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jiāxiānɡ,基本意思是指自己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又被稱為“故鄉”、“老家”、“故園”等。離開這個地方后,才知道這里是家,非常想念,想家,家想,謂之家鄉。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建黨百年下的家鄉巨變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1】建黨百年下的家鄉巨變
閑瑕時,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馥郁香氣,綠樹成蔭,水波粼粼。聽小鳥演奏著歡樂的歌兒,好像正在祝賀七月的到來,五彩繽紛的花兒開得正歡,看云卷云舒……
我不禁想起那個“不堪入目”的鄉村,天壤之別。小路上塵土飛揚,下雨天坑坑洼洼,便成了“泥塘”,走路的人匆匆忙忙,便會披上一層“紅衣”。晚上的村莊更為陰森,沒有一盞路燈,只能隱隱約約的看見路人的手電筒漸行漸遠……
后來在中國共產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帶領下,村里“突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條條整齊有序,伴有花香的水泥路直通遠方;一棟棟別致的小洋樓拔地而起;一盞盞嶄新的路燈點綴天空,照亮黑暗……小溪蓋著厚厚的馨香,甜甜地九曲八折流向遠方;田園里不再是傳統的牛耕技術,而是一座座農業大棚,機械化耕作;小廣場上縈繞著老人孩子的歡聲笑語。美麗的村莊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陪著美麗的公路的延伸,正如一幅多姿多彩的鄉村畫卷。
遠處,田野里布滿了菠蘿的影子,連空氣中都彌漫著菠蘿的清香和高甜。菠蘿種植已成為徐聞縣鄉村振興的一大法寶。中國每三個菠蘿中就有一個來自徐聞縣,我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菠蘿,靠菠蘿走上致富的道路。特別是菠蘿在雨水的沐浴下,水分充足,甘甜美味。前段時間菠蘿行情降了下來。眼看著滯銷的菠蘿要熟爛在田地里,農民們驚慌失措。這時,中國共產黨帶領一些專業人員來教我們:如何通過網絡銷售吸引顧客?村長,村主任積極學習,響應黨的號召,通過網上直播幫助村民銷售菠蘿,解決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在黨的帶領瞎,村里還把菠蘿加工成菠蘿干,菠蘿罐頭,菠蘿汁,香水小菠蘿……正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支持,我們村的菠蘿才擺脫了以往看天吃飯,看市場賺錢的被動行情。如今,國家朝著鄉村振興的方向發展,脫貧攻堅已取得全面勝利。村里人都紛紛感慨:感謝黨和國家,感謝中國共產黨發揮才智,揮灑汗水,建設星羅棋布的城鎮鄉村,發展豐富多彩的產業,才讓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日子是一日比一日好。看到村里的變化,我也明白:幸福是靠黨領導著我們奮斗出來的!
再看看回鄉的青年,大自然坦露著胸懷親昵地擁抱著他們,路面的墻上涂鴉著五顏六色的圖畫,路邊種植著瓜果蔬菜展開燦爛的笑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我念著墻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著萋萋芳草,颯颯落葉,不知不覺就到家了。家里異常熱鬧,原來很快就是建黨節了,爺爺和昔日的戰友相約一聚。爺爺是老一輩的共產黨員,他很小就參軍了。他們正唱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聲中有一股鏗鏘的力量,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最令他們感慨的不過于“解放海南,功在徐聞”!望著眼前的一幕,爺爺欣慰地笑著對我說:“現在生活發展好了,村里的孩子也能公平公正地享受教育機會。村里還設立了獎學金,以此激勵他們。村里的一些公共設施,都是一些從村里走出去的年輕人,回鄉貢獻的。長大后不要忘了國家,不要忘了家鄉,要學有所成,奔赴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我用力地點點頭。爺爺衣服胸前的紅星此刻正在閃閃發光,這一瞬間,在我心里播種。后浪們要以青春之名,書寫清澈摯愛,以心中紅星,獻禮美好中華!
