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開封鐵塔導游詞500字篇一
現在我們來到了翰園碑林。走過雄偉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樓,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塑像。塑像高17米,重20噸。黃帝姬姓,號軒轅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結統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開拓者,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稱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所以我們也自稱是炎黃子孫或華夏子孫。
古城開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翰園碑林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在南部風景區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園山。仰圣山體現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險、奇、秀之氣勢與美姿,也體現了人們對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賢的敬仰和思慕。飛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偉,落差18米。通向山頂,有7條小道可以攀登。站在山巔,舉目遠望,附近景觀盡收眼底。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設中的翰園山,規劃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園碑林將成為群山競秀、百花爭艷的樂園。
現在我們去翰園碑林北部碑廊參觀。這座主體碑廊建筑面積l萬平方米,雄偉壯觀,氣勢恢宏。這十大碑廊,以書法藝術為主,集詩書畫印精華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國文化發展史和書法藝術發展史。在碑廊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楷書名家田英章書寫的《前言》,簡要敘述了翰園碑林的創建過程和概況,字體平穩端正,清麗古雅。
接著是歷代書法碑廊。從殷商四骨文開始到清末,刻有歷代書法名家的墨寶,這是按朝代順鑲嵌的。殷商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現現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在發現,先后出土15萬片以上,約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為一門學問。金文是殷商時代鐫刻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為金,所以稱為金文。秦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承先啟后、諸體出新的開創性時期,李斯創小篆體,他書寫的《泰山瑯琊》、《權量詔版》等,字體修長,橫成列,豎成行,為今天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漢代是書法奠基時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隸書,逐漸發展定型,成為漢代占統治地位的書體,行書、草書、楷書都從隸書中演變出來。至此,漢字各種書體都已具備,為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高峰時期鐘繇、王羲之的倔起,使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唐代視為國寶。唐太宗李世民將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留傳后世的是它的摹擬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獻之并稱“二王”,其書法藝術對后世影響極大。唐代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稱為“草圣”,他和懷素并稱為“顛張狂素”。宋代書法藝術是一個變革創新的時期,蘇拭、黃庭堅、米芾、蔡襄為宋四大家,蘇拭的《寒食詩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稱為“明四家“。清代是中國“書道中興“時期,出現了王鋒、傅山、鄧石如、鄭板橋、趙之謙、康有為等眾多的書法名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涂“、“吃虧是福“,在世上影響很大。
現在,我們來看現代書法碑廊。這是按篆、隸、楷、行、草書體排列,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自新中國成立迄今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輝煌成就和整體面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名家輩出,可謂群星燦爛。這里刻有郭沫若、舒同、啟功、王學仲、歐陽中石、沙孟海、沈鵬等以及港、澳、臺等書法名家墨寶。
朱仙鎮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翰園碑林還設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繪畫碑廊、國際人十書法碑廊、少數民族書法碑廊、少兒書法碑廊、名人題詞和名人書法碑廊等,真乃是書法薈萃、琳瑯滿目。翰園碑林永遠刻碑不止,繼續豐富充實碑廊內容,并加速園林建設,任重而道遠。李公濤先生全家決心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把翰園碑林建成一座文化高品位,園林高層次,中國碑林第一流,長期享有“世界之最“稱號的大型文化旅游勝地。
開封鐵塔導游詞500字篇二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政治、文化、經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各類人才輩出。那么它的外交又如何呢?請大家來看一下這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是一塊記載傳入中國情況的碑石,是件國寶級的文物,也是我們碑林中國際知名度最高的一塊碑石。“大秦”,是唐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的一個派系“聶斯脫里派”傳到中國后的叫法。景教在公元635年傳到中國,此碑刻于公元781年,碑文記載了景教的教旨、教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景教徒在我國唐代150年中的活動情況。碑文下方有古敘利1 文,。