生活中的變通。
不同的國度,精神層面不同,落在生活中的認識點就有區別。看似不經眼的斑馬線,就有不盡相同的故事。去過美國的人說,那里人就不怕車,車見了人早早就停住,人過車才走。去過日本、韓國的人說,那里同樣是人不怕車。去了臺灣,盡管路上車水馬龍,車速很快,一旦斑馬線上有人,那車一定是開到人處,立即停下。這么看,車讓人的禮貌是個普遍現象。
然而這種禮貌在我們的國度之中,顯得是那么的淡薄,那么的不平衡。這塊土地幅員遼闊,有著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東西南北中的地理環境差異巨大,人文思想乃至人的精神層面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對都市中斑馬線的理解不盡相同。
去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幾座大都市,能感受到斑馬線的威力,車與人對斑馬線乃至紅綠燈的警戒認識是鮮明的,也就有著明確的自律。然而在進入內陸的北方城市,自律性便逐漸淡薄,人們蜂擁而過斑馬線的行為已成習慣。車不讓人的舉動,讓斑馬線失去威力,特別是進入中小市鎮,車輛隨意穿行,人群橫穿馬路處處皆是。似乎我們的時代距古羅馬和倫敦時期不遠,這種時空穿梭的時段中好像存在著斷帶,我們究竟處在什么位置!以至于我們的行為成為“中國特色”。弄的從國外旅游回來的國人,在這種差異里疑惑不解,萌生出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奇怪念頭。
曾記得九十年代初,我去了香港,香港還未回歸。那里的道路復雜,網狀結構,車輛繁多的'令人目不暇接,且車速極快。夜里觀景,由山上看去,車燈如流,似黃的紅的流水,在高速旋轉,這種速度讓當時的我很吃驚。在這座高速運動的城市中,我該怎么去適應呢!每每走入街頭,便有一種緊迫感,也必然遇到紅綠燈,走上斑馬線,而對待斑馬線的態度,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行為。
常常看到斑馬線上紅燈亮著,車卻沒有一輛,就有人踏上馬路穿越而過,后面居然就跟上了一群人,嘰嘰喳喳地嚷著。道邊仍有站著不動的人,那一定是港人,他們在等待綠燈。而闖紅燈者均為大陸的旅游者,他們的闖入,使得過來的車輛遠遠地停下,執行著車讓人的禮節。
對這種冒險的舉動,印象就極深。我隨港人同步,可我的同伴們就笑我,說:“沒有車呀!你傻站那里做什么!時間就是金錢。”我被說傻了,思緒混亂起來。我們的世界與眼前的世界為什么這般不同,這個差異究竟在哪?過后的所有行為,我便在同伴與港人之間選擇,有時違規,有時就遵守,總在是與非之間徘徊不定。
我相信遵規是對的,可一旦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市里,這種信念就時時被推翻,被一種逆反的潮流所否定。我經常會看到,人們總是三五成群的擁過斑馬線,而此刻亮著紅燈。也時常感受到汽車沖過斑馬線帶來的那股威力,使得站在斑馬線上的弱者膽戰心驚,不知所從。
接踵而來的汽車,不是閃燈就是鳴笛。這種人與車,實際是人與人的某種較量幾乎天天、時時、刻刻地發生著。在這樣的較量中,誰究竟是獲勝者!車要沖過去,因為是綠燈行,車上人就丟出一句話:“你是活膩了!”地上人驚出一身汗,氣的罵道:“媽的!急著尋死去呀!”。這種較量以至于語言的沖撞,使得斑馬線形同虛設,而人與人間的磕碰才是真實的存在,這里不包括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
我曾目睹一位顫巍巍的老者,站在沒有紅綠燈的斑馬線前,一二十分鐘不敢挪步,看著有那么一段空檔,剛剛抬腳,一輛車又急馳而來,呼嘯而過,那股風能將老者掀翻。老者的眼睛都不敢眨,直直地瞅著左前方,心里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是一位好心的姑娘,扶著老者邊揮手邊挪步,這才讓車中人表現出良心的亮點,停了下來,老者被護送出斑馬線。
還見到一位父親領著孩子,站在斑馬線上遲疑不決,父親要過,孩子卻往后退,遲疑間,車輛呼呼地沖過數輛。孩子便問:“爸爸!這里的汽車為什么不停呢!”父親說:“這不是國外,是在中國。”“汽車不一樣嗎?”孩子追問著。“是不一樣!”父親隨口一說。估計這對父子久居國外,在孩子的意識中汽車應該讓人,可眼前的狀況會讓孩子的意識改變,這種改變將會影響孩子幼小心靈,改變他今后的行為。這種看似微弱的沖擊,常常會留疤痕,會污染人性,降低素質。
于是想到人的素養和素養有關的文化,中國號稱禮儀之邦,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始終把仁、義、禮、智、信做為這個民族應有的體質和風貌,并世代相傳,繼承發展。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不同的民族特色。然而國人面臨的傳統與現實與世界其它民族的差異,卻令人無法面對自己而自圓其說,人們總是帶著這樣的疑惑緩慢前行。