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我趕上了時代,鄉村趕上了新時代,趕上黨的百年潮。在黨旗飄揚的七月,在鮮花怒放的七月,在這建黨百年的路上,我和我的家鄉朝著更美好的明天奔赴。中國共產黨,憑著一股“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為世界獻上一個更美好的中國。有人說:“電視《覺醒年代》就是中國共產黨最好的寫照。”“那《覺醒年代》的續集在哪里?”“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就是你們故事最好的續集!”中國共產黨自風雨和苦難中而來,理想卻如光般耀眼。70年代的陳獨秀,80年代的陳大釗,90年代的毛澤東,2000年的習近平,00后的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目光所致皆為華夏,五星紅旗皆為信仰!百年風云且翻涌,革命自有后來人!
我,我的家鄉都在這百年風云中奔赴遠方。吾輩當自強,持書仗劍耀中華。吾鄉吾土吾國,感謝中國共產黨照耀中國,千言萬語凝成一句:“百年輝煌,恭賀七·一華誕!”
【篇2】建黨百年下的家鄉巨變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在過去100年間我國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尤其是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全面小康,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100年波瀾壯闊的奮斗史,也是破解中國三農問題的曲折而輝煌的百年鄉村建設史。
中國共產黨百年鄉建的輝煌歷程
在革命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江西井岡山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延安寶塔山進行局部執政,在河北平山指揮了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然后進駐北京香山籌建中央人民政府,最終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經28年鄉村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毛澤東同志探索出的這條革命道路,就是以農民為主力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鄉村革命道路。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徹底廢除“三座大山”對農民的剝削壓迫和對農業生產力的束縛,全面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農業合作化道路的探索,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提高了農業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的水平,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迅速恢復和快速發展。但在農業合作化后期,農業生產力遭受嚴重的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支持農民包產到戶的改革行動,開啟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歷史新進程,支持農民群眾發展鄉鎮企業、個私企業和民營經濟,找到了一條以鄉村改革推動全方位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的改革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的認識出發,全面開展農村的小康建設和脫貧攻堅戰。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努力開創了一條以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強國之路。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表明,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從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從開展土地改革到實行農業合作化,從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從打好脫貧攻堅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靠不斷推動農村體制機制創新,才能取得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讓中國站起來靠鄉村革命,改天換地讓中國富起來要靠鄉村改革,翻天覆地讓中國強起來靠鄉村振興。
中國共產黨百年鄉建的歷史經驗
必須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和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在土地革命時期,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調動了農民作為主力軍參與革命的積極性。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倡導互助合作,農民大力支持,農業生產迅速恢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包產到戶、發展鄉鎮企業和市場取向的改革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意愿,農村生產力得到新的解放。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定的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更是得到了農民由衷的擁護。因此,始終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和主體地位的基本原則,是一條特別重要的經驗。
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回顧百年鄉建歷程,必須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因循守舊、思想保守,忽略農民自發的創新行為;二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強制推行一些不切實際的做法和工程。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會使農民群眾的利益遭到重大損失,對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造成重大挫傷。因此,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鼓勵基層干部群眾的創新精神;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把農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我們政策和工作好壞的根本標準。
