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對聯小學作文
人人都知道對聯是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之一。
對聯有:春聯、喜聯、壽聯、挽聯等。同學們,你們對對聯的知識了解多少呢?讓我來告訴你吧!
首先文案對聯的來歷吧。從前,有一個鬼蜮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顆大桃樹,桃樹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蜮。為了避邪,人們制作了一個桃符,后來他們又在上面寫字,在新春之際貼在門窗上,顯得很喜慶,這就是我國對聯最早的'形式之一。
接著就文案對聯的特點吧。一:對聯的字數相等,一般最短四字,長可達數百字。二:對聯的詞性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三:對聯的結構相應。四:對聯的平仄相對,尤其是上下聯的尾字,平仄要交錯,傳統(tǒng)習慣是”仄起平收“。
最后是對聯的種類。對聯有四種,分別是:【第1句】: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回文對、頂針對等。【第2句】: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第3句】:用字技巧:引字復字、疊字、偏旁、析旁、數字等。【第4句】:邏輯結構:并列、轉折、選擇、因果。
下面,我來給你講一個關于對聯的有趣小故事吧!
從前,有一個大財主,他非常小氣。一天,他的兒子也考上了科舉,于是他們家大擺酒席慶祝一下,在家里大財主說:”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他的兒子在外邊說:“父當官,子當官,父子皆當官。”老百姓們聽了很生氣,有一個才子笑一笑就走了。下午大財主把他們的對聯貼到了大門上。晚上,他們都睡覺了,那個才子溜到他們家門前,用毛筆改了幾筆。第二天,人們在大財主家門前哄笑,不一會,大財主出來了,看了一眼門上的對聯,上面寫著:“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父當棺,子當棺,父子皆當棺”,一下子氣暈了過去。同學們,你們說這則關于對聯的小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可見對聯是我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之一。
啊!對聯,你不僅能表達喜慶,而且給我們帶來了樂趣。希望我們能把這一傳統(tǒng)的文化發(fā)揚光大!
話說對聯作文500字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jié)貼春聯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jié)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jié)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幾種。“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里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fā)財”之類的文字;“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jié)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于這種“斗斤”。
對聯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紅火。
話說對聯典故
(一)上聯:華夏南北信步東亞
下聯:軒轅春秋鰲博西周
十月底去桂林陽朔旅游時,公園河畔隨處可見賣字畫作對聯的老大爺,部門某位仁兄看了又看,嘆息道:想給我兒子請一副,可惜看他們水平實在一般。我夸下海口:不用花錢在這里請了,改天我以你兒子的名字為首給你兒子寫一副。
某晚靈感突現,何不以他們一家三口的名字做一副對聯呢?華、軒、周、信、亞、博這幾個字必不可少,沿著河走回家,腦中閃現的不過是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幾個簡單的字,又想起小時候背的一首中國朝代詩中的幾句“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于是乎,對聯就做出來了。還算大氣工整,有點歷史文化感,“信步”“鰲博”這兩形容詞、兩動詞用得好像也不錯,比較滿意。嘿嘿,可惜毛筆字寫不好,不然也可以拿紅紙寫成春聯送人了。
(二)上聯:大田化小田整整十年
下聯:舊貌換新顏家家余錢
老爸10幾年前作的,我當時不到10歲,壓根不懂啥叫大田化小田,啥叫舊貌換新顏,只是覺得我家這副春聯念起來還蠻順口,便記住了。很多年后,才明白上聯是說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聯是說改革開放的成果。老爸在學校上學的年數大概只有我的一半,也能整出這樣的對聯來,相當不容易了。有點為老爸感到可惜,青春年華被196x—197x這十年給耽誤了,我的這十年青春年華在念高中、讀大學、北大讀研究生,還有什么不知足呢?所以,我很知足。
(三)上聯:今古傳奇,奇?zhèn)鞴沤瘢沤褫W事付笑談
下聯:山河好大,大好河山,河山煥綺諸仰觀
去年作的一幅對聯,費了一番腦筋,整出ABCD,DCBA,BA這種頂針兼承前啟后的文案還真是有點難,漢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有趣之極啊!
