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像是被釘在幕布上一般,充滿醉人的深沉,又似被鑲嵌在了這夜空上,深邃無邊的美,讓人陶醉……
——題記
誰知這月經(jīng)歷了多少歲月?承載了多少思念?讓多少人為這月惆悵無眠?
月。總是在人們不經(jīng)意間悄無聲息的爬上夜空,給鄉(xiāng)村籠罩上一層清輝,給城市披上一件青衫。
然而,皎潔的月光透過窗灑進來,在屋內(nèi)留下些許斑駁的身影,總覺得她是那樣清冷,那樣凄涼,無助得讓人心碎。可,她又是那樣秀美,美得讓人窒息,讓人心底發(fā)顫。
就是這月讓成千上萬的文人墨客鐘情,將千絲萬縷的情與念寄托于其上,讓數(shù)不清的古詩詞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
無意間,眼光跟隨灑進窗欞的月光望出去,不竟想起李商隱的那首情詩中的一句:“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忽然間不自覺的想到遠方的母親,她現(xiàn)在可好?今夜的月光如此寒冷,她加衣了嗎?是否也透過這月與我對望呢?
樹影婆娑,月光如水,一瀉千里,灑在松間的石頭上,汩汩的泉水似乎也應(yīng)了這月光的照耀,仿佛有了靈氣般,晶瑩透亮,閃耀發(fā)光,。于是,王維便頌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
中國人談起月,總免不了會想起“嫦娥奔月”的場景。這可是一個十分美麗的神話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女子名曰嫦娥。她因偷吃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之藥,被西王母發(fā)現(xiàn)后囚禁在凄寒的月宮中,每日與月為伴,與兔為友。于是,每當人們抬頭望明月時,看到月中斑駁的黑影,總會想:是不是嫦娥又在起舞弄清影呢?
正因這月如此之美,古往今來,花前月下吟月者甚多。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寫出了手足之間的深情。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現(xiàn)了對朋友的牽掛。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吟出了亡朝沒落皇帝內(nèi)心的孤獨與寂寞。
偶爾,月光灑進窗臺輕浮在臉頰之時,總回想起,蘇軾、李白所望的那輪嬋娟的明月也是這輪圓月嗎?遠方的親人是否也在欣賞著這輪美玉般的月?月光照耀的盡頭會有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饑餓,沒有疾病,沒有自然災(zāi)難的世外桃源嗎?那個世界離這兒有多遠?還有多遠?將會有多遠?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