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促任職大學生村官工作思考措施
選拔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改善農村干部隊伍結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措施。8個月以來,岳陽市首批選聘的92名到村任職大學生基本上順利完成了角色轉換,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基層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然而,今年1月,北京一名大學生“村官”自殺身亡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通過了解、調查,本人認識到大學生到村任職,受主客觀因素和工作環境的影響,比較容易產生各方面的心理問題,需要引起各級黨組織的高度重視。
一是容易產生“失落感”。第一批選聘的到村任職大學生基本上全是80后,甚至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直生活在父母營造的溫室里,經受的磨練相對不多。而目前農村工作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盡管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參加選聘時都有一定的思想準備,但真正接觸到農村的現實,特別是個人美好期望與現實環境之間的較大落差時,仍然會使一些到村任職大學生產生“失落感”。
二是容易產生“孤獨感”。大學生到村工作,往往遠離家鄉和同學,甚至一部分到村任職大學生還是從長沙的大城市下到各個鄉、村,生活環境落差大。作為80后,持著一顆年輕的心往往喜歡喧囂熱鬧的地方,而平時工作環境無法滿足這些基本的需要,同時目前絕大多數村還不能像機關單位那樣按時上下班,鄉、村干部多半是“有公事就來忙公事,沒公事就回家忙私事”,多數時間只有到村任職大學生一個人在村辦公室,再加上現在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場所較少且項目單調枯燥,客觀上使他們產生“孤獨感”。
三是容易產生“無助感”。在學校期間,到村任職大學生都是學校的活躍積極分子,往往思想解放、思維活躍,有解決問題的滿腔熱忱。而農村工作點多面廣,他們開展工作時,由于對農村情況不熟悉,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又或多或少缺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積極幫助,往往事倍功半,有時甚至是好心辦了壞事,使到村任職大學生自覺不自覺地產生茫然無助的感覺。
四是容易產生“挫折感”。有些到村任職大學生陶醉于學生時代的輝煌,放不下“知識型青年”的架子,對重新做“學生”缺乏充分認識和足夠準備,看不起“土里土氣”的農村群眾;有的到村任職大學生帶著濃郁的“書生氣”出現在工作舞臺上,習慣于照“本本”辦事,工作找不準切入點和結合點,心理上對工作成績的期望與客觀現實的反差較大,很容易產生“挫折感”。
五是容易產生“自卑感”。大學生“村官”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而農村工作復雜繁瑣,常會讓一些到村任職大學生感受不到自己的“成績”。到崗后,又由于社會交往范圍小、層次低,更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壓力,越是與其他同學朋友們相比,越是沒有工作的信心,不知道怎么去發揮自己,甚至有些人天天躲在宿舍上上網、看看書,這不僅荒廢了自己,也給群眾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六是容易產生“迷茫感”。大學生到村任職條件比較艱苦,待遇相對比較低,再加上村級發展的空間又比較小,很容易讓一些到村任職大學生產生浮躁心理,感覺到沒奔頭,沒盼頭。有些女同學,在到村任職前可能已經找了對象,有的也已經計劃著籌備婚姻,但是由于到農村任職后,常會因工作不在一起、收入差距等產生矛盾、誤會,嚴重的則分手。而多數男同學目前仍是單身狀態,一是在農村接觸的異性不多,而更加現實的壓力是收入、穩定的工作這些隱性要求常常使得他們不愿也不敢去嘗試婚姻。由于工作的年齡起點高,三年的服務期后大家都面臨著事業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使得許多到村任職大學生有種“迷茫感”。
盡管這些現象發生在少數到村任職大學生的身上,但其消極影響不容忽視。切實解決好到村任職大學生容易產生的這些心理問題,對于確保到村任職大學生安心村級工作,實現促進到村任職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根據我們半年多來的工作實踐,我認為要破解到村任職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到村任職大學生走好自己的成長路,不僅需要自身的學習與提高,更需要組織的支持與扶助。
