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母親的懷里,母親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母親不在搖籃了,這是我第一次感到世界的空虛呵!”
《繁星·春水》它讓我第一次讀懂了生命的快樂。生命的快樂源自于自然、母親和童真。“我的母親已不在世間,我在她走后總感到自己為她做的太少太少了,回想起自己不懂事的場景,就會恨我自己。”我們語文老師的深情吐露,讓我明白了生命的銷渺。生命時間的銷渺源自用心、親情和真愛。也許,帶給我們財富的都來源于發酵的往事罷。英語的過去式要加“ed”可中文卻不容修飾,中文的往事記錄不濃妝淡抹。只是憑感覺,憑真實。即使在過去,但帶給我們的記憶猶新,就如昨天才寫下的日記,清清楚楚。當媽媽叮囑時,我知道這就是愛,像秋天的風,太多的重復,然而刪繁就簡后,就能品味出其中的關愛、期盼和牽掛。當與父母發生代溝,冷戰期間,媽媽撫門而入,送來一杯溫牛奶。我知道這就是愛,她想讓我們之間永遠是燦爛而不是冰霜。當“被迫”與爸爸爬山時,筋疲力盡的趴在山頂上,聽爸爸說哲理。我知道這就是愛,他教會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峰。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其實,“孝”不是海水驚濤拍岸,不是潮漲潮退,不是溪水潺潺。“孝”是一粒種子,在我們心間施肥,發芽,這粒種子,它有名字—愛。其實,同學們都心存有愛,只不過,有些同學尚未發現罷了。因為,“愛”是細微的,“愛”是需求培養的。我們只有在孝順父母的過程中,探尋愛,收獲愛,滋潤愛,在愛的道路上成長。世間不能沒有愛,愛能讓國家、讓社會、讓家,更加和睦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