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受到熱愛文學人士極大好評的,鶯鶯勇于沖破世俗的目光,追尋自己的真愛和幸福,這份勇氣是讓我十分敬佩的。
因為我自認為我做不到。張生也是學富五車,終沒有辜負鶯鶯的一番心意,還是讓人十分欣慰的。而老夫人一味的食言和追求門當戶對,確實有點勢力眼,瞧不起貧窮人家的樣子,但這樣做的本因還是想要自己的女兒幸福,但終忘了兒女的幸福只有自己可以把握住而不是金錢,、地位,及其家人可以左右的。
都道“兒女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母親不疼兒女還有誰疼”“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這話也是有利的,血緣親情至上,做母親的都希望作為子女的可以幸福、健康一輩子,找到一個好歸宿,這些本是出于好意,但母親也應該考慮一下作為子女的感受,盡管在封建社會婚姻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想要子女幸福,是否可以把“有情人終成眷屬”考慮一下呢?而不是擔當拆散有情人的木棍。在科技發(fā)達迅速、生活富裕的現(xiàn)代,為什么父母總是承當“木棍”的角色呢?即使作為過來人,有經驗,但總不能因為這樣就亂拉線吧?
總要給一個正當?shù)睦碛桑尡舜诵欧桑俊氨瘹g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正是“好事多磨難”才有了今日的別離,短暫的分離可以換來長久的相守,又有何不好呢?若張生考中狀元,就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換回老夫人的稱贊和同意,所有人的祝福和快樂,若張生另娶他妻,鶯鶯便就此死心,認清其為人,還有機會尋到自己真正的幸福。別離雖悲傷,卻是檢驗人心最好的方法,痛苦一點,確實可以看清對方,并無壞處,若為真心,則“小別勝新婚”,又可收到老人的祝福,可謂“一箭雙雕”。鶯鶯生活在封建時期,再怎么追求幸福,也會害羞和含蓄,才使得到離時說不出告誡張生的話,最后才在張生的詢問下緩緩吐露,鶯鶯的大膽與細心,看出鶯鶯對張生的愛意與關心。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一直未佳話,所有人都向往。但未經歷風雨,又怎能有美麗的彩虹?正是如此,鶯鶯和張生憑著愛和對愛的執(zhí)著換回了長相廝守,他們是幸福的。希望我們以后也如此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