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貫穿企業發展最基本、最具創造力的因素,現在企業大學除了培養企業高素質人才外,還承擔起拯救中國企業的歷史重任。
拯救,須先繞過“陷阱”
盡管企業大學有很多優勢,但也并非“靈丹妙藥”,希圖借助企業大學來解決所有難題只是異想天開。事實上,國內的企業大學尚處在探索階段,因而也就存在諸多不足。要想使企業大學真正起到拯救企業的作用,須先繞過企業大學建立過程中的諸多“陷阱”:利用率不高、針對性不強、管理不嚴格。
國內很多企業大學形同虛設。有一些企業大學采取企業與高校聯辦的方式,通過與高校合作,企業大學或企業商學院在高校內掛牌成立。可是某種程度上,那也僅僅是聯辦高校中掛的一塊牌匾而已。
很多企業還沒有搞明白企業大學與人力資源部的培訓或傳統高校教育的區別,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企業大學。企業大學與一般高校的不同之處就是“企業”二字,企業大學中的教學、培訓都要圍繞企業這個核心展開。盡管有些企業大學的課程稍顯合理一點,采取高校師資、外聘講師(管理咨詢公司顧問、專業的培訓師等)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三者結合的方式授課。可是這三者之間仍然相對獨立,而不是根據企業需要開發的系統化、整體化的課程。
國內的企業大學采取企業與高校聯辦的方式,也存在這樣一個陷阱:高校為完成企業員工培養的任務而管理不嚴。一些企業大學只不過是高校學生與企業員工的對接平臺,企業的聯辦大學為了完成定單式培養任務而放松培訓人員的考核要求。對于企業來說,除白白承擔了一大筆的培訓費用卻沒有獲得任何效果外,還滋長了弄虛作假、不勞而獲的風氣。對企業的隱性損失更大于顯性。
繞過這些陷阱后,企業大學的積極“拯救”作用又體現在哪里呢?
拯救企業文化
近年來,人才流動的加劇與中國企業的快速成長形成鮮明的反差。沒有穩定的團隊和充足的后備人才,企業大廈的根基開始出現震蕩,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遭遇過員工集體出走或員工頻繁跳槽的尷尬。由此帶來的人力成本的提升、人才的短缺等一系列問題正困擾著每一個中國企業,其中也暴露出中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上的不足。
企業文化的認同是人才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企業大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推動企業文化的建立與發展。通過企業培訓將追求企業目標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結合,使員工個人的價值實現與企業的價值體現相一致,激發員工的社會責任感,使員工視“實現企業目標”為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這種建立在偉大愿景上的驅動力和凝聚力遠遠勝過任何物質的刺激。
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
客觀的競爭環境和企業內在發展的需要同時向企業提出了提高生產效率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優化現有人才;培訓新進員工。
企業大學通過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培訓,能夠將現有的各級人員升級,從而達到提升企業整體人員素質的目的。這里有個例子,絲寶企業管理學院以集團中高級管理干部及其梯隊人員為培訓對象,由聯辦大學教授、集團職能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社會專業培訓師組成其師資隊伍。通過開設營銷管理初、中、高級班的方式,對現有營銷管理人才實現梯級式的升級,有效實現了人才的優化。在管理學院進修后,很多中層管理人員獲得了營銷管理的碩士學位;不但營銷理論基礎得以夯實,而且還將企業實踐上升為理論,總結出企業自身的特點及針對企業的營銷解決方案,給低迷的企業局面注入了活力;銷售業績也從下滑轉為逐步回升。
奧克斯學院以虛擬學院的方式,由用人單位奧克斯方面提出具體的崗位要求,針對這些要求,在聯辦高校的本、專科畢業生中招收相應專業的學生。根據企業崗位的需要由企業、專家、聯辦院校共同擬訂課程,被招收的學生完成學院的規定課程,考核合格后可順利進入該企業工作。這種方式通過企業大學將學校人才與企業所需人才順利對接,讓新員工最短時間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也極大地提高了新員工的勞動效率。故通過培訓將新員工迅速轉化成適應企業需要的人才,或根據需要定制人才,也是企業大學幫助企業提升生產率的又一種途徑。
給人才戰略布局
時至今日,中國企業必須學會未雨綢繆,為將來的發展實施人才戰略布局。據統計,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只有短短數年,而世界級企業很多都是幾十年屹立不倒。原因之一就是中國企業一直處于人才短缺的狀態,急速擴張所帶來的人才缺口越來越大,引發企業的崩潰。中國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
近幾年,國內很多零售企業發展相當快,幾天就可以新開一個賣場。可是鋪子好開,人難找,于是只好求助于招聘。偏偏剛招來的員工必然要經過與企業的磨合期,因此人員極不穩定,一邊開店一邊關門的現象時有發生。試想:如果這些企業兩年前就著手準備相應的人才,也就不會遭遇如此尷尬,新店的存活率肯定會大大增強。因此今天決定明天的成敗,在發展如此完備的世界級對手面前,我們不能再看一步走一步,而是走一步看十步。
對此,企業就可充分利用企業大學為其發展戰略準備人才,實現人才發展與企業發展的同步協調。摩托羅拉大學的“領導人才儲備”就是著眼于培養、留住、構建下一代領導者的戰略培訓計劃。通過讓受訓者掌握新技能、根據業務戰略方向提供課程安排、與其他下一代領導人締結關系、教授如何迅速發展等一系列課程目標的達成,摩托羅拉大學的這項計劃成功地建立起了下一代領導人團隊。
推進關聯企業共同成長
企業的發展除自身的的提高以外,也離不開與之關聯企業的成長。美國的很多企業大學已經被證明是建立與供應商、顧客、經銷商和批發商之間伙伴關系的自然、有效的場所。利用企業大學框架與所在系統的成員進行合作以尋求改善,可以賦予他們的關系某種重點、能量,并區別出真正的伙伴關系的目的。企業大學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鼓勵這種關系,因為它為企業提供了讓局外企業參與合作以追求質量改進和持續學習的途徑。
國內的很多企業也意識到了這點。拿聯想集團來說,它深知自身發展離不開各級經銷商的共同成長。這不僅因IT行業知識化、信息化的強度,要求更加專業的經銷商;同時,當前IT行業的營銷競爭不斷升級,也要求聯想及其渠道成員都能迅速提高和更新營銷、管理等各方面技能。1998年,聯想提出建立“以客戶、代理、聯想三位一體共同成長”、開放型大架構的“大聯想”。隨后,基于這一構想,聯想學院得以誕生。一些針對性強、行之有效的課程讓聯想的合作伙伴與其長期共同成長,很多當時的小公司在與聯想的合作中成長為銷售億元的企業。聯想通過長期對關聯企業的培訓與幫助也建立了自己高質、穩定的渠道體系。
事實上,只要我們的企業將企業大學正確定位,規避開建立企業大學初期時的種種誤區和陷阱,將企業大學與企業的經營目標與愿景建立直接的聯系,使其真正成為培訓員工、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效工具,那時的企業大學自然也就承擔起“拯救”中國企業的重任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