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澳門導游詞 350字篇一
位于大三巴牌坊不遠處,原名圣保祿炮臺,300多年前為防海盜,保護傳教士及居民安全而建造的全澳最大的炮臺,部份建筑于1835年與圣保祿教堂同遭火焚。一直以來為軍事禁地,20多年來始辟為旅游景點,成為視野寬闊的公園。城堡高居市區中心,從上可眺望澳門全景,還可看見圣保祿教堂痕跡。
1620_年6月24日,憑借著城堡上的大炮擊退了荷蘭人的入侵。這天正是圣約翰禮,于是圣約翰被視為澳門的主保圣人,圣約翰浮像以及“1622”的年份便刻在了城堡入口之上。當年古老的鐵炮現仍安放于城堡上。
大炮臺城堡的中心,有一座南歐式的平房建筑,原為兵營,現為氣象臺。平常游人可入內參觀氣象變化圖和各種氣象觀測儀器。城堡的東北角,保存著澳門早期石刻。
大炮臺城堡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希望大家游玩愉快。
澳門導游詞 350字篇二
氹仔原為鄉村,以炮竹聞名。隨著時代的發展,氹仔大部分地區已被開發,先后興建了高層住宅、豪華酒店、風味餐廳、賽馬場、娛樂場及澳門國際機場。已初具城市規模。
凱悅酒店和新世紀酒店均為五星級豪華酒店,可為旅游者及入住客人提供飲食、度假休閑等各種服務。澳門的最高學府——澳門大學也位于氹仔,大學內有一幅頗有氣勢的九龍壁。
氹仔區內食肆林立,馳名港澳的木偶葡國餐廳也在此落腳。晚間華燈初上時,專營烤肉、碑酒的露天攤檔便熱鬧起來,群眾在酒肉飄香中悠然自得。如果不想吃肉,可到專營素菜的“菩提園”品嘗地道的素菜,在園內,還可觀賞一座高5.4米,重約6噸的銅鑄釋迦牟尼大佛。此為仿唐藝術品,是澳門目前最大的佛像。
1989年擴建的賽馬會已頗有名聲。從泰國請來的一座四面佛就立于賽馬會前的廣場上,每天都有不少人來此佛前祈拜求福。
“住宅式博物館”珍藏著十九世紀末期的家庭住宅擺設,從中可了解本世紀初澳門官紳富豪的家居生活。
氹仔區內有多處出租自行車的店鋪,騎車四處漫游也極為方便。
澳門與氹仔之間,每天7時至晚上11時,有幾十班公共汽車往來,交通非常便利。
澳門導游詞 350字篇三
澳門文化中心是多用途的文化活動場所。1998年底竣工,1999年3月19日由葡國總統沈拜奧主持揭幕啟用。
澳門文化中心的成立,標志著澳門文化史上的新紀元。中心提供優質而多元化之表演、會議及展覽場地,普及各類型的文藝活動,既可滿足深受中葡文化熏陶的市民之需求,同時又可提升都市的生活素質。
在設計方面,造座宏偉的新型建筑已成為澳門最新的標志,所占面積達四萬五千平方米。由景觀公園、劇院大樓及藝術博物館大樓組成。文化中心總造價為9.6億元,其中8.4億元為建筑總成本。包括用于填海、地基和結構方面的工程費用;雕塑群、音樂噴泉與一般設施;7,000萬元用于施工、顧問和監管方面費用;5,000萬元用于專業設備和裝飾。
劇院大樓內設兩個表演場地:綜合劇院有座位 1,114 個,適宜上演大型節目;小劇院則有座位 393 個,適宜舉行小型節目和放映電影。
兩個場地均設有同聲翻譯室和先進的放映、音響和燈光設備。除表演場地外,其它設施還有會議室、展覽廳、多用途排練室、音樂室、化妝間、洗衣房、技術控制室及為表演者專設的休息室等。
澳門藝術博物館總面積達一萬一百九十二平方米,樓高五層。內設有五個展覽館,展覽面積近四千平方米,為澳門最大的視覺藝術展出空間。除展覽廳外,該館還有演講廳、多媒體圖書館等設施。 此外,中心還設有餐廳、咖啡座、酒吧、售票處和詢問處。
澳門文化中心為本地及世界各地的演藝者提供國際級的表演場地,也為澳門及鄰近區域觀眾帶來更豐富的文化生活。
完善的海、陸、空交通網絡,使今日澳門文化中心成為國際商貿會議的理想地點。
澳門導游詞 350字篇四
玫瑰圣母堂又稱板樟堂或多明我堂,始建于1687年,是天主教的明我會教士初到澳門時設立的,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教堂于1820_年重修,今天壯觀的規模即源于此。
板樟堂供奉花地瑪圣母,是葡國人很崇拜的神,堂內存有許多富有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穌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的宗教藝術特異之處。
圣堂內的天花板飾滿圖案裝飾,其中有一皇冠圖案,圖下便是主壇,大門雕工精細;圣堂內部色彩繽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圖案,予人以明快之感;祭顛壇上有圣母圣嬰像,圣堂內則設放花地瑪圣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為起點。
