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良好家風家教建設有助于提升國民素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能否健康成長,家庭教育非常關鍵。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2023年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征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征文(篇1)
談起我家的家風,我想起了幾個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記得真切的,有些是聽父親母親后來說的。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卻影響我至深,浸潤我一言一行。
百善孝為先
《三字經》里黃香溫席的故事,父母不知給我講了多少遍,百善孝為先是小時候父母經常給我上的課,也是我家的傳承。
講起孝道,父親經常拿奶奶給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歲就中風癱瘓了,那時候家里負擔重,又缺少勞動力,大家都要下地干活掙工分。奶奶當然也不例外,白天她跟著大家一起下地干活,休息的時候就跑回家照顧祖奶奶,給她喂飯。晚上還要去祖奶奶房里看她好幾遍,渴了給她喂水,不舒時給她撓一撓、按一按。祖奶奶大小便失禁,也是奶奶一直給她擦洗身子,更換衣物。“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你奶奶盡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幾年,直到她去世,那幾年里我從沒聽過她一句抱怨。”奶奶讀書不多,身上體現出來的卻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親也傳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里,父親很少對爺爺奶奶大聲說話,老人生病的時候,父親總會親自去老家接老人看病。近幾年爺爺身體不太好,老有頭腦眩暈的癥狀,父親帶他看遍了附近的醫院,一聽說有什么新藥就會第一時間請教醫生,確有其效便會托人在外面尋。保健枕、按摩儀,只要聽說有用就會往家里買,爺爺的記憶不太好,有時不記得是否吃過藥,父親便每晚叮囑,若是沒親眼看見爺爺服藥,還會把藥瓶里的藥數一遍,確保爺爺已經吃過才放心。
待人以寬
“饒人不癡漢,癡漢不饒人”是曾祖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后來又成了父親的口頭禪。小時候我不太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父親對我說記住“得饒人處且饒人”就對了。直到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最初的理解。
那是1998年夏天,母親帶著不滿兩歲的弟弟上街買菜,弟弟被背在背后,手里拿著母親的錢包把玩。菜市場人多路擠是小偷經常出沒的場所,弟弟手里的錢包因為并不在母親視線范圍之類自然成了小偷的目標。趁著母親挑菜的間隙,小偷一把搶過弟弟手里的錢包轉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起來,母親趕緊回身,發現了原因,兩步搶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鎮上的人們大多互相認識,于是周圍的人都圍過來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親當街質問起小偷,讓他把錢包還回來,一開始小偷死不認賬,周圍有人便出來作證說自己看見了。僵持之際,圍觀群眾中認識父親的人趕緊打了電話給他。
一會兒,父親到了,他先謝過周圍的熱心群眾,然后讓大家都散了,之后父親出人意料地請小偷到家里吃頓飯,小偷一開始不敢去,以為父親是要關門打賊,后來在周圍人的勸解下還是去了我家。中午,母親燒了一大桌子菜,父親讓他別客氣,還不時給他夾菜。“兄弟,誰都有困難的時候,但路子千萬不能走錯了。”父親斟了一杯酒遞給他。小偷接過父親的酒,望著滿碗的菜,兩行淚滾了下來。
