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一塊巧克力換一根還泛著青澀的小香蕉,你可能會認為這不是一個聰明的舉動,但請你先不要這么堅定的說出這番話。
“有一個很小的孩子——大概三四歲——跟隨父母到農村去。她身上有好幾塊巧克力,不僅如此,在路上她也已經吃掉了幾塊巧克力了。這時候這個孩子看見另一個孩子手中有一串微微泛著青澀的小香蕉,于是她想吃香蕉了。”我的母親娓娓道來,頓了頓她又補充說,“要知道小孩子看見別人的東西,再不好也會想要的??墒乾F在又沒有香蕉,只有巧克力,怎么辦呢?”母親看了我一眼,繼續說道,“于是這個孩子遞了一塊德芙巧克力給拿著香蕉的孩子。而那個孩子,見有人給他東西,于是就把手中的香蕉遞給了對方。”這時候,我的母親停下來望著我問:“你說這個用巧克力換香蕉的孩子聰明不聰明?”當時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不聰明!”甚至還為自己這一板上訂釘的答案而沾沾自喜?!斑@個孩子就是你?!蔽业哪赣H意味深長地說,“當你還是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時發生的事?!?/p>
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已經完全忘記了那件事,我的母親卻記得很牢。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因為我聽見了我的母親后面說的一番話:“當你比較巧克力和香蕉那哪個更劃算的時候,一定要先舍棄價值的天平,用心衡量一下自己的需求。”
母親說的這個故事改變了我的價值觀,至少我在比較之時會先用心權衡一下自己的需求。我們都知道,汶川地震時,對于埋在廢墟底下的人來說,用幾百幾千元甚至幾萬元來買一小瓶礦泉水都值得。那么你呢?是否還會像當初的我一樣那么堅定的認為用巧克力換香蕉是一個不聰明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