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在A中。那里并沒有一層層現代化的高樓,有的只是一排排藏匿在花草樹木中的老教室。教室外是青色的磚塊砌的墻,教室上嵌著朱紅色的木窗,它們被樹木包圍著,鳥語花香,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宛如身處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愜意地生活。
A中的孩子,對A中教室外面的墻壁都是情有獨鐘的。它們就像森林中的一棵棵古樹,給我們帶來了一股清新的自然之風。
夏天到了,氣溫越升越高。頑皮的我們躁動不安,每當下課的鈴聲響起,我們便會拿起一瓶“尖叫”一飲而盡,然后再到水池邊灌滿水,沖到那古老的墻壁前。這時,我們便會“毫不留情”的在墻壁上灑水,進行各式各樣的“涂鴉”。那一顆顆明亮的水珠子沿著墻壁滑落下來,水珠上閃動著太陽的光屑,細碎如同鉆石般閃動著耀眼的光芒,如同我們飛揚的青春以及那絢麗的琉璃般的夢。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在墻上用水流寫了一個大大的“豬”字,恰好教導主任經過,他看到已經不成形的滑落的水流,對我贊許地點了點頭,說:“洗墻吶,好同學!”說完,他便風一樣的“飄”走了,全場爆笑……
過了一些時日,墻邊的藤蔓像發了瘋一樣洶涌地生長起來,在墻上橫橫縱縱,它用野蠻的方式告知我們,它要霸占那堵墻。那我們呢,自然也不甘示弱。閑暇時,我們便會操起精致的美工剪在藤蔓上修修剪剪,使它們在墻上留下一個個俏皮的造型。有人說,讀一遍葉子,你便會讀懂一棵樹的心。我想,倘若你在A中看一面墻,你便會看出這面墻背后所有人的情。
墻上文化,我們在墻上又“紋”又“畫”。但是我們決對不會傷害它。它就像我們整個群體的一張面孔,我們會很悉心地照料、打理它。
記得有一次,由于我們班某位男同學老把“friend”錯寫成“firend”,老班(兼英語老師)一怒之下罰他到外面墻壁前“面壁思過”十秒鐘,再在墻上用白粉筆寫十遍“friend”。在那位同學踏出教室門的一瞬,老班幽幽的說:“等一等。”那位同學臉上露出期待的神情,哪料老班慢吞吞的說:“寫完了別忘了把墻擦干凈!”眾人皆暈。
那堵墻,是充滿了我們記憶的墻,也是我們所有人“創作”的墻,我想,那種另類的“創作”也算是一種精彩的墻上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