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烈士墓導游詞篇一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區的濱涯村,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是明朝皇帝派官員監督修建的。傳說海瑞靈柩運至今墓址時,棺繩突然斷開,人們以為是海瑞自選風水寶地,于是就地下葬。墓園坐北面南,呈長方型,長約100米,寬近40米,占地約七八畝,四周有圍墻。院內廣植綠草,遍種椰樹、松柏和綠竹、鮮花,顯得蔥郁蒼翠凝重靜穆。"翠竹綠椰千古長,猶留正氣在人寰"。參天椰樹那臨風挺拔的雄姿,似是在顯示著海瑞生前的凜然正氣。
進入陵園神道南端,南門之內有一高高聳立的石牌坊,橫額上書"粵東正氣"四個大字,陰刻丹紅,莊重古樸。這是明萬歷皇帝御筆所賜,是對海瑞生前為官的褒揚。
進了石牌坊正門,只見用花崗石條鋪砌的一百多米長的墓道,筆直伸向陵墓。墓道兩側對稱排列著神態各異的石羊、石馬、石獅、石龜和石人。原來的石壽龜背上鐫刻著一副對聯,曰:孰云公無子?天下之人皆公子;熟云公無孫?天下之人皆公孫。可惜這只石壽龜在中被砸毀了,但對聯所表達的對傳說沒有后代的海瑞的無比愛戴,卻世代相傳。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的祭海公節,海瑞墓前人山人海。眾多濱涯村民和海口市民手捧祭品到海公墓前拜叩,還請來劇團在墓前公演三個晚上,幾百年來很少間斷。
神道盡頭便是墓室。墓基呈六角形,頂部圓錐形,用花崗石砌成,宛若一口三米高的古鐘。墓前有石碑,高3.3米,寬87厘米,上刻"皇明救葬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這是海瑞生前的官銜及死后的榮譽封號。"皇明敕葬"是說海公墓是由皇帝沼令建造的。
"資善大夫"是正二品官的官稱。"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是海瑞的最高官職。當時的建制,北京、南京都有都察院,海瑞是南京都察院的正職(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是海瑞死后皇上封贈的榮譽性官階,屬正二品。"忠介"是皇帝給的溢號,意為事上竭誠,教人以善,為官清廉耿直。也有人解釋為"耿介拔俗之際,瀟灑出塵之想",大體也符合海瑞為人的實際。墓碑的右上方題"欽差督造墳塋兼齋諭祭 文行人司行人許子偉撰",說明許子偉是奉皇帝派遣護送海瑞棺樞回故里并督造墓莖的主持人,也是碑文、祭文的撰寫人。左下方的落款刻"萬歷十七年己丑歲二月二十二日午時吉日敬建",說明建墓的時間是明萬歷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距今已四百年了。墓碑是海瑞陵園最珍貴的文物。
1961年,海瑞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海瑞墓在中被毀,幸而墓碑保存下來了。1982年1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海南行政公署撥款修復,并增設"海瑞陳列室"。傳說當年紅衛兵把把海瑞墓砸了個稀巴爛,連墓道旁的石龜也砸了。濱涯村的老百姓崇敬海瑞,認為石龜是海瑞的化身,便到了一只小海龜,放置在海瑞墓園中原來安放大壽龜的地方,供人們祭祀。1982年政府主持重修海瑞墓時,按原樣重新雕刻了大壽龜,并在龜背上鐫刻重修記文。政府理解民情,把中老百姓祭祀了十幾年的小石龜移到墓園的草坪上,現在仍可看到。