原來小偷是鎮子周圍的人,當時圍觀群眾中有人認出了他,把情況告訴了父親,這人原也不是什么壞人,就是最近幾年家里有老人一直生病,光景很不好,估計也是沒有辦法才走上了歪路。這件事情之后,再沒聽過他偷雞摸狗的消息。
清白做人
我家溫飽有余,算不上富裕,但從小父親就教育我們,對于利益不要錙銖必較,不義之財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紀90年代,不到30歲的父親當上了鎮上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不算什么官,但在旁人眼里卻有不少實惠。那時候金融市場不像現在這么活躍,貸款管得緊,鎮上和村里想貸款的人卻不少,僧多粥少,于是大家就想起了“辦法”,記憶中經常有人拎著土雞蛋、老母雞、煙酒之類的東西來我家拜訪,父親總是一一謝絕。
有一次,一位農民老伯提著幾個袋子來到我家,莊稼人實誠,一來就說明了意圖。父親聽后笑著對老伯說:“老人家,您看這樣要得不,您先把東西帶回去,再來找我談業務,您這東西擱這兒我就沒法跟您往下談了。”老伯拗不過父親,只得提了東西回去。事后,父親帶上其他同事去老伯家走訪,了解他家情況以及貸款原因。老伯家條件符合業務規定,父親便及時為他辦理了貸款。
還有一次,鎮上一位開飯館的付叔叔來到我家找父親下棋,將近傍晚,父親便留了他吃晚飯。席間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擴大餐廳規模,需要資金,請父親幫他想想辦法,晚飯之后他便告辭了。晚上,母親打掃衛生的時候在付叔叔白天坐過的沙發靠墊后面發現了一個信封,打開一看里面裝的竟然是錢,父母相視,明白了付叔叔的目的。第二天,父親帶著信封去付叔叔的飯館,準備把錢還給他。父親到的時候,飯館里有人正在吃飯,他便把信封塞進付叔叔手里,說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這里借的錢我現在周轉開了,今天來還你,謝謝啦!”當時付叔叔先是一臉錯愕的樣子,隨后便臉紅了。付叔叔的貸款申請在政策支持范圍內,父親也按規定給他辦理了。付叔叔踏實勤勞,又經營有方,飯館生意越做越好,很快便還清了貸款。
沒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么說的就是怎么做的,雖都是些日?,嵥槭拢w現的卻是我家的風尚,我深信之。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征文(篇2)
在每一個家庭里都有一股若隱若現的家風,它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言行,性格……——題記
勝不驕,敗不餒——進取篇
以前,每當我取得優異的成績時,媽媽總是把我高高地抱起來——接著來的就是一陣夸獎和鼓勵。
一早,我邁著大步,哼著小調,又是蹦的又是跑的來到了家門口。從樓道間射進來的縷縷陽光,看著心里就舒暢。一進了門,我迫不及待地揚起期末成績單,奔向媽媽——“媽,我這次考了681分,全班第5名呢!”說著說著,我感覺自己輕飄飄的,好像要飛起來似的,仿佛世界都小了!
但是媽媽的回答就只有普普通通的一句“繼續努力吧。”,這讓我的心情一下子從半空中無情的跌回到地面。
這時,風剎那間停下了腳步,樹葉也在頃刻間停止舞動身姿,一切好像靜止了。媽媽回過頭,我從她紅筋滿布的眼睛里讀出了一點點的鼓勵和安慰。
我知道了,媽媽要我不滿足與現狀并不懈地奮斗,進??!
鍥而不舍——堅持篇但是現在——
一晚——當我正在以近乎崩潰狀態寫作業時,當我氣憤到幾乎想把筆折斷時——我擔心地望了望窗外烏黑的天空,心中一寒,不禁繼續動筆寫作業。但是,好景不長。我的手開始不堪重負了——越寫越沉重;越寫越困難,好像被無形的藤蔓所牽制住了。但是我知道,我必須繼續寫下去,可是我卻被迫停下來休息……
這時,媽媽在旁也看出了幾分,轉身離去。
頃刻間,我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回想從前,幾乎每次的風風雨雨都是媽媽陪我一起走過的……我來不及傷心,繼續用我快要累斷了的手畫著。我的左手緊緊地捏著右手的手臂,奢望著可以替右手分擔一點點的疲勞。
忽然,媽媽挺直的腰板出現在門前——她的手上多了一杯暖氣騰騰的牛奶。她什么也沒有說,但是我也已經知道了,我的背后一直有媽媽的陪伴,我不能辜負了她的期望??!于是我一口把它飲盡,這股暖氣一瞬間把我身上的疲倦都消除了,然后一鼓作氣把剩下的作業完成了——躺在床上,堅持得到成功后的滋味真是苦啊!