此碑一經出土,曾風靡一時,對研究宗教史及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我們再來看這個號稱“千金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是長安弘福寺高僧懷仁受命,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體刻的,傳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請朝廷貼出告示,誰獻出碑文中急需的字,一字賞金一千,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來,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稱作《千金帖》。好,繼續往前走,我們去第三展室參觀。這里主要陳列歷代各種書體名碑,其中包括篆、隸、楷、行、草等5種書體,通過這些碑石,可以看出我國漢字演變的過程。我們先看一下隸書的代表漢《曹全碑》。這方碑出土于陜西合陽縣,曹全是合陽的縣令,為官期間,清政廉潔,為人們所擁戴,死后人們就集資為他立了此碑。碑中的隸書字體秀美多姿,蠶頭燕尾,結構勻稱,一波三折,外顯俊秀而內含剛健,是現存漢碑中的精品。再來看一下草書的代表作-草圣張旭的《千字文》。張旭是唐代杰出的書法家,俗稱張顛,因為他性格豪放,為人灑脫,每次趁醉盡興揮舞,狂放不羈。這篇《千字文》,上下貫通,首尾相接,大小錯落,濃淡相間。初看如一堆亂麻,連綿不斷,但實際上每個字的翻轉,跳躍都遵循嚴格的法度。
下來我們去參觀一下“石刻藝術室”,石刻藝術室分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兩部分展出。首先我們看這組圖稱為東漢畫像石。它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內容除少數神話歷史傳說外,大量取材于現實生活,最具代表的就是這幅《牛耕圖》,這種“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生動地再現了20__多年前我國東漢人的生活情景。
這組“昭陵六駿”,來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這六匹馬是李世民在打江山時馳騁疆場時所乘過的,它們都為大唐帝國的奠基立下了豐功偉績。李世民為顯示自己的赫赫戰功和對六駿的紀念,于公元636年令畫家閻立本設計,雕刻家閻立德依形復制刻于石上,并親自書寫贊語,由當時的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刻在每件浮雕的右上角。“昭陵六駿”不僅造型高超,就是其名稱、色澤和戰斗經歷都有一段十分動人的故事。令人惋惜的是“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流失美國,現存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其余四駿也歷經了千年風霜,在它們身上,既記載著曾經的輝煌,也承載了歷史的恥辱。
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一組葬具——李壽石槨。李壽是高祖李淵的堂弟,死后陪葬于高祖獻陵。槨是棺外的一道葬具,在石槨的內外有線刻的樂伎、舞伎、侍女、文臣武將還有狩獵圖,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宮廷樂舞和貴族生活的盛況。
好,我們進入宗教展區參觀。大家看到的這個叫“皇興造像”。“皇興”是北魏的年號,它采用浮雕手法來體現犍陀羅雕藝術。犍陀羅是古印度的一個地名,它集中了犍陀羅與古希臘兩地雕刻技法的精華,它的特點是姿態生動,線條簡潔,衣紋質感強。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這尊漢白玉雕刻的老君像,它原來供奉在驪山的老君殿,是華清宮朝元閣的遺物。我們看老君身著寬松的道袍,腰系衣帶,正襟危坐于石臺之上,神情莊嚴肅慕,雙目智慧而深遂,是罕見的佳作。據說這尊老君像是安祿山為取悅唐玄宗,在開元天寶年間,從幽州范陽令名工巧匠用漢白玉雕刻而成。
好,我們碑林的參觀講解就簡單向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各位。
開封鐵塔導游詞500字篇三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好!
歡迎來到鐵塔公園參觀游覽,希望通過我的導游講解能使大家更多的了解開封、了解鐵塔。
開封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并且市區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得開封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文物古跡中,鐵塔作為開封的象征展示著古城人民的睿智和堅強,開封人都以擁有鐵塔而感到自豪。
鐵塔公園是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百家名園之一,坐落在開封城的東北隅,總面積為37.24公頃。園內的主要景點有:天下第一塔石碑、盆景苑、靈感院、接引殿、鐵塔、鐵塔文物陳列館、何公軒、開封古城墻,以及月季園、上方苑、竹園、鐵塔湖等等,鐵塔公園集文物古跡、園林藝術為一體,一展風姿,廣迎四方游客。
鐵塔一帶古時是一座佛教寺院,最初建于北齊天寶十年〈559年〉,名獨居寺。唐代,開元十七年〈720xx年〉唐玄宗東封泰山歸來,途經汴洲,在獨居寺旁設行宮作短暫休息時,游幸獨居寺,下詔改獨居寺為封禪寺。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于開寶三年〈970年〉以北宋開寶年號,改其名為開寶寺。在此前后,北宋朝廷連年撥款擴建開寶寺寺院,使開寶寺規模宏偉 ,殿堂壯麗,齋舍完備,僧侶眾多。內部劃分為二百八十區,設有福勝院,上方院,等覺院,永安院,雙林院,仁王院等二十四禪院,成為京城最大寺院之一,和大相國寺共同分轄東京各寺院僧侶,當時京師立左右街僧錄,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同為首都佛教寺院領袖,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到寺院內游幸,祈禱和宴享,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寺內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為宋代聞名遐邇的皇家寺院,在國際佛教界影響巨大,同國際間的佛事活動往來很多,開寶寺進入歷史上鼎盛時期。其規模宏闊、巍峨壯麗,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游幸、祈禱,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為宋代聞名遐邇的巨剎。但因歷代戰亂和黃河多次沖淹,開寶巨剎如同當時的氤氳煙火一樣,早已蕩然無存,當我們登鐵塔觀行云之際,不能不激起對往夕開寶寺盛觀的遐想。
鐵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原名開寶寺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層,因其通體鑲嵌褐色琉璃磚,顏色近似鐵色,從元代起,民間俗稱為鐵塔。鐵塔以精湛絕妙的建筑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是目前我國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磚塔,1961年我國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1994年12月15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四張的中國古塔特種郵票,分別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杭州開化寺六和塔、開封祐國寺塔。其中面值最高(2元)的開封
