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表達了家鄉人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無比懷念之情。家鄉的端午節有一個固定的習俗,那就是吃粽子。
據說,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對國家的統治感到不滿,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自盡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天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人們要采竹葉,在里面包上糯米、花生、紅棗等,外面纏上彩色絲帶,粽子就做成了。
聽老人們說,這是因為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非常傷心,便駕舟奮力營救,但所有的努力都無濟于事。人們便常放粽子到水中祭奠屈原。同時,水中的蛟龍水獸用粽子填飽肚子,就不再去吃屈原的身體了。吃粽子的習慣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家鄉的端午節因粽子讓人期待,又因屈原而讓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