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可以說,只要接觸過古文的人都知道“何許人也”的意思,但是,卻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根源。的確。沒幾個人知道它的由來。講到這兒,我就不妨做一下“何許人也”的來源宣傳了。“何許人也”,原為“何所人也”,“所”即為住所,地方之意,看到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這和我們現在叫的“你是從哪來的”是一個道理,至于“所”是如何變成“許”的,請聽我慢慢道來。
眾所周知,古代有通假字,而“所”和“許”就是其中之一。然而,當本來是“冒充”別人的字使用多了,超過本來的那個字了,那么人們就會去承認它,而把本來的那個字遺忘。“所”和“許”正是這樣。
這種現象,不單單在文字界有,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比如說由“多神制”到“一神制”的轉變,比如說人們由吃菱白的果實到吃菱白受病菌感染后膨大的根部的變化。可能會有人說了,這些有什么大不了的,由“多神制”到“一神制”的轉變只是宗教的變化,人們由吃菱白的果實到吃菱白受病菌感染后膨大的根部的變化只是一種優勝劣汰的結果。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將這一理論應用于人類呢?應用于所有所有的事物呢?為了讓你不成為被替換掉的那個字,你要努力地學習,吸取更多的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不管你對這些東西是否感興趣。你們說我這么說對不對呢?創可貼們?
其實,由“何許人也”還能想到許許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