祐國寺塔就是鐵塔。
鐵塔原建于夷山之上,后來由于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辟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背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如果大家仔細地觀察鐵塔會發現,鐵塔并非是垂直于地面而建,而是微向東南方向傾斜,這就要追朔到鐵塔的前身。鐵塔未建之前,在開寶寺福勝院內,曾仿照天宮的形狀,建有一座純木結構的佛塔靈感木塔。后人視它為鐵塔的前身,也有人稱它為鐵塔的母塔。為供奉從吳越國領地杭州迎取的佛舍利,宋太宗于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開始籌建開寶寺木塔,籌建的木塔決定建于開寶寺的福勝院內,負責設計和監造的是當時著名的木工喻浩。喻浩:浙東人,虛心善學,技藝超群曾任杭州都料匠,史書上稱他有巧思,超流輩著有《木經》三卷,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木工專著,惜其散失,今已不存。喻浩督造的開寶寺塔,八角十三層,高360尺,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天宮奉安佛舍利,歷時八年,終于端拱二年〈989年〉竣工落成。據記載:塔初成,望其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多西北風,吹之不過百年當正也。由此可見他的用意精細,謀籌深遠。此塔極其偉麗,在京師諸塔中最高,且制度甚精。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被贊為一時之盛觀、天下之冠、巨細精巧,近代所無,喻浩也因此被喻為造塔魯班之稱。后人對建造開寶寺木塔作出重大貢獻的喻浩和郭忠恕多有贊嘆曰:郭家畫本千秋重,喻皓神功一代殊。開寶寺木塔因建造在開寶寺的福勝院內,故初名福勝塔,宋真宗天寶祥符六年〈1020xx年〉,有金光出相〈即塔頂銅寶珠放光〉車駕臨幸,舍利乃現,固賜名靈感塔。可惜喻浩設計建造的這座華美絕倫的靈感木塔僅存世56年,就于宋仁宗慶歷四 年〈1049年〉六月遭雷擊而焚毀了。到了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改用琉璃磚,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塔身挺拔,裝飾華麗,層層開設明窗,其余皆為盲窗。明窗取向不同,一層北,二層南,三層西,四層東,依此類推。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沖擊力。遠看近觀,鐵塔仿佛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精湛絕妙。塔磚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余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這些磚是研究北宋雕刻藝術和塑造藝術的精品。鐵塔內有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云纏繞,云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云。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云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每當風度云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當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御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本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巍然屹立。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來汴視察黃河時,順便游覽了鐵塔和龍亭。陪同毛澤東主席游覽的原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在塔側向毛主席介紹說: 塔上的大窟窿是1938年日軍侵占開封時,用大炮打的。毛主席回答說:這個鐵塔名不虛傳,代表我們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他們把它打不倒,我們把它修起來。領袖的一番贊揚,是對鐵塔精神品質的高度概括。在1956年和1957年對鐵塔進行了一次全面最大的修復。
參觀完鐵塔,請大家跟隨我參觀公園的另一處文物景點:接引殿。接引殿建于1985年,里面供奉著宋金時期的珍貴文物:接引佛。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尊高大慈悲的站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北宋開寶寺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全銅鑄造,身高5.1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征吉祥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云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橫胸是將佛教徒送往西方極樂世界,右手下垂是以此寶手接引眾生。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密多心。一為四十八愿普被群機,凍定萬修萬人去。二十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周圍的殿壁上繪制有大型壁畫西方凈土變,上有佛像七十多尊,圖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薩,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滌飄飛,笙簫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景象。
開封鐵塔景區導游詞默認分類除了文物古跡,園內還有盆景苑、靈感院、竹園、上方苑、賞心園、梅園等多處景點,把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中國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的風格巧妙的融為一體,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草樹木相映成趣,一步一景,步移景變,美不勝收,構成了意境深遠的游覽空間。
各位朋友、來賓,鐵塔的游覽活動就要結束了,希望鐵塔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謝謝您!再見!
