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這幾萬里的江山,忽而合并,忽而分裂;合久則分,分久則合。《史記》,我國歷史文化長廊中這顆璀璨的明珠,以其翔實的材料,獨到的見地,優美的筆觸,大放華光于世界文苑之中。
而它的作者——司馬遷,以其遭遇,不撓的精神,給人留下深刻的啟示:不屈于厄運,要從順逆境。正是他的這一點,才讓我喜歡上了他。人生宛如在大海中行舟,既有波平浪靜之時,也不乏駭浪滔天之日。身處在困境之中,如果不想被漩渦惡浪所吞噬,那么,你的人生之舟就要敢于搏風擊浪,沖越險阻。這就需要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一種不畏逆境,敢于從逆境中崛起的的氣魄。身為西漢太史令的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而觸犯龍顏,被漢武帝處以官刑——封建王朝一種滅絕人性的刑法。在肉刑和精神雙重痛苦的折磨下,他消沉了嗎?他絕望了嗎?不!沒有!在命運的低谷中他沒有低頭,沒有屈服。他勇敢地站起來了,迎著厄運邁出了堅實的一—他要“窮天人之際,通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終于,他從逆境中崛起了,一步被后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烏韻之離騷”的不朽巨著,他從筆下誕生了。逆境,對怯儒的弱者來說,是一塊絆腳石,可以使他萎靡不前,一蹶不振。對于無畏的強者來說,是一塊墊腳石,可以高瞻遠矚,勇往直前。從逆境中崛起的精神似火炬,似明燈,指引人們從絕望中走向新生,從長夜走向黎明。他以逆境崛起的精神,“扼住命運的喉嚨”,重返樂壇,扭直了生命的曲線,走出了一曲不屈之歌,一曲強者之歌,一曲從逆境中崛起之歌。不僅是一個人,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名族,也應該具有從逆境中崛起的精神。
一個國家、民族的道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而逆境如同一塊試金石,使怯儒的民族畏縮不前,被時代的大潮推向末流;而使勇敢的民族迎風破浪,推上歷史的潮頭。中華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近百年間曾飽受欺凌、屈辱。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在“東亞病夫”的譏笑聲中,在山河破裂、四分五裂的逆境之中,中華民族沒有屈服。泱泱斗志挺起了他們的錚錚鐵骨,凜然的精神喚起了民族五千年雄健國魂。
終于,一個崛起的名族以英姿颯爽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有源頭,就有江河,有江河,就就有數不盡的后浪。“從逆境中崛起”,這前人的啟示,歷史的證明,將啟迪激勵我們伴隨歷史的腳步,永遠向前,向前??????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