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普通話手抄報內容
出口成章普通話,溝通世界無極限。下面是關于宣傳普通話手抄報的內容,歡迎閱讀!
宣傳普通話手抄報
與普通話的接觸作文
說實話,我并不是剛開始上學就接觸普通話的,因為我小學時代的老師大多數是本地人,一般習慣于用地方的方言來講課,所以,我與普通話的接觸并不多。不過,后來,朗讀課文的時候就是用普通話的,也就是從那開始,我才真正接觸普通話。
普通話是全國統一的一種語言。每個民族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然而,只有普通話是來自祖國各地的我們的共同的語言。漸漸地,我知道了學好普通話的重要性,便也有了認真學習普通話的想法。
剛開始學的時候,我很容易將平舌音和翹舌音混淆,總是讀錯。不過,后來,自己在朗讀的時候特別注意,慢慢地,普通話的讀音便有了明顯的改善。也許,做什么事情都是這樣子的,只有你真正下定決心想要學好,并為此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將它做好。“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吧!”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既然想要學,就好好地學吧!
在學習普通話期間,我找了不少普通話朗讀的范文來聽,自己也嘗試著用那樣的語速來讀。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普通話有了顯著的提高。
普通話的由來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是識別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志之一。
漢民族共同語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唐宋時期,人們寫文章、作詩詞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國家頒布的讀音)。明清時期的漢民族共同語叫“官話”。民國時期漢民族共同語叫“國語”。新中國成立后的漢民族共同語叫“普通話”。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它作為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一方面,作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話,數百年來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另一方面,“白話文運動”以后,作家們自覺地用普通話寫作,涌現出一大批作為普通話書面語規范的典范作品。“國語運動”又在口語方面增強了北京話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北方方言區自身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人口優勢等客觀條件奠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
有關推廣普通話宣傳口號手抄報內容
(1)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
(4)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
(6)普及普通話,四海是一家
(7)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8)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9)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10)推廣普通話,公務員要帶頭
(11)新聞媒體要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榜樣
(12)普通話是我們的校園語言
(13)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4)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5)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6)溝通——從普通話開始
(17)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8)說普通話,從我做起
(19)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20)普通話,使你我靠得更近
(21)普通話——時代的需求,時尚的追求
(22)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23)普通話同青春攜手,文明語和時尚并肩
(24)文明語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話融匯東西南北情
(25)心相印,語相通,共奔小康樂融融
(26)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普通話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在制作普通話主題的黑板報時可以引用哪些資料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資料,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普通話歷史
漢代(洛陽雅言)
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秦漢開始,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南方。
晉代(洛陽話、建康話)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方言為標準音。北方朝代建都各有不同,但是傳統上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建都在建康(今南京),所以建康話為標準音。西晉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他們逐漸開始和漢族交流生活,因此他們的口音也漸漸影響到了中國北方地區:比如西晉后的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洛陽話已經有很大差別。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主要是當時的吳語)融合形成的。相對而言,建康話的變化比較小,漢族知識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
隋代(切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
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由于當時中國北方地區長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統治之下,漢族習俗文化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心想恢復漢族禮樂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復漢族文化的舉措,其中包括命陸法言等編著《切韻》,審定比較經典、純正的漢語。《切韻》音系為參考洛陽話和建康話為主。除了官韻外,在當時南方,經濟中心城市揚州的方言--吳語也悄悄地流行開來。揚州話是普遍認為的第一個以城市經濟文化優勢,自發形成的通用語。另外,吳語也是日語吳音的來源。
唐代(唐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
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而唐代政治中心長安的方言并沒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據說當地皇帝因為說長安方言而被諫臣指為不標準。但是,長安話仍然比較流行。長安話是日語漢音的來源。
宋代(廣韻音--洛陽南京綜合音系)
宋代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后來由于《廣韻》和當時的語音差別很大,南宋時代的劉淵又著《平水韻》。遺憾的是,《平水韻》的影響力未及《廣韻》。
元代(大都話)
中國元朝以首都大都話為基礎,制定《中原音韻》,作為標準音。這樣,《廣韻》標準音地位喪失了。并且,中國北方的方言有朝著大都話靠攏的趨勢。也有人表示,元代的標準音是蒙古式漢語,丟失了很多傳統漢語的特征。
明代(南京話)
元代將近百年的統治使得傳統的漢人的禮樂風俗、語言文化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明太祖繼位第二年,以唐宋制度作為模范,恢復了科舉制度,并立了儒學。明代以后,由于語音演變的原因中國北方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元代所編的《蒙古字韻》僅存十五韻,失去了傳統漢語的特點;但是當時的語音距離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韻體系甚遠,明太祖誤以為宋代的《廣韻》是出于江浙一帶。于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樂韶鳳、宋濂參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韻和當時的南京話,編著《洪武正韻》作為官方韻書。《明史·樂韶鳳傳》記載:“八年,帝以舊韻出江左,多失正,命與廷臣參考中原雅音正之,書成,名《洪武正韻》”.因此,南京話也是官話的代表之一。可惜的是,《洪武正韻》并未推廣開來。
清朝
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在南方,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的'方言也逐漸流行開來,并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一種流行的語言。比較流行的時明代全國通用語南京話和地方通用語吳語。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當時越劇、昆曲、評彈都以吳語文讀為基礎。除了江南地區以外,嶺南地區的粵語也因為當地經濟發展逐漸流行。有人指出,粵語實際上是唐宋北方徙民影響當地更早期北方徙民的漢語而形成的,也是公認比較接近宋朝標準音《廣韻》的方言之一。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后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在清末,北京話的地位從官話提升到了國語,作為了全民通用語。
推廣普通話手抄報內容
導語: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為講不好普通話而鬧出的笑話!