(四)上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下聯:長江流水情水流江長
第一次見到這副對聯,是10來歲的時候老爸教的,小時候覺得這文案真是妙極了,從上往下念與從下往上念居然一模一樣。中國這100年來變化真是太大了,以前寫字是豎著從上往下,現在已經是橫著從左往右了。
去年在水木BBS上見有人討論上聯,才知上聯原來是經典之作。看到幾個下聯,老爸小時候教的不在其中,有一句倒是很妙:西湖靈隱寺隱靈湖西。春節(jié)回家,拿起毛筆就寫了這一經典對聯,老爸見到“西湖靈隱寺隱靈湖西”這一句也覺得好。難得的是,生平第一次聽見老爸稱贊俺的字:“你的海字一氣呵成寫得不錯”。其實我的毛筆字寫得很差,看來鋼筆練了幾天田英章的行書還是有效的`。
(五)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靠邊
第一次見到這幅對聯,是念初中的時候在一本《讀者文摘》上讀到,說的是八國聯軍時候的事。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坐在我右邊的右邊的璨璨同學整出上聯來考我,我悲憤道:****四小鬼鬼鬼靠邊,四個帶鬼的成語不知道怎么念。后來,在金庸老爺子的《射雕英雄傳》中再次看到這幅對聯的活用: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前年春節(jié)回家給表弟壓歲錢,在紅包上寫了拳打四面八方腳踢魑魅魍魎幾個字,老爸見后問道:大過年的,你怎么用魑魅魍魎這個詞呢?我當時那叫一個驚訝,差點就問道:老爸,你是怎么知道這四個字怎么念的?慚愧,我讀書向來不求字解,整得一堆字不認識,難怪高考語文英語拖后腿,要是都能考數學那分,本科就能念北大了。
(六)上聯:寒塘渡鶴影
下聯:冷月葬花魂
14歲的時候在《紅樓夢》中讀到,紅樓中的對聯不計其數,這兩句驚為天作,對曹翁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古典詩詞真是要靠童子功,我現在能完整背誦的古典90%是16歲以前讀到的,小時候過目不忘,現在讀一百遍依然記不住,差距怎么這么大呢?可惜小時候條件有限,接觸到的知識太少了,連《紅樓夢》都是借來讀的,工作后立馬花200大洋買了一套鄧遂夫校訂版《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卻再也靜不下心從頭到尾重讀,可嘆。
(七)上聯:子當父做馬
下聯:父望子成龍
首次接觸對聯,【第7句】:八歲的時候老爸教的,意思是說,兒子把父親當做馬來騎,父親仍心甘情愿希望兒子能成龍。想在回想,這幅對聯真是太好了,十個字形象闡述了中國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的子孫教。當爹媽的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孝順。嗯,以后自己結婚生娃了,也要教小孩這副對聯。
小學作文話說中秋
中秋節(jié)又名仲秋節(jié),也叫團圓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二大節(jié)日,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話說中秋中秋節(jié)作文。中秋節(ji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別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形成的。
中秋節(jié)有著一段凄美的傳說:相傳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大地冒煙,一名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侖山,挽弓搭箭,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因而很受人敬仰。后來,他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嫦娥。有一天,后羿上昆侖山求道,巧遇王母,賜予長生丹,后羿不忍心撇下嫦娥,將仙丹交與嫦娥。不料被小人蓬蒙發(fā)現。一天,蓬蒙趁后羿狩獵之時,叫嫦娥交出靈丹,嫦娥當機立斷,將丹吞下,于是就飛天成仙,借住月亮上。后羿回家了解了事情的原委,痛不欲生,他追啊,跑啊,可是,他跑月亮也跑,他停月亮也停。他知道再也追不回嫦娥了,他舉頭望著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突然發(fā)現月亮里仿佛出現了嫦娥的身影,作文素材《話說中秋中秋節(jié)作文》。后羿趕緊在院子里擺上嫦娥最喜歡的糕點,以此紀念嫦娥。從此,這一中秋祭月的習俗就這樣流傳開了。
月餅的出現始于元朝,由于元朝的殘酷統(tǒng)治,中原廣大人民紛紛起義,當時朝廷搜查得十分緊,軍師劉伯恩想出妙計,將紙條放進餅中,紙條上寫著:“八月十五起義。”再將餅運進義軍軍營,八月十五,一舉攻城,攻下了元大都,朱元璋欣喜若狂,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將“月餅”作為食品賞賜群臣。于是,中秋就有了吃月餅的習俗。
中秋不僅是一個充滿美麗傳說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節(jié)日,從古至今,有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寫下一篇篇不朽的著作,有的詠月頌月,還有借月抒懷。蘇軾的《水調歌頭》,王唯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人想起遠在異鄉(xiāng)的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
媽媽拿出一盒包裝精美的月餅,拿出刀切開一瞧,綠茶的,我們嘗了嘗幾口,帶有濃濃的茶香味!媽媽又切出第二個,原來是牛肉的,硬硬的,甜中帶咸。當切出第三個時,一看是蓮蓉的,我們嘗了嘗,又酸又甜,真是好味道!
在中秋前夕,聽著關于中秋的美麗傳說,品著甜甜的月餅,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中秋節(jié)氣息。
上一篇:工作計劃:業(yè)務員工作計劃
下一篇:氣象黨建品牌標語合集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