必須組織農民、引導農民,走聯合合作發展的道路。要讓農民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和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組織農民是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后,成立互助組、合作社,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一家一戶生產力不足的問題。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制,以恢復家庭經營在合作制中的基礎地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對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了村民之間基于利益分配的緊密組織機制,才能引導廣大村民真正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
必須高度重視解決好農村農民的土地產權問題。在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農民對土地權利的訴求,從“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再到實行土地的家庭承包責任制,都是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產權。近年來,黨中央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及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和完善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新型土地產權制度,也是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產權。
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武裝,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從農村改革推動全方位改革開放的新路子,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既充分堅持發揮市場機制在三農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又要發揮好政府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作用。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基礎建設、農村新社區的規劃建設、城鄉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上,需要充分發揮黨政主導作用和公共財政的支撐作用。
對農村改革下半場的前瞻性思考
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主抓手,把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作為新目標。前半場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群先富起來,后半場把重點放到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上來,這也就是中央要求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區、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現實意義。努力實現廣大農民群眾普遍持續增收,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和人群收入差距,加快補上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短板,進一步激發和保護農民群眾創業就業創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全民創業全面創新的良好機制和氛圍,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強化扶弱濟困、山海協作,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村更快更好發展。
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是農村前半場改革最重要的成果。目前,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如何把村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展與農村供銷合作社改革結合起來,培育出新型合作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成為能為千家萬戶家庭經營提供社會化統一服務的新型合作經濟,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也是農村改革的下半場需要突破的任務。
要進一步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發展環境。鄉鎮企業、個私經濟、民營經濟大發展是中國經濟體制充滿生機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引導與支持,要以民營企業既是資本聯合體又是勞動聯合體的雙重性質出發,引導民營企業樹立“員工至上”理念和共同富裕新理念。通過構建企業投資者、企業勞動者共創共富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立員工收入與企業效益聯動機制,形成企業發展緊緊依靠員工創造性勞動和員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的良性循環。
要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高質高效。“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是糧食安全、農民致富最重要的產業支撐和保障,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決定了中國農業現代化不能走美歐的路子,必須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在未來農業發展中必須十分關注農業生產產品的高質化和高效化,農業產業體系的多功能化和全產業鏈化,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和循環化,農業生產主體的規模化和新型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生物化和數智化,農業流通營銷的物聯化和品牌化。在現實中,最重要的舉措是盡快改變農業老齡化的狀況,促進農地向年輕化、知識化、職業化的新型農民集中,讓有三農情懷,有職業技能,有匠人精神,有社會責任的新農人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力量。