突然,在一段時間里,在城市的各個道路間,在斑馬線的前側,出現了幾個大字“車讓人”,這種醒目的方塊字在向人們提示:在車輛與行人的關系中,車輛應當禮讓在先。這樣的提示在國外已成為人的習慣行為,而我們還僅僅是提示中。
一段時日過去,三個字并未引起人的注意,車速依舊,行人還是膽戰心驚,提示的作用一日比一日淡薄。車上人幾乎熟視無睹,車讓人的念法完全可以理解為“人讓車”,這也是舊時期漢字的書寫順序。中國的文字真可以做游戲去玩,而中國的許多事情也常常如游戲般讓人捉摸不定,虎頭蛇尾似乎是處理問題的常用手法。
正當人們已將那三個字列為視而不見時,媒體忽然就發布了一道禁令:車讓人列入交通法規,扣三分并處罰百元鈔票。禁令發布,震動四方,交管部門連續嚴查,全城嘩然,古城人開始注目。
注目之中,人們發現汽車在減速,特別是碰到斑馬線時,車速幾乎為零。零速度意味著人可以放心通過,也意味著某種東西在慢慢產生。這種東西叫它敬畏最為妥貼,敬畏什么?敬畏法律,敬畏生命。
在這個世界中,最值得敬畏的莫過于生命了。因為生命來之不易,生命也只有一次。一棵樹死了,形象從此消失;一個狗兒去了,留下的只是可愛的印象;一個人的過世,就再也見不到,讓活著的人無限哀思。哀思的本身便是一種敬畏,它既有嚴肅,又有慎思,思考生命中那些最珍貴的東西,讓人懂得該珍惜什么!尊重什么!
敬畏之思并非生來具有,它是一種文化,一種文化傳統下人對事物的認識態度。古時就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說,而當今社會則需要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事業,對生命和法律的敬畏,就讓我想到了斑馬線。
有人做過一種試驗,將一條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進同一池子,用透明鋼化玻璃將它們隔開。鯊魚每次想捕食時都會碰壁,久之,將鋼化玻璃取掉,鯊魚也不再會去捕食了。這個試驗告訴人們,習慣可以改變,改變習慣需要限制。對人來說就需要行為的邊界意識,形成法規界限與敬畏之心,這樣才能“不敢越雷池半步”。
敬畏是自律的開端,從無視斑馬線到零速度的改變,無疑是一種跨越。做為有車族的我,人在車上,零速度在斑馬線前,而站在斑馬線上的人們仍遲疑不決,怯生生地望著我不敢舉步。我笑了,揮手示意,人們才釋然而行。這個過程很有故事感,當某種事物發生變化時,人與人的心在觸碰,會產生火花,濺出許多閃閃發光的東西,那里有尊敬、釋然、愉悅、安全以至于快樂!這是敬畏之后的感受,是尊規守法中的和諧。
當我們的都市向著高度文明的方向發展時,我便有了一種自豪,無論我是在車上還是在地上,始終記住:在我們任何的行為里,都有著一道鋼化玻璃。鯊魚怕碰壁,人類有敬畏。因為人類的偉大在于創造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自己。
20【第17句】:【第6句】:西安
爭奪和禮讓散文
上周末,和平營業所、社進行了一季度的綜合獎的評比。如何分等?苦于無確鑿依據,大家能想出什么辦法來呢?歷史的經驗,每每都是評比后。有的受到鼓舞,有的消沉。這個評比獎金,又是評年度先進工作者的依據,而先進工作者又和晉級、提職有所相關……
所以,一向在某些單位,某個時期,某個人,尤其是爭相評上頭獎。本來,勞動競賽,絕不能脫離風格。能否有禮讓的風格?用什么來衡量覺悟呢?就是能否把榮譽和利益讓給別人。對己對人,都要實事求是。
何日“修養”成?喜的是劉shao奇同志的《論修養》已經出版,社會風氣何日恢復?還是不要爭奪榮譽名利吧。因為在名利的后邊,要我們付出辛勤的勞動;不要爭權奪勢吧,因為勢力的后面,還需要盡一些義務。只要你真的是想“為人民服務”,而不是沽名釣譽,想當官做老爺,而不是一心想出人頭地。
這個權,不是像四人幫時的'“有了權就有了一切”,可以利用權,去巧取別人的勞動成果。在今天社會的優良傳統在恢復,尤其《準則》發表后,尤須我們認真執行,才能成為人民群眾的模范。
評比中,自己主動地提出一月份記賬串了一次戶,并以此為由,主張自己評為三等獎(最后一等)。結果,還有幾人主動提出自己評為三等獎。這一次評獎由過去一向爭奪改為謙讓,人們心情很舒暢,評出了團結的氣氛,評出了風格。還受到了縣行的表揚,禮讓和爭奪,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上一篇:七夕關于酒的標語精選200句
下一篇:棚戶區改造橫幅標語聚集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