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時候,不知道什么是“孝”,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家里也是挑挑剔剔,對父母所做的事情老是不滿意。
記得上二年級的一天早晨,我起床后,看到餐桌上擺著牛奶和面包,一下子就不高興了,沖著爸爸媽媽大聲嚷道:“怎么還是這些呀!昨天不是才吃過的嗎?我不吃了!”爸爸媽媽轉過頭來望著我,一句話也沒說。我氣呼呼地背上書包,“砰”一聲關上家門,上學去了。當時我真的不知道,我這重重的摔門聲,會砸在爸爸媽媽的心上。四年級的“六·一”兒童節,班主任王老師指導我們表演了《朗誦經典·弟子規》。當我站在臺上,和同學們一起大聲誦讀著“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時,我被這充滿韻味的句子深深地打動了。
回到家,我立刻找出了那本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翻開注釋“天涼時要讓父母暖和,天熱時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起來要向父母請安,晚上回來要和父母報平安;出門時,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訴他們自己要去哪里,回來時,要當面報平安。”注釋后面還附了一則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有個叫丁蘭的人,幼年時父母雙亡。丁蘭覺得自己沒來得及對父母盡孝心,就用木頭雕刻出父母的樣子,把它們當作親生父母一樣對待。遇到重要事情他都會和木像商量,每天外出,回來都和木像打招呼,吃飯前也要先敬過木像,然后再吃。
看到這里,我的臉燒了起來,想起自己平時對爸爸媽媽大呼小叫的,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他們為我付出的一切,我真想給自己一巴掌。這部經典對我的觸動很大,讓我想起了那次我發火時爸爸媽媽看我的目光,那樣的眼神,讓我永久難忘。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后一定要按《弟子規》說的那樣,尊敬師長,孝敬父母,不再讓爸爸媽媽傷心。《弟子規》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自己的教書實踐所寫,體現的是孔夫子“孝悌仁愛”的核心思想。
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在我成長的道路上,《弟子規》給了我無窮的智慧和力量,讓我懂得了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和孝親尊師、仁愛誠信,勤勉自強的重要性。感謝《弟子規》,感謝爸爸媽媽,在這里我想大聲說: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