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一員猛將張飛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大多都是有勇無謀,脾氣暴躁,好逞匹夫之勇的人。其實不盡如此,我認為張飛非但是智勇雙全,而且還能有識大賢之能。只是由于他心性直爽,處事時想到就做,才給世人造成一個有勇無謀的錯覺。只要張飛肯花時間細想一下,妙計便會層出不窮。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有很多地方都能夠體現。
當劉備大軍棄了新野,屯于樊城。曹操欲領兵攻之。劉備得知此消息后,料敵曹操不過,決定帶者百姓攻投奔江陵安身。奈何劉備大軍帶著許多老弱病殘,行軍緩慢,數日便被操軍趕上。兩軍交戰,劉備軍隊人少,寡不敵眾,被殺得潰不成軍。劉備幸得張飛拼死相救才沖出包圍,而身后兵馬卻只余百余騎。張飛卻自引二十余人來到長阪橋,見橋端有一小樹林,想出了一計。他令所帶的二十余人砍樹枝拴在馬尾,在樹林奔跑,揚起了很多塵土。待到曹操到時,張飛獨自一人騎馬在長阪橋上叫戰。曹操生性多疑,見樹林中塵土飛揚,又見張飛只單身一騎,恐劉備有伏兵,遂不敢出戰。這時張飛卻又來叫戰,聲若巨雷,竟當場震死操軍一將,曹操于是退兵急回。張飛的這一計謀成功的施展。充分的體現出了張飛的才智。首先,他善于抓住別人的弱點,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必定不敢貿然出戰;然后,他憑借自己超人的勇氣和萬夫莫敵的武力,更加深了曹操的疑慮,進一步使曹操不敢輕舉妄動.這不僅讓曹操退兵數里,折了一將,更是讓劉備的軍隊有了充分的時間撤往漢津,與關羽引的部隊匯合,一起抗拒曹軍.若沒有張飛的這一計謀,恐怕劉備所領之軍會全軍覆沒于長阪橋,劉備本人也難逃厄運。此真良策也!也許張飛的才智并不在諸葛亮,龐統之下,只是未開發出來吧!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最初效力于孫權,可因為龐統相貌丑陋,所以得不到孫權的重用。在魯肅的推薦下,龐統又去投奔剛剛攻克荊州的劉備,希望能得到重用。可劉備也同樣因為龐統相貌的緣故,不想重用他。便以剛攻克荊州,職位無空缺之由,只讓龐統到一個偏遠的地方去當縣令。
龐統沒辦法,只得先去做了個小縣令,卻終日飲酒,不曾治理。此事傳到劉備耳中,劉備大怒。急差張飛前去查看。張飛到時,龐統正在飲酒,百余日的公文都未處理。張飛勃然大怒,想要治其罪。龐統讓張飛稍等,自己拿了筆,竟在半日之內批閱了百余日來的所有公文,張飛乃大驚。于是在劉備面前力薦龐統。劉備才讓龐統當上了副軍師。
倘若也似孫權,劉備等只以貌取人,卻不看真才實學,劉備便要埋沒了一位大賢人,也許就不會有劉備后來的奪取西川,自立蜀國,劉備也會背負一個害賢之名,失掉人心。興許張飛識賢之能在劉備,孫權之上吧!
上一篇:荒?惶!誕?淡!
下一篇:照亮生命的紅星——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