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藝術與美感是相生相依的。從某種角度來講,美感還是人與藝術溝通的虹橋。人生的藝術化即生活的多元化,美感由心生,它是人類對事物的真情流露與客觀體現。美感離不開藝術,更離不開生活。
就如同當你在欣賞一件有價值的藝術品時,為其蘊含的美感驚愕與感嘆之時。卻也切莫忽視一位農民彎腰耕田的時候,也同樣是一種無法比擬與復制的藝術。這使得我想起了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老先生所提倡的美學觀,“審美需免俗”。道理也便基于此。
人生往往或許無法成為理想中的一種美學,但是人生中那數以萬計的生活片段卻可以無限的創造與傳播美。生活又或許無法逃脫掉群體意識中大俗的打圍,但是個人卻可以后天培養一種特立獨行詩韻雅意的品味。
真正的美永遠不是人為刻意產生的,真正的美感亦永遠不是無意識的情感流露。美的產生與美的傳播是需要用心與靈魂去碰撞融合的。俗與美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只有做到“免俗”才方有權利去“談美”。
所謂的俗,即消沉低賤自己的靈魂,放縱人性深處無法駕馭遏制的欲望,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已追求被敷衍的肉身快感。而所謂的美,即以景怡情以情怡心以心并容于萬物自然,使自己的心充盈著詩意與情趣,不做美感匱乏無品味之人。藝術的多元化即情感的充分體悟,奔向人生中的怡情怡心的美感體驗。只有摒棄了使人憂戚的功力庸俗與精神空虛,才能真正的了解美、讀懂美,追尋到美學的真諦。
只有這樣,才會如夢初醒般的游于美、品于美、樂于美。美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生活。美是一個嬰兒只會啼哭,眸子里泄出圣潔無暇的光斑。美是走失在星夜里的流光,在寰宇中劃過一剎那卻足以鐫刻永恒的夢想。
正如美學大師朱光潛老先生在《談美》一書中提出了,“人要有出世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業”。這話說得極好,非常恰如其分,美應當是看透塵世無奈的紛爭之后,徒留匿藏的安然自若。出世的精神是個人意識里最初的夢想,對藝術與人生的執拗與堅貞。只有歷經了冷箭冰霜與燃盡生命的英氣和時光,才會在積年累月的皺紋下看到無限的張力,無限的美感。而入世的事業是隱沒匿失的藝術品,浴著嫩澤的光亮與清秀的朝氣,傲于世卻隱于市,只愿如寒梅那樣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在世間留下古韻檀香,以生命低吟的美。
人生的美感即廣義的藝術,而廣義的藝術即藝術的生活。真正的美感,真正的美學,就如同鴻雁在雪泥上飛馳踏過,它必然將會在遺落的回憶中留下一抹美麗的痕跡。
上一篇:讀《狼牙山五壯士》有感
下一篇:觀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