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天提著裙擺,邁著小碎步,緩緩走來時,三月;也就到了。
想起三月,就想起門前的那一片秧田,嫩綠嫩綠的禾苗,一派生機勃勃;想起三月,就想起春風中夾雜的淡淡花香,幽香恬靜,使人心曠神怡;想起三月,也就想起了您,親愛的雷鋒叔叔。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你的生活崗位……”每當想起您,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這一段話。它不是出自哪個偉大的哲學家,而是出自一個普普通通的解放軍。您說了這句話,亦用你的一生來演繹這句話。
那年,您22歲,不幸因公殉職。從此,再也不見您憨厚的笑臉,再也不見您的一絲善舉。偉大的雷鋒叔叔離開了我們,但是,他那助人為樂的精神卻是永存的!
瞧,那位老奶奶步履蹣跚地走在馬路上,旁邊的一位學生看見了,連忙走了過去,扶住了老奶奶,牽著她走過了馬路。這不也是一位小雷鋒嗎?
其實,學雷鋒做好事,不需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我們時時想著別人,處處幫助別人,從現在做起,從今天做起,從我們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像讓座、幫助碰到困難的人等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雷鋒精神的一個體現。
想到雷鋒精神,我們不禁會聯想到上個世紀80年代,第四軍醫大學學生張華跳下糞坑救老農民而溺死的事情,對于那件事,現在依舊還在評論:一個是風蝕殘年的老農民,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學生,張華的行為到底值不值?其實,這原本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問題。一個人被愛心所激發出來的行為,是無法衡量其價值的。為了挽救一個也許被很多人認為卑賤的生命而失去一個“高貴”的生命,這個簡單的加減法算式表面上看似極不對稱,但是因為救人之舉而在全社會弘揚了見義勇為精神,詮釋了人類之大愛,這個價值何物可以等同呢?
其實,張華救老農民是一種偉大的雷鋒式行為,他忽略了自身的安全,一心只想到“救人”、“救人”,當人們做到這點事,也就是雷鋒精神得到最大的跨度之時。
雷鋒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雷鋒精神依然存在,現在有很多人覺得雷鋒精神是“傻子”精神,但是,雷鋒的這種“傻子”精神并沒有過時,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種“傻子”精神,呼喚這種“傻子”精神。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雷鋒式的青少年!三月的風,暖暖的,抬頭仰望天空,雷鋒叔叔憨厚的笑臉,似呈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