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日常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和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馬車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分享,用壞了也沒什么抱怨。這就是我們的志向。”顏回說:“我的愿望就是一個人不經常夸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學生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的說出了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擺脫與這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伴相隨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怎么樣建設國家社稷,怎么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讓孩子們覺得我這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夠了。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處在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的卻不容易。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的,因為這是讓你生中最深刻,人人不可回避的。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個小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們的夢想把愛折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