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供應室個人防護不到位原因分析篇一
1、醫師應對x線檢查的適應癥與合理性進行評價,確定適當的檢查方法,在獲得相同診斷效果的前提下,盡量避免采用放射性檢查診斷技術,合理使用x射線檢查,減少不必要的照射。
2、技術人員應熟練掌握檢查操作技術,并根據被檢查者具體情況制定照射條件,盡可能采用高電壓、低電流、提高射線質量,減少被檢者接受劑量。
3、放射科必須建立和健全x射線檢查者資料的登記、保存、提取和借制度;不得因資料管理及病人轉診等原因使受檢查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嚴格控制各種健康體檢中的常規胸部x線檢查;控制x射線檢查的間隔時間,接塵工人的x射線胸部檢查間隔時間按有關規定執行。
5、臨床醫師和放射科醫師盡量以x射線攝影代替透視進行診斷,特別是嬰幼兒、少年兒童;不得使用有防護缺陷的x射線機進行x線檢查。
6、對育齡婦女的腹部及嬰幼兒的x射線檢查,應嚴格掌握適應癥;對孕婦,特別是受孕后8-10周,非特殊需要,不得進行下腹部x射線檢查。確有必要者應做好周密的防護措施并進行知情告知。
7、放射科醫技師必須注意采取適當的措施,減少受檢者照射劑量;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
8、候診者和防護人員(病人必須需被攙扶才能進行檢查的除外),不得在無屏蔽防護聽情況下在機房內停留。
9、科室應規劃安全區域,確保候診者不受射線輻射。
放射科輻射防護制度
1、機房設計合理,面積應滿足防輻射要求,墻壁、門窗施工安裝后經檢測(主、副防護應達2.0和1.0鉛當量),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機房外安裝醒目的防輻射警示標志及工作燈,提醒周圍人員。
3、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各種防輻射屏蔽隔離設備應齊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潔、隨時可以使用。
4、操作人員在機房內曝光時應穿戴防護衣、帽、手套、面罩,積極采取措施,防止射線損傷。
5、對患者注意防護,盡量縮小照射野,減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數,對敏感部位應做屏蔽防護。
6、注意周圍人員的防護,曝光前注意關好門窗,防止漏射線對他人的損傷。
7、使用移動式x線機攝片時技術人員應作好個人防護,盡可能遠離輻射源并注意周圍人員的防護保護。
8、無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機房內,確有必要者應作好周密的防護并盡可能遠離輻射源。
9、操作技術人員發現機器有異常輻射應立即關機、切斷電源,并立即向科主任匯報。
10、科室醫技術人員應帶個人劑量片監測輻射劑量;定期體檢,及時了解輻射損傷情況。
11、按有關規定輪流安排工作人員休假或療養。
12、科室設防護監督員,定期檢查監督防護措施的落實。
供應室個人防護不到位原因分析篇二
供應室工作人員防護措施
1.注意對回收物品的正規處理
1.1 污染器械的消毒
對回收污染物品(如金屬類、搪瓷類、各類穿刺針)要進行徹底消毒處理。因這些物品直接接觸患者的傷口、血液、黏膜、皮膚等處,鉗、鑷的咬合面及軸節,各種穿刺針針栓內,易藏污納垢,尤其是被各種傳染菌污染后,如消毒不徹底,就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禍及患者及工作人員。因此,對回收物品一定用0.2%優氯凈消毒液(它能有效殺滅各種細菌、結核桿菌、真菌、芽孢、病毒)浸泡30min,進行常規刷洗,再用溫水洗滌劑刷洗后烘干。
1.2 一次性物品的處理
一次性物品使用及品種逐漸增多,其管理工作明顯突出。一次性物品使用后用0.2%優氯凈消毒液先行浸泡初消,然后由供應室集中回收,進行一對一的交換,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失,避免污染環境,回收后,再用0.2%優氯凈消毒液浸泡,用毀形機毀形,集中處理。
2.預防消毒滅菌過程中的傷害
2.1 高壓蒸汽滅菌法引起中暑的原因及預防
在高溫環境中,人體不能通過蒸發出汗散熱,使體內熱蓄積而導致中暑。高壓蒸汽滅菌消毒過程中,室內溫度可達40℃,濕度70%左右,如此的高溫,加上體力的消耗,在炎熱的夏季易發生中暑。因此,消毒室必須安裝排風扇,工作人員穿寬松吸汗內衣。下班后注意休息,保證營養,食用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食物,適量飲用鹽水。
2.2 化學消毒劑引起的傷害及預防
除物理滅菌外,供應室常會接觸一些化學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等。甲醛有很強的氣味,可引起呼吸道刺激癥狀,戊二醛對眼睛刺激嚴重,使用時如濺入眼內,立即用水清洗。含氯消毒劑對布類具有腐蝕性,如不慎可使衣服呈花斑狀,影響其結實程度。此外,紫外線可致眼炎及皮膚紅斑。因此,使用時要注意戴好口罩、帽子、手套、眼鏡等,避免直接接觸。工作人員對以上各種消毒方法的特性,熟悉了解,按制度操作,才能預防傷害,保護自己。
3.防止自傷
