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始終是全市黨建工作的重頭戲。近年來,我們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從全面提升“*聯創”活動水平出發,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新載體,著力構建“讓干部受教育、讓農民得實惠”的長效機制,推行了以“產業示范服務基地+農戶”、“股份合作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協會)+農戶”、“經濟聯合體+農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黨建“四個工作模式”。
目前,全市以鄉鎮干部為主體創辦產業示范服務基地1254個,以村組干部和各類能人為主體創辦股份合作公司、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3896個,以農民黨員為主體建立黨員服務區和經濟聯合體4.7萬個,引帶農戶55.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6.8%。“四個工作模式” 為黨員干部發揮帶民致富作用提供了有效載體,找到了新形勢下鄉村黨組織的領導實現形式,促進了工作職能轉變,提高了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使“*聯創”活動得到不斷深化完善。
2001年以來有4個縣(市)區委被省委命名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委,目前有360多個鄉村黨組織達到“五個好”標準。
一、發揮“四個工作模式”的導向作用,加快“創業型”鄉村班子建設,抓牢“聯創”關鍵 深入推進“*聯創”活動,關鍵在于建設一個能夠帶領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增收步伐的鄉村班子。農村黨建“四個工作模式”以帶民增收致富為出發點,突出“創辦一個新經濟組織、帶起一個產業、拉動一方經濟”的主題,適應了鄉村班子建設的新要求。
為此,我們把“四個工作模式”作為鄉村黨組織領導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倡導抓“四個工作模式”就是抓發展、抓創業的理念,采取配套措施,全方位推進“創業型”鄉村班子建設。一是明確用人標準,選優配強鄉村班子。
我們堅持“圍繞產業選人、根據需要用人、按照項目定人”的導向,叫響“誰能發展經濟就提拔誰、誰能帶民致富就重用誰”的口號,把那些專業型、產業型、市場型的致富帶頭人特別是創辦“四個工作模式”的各類能人選拔到鄉村班子。以能否帶民致富作為評價標準,對不稱職的鄉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必要調整,明確提出連續兩年在實績考核中處于末位的必調、財政收入(集體積累)和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達不到要求的必調、集體債務有增無減的必調、未創辦“四個工作模式”的必調、民主測評群眾滿意率達不到80%的必調。
依據“五必調”要求,三年來全市共調整鄉村班子670個,調整鄉村黨組織書記537人,在領辦創辦“四個工作模式”的農民黨員和各類能人中選拔村干部800多人,使鄉村班子的創業能力得到明顯增強。二是改進領導方式,加快鄉村班子創業進程。
我們圍繞推進“四個工作模式”,加快發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推動鄉村黨組織的工作職能和領導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在鄉村班子中建立了“四個一”工作機制,做到發展一個新經濟組織、拉動一個優勢產業、確定一名包抓領導、鄉村班子一抓到底,從而把鄉村黨組織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帶民致富的實踐中,加快創業進程。幾年來,全市已形成801個專業化生產村和3180個專業化生產屯,培養了一批以商興村、以企興村、以糧興村、以牧興村的經濟發展模式村,促進了全市以玉米、水稻、大豆、奶肉牛、瘦肉型豬為主的五大主導產業快速升級。
三是嚴格實績考核,激發鄉村班子創業動力。以發展“四個工作模式”和服務群眾效果為衡量尺度,扎實開展鄉村班子實績考核。
各縣(市)區委分別建立健全了“創業型”鄉村班子實績考核評價體系,制定了“五看”考核標準:一看領辦創辦“四個工作模式”的規模效益;二看主導產業發展狀況;三看引帶群眾致富效果;四看制約群眾增收的著農民辦、帶著農民干,切實提高了領導農村工作能力和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僅肇東市參與創辦示范服務基地的鄉鎮干部達983名,領辦各類示范服務基地228個,輻射農戶4.3萬戶。
二是擴展黨員活動空間。為解決政府“統”不了、干部“包”不了、單家獨戶“辦”不好的事情,我們組織有能力的黨員組建經濟聯合體,引導黨員在發展特色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中,帶領群眾闖市場、引項目、搞訂單、抓銷售。
黨員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通過手把手地幫、肩并肩地干,共同研發市場,經濟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市有15309名農民黨員參與創建經濟聯合體,占有能力黨員總數的41%。
僅海倫市由黨員組建的種養加工型、商貿流通型以及勞動力和產業開發型的經濟聯合體4190多個,直接參與的黨員和農戶達52700人。三是發揮能人帶動功能。
我們鼓勵各類能人創辦產業協會,充分利用他們思想新、渠道寬、信息靈、威信高的優勢,在團結農民共同發展特色產業上發揮作用。海倫市樂業鄉王會山創辦了樂業鄉元蔥協會,協會吸納農戶105戶,種植元蔥1014畝,當年畝產量達到8000斤,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達240萬元,戶均增收2萬余元。
北林區東富鄉腰房村委會主任卜慶人創辦的馬鈴薯協會,會員由30人發展到1000人,種植面積達2.7萬畝,先后推廣了10多種馬鈴薯優質品種,在全國12個省形成營銷網絡。在他的幫助帶動下,全鄉干部都掌握了他的生產技術和營銷網絡,使馬鈴薯成為東富鄉的支柱產業。
四、發揮“四個工作模式”的創新效應,完善農村黨建配套機制,鞏固“聯創”成果 “四個工作模式”作為我市農村黨建的創新項目,有力地推動了“*聯創”活動的深入開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為鞏固工作成果,進一步提高“聯創”水平,我們研究制定了《關于深入開展“*聯創”活動,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培養建設“佘樹德式”新型村黨組織書記隊伍的意見》,以激活力、求實效為重點,創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配套機制。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創新責任落實機制。堅持從市委做起,層層簽訂“抓‘四個工作模式’、推進‘*聯創’”目標管理責任狀,明確了縣、鄉、村*書記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實施*書記聯動,做到一級示范一級,一級帶動一級,一級督查一級,形成齊抓共管合力。
定期對“*聯創”工作情況進行督辦指導,實行“三單”督查通報制度,狠抓工作落實。建立縣鄉村領導干部“四個工作模式”黨建工作聯系點制度,明確各級書記抓點示范的責任,做到每名領導干部都有自己的黨建聯系點。
去年以來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共深入聯系點2800多次,解決突出問題7530個。二是加大聯動力度,創新部門幫扶機制。
為提高鄉村黨組織創建水平,我們充分發揮縣直部門特別是涉農部門的人才、資金和技術優勢,采取部門包村、干部聯戶、黨費貼息貸款扶持等多種形式,幫助所包鄉村研究制定發展規劃,解決生產資金、項目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形成以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為主,農業、科技、民政等成員單位齊心協力抓“*聯創”的良好態勢。市縣兩級1000多個單位落實了包村任務,市委定期進行考核通報,并作為評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內容。
兩年來,僅全市組織系統下撥黨費貼息貸款1945.11萬元,黨費貼息近46.3萬元,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286個,扶持貧困黨員1714戶。三是完善設置體系,創新組織覆蓋機制。
我們打破傳統按行政隸屬關系和地域設置黨組織的模式,根據產業特色、行業特點和黨員流向設置黨組織,采取“支部+合作經濟組織”、“支部+勞務輸出組織”等方式,把黨支部建在優勢產業中,把黨小組建在產業鏈上,做到有新經濟組織
上一篇:煤礦原煤生產工作匯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