【第1句】:普及普通話是提高師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作為承擔著培養祖國接班人重任的學校,校園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推廣普通話、運用規范字的重要場所。教師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說普通話、用規范字的先行者。使用普通話也是提高師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第1句】:推廣普通話,教育先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更需要具備說普通話和書寫規范字的能力,只熟悉某一門學科的單一型的教師,已不能勝任新的教學要求和時代發展。作為高科技單位的四川航天總公司直屬子弟學校——成都航天小學,已走在了推廣普通話的前例。他們不僅承擔著培養航天后代的教學重任,也把推廣普通話作為了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自覺行動。該校自一九九六年以來,學校領導就把普及普通話、推廣普通話放在了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對廣大師生提出了嚴格要求:“進入校園,一律講普通話”。并在進校門第一個門廳處用醒目的大標牌寫上“請講普通話”五個大字作為警示語。在教學過程中,也嚴禁任何學科的教師用四川話授課。幾年來,經過抽查,該校沒有發現一位教師上課用四川話講課的,也沒有一位教師因此而受到處分的。
【第2句】:推廣普通話,領導帶頭
學校的干部,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領頭羊,為了進一步讓教師們養成課內外說普通話的好習慣,成都航天小學領導班子作出決定:說普通話從領導做起,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帶頭示范。學校中干以上領導必須做到:講話、發言、討論使用普通話;中干與校領導交談和請示工作必需使用普通話;中干與教師交談、布置工作時,也必需使用普通話,否則對方可以不予理會和回答。在領導的表率作用影響下,廣大教師也自覺堅持使用普通話。各教研組還分別制定了適宜各組堅持說普通話的規章制度:有積分制的、有扣分制的,有獎勵式的、有懲處式的,目的都是為了督促大家把普通話說得更好、講得更標準。
【第3句】:推廣普通話,成績顯著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人生的哲理。”成都航天小學通過舉辦晚間普通話培訓班和平時嚴格的訓練、要求,在使用普通話工作中已經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和社會反響。該校的師生們已養成了在校內外堅持說普通話的習慣。任何時候到航天小學與師生們對話,都能聽到他們清晰、流利的普通話。這也使得當地很多友鄰單位的家長慕名而把孩子轉到這所學校就讀。家長們都說:“因為這所學校的.師生都說普通話,也讓孩子到這里來養成從小說普通話的好習慣。”在龍泉地區還流傳一句話“要聽普通話,就到航天城”。為此,我們不得不說成都航天小學在推廣普通話工作中已走在了前例。
【第2句】:推廣普通話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十三億人口,民族語言、地方語言各占其地、各擁其主,復雜紛繁。在信息化、商品化的今天,語種的繁多、復雜,使語言交流、信息傳遞受到嚴重制約,給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嚴重阻礙。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勢在必行。“推廣普通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使推廣普通話的緊迫性日益突出”。因此,推廣普通話是科技信息時代的迫切要求;是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有利保障;推廣普通話對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從孩子抓起,從自身做起,使用國家通用的普通話。讓普通話為市場經濟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服務,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上一篇:安全標語100條聚集70句
下一篇:歡慶國慶中秋標語匯總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