見賢思齊——努力篇
“看看別人,考得多好?看看你呢?”
家里,一陣陣令我心寒的批評噴涌而出,“他上次的英語成績不還比你差嗎?你不努力,反而被人超過了……”媽媽的話里,透露著她無聲的愛。我不僅聽出了她對我成績的擔憂,還聽出她對我驕傲的態度而感到的失望,我勢必要改變她對我的這個看法!
從此,我默默地努力學習。不管別人有沒有看見,只管自己今天有沒有進步。當我看見別人的優點時,我盡量學習并轉化為對自己學習有益的東西;當我看見別人的缺點時,不僅要反省自己,還要制定出避免發生這種情況的方法,以免重蹈別人的覆轍。
終于!蒼天不負有心人——我在這次的考試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也要繼續奮進,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家風永遠是我一生中隱形的導師。——尾記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征文(篇3)
我是一個在美好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幸福孩子,歡樂的笑聲,優美的音樂聲,瑯瑯的讀書聲一直縈繞在我的幸福小屋,伴隨著我成長。爸媽總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引導我努力學習,積極鍛煉,從而讓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當然,這還少不了爸爸制訂的家訓的功勞。我的家訓是“五為”準則,即是:為人、為學、為用、為體、為生。為人是根本,為體是基礎,為學是手段,為用是目的,為生是理想。
讀書聲是我家的最大特色。我從嗷嗷待哺的搖籃時起,就一直沉浸在讀書聲中。媽媽從小就給我讀兒歌,講童話故事。爸爸也以身作則,會在早餐期間花五分鐘,晚餐前花十分鐘讀古文。他經常讀得抑揚頓挫,聲形并貌,使我深受感動,就跟著一起大聲朗讀。讀熟練了,我就和爸爸一起“對詩”,讀書聲傳遍家中的每個角落。直到現在,十年過去了,早晚十五分鐘的讀書聲幾乎沒有停止過?,槵樀淖x書聲不但使我幾乎背完了中學的古詩文,而且使我的作文水平不斷提高,也了解了更多的歷史知識,給生活增添了一番讀書的樂趣。
我家里也處處充滿音樂聲。我還沒有出生時,爸媽就給我聽曲子。直到現在,我家每天依然環繞著各種經典名曲。那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樂曲,時而歡快,時而優美,時而憂傷,輕輕地在整個家中飄溢、回蕩。悅耳動聽的音樂聲,使我的大腦變聰明了,讓我每天都開開心心!
良好的家教,促進我成長。你看,我不正在向陽光大道走去嗎?我感謝我的家庭!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征文(篇4)
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對待長輩,我們要有禮貌,這樣才是個懂事的小孩兒,這也讓我一直記得,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尊敬長輩似乎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我的習慣。我們家呢,在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會先等長輩動筷,其余的人才會動筷,媽媽說,這也是一種禮貌,所以每一次和長輩一起吃飯時,我都會看到,長輩先動筷的情景。記得一次家里的聚餐,吃飯時,長輩還沒有動筷,大家也都沒動筷,那時,我就問媽媽:“媽媽,為什么她們都不吃飯啊?”媽媽笑著回答我:“因為這是一種禮貌??!你看,長輩都沒有動筷,所以我們不能動筷。”我又問:“那是不是一定要等長輩動筷了,我們才能吃飯啊?”媽媽說:“對,在我們和長輩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長輩沒有動筷,那么我們就不能動筷,知道了嗎?”我說:“嗯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會記得的。”然后,長輩動筷了,在長輩動筷后的,大家也都吃起了飯,從那次聚餐之后,我就又學到了一個知識,我覺得這應該算是一種餐桌禮儀吧!
