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市、區相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的指導支持下,圍繞“管得住,服務好”的工作理念,建全完善了管理服務內容與工作制度,做到了機構、場地、人員、經費、工作、制度“六到位”,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社區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的路子。
一、抓協調配合,促綜合治理。
一是做好改制企業“單位人”向“社會人”轉化過程中,育齡婦女的移交銜接工作。針對下崗職工、人戶分離住戶中的育齡婦女流動性大等難點,社區按照街道的要求,對已婚育齡人口逐人登記,并將流動已婚育齡婦女按現居住地編入自管小組,和常住已婚育齡婦女同管理同服務。二是協調發揮部門作用,認真履行部門職責,強化流動人口管理。社區為轄區相關部門提供必需的表、冊、卡,制作統一的辦證通知書,為流動已婚育齡婦女提供孕環情服務,并與流出地搞好信息通報。協調派出所在查驗流動人口暫住證、流動人口房屋租賃合同的同時,查驗《流動人口婚育證明》。工商所在查驗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年鑒營業執照的同時,查驗業主及從業人員的婚育證明。各相關部門每季度互通信息共同調整卡冊一次,做到卡冊與實際一致。
二、抓經常管理,促溫馨服務。
社區計生工作人員每周巡視一遍居民樓院和沿街門點,月例會時對流動人口信息變動情況進行匯總,針對不同情況,提出具體措施,及時上門,提供溫馨服務。凡流入人口社區為其上門送1份《流動人口須知》,發1張《流動人口親情服務卡》,并當面向其解釋說明辦證、驗證、孕環情服務等管理內容和注意事項,屬經商者為其提供經商信息及辦理工商營業執照事宜;是打零工的,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為其免費提供務工信息;是已婚無孩待孕婦女為其辦理《生育保健服務證》,并發放1份《幫您做到優生優育》、孕期保健和科學育兒宣傳品。未采取中長效節育措施的服務對象,社區指導其到區計生服務站采取適宜有效節育措施。對辦理流動人口婚育證確有實際困難的,社區、街道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摸清其婚育狀況后,現住地為其代辦暫時性證件,延緩辦證時間。流動人口攜帶子女的,為其就近入托入學牽線搭橋聯系,真正使流動人口感受到他鄉遇知音的溫馨服務。
三、抓文藝活動,豐富群眾生活。
挖掘社區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社區“德藝康”老年藝術團的作用,使流動人口閑有所好,閑有所樂。社區藝術團將好人好事、計生政策法規、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知識編成小品、快板、賢孝,如快板《少生快富》,賢孝《計劃生育好》等節目走街串戶廣泛宣傳,深受流動人群的歡迎。社區以此為切入點,積極引導流入人員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極大地增進了與常住人口的感情交流,很自然地將流動人口的管理融入到了社區生育文化之中。
四、開展關愛活動,提供維權服務。
為了增強凝聚力,社區建立了政策咨詢、信訪接待及維權“一站式”服務的便民服務臺,為流動人口維權、辦事提供方便,積極為流動人口提供優質的便民利民服務,千方百計解決流入人口就業、子女上學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困難。今年3月份街道、社區組織的流動人口“關愛關懷”活動中,本社區有5戶生活困難的流動人口得到了現場幫扶,各收到幫扶金200元,解決了子女上學問題。江南茶莊流動人口付衛華、蔣艷青夫婦系浙江省金華市人,該夫婦從1995年來武經商,女兒付金威上小學時由于無常住戶口,學校要加收跨區域費,社區積極與西苑小學教務處協商,免除了付金威四年級至六年級的500元跨區域費,事后付衛華夫婦感慨地說:“我們雖在異地,社區對我們的親情勝似家鄉”。社區還利用信息中心的優勢,為流入人口提供住房、用工信息,幫助他們辦理房屋租賃手續,聯系解決用水、用電等,張掖市高臺縣人白冰來做賣麻花生意,社區積極主動的為其提供了房屋,解決了用水、用電,方便了經營。四川籍流入人員蔡連成在南10號樓前開電焊鋪,噪音漆味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居民與其發生爭執,社區多次作居民的工作,最終達成協議,化解了矛盾,雙方心服口服,蔡連成說:“社區沒有把我們當外地人看待,處理問題一視同仁,我們從心眼里佩服社區的工作”。
由于我們對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轉變,消除了以往因督促辦證而與流動人口產生的對立情緒,加之在社區生育文化的感召下,流動人口與社區工作人員逐漸能夠和諧相處,打成了一片,流動人口開始能夠主動配合我們的工作,使“管得住,服務好”的工作理念,變成了現實。社區近幾年來流動人口無計劃外生育,無上訪投訴,流動人口的持證率達到了98%,驗證率100%。雖然我們在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方面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但比起兄弟縣區街道社區的工作,我們還有很大差距,通過今天現場會的學習交流,我們將取長補短,力爭把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