開封鐵塔導游詞500字篇四
游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眾多的文物古跡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成了游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于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于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筑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筑學家喻浩為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于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為“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并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筑藝術聞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余皆為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了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沖擊力。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仿佛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采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為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筑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御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為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佛教相信三世輪回,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游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余種,花紋圖案包括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優美,精妙生動,具有鮮明的宋代藝術風格。
鐵塔原建于夷山之上,后來由于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辟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如同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立,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舒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盤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景色;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騰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義;登到第十二層,則祥云纏繞,云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云”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云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度云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當作響,更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往返。
細心的游客在欣賞這座卓絕的建筑藝術時,總能驚奇地發現眼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心并非多余!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梁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撐,青石欄桿。望柱上雕刻有形態各異的九十六只小獅子。
殿內矗立著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鑄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征吉祥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云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滿足眾生的愿望,接引眾生到達西方凈土的極樂世界。最上方有一“光明無量”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為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密多心”。 一為“四八愿普被群機,決定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周圍的殿壁上繪制有大型壁畫“ 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薩,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盤的仙娥,舞姿輕盈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絳飄飛,笙簫婉轉,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和諧的天國景象。
鐵塔勝景歷來是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元人馮子振曾賦詩歌詠中秋節鐵塔燃燈的壯觀:“擎天一柱礙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齊。半夜火龍翻地軸,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搖瀲滟治蛛蚌,影落蒼冥照水犀,火焰逼人高萬丈,倒提鐵筆向空提。”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后,曾親臨開封鐵塔,當時被日軍炸壞的鐵塔尚未修復,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批準了鐵塔的修復工程。1958年鐵塔周圍已辟為鐵塔公園,占地51.24公頃,其中陸地面積41.62公頃,湖水面積9.62公頃。1961年3月4日,鐵塔被國務院批準為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鐵塔和周圍建筑綠化的更美麗了,除鐵塔和接引佛殿外,還有大型植物園、鐵塔湖,置身景區里,綠樹成蔭,芳草萋萋,碧水蕩漾,畫舫穿梭。在我們欣賞景區之美時,更體會到古今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游客朋友,我們在鐵塔的參觀活動就要結束了。愿壯麗雄偉的鐵塔給大家留下美好的憶,愿高大的接引佛給大家帶來吉祥和福氣!謝謝!
開封鐵塔導游詞500字篇五
游客友人:
大家好!在開封眾多的文物古跡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記性建造之一,成了游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即是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于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景致區內,奇麗挺立,雄居中原,以它高深絕妙的修建藝術跟宏偉奇麗的苗條身姿而馳譽中外,被人們譽為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表面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自身牢固異樣,如同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為“鐵塔”。據史料記錄,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代有名建筑學家喻浩為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由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于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致,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雄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而該塔被稱為“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原因,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冬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光,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天然會直過來了,并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款式建造了咱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修筑藝術馳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余皆為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透風、了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沖擊力。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維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好像是一座木塔,小巧剔透。本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采取仿木結構,它以很多外形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構造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周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為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筑的一大提高,能夠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色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筑史上占領主要位置。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抗外力的中心局部。各種不同用處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嚴密連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備很強的抗震才能。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狂風水災,特殊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遇到不同水平的損壞,但依然矗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說明說:鐵塔作為一座佛塔,閱歷如斯多的災害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成果。佛教信任三世循環,所以當地信佛的白叟常告知游客,假如你繚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畢生安全。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余種,花紋圖案包含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精美,精妙活潑,存在赫然的宋代藝術作風。
鐵塔原建于夷山之上,后因由于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如夢錄》載,基座辟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基座下有一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跨池而過,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猶如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破,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伸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回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風景;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曠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跑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意;登到第十二層,則祥云環繞,云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云” 。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云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 每當風采云穿時,環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當作響,更讓人賞心悅目、留連來回。
仔細的游客在觀賞這座卓絕的建筑藝術時,總能驚疑地發明面前的鐵塔是座斜塔,已向東南方向傾斜。看來,喻浩先生當年的擔憂并非過剩!
