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計算機使用的普及,網絡事業也隨之深入發展,“網絡語言”的使用更是豐富多彩,絢麗無比!
君不見“艷照門”一詞用得如斯恬巧;君不見“躲貓貓”一詞用得如斯犀利;君不見“撿白菜”一詞用得如斯恬當;君不見“范跑跑”一詞用得如斯優雅......如此看來,一定的經濟水平果真決定一定的文化,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
“杯具”一詞乃當前網絡最熱一詞之一,曾記得一次本人與網友聊天時,對方突然發這樣的一句話來“這真是一場杯具”,害得我百思不得其解,連睡覺都失眠(這可能是我本人愚鈍的緣故吧)!但這樣的詞很有可能會在人們的眼中三人成虎,久而久之,“悲劇”就可能真的成了人們眼中的錯誤之詞。
依稀記得《咬文嚼字》雜志社曾“咬”過以著名作家王蒙為首的八位作家的謬字;也曾“咬”過以《人民日報》為首的十二家報刊報社的謬字;也曾“咬”過以CCTV為首的十二所著名的電視臺的謬字......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但被《咬文嚼字》雜志社“咬”過的“受害者”得知此事后,有電報致信,有公開道歉,并向《咬文嚼字》雜志社的做法表示感謝并給予支持。就連知名度如此高的作家,規模如此大的報社與電臺都能這般地嚴于克已,都能認識到這問題的嚴重性,那為什么咱們普通人不能以上述者為榜樣?!可否知道在億萬背后多一個“0”是怎樣的變化?可否知道“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道理?可否知道當年美國“挑戰者”號著陸失敗只因為計算時僅差一位小數?......
網絡諧音字不是不可以出現(因為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經濟水平,它反映了咱們中國現代經濟的發展),但類似的出現得太多,就很有可能會代替原有的名詞。彼時,中國的文化就可能真的成了“悲劇”!古代只因字詞少,現代人讀時才出現通假字,困難甚多,可再這樣下去,文字豐富的現代的正步入世界文化之林的中國文化很有可能由“老外”來“糾正”咱們中國現代漢語的“通假字”了。
現在,網絡中的“杯具”代替了“悲劇”;“洗具”代替了“喜劇”;“餐具”代替了“慘劇”;我可真怕,真怕有一天“人心”會由電腦的“芯片”代替。彼時
上一篇:一次變小歷險記(一)
下一篇:媽媽,好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