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悠久文化是吸引眾多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英國的博物之道更是獨特而實用。英國人愛開博物館,在倫敦的二十一天中這一點讓我感觸頗深。
天文臺旁會有海事博物館,舊時皇家別墅旁會有皇家博物館,教堂、大學中都有博物館,名堂各種各樣。似乎任何一種主題都能使英國人毫不猶豫地開個博物館來陳列“歷史”,吸引眼球。而這一點,仿佛是從維多利亞女王和其丈夫那里繼承的。維多利亞女王在舉辦了第一屆世博會后,用賺來的錢修建了三個大型博物館,至今還開放使用著。眾多博物館中陳列的東西更是讓人驚奇。拿大英博物館來說,奇珍異寶,無奇不有。舊時珠寶銀器,安靜地躺在玻璃后,大都是十七八世紀的東西,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不知道被多少人把玩,見證了多少大事的發生。隨著歷史的推進,它們終于能靜靜地躺下來,從奔跑中喘口氣,有機會來講述屬于自己的故事,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英式博物之道又有幾分獨特。走在街頭,經常被向導攔下,眼前的某處房屋或許就是什么古跡。有趣的是,酷愛收藏的英國人不僅保留著名人古居,使它們完好無損,他們對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提及的“路人房屋”也格外鐘愛。因此,許多建筑總會被冠上像“莎士比亞筆下的某某房屋”諸如此類的名稱,仿佛腳下的一磚一瓦都是一件文物。英式博物,讓人喜愛而敬佩,充滿經驗的博物之道,也一定會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