在處理各類物品時,常會遇到被碎玻璃、污染針頭刺傷或刀片割傷等情況。據報道,20種病原體可經過刺傷接種傳播,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將用過的針頭,刀片放入耐腐蝕的容器中,進行無害化處理。如發生自傷情況,立即擠出血,用2%~3%碘酊液或絡合磺消毒,適當包扎,防止再污染。必要時根據污染性質不同,注射相應的疫苗,傷口按時換藥。工作中戴一次性手套防護,穿隔離衣,用過的手套不要隨意扔掉,集中放置,集中消毒,集中焚毀。下班前認真洗手,尤其前臂、腕部、手臂、手掌、指甲、指縫等處用肥皂刷洗,必要時用消毒液浸泡。
4.落實各項規章制度,保持環境清潔
供應室有工作環境相對濕度大,易于細菌繁殖造成空氣污染的特點,會使病菌隨呼吸道、消化道進入體內,對護士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每天用0.2%優氯凈消毒液擦拭地面、工作臺,用臭氧燈或紫外線空氣消毒2次/d,每周大掃除1次,徹底清除各個角落,以清除細菌的孳生地。再者還可采用自然通風法,它是一種簡單易行的空氣潔凈法。綠化的環境,充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可以使人心舒暢,有益健康,使污染區減少污染,清潔區更加清潔。
供應室個人防護不到位原因分析篇三
供應室工作人員自身防護制度
1、充分關注工作人員安全,特別是污染區工作人員的安全防護,避免發生銳利、尖銳器械處理時損傷,若發生損傷按針刺傷處理并登記。污染區清洗消毒物品時應戴橡膠手套,脫掉手套后應立即洗手。
2、及時定期更換工作服,有條件者應穿隔離衣、褲,并每日清洗,如有可見污染應及時更換。
3、手部等患有滲出性皮炎等疾病時禁止直接處理、清洗、包裝和接觸消毒滅菌的器具。
4、經常檢測消毒環境中氣體的濃度,防止過敏和皮膚粘膜的傷害。
5、定期維護保養各類滅菌器,做到用前檢查、用時觀察、用后維護,預防各類突發事故。
6、若被銳利器械刺傷后,按針刺傷防護措施及時進行處理。定期體檢,預防按種疫苗。
連云港灌云仁濟醫院
供應室個人防護不到位原因分析篇四
檢驗科工作人員生物安全制度及防護措施
1.目的
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安全,增強安全意識,落實管理責任;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2.范圍
適用于檢驗科每一實驗室及成員。3.內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第二版《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和衛生部2002年發布的行業標準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及國務院頒布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 安全管理條例》特制定檢驗科工作人員生物安全保衛制度及防護措施。3.1生物安全制度
3.1.1合理、科學設置和布局實驗室。出口和通道必須保持暢通無阻,不準堆放物品、垃圾、裝置和設備。安全門必須保持暢通,不得堵塞。臨床醫學實驗室應通風透氣、在通氣不好的實驗室要安裝通氣櫥,通氣設備指派人員負責(使用、維護),根據需要每日至少進行一次,并登記,簽名。
3.1.2臨床醫學實驗室窗戶需具備鋼絲網紗窗,以防外界“蟲害”入侵,鋼絲網紗窗的完整性,由各專業組長負責。3.1.3臨床醫學實驗室需要安裝空氣消毒機,每天兩次消毒,做好使用情況記錄。
3.1.4臨床醫學實驗室應具有充分的消毒滅菌裝置:高壓滅菌裝置、紫外線消毒裝置、過濾消毒裝置(生物安全柜)、液體消毒裝置等,分子生物學室、細菌室、艾滋病實驗室、病毒室等病原微生物密集、傳染性強的實驗室應具備上述所有設備每種設備由各專業組長負責維護、使用和記錄。
3.1.5臨床醫學實驗室需有淋浴設備:風淋、水淋,實驗室人員在接觸高傳染性標本和培養物時,必須經過風淋或者水淋后,方可離開實驗室,并做好記錄。3.1.6臨床醫學實驗室出入管理:非實驗室人員應經負責人許可,采取防護措施才能進入實驗室。實驗室工作人員須脫下工作服、手套等,做好消毒清潔后才能出實驗室。
3.1.7菌種、毒株、各種指標陽性標本出入制度:菌種和陽性標本應進行出入登記,如工作需要拿出實驗室,必須有衛生行政部門許可、證明,才能拿出實驗室。
3.1.8標本運輸、處理制度:所有能產生氣溶膠進行播散的生物制品或標本,都應使用密封的離心管,并在蓋緊的離心頭或轉頭中進行。標本運輸應裝入不泄露、防破、密閉標本箱里運輸。標本存放應專柜、密封保存。
3.1.9檢驗科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生物安全的規章制度,違者,根據有關條例由生物安全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處罰意見。3.1.10菌種、毒株、傳染性強的標本、有害、有毒的化學藥品,應實行專室專柜、雙鎖,兩人管理,同時做好出入登記,違者重處。
3.1.11為了保證生物安全,科室應準備足夠的工作服、隔離衣、防護面罩、鞋帽、手套。尤其是細菌室、分子生物室、病毒室、艾滋病室等生物因子密集的地方。
3.1.12各實驗區應有明確的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的標識。3.1.13實驗室用電安全
3.1.13.1儀器用電:作為儀器維護措施的一部分,應進行的安全用電檢查并建立檔案記錄。每年至少對所有電插座的接地和極性、電纜的完整性進行一次檢查,并將結果記錄在案。各專業組委派專人與電工共同完成。3.1.13.2高壓設備:為保證高壓設備的安全,應由專業電工維護。