要以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雙輪驅動,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農村改革的下半場,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還是推動三農發展強大動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使城鄉成為地位平等、和諧共存的社會共同體,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體。要通過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消除在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制度、政府管理制度上城鄉分割,讓愿意進城的農民可以自由進城,實現轉換。農民市民化,市民也可以自由上山下鄉,讓美麗繁華城市成為農村年輕人發展成長的新空間,讓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成為城里人休閑養生的世外桃源。
【篇3】建黨百年下的家鄉巨變
生于斯,長于斯,再熟悉不過的莫過于自己的家鄉,身在其中深深地感受到它的日新月異——如今,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精神生活越來越充盈……
早些年前,解放軍在村子里安營扎寨,村子里很早就有一條寬廣的水泥路,叫做共建“軍民路”,也是村子里唯一的一條主干道。其它的阡陌交通,只要下雨天,小路坑坑洼洼,到處都是泥水,人們出門,左腳著泥,右腳著水,挽著褲管,踮著腳跟走路。如今,“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水泥道路筆直寬闊,兩旁綠樹成蔭,地面花兒競相開放,姹紫嫣紅。道路兩旁的路燈如同守衛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士兵一般,靜靜佇立著。天一黑,路燈全部亮起來,如同白晝一般。以前村子里低矮的茅草屋隨處可見,只要有一兩幢樓房“鶴立雞群”,這兩戶人家就是村子里的“首富”,人們心目中的“有錢人”。如今,村民們好像在攀比似的,一幢樓比一幢樓高,外墻的設計一幢比一幢美觀,大方。
村子后面修建起了環形休閑漫步小道,路旁植滿了綠化帶。茶余飯后,村民們御下一天的疲勞,三五成群,漫步于環形小道上。他們談天論地,有的人說:“現在社會好,政府出臺了許多惠民政策,農民免稅收;六十以上的農民可以享受養老津貼;醫療保險,讓我們看得起病.......”有的人接過話柄:“我們趕上了大好時代,農民過上了好日子。”說完哈哈大笑。蜿蜒的小道上撒下了一片片歡聲笑語,好不熱鬧的黃昏時分……還有,村子后面的小山丘上建起了八角景觀亭,登亭遠眺——美麗的村莊,綠油油的莊稼,山腳下的疏水石坑,盡收眼底。站在亭頂,靜靜地享受鄉村的靜謚,和諧,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泥土的溫馨氣息,讓人感受到美在其中,醉在其中,樂在其中。
以前,村子里的通訊設備很落后,全村就只有小賣部才有一部電話,而這部電話成了全村人最便捷的通訊工具。當時,小賣部的老板還安裝了一臺喇叭。這臺喇叭從早忙到晚,沒有休息過。一人有電話全村人都知道。有時電話里頭傳達的是私密事件,接聽電話那頭大嗓門,不經意間成了公開的秘密。隨著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電話慢慢地被“淘汰”了,基本人人都有了隨身攜帶的手機。由于互聯網的全面覆蓋,即使在農村,信號也很強。只要一機在手,刷刷屏,就會第一時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皆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教育是振興農村攻堅戰略的首項工程。改變貧窮落后的農村景象,從重視教育開始。十幾年前,村里外出工作人員組織本村干部成立教育基金會。獎勵村里從小學到高中讀書優秀的學子。鼓勵學子們好讀書,讀好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一屆從本村里走出去的大學畢業生,都會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支持本村的教育基金,支持教育事業。大家團結一心,讓村里教育基金會這份事業繼續開展下去。在前一輩榜樣力量的帶動下,村里形成良好的學風,并且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子。每年8月13日,是我們村的文化節,每到這天晚上,都舉行一次大型文藝匯演,表彰村里考上大學和學習優秀的學生。前來觀看匯演的全村男女老少,讓整個文化樓座無虛席。這匯演的節目是村民們自編自演的,內容豐富多彩,人們載歌載舞,大大豐富了村民們的生活。
這里不得不提及一下,家鄉變化最大的卻是如今起名的“南極村”——由曾經一個平凡普通的小漁村,變成了花園式的村莊。小漁村因為美麗的珊瑚礁而有名,前往看珊瑚的人絡繹不絕。近幾年來,國家把小村莊建成珊瑚保護基地。由于旅游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村里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幢幢別墅型的樓房拔地而起,筆直寬廣的硬座水泥大道兩旁花紅柳綠。微風吹拂,兩旁的樹枝熱情地招招手,好像在說:“歡迎到南極村一游!”大道兩旁原本是農家小院,全部改裝成酒店,旅館,民宿。由于到此旅游的人太多,大道上車水馬龍,行人川流不息。酒店每天都像在擺婚宴似的,生意紅紅火火。村子里年輕的男女背井離鄉,前往珠三角打工多年,如今看中商機,放棄外出闖蕩的機會,踏上了歸途,返鄉創業,建設自己的家園。這可是由一個農民工到一個小老板的轉型啊!
最受歡迎的還是珊瑚民宿。村民們在海灘上用珊瑚石頭砌成小樓房。海灘上一幢幢精美絕倫的小樓排列有序,里面的設備應有盡有。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早上可以觀海上日出,傍晚可看海上日落,也可享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過來旅游的北方人,干脆租下民宿,在這里度過嚴寒的冬天。夜晚的南極村簡直就是一座海濱城市。它連接著繁華與靜謚。一邊是無邊無際的大海,海灘上卻是海市蜃樓,燈火輝映。歌舞廳里,歌舞升平,年輕的男女好像過節似的。一邊是喧嘩的海灘上連接著漆黑寂靜的海面,而它們卻又互不相打擾。真是無夜之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與農村的距離逐漸拉近了,甚至城鄉同化了,這里卻隱藏著一個“世外桃源”。當與村民談到鄉村的變化時,鄉民們的幸福感是滿滿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了100周年,一百年的滄桑路上,我們一代代人,肩并肩,手拉手,心連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鄉村之變,給宏偉的藍圖繪上濃重的一筆,更給建黨100周年之振興農村的攻堅戰略畫上完整的句號!