教堂通常于下午開放,可先按門鈴,然后經旁邊閘門進入,再繞過一條長廊便可進入圣堂內部,圣堂后面設有一小博物院,內藏圣保羅大教堂所遺留下來的早期著名雕刻及遺物。
南灣花園位于葡京酒店附近的加思擱兵營前,又稱加思擱花園。
花園分為高低兩部分:低部位于南灣街與家辣堂街之間;高部再分兩級,有石階相連,位于家辣堂街兵營斜巷,加思擱新馬路及東望洋新街之間。
南灣花園高部在東洋望山麓,建有一座頗為別致的圓柱形建筑物,高為兩層,為歐戰紀念館,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亡葡軍。館外四面有圓拱形的門窗,墻壁塑有圓案花紋,頂端筑有皇冠形狀的裝飾,引人注目?,F時已改為傷殘人士協會。
澳門導游詞 350字篇五
東望洋炮臺位于澳門半島的最高點,建于十七世紀。炮臺上的小圣堂──圣母雪地殿教堂──約建于1622年,具有十七世紀葡國修院的建筑特色。經過1996年的修繕,恢復了圣堂和廳院的原貌。修繕過程中,在墻壁上發現被覆蓋了許久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1]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的第一座燈塔,由一名澳門土生葡人所建。燈塔旁有一望遠鏡,供游客俯瞰市內景色。
于東望洋 (松山)之巔,除了著名的燈塔外,還筑有數座炮臺堡壘及防空洞。防空洞由四組隧道組成,是昔日的軍事禁區,守衛森嚴。四組防空洞最長為456公尺,最短則只有47公尺。內有發電機、休息室及貯油池,并有登上燈塔炮臺的升降機等。重新修葺后的防空洞于__年10月初對外開放。今天游人見到的不再是昔日陰森可怖的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面貌的展示廊,游人可從墻上擺放的珍貴歷史圖片及介紹,領略防空洞的真實狀況。
東望洋炮臺又稱松山炮臺、東望洋山炮臺
東望洋炮臺,是位于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上之古老炮臺,為澳門八景之一,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之一。
東望洋炮臺是東望洋山上三大名勝古跡之一,__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炮臺除數座炮臺堡壘外,還有由四組隧道組成的防空洞。東望洋炮臺范圍包括兩個著名的旅游景點:東望洋燈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在此可俯瞰澳門全景和珠江口的壯麗景色。
在這附近,還可以見到臺風訊號的標記。每當刮臺風時,氣象局就會在炮臺上懸掛相應的臺風訊號標記,提醒市民作好準備。
澳門導游詞 350字篇六
澳門汗青城區在__年正式給列入《天下文化遺產名錄》中,是中國第31處天下遺產。
被列入澳門汗青城區的所在有:大三巴牌樓、媽閣廟、大炮臺、玫瑰圣母教堂等等,它們是澳門汗青城區中內現最迂腐、局限最大、生涯最大、生涯最整和最齊集的對象方氣魄威風凜凜共存構筑。
大三巴牌樓本是圣保祿教堂,但因1835年1月26日薄暮,圣保祿教堂失火,一發不行摒擋,燒了兩個多小時,幸好教堂最貴重的前壁仍能生涯挺立,才成為今天的大三牌樓。
玫瑰圣母教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像一個黃白色的奶油蛋糕。它的外貌有黃色、白色和深綠色,它的門、窗是深綠色的,其余處所是黃色和白色的。教堂頂上有一個小十字架。教堂內里很寬敞,裝修得很像皇宮。
媽閣廟是中葡文化融合出發點,也是澳門最聞名的勝景事業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進入媽閣廟有一小段路線要走,雙方雕欄上都有一只大獅子守著。
大炮臺建于公元1616年明宗年間,是中國最迂腐的西式炮臺之一,本屬教會全部,用于掩護圣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御海盜,后轉為軍事辦法區,在1622年抵制荷蘭人入侵時施展了重要浸染。大炮臺上有一大片安定已建成花圃,綠草如茵,古木參天,古炮雄距于旁,從這里可以望見澳門全景,還可以望見大三巴牌樓。
澳門汗青城區生涯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換的汗青精華。
上一篇:2024年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100字 湖北省博物館導游詞結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