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令我感動的演講
90末出生的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前我很朦曈,一張普通的光盤讓我聆聽了一場精彩的演講,使我震撼,使我感動,使我受到一場心靈的洗禮。
演講者是鄒越教授,他用生動的故事和激情澎湃的語言告訴我一個道理:我們年輕一代必須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做一個讓生命充滿愛的人。讓生命充滿愛,首先要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生活在祖國的懷抱里,沒有經歷過苦難,沒有遠離祖國的經歷,所以不會有季羨林老人在德國留學時祖國母親“頻來入夢”的情形發生,也不會像鄒越老師那樣在異國他鄉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時全身血液都沸騰起來的激動。我們出生時,祖國早已經站起來了,并且越來越繁榮富強,我們總覺得世界本來就是如此,不知道愛祖國意味著什么,更不知道還要做些什么。演講講述了黑人男孩心中裝著祖國,即使受了傷仍然堅持跑完馬拉松全程的故事,他的那種愛國激情多么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要為祖國爭光,更要懂得祖國與我們每個家庭、每個人不可分割的道理。有一首歌告訴我們:“一玉口中國,一瓦頂成家,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是啊,國與家血肉相連,休戚相關,從來也沒有分開過,祖國不僅是生養我們的土地,更是我們的堅強靠山和精神支柱!看今天世界上一些國家四分五裂,戰火紛飛,那里的人民陷入了苦難的深淵,我們怎么能淡漠了對祖國的愛,怎么能不為將來建設祖國作好充分的準備呢?讓生命充滿愛,還要懂得愛我們的老師。我們愛老師,但是我們平時對老師的期望、老師的批評、老師的要求,又理解了多少呢?
鄒越老師在演講時講了一個年輕老師獻身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的故事,從上海師范大學畢業的李靜老師,離開繁華的大城市來到貧窮落后的四川大涼山,艱苦的條件曾使她動搖過,但山區孩子渴望學習的呼喚使她留了下來,并且一干就是十幾年,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好老師,在她三十八歲的時候患了癌癥,當她走到生命的最后時,她用盡僅有的力氣,回到她執教的班級,給同學們上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堂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她最舍不得的是她的學生們,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她葬到學校對面的大山上,天天看著學生們健康成長。
演講還講了一位老教師舍身救學生的故事,江蘇金城市城南小學的殷雪梅老師為教育事業工作了一輩子,已經到了退休的前夕,一次,她帶領學生去聽愛國主義報告的路上,一輛違章的汽車瘋狂地沖過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殷老師毫不猶豫地撲過去,推開了六個學生,而她自己卻被撞出二十多米遠,學生得救了,而她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兩位老師的事跡深深地感動了我,使我懂得了老師的無私,懂得老師是我們“生命的恩人”,是世界上最肯奉獻自己的人,同時也使我懂得了老師把他們全部的愛都給了我們,他們對我們的鼓勵也好、批評也好,都是為了我們能夠成為對祖國和人民有用的人,我們怎么能不愛她們、不尊敬她們呢?
讓生命充滿愛,更要懂得愛自己的父母和親人。鄒越老師的演講還講述了一個福建山區的母親含辛茹苦地養大了自己的兒子,后來又在北京的垃圾桶旁,靠每天撿垃圾供養了一個清華大學博士生的故事,同樣讓我深受感動。父母的愛是多么博大和無私,而我們對父母的愛又是怎樣的呢?父母親給了我們生命,并把我們養大,我們是不是懂得他們愛的分量呢?我們記得自己的生日,卻常常不記得爸爸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我們只知道自己每天的學習很緊張,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每天在忙些什么,有多么辛勞;我們常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卻不知道主動地去分擔一些爸爸媽媽每天繁雜的家務勞動;我們只知道自己在一天天地長大,卻并不在意爸爸媽媽和周圍的親人在一天天地變老??????
我們對父母親的愛與父母親對我們的愛是多么地不相稱啊!我知道,愛不是一種裝飾,不是漂亮的外衣,也不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她應該在我們心里,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心里沒有愛,人就一定很冷漠、很虛偽;如果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沒有實際行動,愛就會變得毫無意義!“讓生命充滿愛”的演講,猶如鼓錘敲擊著我的心,又像汩汩的清泉流進我的耳朵,流進我的心胸。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愛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一個能為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