【篇4】建黨百年下的家鄉巨變
建黨百年話巨變,我的家鄉真真贊!我的家鄉是昔陽縣大寨鎮,從我記事以來,就聽姥姥跟我講,我的家鄉過去是“七溝八梁一面坡”,環境特別惡劣,但是在農民總理陳永貴的帶領下,家鄉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硬是把這塊土地改造成了層層梯田,在五六十年代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毛澤東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總理曾三次陪同外國元首來這里視察,這使得家鄉遠近聞名。光聽姥姥講這些故事,我就能感受到當時人們的勤勞和勇敢,在黨的帶領下敢想敢干,勇往直前。
建黨百年話巨變,我的家鄉真真贊!隨著時代的發展,黨的方針政策在不斷調整,家鄉也在不斷進步,等到媽媽出生之后,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在黨的帶領下,家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經濟,人們更多的是去工廠里做工,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話、電視、冰箱等電器,吃上了各種從來沒見過的蔬菜水果,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媽媽給我講她從小到大的生活經歷,讓我覺得家鄉變化真的好大,更加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
建黨百年話巨變,我的家鄉真真贊!我出生以來,媽媽每年都會帶我到家鄉的虎頭山玩,這里是紅色旅游基地,我在這里看到了姥姥講的故事,看到了媽媽講的故事,看到了黨領導下的家鄉的發展和變化。
這些過去的故事都激勵著我,鼓舞著我。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我要繼續努力學習,緊跟黨的領導,長大了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篇5】建黨百年下的家鄉巨變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來臨之際,作為宜春市首批大學生專職村干,很幸運能回到土生土長的家鄉——東邊村,盡自己的綿薄力量;同時也很幸運,能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的一員扎根基層,為農村發展獻計出力。再次回到家鄉,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家鄉巨大的變化,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有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各項好的方針政策,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發展中的問題,才有了現在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時候,常常聽家里的長輩說起他們的小時候。奶奶說:“我們小時候吃不飽,吃的是紅薯飯,一年到頭幾乎沒有肉吃,只是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沒有電視手機,出行基本都是步行,那時候有一輛自行車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你們現在可真幸福,什么都有……”爺爺則是在一旁感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改革開放,哪有現在?”
“村村通”工程圓村民出行夢
還記得小時候的村子,道路很小很窄,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泥濘不堪,非常難走。記憶最深刻的是,下雨天放學回家,走在路上,鞋底上都是厚厚的泥巴,走兩步就甩一甩鞋底的泥,到家之后發現從后背到小腿的衣服褲子全是星星點點的泥巴。無論去哪里,出行基本是靠雙腳走路。我有五個姑姑,分別嫁到不同的鄉鎮,小時候爺爺帶著我去姑姑家,走路步行幾個小時是常事。后來家里漸漸添置了自行車,爸爸買了摩托車。
想要富,先修路。這是喊了多年的口號,是農村繼解決溫飽之后人們最大的期盼,也是家鄉人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大事。新農村建設給農村快速發展“添磚加瓦”,“一事一議工程”讓路燈點亮村莊,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村里的主干道、小胡同都修了水泥路;道路兩旁進行了綠化,栽上了綠化樹和花草;道路兩旁還安裝了太陽能板的路燈,一到晚上,路燈就亮了,成為一道壯麗景觀。晚上人們出行不再感到黑暗可怕,很有安全感。
近年來,國家實施的“村村通”工程徹底解決了村里交通不便的問題,圓了農村人的出行夢。人們的交通、運輸工具也在不停地進行換代,從自行車、摩托車、農用車到貨車、面包車。而今,小轎車已在村中來回穿梭,年輕一代已把學習“駕照”當成必修課。
鄉村綜合治理圓村民安居夢
以前農村垃圾、塑料袋、牛屎羊便隨處可見,有時候晚上去找小伙伴串門,有可能你會留下一串“帶香的足跡”。有的角落垃圾堆積如山,散發著難聞的氣味。農村條件有限,那時候沒有自來水,基本上都是打的地下井水,然后用桶一桶一桶的提撈上來,每家會有好幾個大水缸,特別是冬天枯水期,需提前把水打滿。電線很少,電費對于農民來說也比較貴,村里經常停電,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蠟燭或者煤油燈。村里只有幾個很小的小賣部,賣的東西種類也很少,如果需要別的東西,需要到集鎮去趕集。那個時候時常出現偷盜、打架等現象。
現如今順著農村的小康路,在村隨處可見的是垃圾分類投放點。門前水泥路寬暢筆直,干凈整潔。現在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電線覆蓋了整個村莊,超市的普及方便了村民購買日常所需。東邊村人口達3200多人,村內交通網絡發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集鎮”,也有自己村的趕集日。電商和快遞業的發展,也方便了村民足不出戶就能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
為深入推進我鎮鄉村綜合治理工作,掃黑除惡、武裝統戰工作持續發力,推進村“雪亮工程”建設,建立東邊村綜治中心及公共法律服務站,強化重點人員管控,化解矛盾、處理土地糾紛幾十起,為村集體統一規劃建房做到人文保障,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
上一篇:蟲草采挖防火標語匯編200句
下一篇:關于易班發展的標語聚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