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天氣時晴時陰,而現(xiàn)在,窗外冒著小雨,伴隨著空調(diào)旅游車的隆隆聲。
導(dǎo)游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舉起了話筒:“我們的各位同學(xué)們,早上好。我們現(xiàn)在前往的就是明孝陵博物館。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合葬墓,于2003年7月3日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南京迄今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哦,原來我們要去博物館啊。
一路上,翠綠一片,不覺讓人感到了絲絲清涼。來到明孝陵博物館,還未開門。我便趁此來欣賞美景。只見博物館正面刻著讓我說不上是什么體的“明孝陵博物館”六個大字,還分別用黑方框框了起來。這個博物館的門整體都是黑白色的,不免有些凄涼,還好門前的五棵小樹為它增添了不少活力。
踏進(jìn)大門,五尊雕像立在我們眼前。最中間那位便是朱元璋。話說這朱元璋原名為“朱重八”,為什么呢?因為古代的孩子多,也不便起,就一、二、三……這樣排,而朱元璋是他父親的第八個孩子,故作“重八”,后來他當(dāng)上了皇帝,才起了“元璋”這么大氣的名字。可是也有傳說講,朱元璋出生時身上有蟲子在爬,故作“蟲扒”,后才改名“重八”。
再來看看雕像的上方:碧綠的瓦中雕著古代的紋路,再加上紅柱子,古色古香,這體現(xiàn)出了明孝陵博物館的風(fēng)格。再看看展廳、投影……這點點滴滴都透露出了明孝陵博物館的味道。
離開博物館,我們來到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jì)念館”。這是一個嚴(yán)肅的地方,那用幾國的語言寫的“遇難者300000”,令人觸目驚心。
走進(jìn)紀(jì)念館,一片黑暗。猶如從天堂一直墜到地獄,是啊,1937年12月13日,日軍在南京搶掠、奸淫、對大量平民及戰(zhàn)俘進(jìn)行殺、燒……想想就可怕。紀(jì)念館中陳列著大屠殺時的珍貴照片及資料。令我印象深的是我們周恩來總理說的:“歷史,可以原諒,但是不可以忘卻。”,多么富有哲理的話語啊!我們可以不去追究這個責(zé)任,但絕對不可以忘記這段悲慘的歷史。這才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令我同樣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塊鋼碑,上刻有“人類的劫難”五個大字。其中,“人類”是突出來的,象征著光明,而“劫難”是深深地凹進(jìn)去的,象征著黑暗。而碑之所以是選用鋼材,說明了南京大屠殺是不爭的事實。而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萬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難者的遺骨。那森森的白骨,令人不禁身體發(fā)顫。當(dāng)然,在不多的遺骨中,幾乎都是殘缺不全的,可以想像當(dāng)時日本人的殘暴。在紀(jì)念館中,還有一副圖片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情景:只見眾多人堆在一起,有老有婦有小,大多人都沒有了衣服,胸膛上流著鮮紅的血。在圖片的上方,還有一個兒童,在人堆之上,用兩只小手撐起自己的身軀,仰著頭,張著嘴巴,讓人仿佛聽到了那撕心裂肺般的慘叫。而圖的左下角,可以清楚地看見兩個洋洋得意的日本人,舉著滿是中國人鮮血的軍刀,昂著他們那禽獸不如的腦袋。
走出了紀(jì)念館,我吸了一口空氣,覺得天空似乎陰了許多,仿佛在為我們的遇難同胞哀悼。
南京是個歷史古城,也是因為歷史,變得凄涼。我們的下一站是“雨花臺”,這是世世代代的革命烈士殉難處,在這里遇難的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達(dá)10萬之多。
在雨花臺,我們舉行了本次夏令營的開營儀式。在我們的身后,就是烈士就義群雕。群雕雕了九個人。為什么是九位呢?因為在古代,“九”是象征著大、多。
開營儀式過后,我們這一行的130多人,浩浩蕩蕩離開了南京。而我們的心,卻浩浩蕩蕩地駐扎在了南京。南京的歷史恥辱,我們永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