我記得我小時候,老是不喜歡端起碗來吃飯,有一次,媽媽看見了,就打了我的手,媽媽對我說:“吃飯的時候,要把碗端起來!”我就問媽媽:“為什么呀?”媽媽回答說:“因為端起碗來吃飯,也是一種禮貌啊,你想想,如果你去別人家吃飯,如果不把碗端起來,別人就會說,這個小孩不懂禮貌。”我聽了之后,立馬就把碗端起來了,因為我不想讓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沒禮貌的小孩,然后我對媽媽說:“媽媽,以后我知道了!”從那以后,爸爸媽媽看見我不端起碗來吃飯就會提醒我,我被提醒后,也會立馬把碗端起來。
我一直會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因為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在教育著我,我不想讓爸爸媽媽的教育全都變成廢話,所以我總是會遵守該遵守的禮貌。
懂禮貌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的知識,這也讓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小細節,都需要去注意,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征文(篇5)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家風,只要能從中體悟到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風,好家風是無聲的教誨,銘記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紀曉嵐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懶惰、戒奢華、戒驕傲;宜勤讀、宜敬師、宜愛眾、宜慎食。曾國藩十六字箴言家風有:家儉則興,人勤則??;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我們祖上并沒有傳下如此這般的正式格言家訓,但在父母親的生活、行動、言語等諸多細節中,或許能捕捉我們家家風的蹤影。
據母親所說,父親年輕時家境還算可以,但后來奶奶患了重病,爺爺身體也日漸衰弱,家里的積蓄很快就花光了。家里重擔全部落在剛二十出頭的父親身上,哥哥的出生無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擔子。父親和叔叔去隔壁村莊做幫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臟活、苦活、累活,沒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從親戚鄰居家借的,勉強支撐奶奶的醫藥費和一家幾口的口糧。奶奶終究還是沒有逃過病魔的魔掌,幾年后離開了人世,家里欠下了不小的一筆債。爸爸和叔叔依舊是咬緊牙關,或臟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賺來錢,都勤快的去干,后來活兒越來越多,都有了伙計跟著他們干,再后來,附近的活兒少了,爸爸就去縣里攬一些小工程,一點一滴,終于還清了之前的債務。
在我小的時候,家里條件并沒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為什么老爸帶著一群人干活,家里條件并不比別人家好呢。每臨近春節,家里都是人來人往,有時老爸連續幾天都是早出晚歸,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個時點,我突然意識到這究竟是什么情況,原來工程款一直拖欠導致工人工資發不出來,每到年關,工友們都來向父親要工資,父親是個厚道的人,平日里已墊付不少,此時只能將家里不多的積蓄給工人們發工資;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個經理要工程款,據說那些經理到年底就躲起來生怕別人向他討錢,這也就不難理解父親地早出晚歸了。
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和哥哥的學費、借讀費、住宿費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開銷,村里也有幾戶人家的孩子輟學了,而無論家里多困難,父母從沒動過不讓我們上學的念頭,因為他們知道讀書對我們是何等重要!
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我平日里和母親一起的時間多。母親勤勞,小時候我穿的都是她納的“千層底兒”、用自家種的彈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褲、縫縫補補的衣服和襪子;母親儉樸,吃飯碗里不剩半顆米粒,將有些發黃的饅頭皮兒剝下來吃,給我們吃饅頭芯兒,還總謊稱皮兒有勁道;母親嘮叨,但嘮叨中無不透露著對我們的愛。如今家里條件改善不少,母親的這些習慣卻依舊保留,我們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響。
家風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漬、渲染,融化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血液之中。父親的負責擔當、吃苦耐勞、善良厚道,母親的勤勞、儉樸、愛家顧家,都潛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響著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質都值得借鑒和傳承。家庭的教育鋪就了人生底色,終將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應該承接父輩的正能量,借鑒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將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風傳承給下一代。
【2023年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征文五篇】相關推薦文章:
2023年紅色故事演講稿最新內容(6篇)
2023年我的母親寫人作文600字 我的母親寫人作文600字初一(五篇)
2023年我的同學高中作文300字(四篇)
家風家訓議論文素材(四篇)
2023年征文比賽活動總結意義 征文比賽活動總結(十一篇)
上一篇:2023年母親節演講稿300字 母親節演講稿8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