3.1.13.3地線:電器設備必須接地或用雙層絕緣。電線、電源插座、插頭必須完整無損。在潮濕環境的電器設備,要安裝接地故障斷流器。3.1.14化學危險物品安全
3.1.14.1臨床化學實驗室存在有許多腐蝕性、毒性、易燃和不穩定試劑,屬化學危險物品。實驗室工作使用化學危險物品,應向有關機構備案,并遵守相應管理規定。所有化學危險物品的容器都應有清晰標記。存放地點應通風透氣,保管應雙人、雙鎖、出入登記。3.2臨床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措施 3.2.1為了增強實驗室工作人員生物安全意識,必須經過生物安全相關知識培訓,每半年一次,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對新近人員要進行單獨培訓。3.2.2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參觀實驗室等特殊情況須經實驗室負責人批準后進入。
3.2.3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必須穿戴工作服和手套等,要離開實驗室,必須脫掉工作服和手套等,洗凈雙手,才能離開。
3.2.4禁止在工作區飲食、吸煙、處理隱形眼鏡、化妝及儲存食物。3.2.5移液器禁止口吸標本。
3.2.6嚴格遵守銳器使用管理辦法,防止銳器刺傷,如受銳器刺傷,按“醫學生物實驗室事故的應急措施”進行處理。
3.2.7試管離心前,觀察試管有無破裂,離心管套底有無緩沖墊,以避免離心時試管破裂,造成實驗室污染。
3.2.8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臺面,污染物質濺出后要及時消毒,具體方法參照“實驗室消毒、滅菌措施”。
3.2.9所有培養物、廢棄物在運出實驗室之前必須進行滅活,如高壓滅活。實驗室設備在運出修理或維護前必須進行消毒,具體方法參照“實驗室消毒、滅菌措施”。
3.2.10工作人員應每年接受一次健康檢查,尤其是hbv、hcv、hiv、tb等血源性和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對無免疫能力者,給與預防接種,并每人建立體檢檔案。3.2.11要充分認識氣溶膠對實驗室的污染和對工作人員健康的危害,在標本離心、劇烈震蕩、混勻、開啟、放置過程中均可產生氣溶膠,所有標本分離、應在生物安全柜中進行,對強傳染性的標本處理,工作人員需采取面部防護措施,如:目鏡、口罩、面罩或其它防濺裝置。
3.2.12可能接觸潛在傳染源、被污染的試驗臺表面或設備時,需帶手套。戴手套不能接觸“潔凈”設施表面(如鍵盤、電話),也不宜到實驗室外。3.2.13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手應遠離口、鼻、眼及其他粘膜,減少實驗室感染的危險。
3.2.14人員暴露于病毒或其它感染性微生物時,及時向實驗室負責人匯報并記錄,同時參照“醫學生物實驗室事故的應急程序”進行處理。
3.2.15強致病性微生物,如sars病毒、結核桿菌的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參照“sars病毒、結核桿菌等強致病性病原菌標本檢測的消毒滅菌及防護”。
供應室個人防護不到位原因分析篇五
內鏡室工作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一、保證工作環境的采光,通風良好和潔凈。清洗消毒室必須有通風換氣設施。
二、夜歌實施預防措施,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個性規章制度。
三、上班時須衣帽整潔,進行診療操作時須戴口罩,手套。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換,脫去手套后應真正洗手。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粘膜,非完整性皮膚和污染物品前均應戴手套;脫去手套后應認真洗手。
四、進行各項操作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等噴濺時,須帶防護鏡,穿防滲透工作服。
五、清洗消毒內鏡時,應當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滲透圍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六、使用后一次性活檢鉗,注射器針頭等銳器應放入專用利器盒內,3/4滿時關閉開口;一次性使用醫療衛生用品應及時棄置于黃色塑料袋內,3/4滿時扎緊袋口;專人回收、無害處理。
七、工作中手部皮膚被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被污染局部。污染眼部等黏膜后,應用生理鹽水反復對黏膜進行沖洗。有傷口是,應輕柔擠壓傷處,盡量擠出傷口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傷口,0.5%碘伏或者用75%酒精局部消毒、包扎傷口,同時上報主管部門進行登記,專家評估,根據暴露程度進行相應的處理和跟蹤觀察。
八、工作人員應定期做hbsag、抗-hiv、抗-hcv檢測,必要時接種乙肝疫苗。
上一篇:最新母嬰促銷活動方案策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