在鐵塔西百米處,是一座重檐偉閣、漆棟畫梁的大殿,名叫“接引殿”。周圍由二十四根大柱支持,青石欄桿。望柱上雕刻有狀態各異的九十六只小獅子。
殿內聳立著一尊高大慈善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俗稱接引佛。這尊高大的接引佛像,是宋元時期用全銅鍛造的,身高5.4米,重12噸,赤足站立,胸前鑄有象征吉利的萬字符號。穿有山水云朵花紋的袈裟法衣。左手禪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現能滿意眾生的欲望,接引眾生達到西方凈土的及時行樂。最上方有一“光亮無窮”的匾額。周圍四根柱子上寫有兩副楹聯:一為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已了如來實在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密多心”。 一為“四八愿普被群機,決議萬修萬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佛像四周的殿壁上繪制有大型壁畫“ 西天極樂世界圖”上有佛像七十多樽,圖中有慈眉善目標菩薩,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盤的仙娥,舞姿輕巧的飛天等,錦衣廣帶,彩絳飄飛,笙簫悠揚,鶴舞鹿鳴,一派溫馨協調的天國氣象。
開封鐵塔導游詞500字篇六
我們開封古城汴梁、汴京、東京,簡稱忭,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先后有戰國時候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定都于此,所以開封素有七朝都會之城,下面我就用七個一給大家介紹一下開封:
一個名臣的歸宿: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我想許多人都聽過這首歌。大家到開封旅游,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曾擔任過我們開封開封知府,,在人們的心中他就是中國古代清官的象征。我們在參觀完清明上河圓后將去參觀包公祠。
一個王朝的輝煌:在開封歷史上建都的七個朝代中,以北宋建都時間最長,從公元960年到1127年,長達168年,也最繁榮。漢唐時間的長安不過四五十萬人,唐代洛陽也不過一百多萬人,而開封卻達到150萬人。而當時倫敦、巴黎也就十幾萬人,被歐洲人稱為世界最大城市的大馬士革也只有50萬,經濟的繁榮,人口增多,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各國商人、使節、宗教人士不絕于途,中國的各種文明,包裹火藥、印刷術、造紙等由此傳向世界各地。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文化的大發展,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柳永、李清照、張擇端都在各自的領域里各領風騷。
一條大河的歷史:開封的發展與黃河密切相關,開封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黃河的泛濫史,黃河穩則開封盛,黃河泛則開封衰。現在我們的腳下有五大都城遺址疊壓在一起,,然后我們開封人重新在廢墟上建就是黃河泛濫一次就淹沒開封一次。五大古都遺址在二十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只有我們開封的五城疊壓和洛
陽的五都薈洛。現在開封和黃河之間還有一個世界奇觀,那就是黃河懸河奇觀,黃河的河床要高出開封地面七米。
一池湖水的靈氣:北宋的楊家嶺大家都知道,是忠臣良將的代表。那么在開封有兩個湖,一個是楊家湖,一個是潘家湖,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楊湖清潘湖濁奸臣忠臣清濁分。說的是北宋一門英烈的揚家將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但皇帝卻善惡不分,楊業被害后,佘老太君上金殿告御狀,但皇帝卻包庇奸臣,只免去潘仁美的三個虛職。佘老太君一怒之下,帶領全家罷官歸隱搬走后天降大雨將潘楊二府淹成一片。潘家所在地湖水渾濁惡臭,楊家湖水清澈,老百姓就認為這是潘楊兩家對國忠奸寫照。所以一池湖水的靈氣,
一次艱難的復興:自北宋末年黃河淹沒開封以來,開封在也沒有昔日的繁榮,民國時期還是省會的開封,現在已被鄭州洛陽遠遠拋在了身后。開封現轄五縣五區,人口460萬,市區人口78萬。現在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后省政府提出了發展中原城市群,實現鄭汴一體化。去年鄭汴大道的通車標志著開封在鄭州的拉動下,已經踏上了重視昔日輝煌的快車。
一幅歷史的巨畫: 就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清明上河園,請大家帶好隨身攜帶物品隨我下車,一起領略這幅歷史的巨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