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孔子先生:您好!我是一名初三學生,雖然我們素不相識,但是本著對您思想的探求,自進入初中以來,我已經學習了關于您的經典傳世名作——《論語》。
您知道您的弟子在您走后寫下的這本不朽的著作嗎?您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后為什么《論語》還在嗎?趙普又為什么說能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嗎?為什么“誦讀經典,感悟成長”一定要讀《論語》嗎?因為他就像黑暗里的一盞明燈,指引了人們前進的方向,給予人無限的動力。
當我每天在“得過且過”中混日子,前途一片迷惘的時候,他教會了我要愈挫愈勇,愈挫愈奮。正像您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道,不如學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您的一句“不恥下問”更是讓我攻克了許多難題,也讓我更加了解了您。作為魯國的大學者,您勤奮好學、謙虛、有禮,這一點是永遠值得我去學習的。
當我剛為“不恥下問”得到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時,您又告訴了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不能將這一點小成功作為驕傲的資本,而要向未來發出更勇猛的挑戰!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讓我明白了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的道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是讓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從而讓我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機會。他就像“鯉魚躍龍門”時的英勇無畏,讓我明白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從而讓我重新樹立起理想的風帆,意志堅強,超越自我。這就是《論語》,他讓我了解了文學,了結了其中的知識,了解其中蘊含的精神和道理。
他有利于我們成長,有助于我們走向成功,有助于充實我們的生活,這些的確令我心悅誠服。可是您推行的“仁政”卻讓我有些難以恭維了。您說“仁德”即對人要“恭”、“寬”、“信”、“敏”、“惠”,也就是說只要我們待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雖然我不知道您的“仁政”是否與您自己的政治生涯有關系。
但聽說您熱衷于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好像始終抱著對您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啊!但您是否知道之后的幾個國家也推行“仁政”,可最后都以滅亡告終。您是否知道您這“仁”的思想也曾害苦了多少華夏兒女,讓曾經也養育過您的這片土地飽受多少欺凌嗎?由于對八國聯軍太“仁”,直接導致了圓明園這一世界奇跡被他們付之一炬,頃刻間化為灰燼;對侵華日軍太“仁”,他們不僅侵占了我國的東三省,而且還在南京殘忍的殺害了我三十萬同胞……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拜您的“仁”所賜吧?抑或是您的子孫們曲解了您的思想?但是,如果再“仁”下去,中國便永遠也翻不了身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華夏兒女們終于擺脫了這種思想的桎梏,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自己當了家,做了主人,從此才過上了好日子。最后我想對您說,不管我認識到的思想是不是您真實的思想,也不管您推行的“仁政”之路是不是您希望走的,我都會從您的人生經歷中汲取養分和教訓,用“無涯之學”,度“百涯之生”,從而更好的讓自己明白“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的道理。
另外,信中言辭如有得罪之處,還望海涵,在此拜謝!
您的后生:尤守紅公元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