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篇文章時,我曾很認真地思考過,我從來沒有發表過關于“80后”“90后”的言論,從來沒把這些詞放在嘴上說過。
一直以來聽著人們對“80后”“90后”的議論紛紛,我都沒有多大感覺,我自己是“90后”一個。我有時候覺得實在是沒必要這樣去分,時代不同自然就會造成觀點差異了。知道不久前看錯一本雜志上的“95后專欄”,直到不久前回老家,在飯桌上老家人總談起“都說‘90后’很自私”,我就起了些膩煩之心了。
說起“自私”,誰人不自私?但看是那種程度上的自私罷了。又有誰能真正無私呢,說起“自我”誰又不自我,我們以自己的身份存在于世,總是該為自己著想的。那么,誰能真正有資格論說他人“自私”呢?
我們這個年齡似乎總是喜歡多愁善感,,頹廢似乎成為了一種流行美。雖然我本人或多或少也有這種情況,我的文章中偶爾也會流露出這種情感,不過我并不覺得這是值得推揚的。我曾無意中在一個女同學的文章中看到大篇幅的描寫,寫的是一種頹廢,寂寞,一種非主流式的頹廢,我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了,不解于她連篇的憂傷,似乎真的是為了應非主流的潮流而造的憂傷。我剛看到那些文字就有這樣的感覺,她似乎是受了現下很多青春小說和文章當中那些朦朧、迷離的文字影響。青春期的我們,尤其是女生,出現這樣的感情很正常,但過多,也就負面化了。我在家跟媽媽提過這件事,當時她也就回答過一句話:“少年不識愁滋味啊。”呵呵,的確,“為賦新詞強說愁”,“識盡愁滋味”,也就“欲語還休”了。
我想這會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這樣提出“90后”這種詞,誰會沒有煩惱?誰會沒有心事?可是處在在這個時期、這個年齡的我們,大多都還算很幸福的,何必要為了成長,強將自己置入漫天風雨,卻無視不遠處的陽光呢?
上一篇:轉角遇見“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