到村任職大學生要努力調整心態,找準定位,正視考驗,遇到困難不要氣餒。大學生到農村工作,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一定都會吃不少的苦頭。因此,一定要調整心態,沒有困難就不可能成長,要把遇到困難當作增長經驗的最好機會來積極地面對。想辦法解決難題、逐步積累經驗是意志品質和才智的最佳表現方式。到村任職大學生要認清自己承擔的歷史使命,克服臨時觀念和短期行為,走出下農村基層“鍍金”的認識誤區,主動到艱苦復雜的環境中去,放下架子,從“小學生”做起,虛心學習。到村任職大學生更要十分珍視環境磨煉這一難得的機遇,注意在處理復雜問題、棘手矛盾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實際能力。成功與失敗是一對孿生姐妹,到村任職大學生既要有勇氣擁抱勝利,也要有勇氣擁抱挫折,“吃一塹,長一智”,努力使挫折成為自己走向成功的前奏和序曲。
黨組織要切實對到村任職大學生進行教育、培訓,關心、支持和引導到村任職大學生的工作和成長。
一是給予關心,讓他們有歸屬感。組織部門要定期深入農村看望,加強與到村任職大學生的談心交流,對他們的工作、生活給予關注。諸如家庭遇到重大變故、工作遇到困難、與其他村干部工作不協調時、個人思想苦悶等問題,都可以通過相互交流、彼此談心等形式,及時掌握他們思想動態。妥善處理他們反映的情況和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農村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客觀準確的評價自己,使他們科學合理的制定工作目標,讓他們感受到組織的關懷,切實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二是加強培訓,教他們干有所成。崗前培訓是到村任職大學生了解農村工作的第一課,對于他們順利完成角色轉變,盡快進入工作狀態,實現到村工作的“軟著陸”具有重要作用。去年8月,由岳陽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到村任職大學生任職培訓班,邀請黨校教授講授了十七大精神和“三農”政策;邀請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同志講授了“如何當好村干部”的農村工作知識、方法和藝術等。同時,建議應該定期舉行培訓班,邀請諸如在農村創業有成的同志現身說法或現場考察等,增強到村任職大學生對農村工作的感性認識。并且,可以要求到村任職大學生參加鄉鎮、機關的集體學習、重要會議等,增強他們了解上級的政策要求,減少他們在工作中的困難。
著眼于促進到村任職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積極實施拓展培訓。可以進行涉農政策法規、農村實用技術、農村工作方法培訓,有計劃地進行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現代科技知識、領導藝術、領導方法等方面的培訓,使他們不斷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新理念。改變鄉、村干部培養的傳統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到村任職大學生進行全方位培訓。比如去年,汨羅組織部就多次組織12名到村任職大學生參加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討論會,通過學習培訓、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形式,加強到村任職大學生的黨性修養,使他們在思想的凈化中完善了自我,筑牢了心理防線。
三是幫扶傳帶,讓他們少走彎路。一要進行結對式幫帶。在到村任職大學生出現心理波動和遇到困難挫折時,負責幫帶的同志要積極主動地靠上去,幫助大學生村干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他們教法子、指路子。二要加強經常性的工作交流。要建立到村任職大學生工作交流制度。各縣市區委組織部定期要組織召開到村任職大學生工作交流會議,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和下步工作打算,探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讓到村任職大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啟發、共同提高。
四是科學定責,讓他們干有目標。各級領導部門可以對到村任職大學生的所任職務、專業特長,以及工作情況“設崗定職”,實行目標管理。上級領導要對到村任職大學生分任務、壓擔子,但是工作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得讓他們“跳起來能摘得到”,旨在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增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努力方向。如今年1月,共青團岳陽市到村任職大學生工作委員會成立以后,團工委就督促各個縣市區成立了到村任職大學生支部委員會,由各縣市區自選支部委員會委員。并且岳陽縣、汨羅市的到村任職大學生都經組織批準,兼任各村的團支部書記一職。
只有破解了到村任職大學生的心理難題,才能健全到村任職大學生的心理,完善他們的心智,促進他們的成長,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上一篇:國有企業審計調研思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