海瑞墓室后面的部分,是近年海口市政府擴建的。先是海瑞雕塑坐像一尊,像前立六根燭臺華表,以表旌海瑞精神熠熠生輝,光照后人。塑像后面是扇形四柱亭,稱"揚廉軒"。亭柱掛著海瑞所撰的兩副對聯。其曰:“政善民安歌道泰,風調雨順號時清";另一曰:"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表現了海瑞對國政、對為官的見解。亭院建三層結構的圓形樓,稱"清風閣";閣里陳列著海瑞的生平事跡及有關文物。
烈士墓導游詞篇二
朋友們,古今聞名的"南包公"海瑞是海南瓊山人。他那樸直、耿介、剛正不阿的品格,不為豪強所屈、不為失敗所嚇倒的堅強意志,始終為世人所祟敬,因此到海南旅游的客人,都要到海瑞墓去憑吊一番。
海瑞墓坐落在海口市秀英區的濱涯村,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是明朝皇帝派官員監督修建的。傳說海瑞靈柩運至今墓址時,棺繩突然斷開,人們以為是海瑞自選風水寶地,于是就地下葬。墓園坐北面南,呈長方型,長約100米,寬近40米,占地約七八畝,四周有圍墻。院內廣植綠草,遍種椰樹、松柏和綠竹、鮮花,顯得蔥郁蒼翠凝重靜穆。"翠竹綠椰千古長,猶留正氣在人寰"。參天椰樹那臨風挺拔的雄姿,似是在顯示著海瑞生前的凜然正氣。
進入陵園神道南端,南門之內有一高高聳立的石牌坊,橫額上書"粵東正氣"四個大字,陰刻丹紅,莊重古樸。這是明萬歷皇帝御筆所賜,是對海瑞生前為官的褒揚。
進了石牌坊正門,只見用花崗石條鋪砌的一百多米長的墓道,筆直伸向陵墓。墓道兩側對稱排列著神態各異的石羊、石馬、石獅、石龜和石人。原來的石壽龜背上鐫刻著一副對聯,曰:孰云公無子?天下之人皆公子;熟云公無孫?天下之人皆公孫。可惜這只石壽龜在文革中被砸毀了,但對聯所表達的對傳說沒有后代的海瑞的無比愛戴,卻世代相傳。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的祭海公節,海瑞墓前人山人海。眾多濱涯村民和海口市民手捧祭品到海公墓前拜叩,還請來劇團在墓前公演三個晚上,幾百年來很少間斷。
神道盡頭便是墓室。墓基呈六角形,頂部圓錐形,用花崗石砌成,宛若一口三米高的古鐘。墓前有石碑,高3.3米,寬87厘米,上刻"皇明救葬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少保溢忠介海公之墓",這是海瑞生前的官銜及死后的榮譽封號。"皇明敕葬"是說海公墓是由皇帝沼令建造的。
"資善大夫"是正二品官的官稱。"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是海瑞的最高官職。當時的建制,北京、南京都有都察院,海瑞是南京都察院的正職(右都御史)。"太子少保"是海瑞死后皇上封贈的榮譽性官階,屬正二品。"忠介"是皇帝給的溢號,意為事上竭誠,教人以善,為官清廉耿直。也有人解釋為"耿介拔俗之際,瀟灑出塵之想",大體也符合海瑞為人的實際。墓碑的右上方題"欽差督造墳塋兼齋諭祭 文行人司行人許子偉撰",說明許子偉是奉皇帝派遣護送海瑞棺樞回故里并督造墓莖的主持人,也是碑文、祭文的撰寫人。左下方的落款刻"萬歷十七年己丑歲二月二十二日午時吉日敬建",說明建墓的時間是明萬歷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距今已四百年了。墓碑是海瑞陵園最珍貴的文物。
1961年,海瑞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海瑞墓在文革中被毀,幸而墓碑保存下來了。1982年1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海南行政公署撥款修復,并增設"海瑞陳列室"。傳說當年紅衛兵把把海瑞墓砸了個稀巴爛,連墓道旁的石龜也砸了。濱涯村的老百姓崇敬海瑞,認為石龜是海瑞的化身,便到了一只小海龜,放置在海瑞墓園中原來安放大壽龜的地方,供人們祭祀。1982年政府主持重修海瑞墓時,按原樣重新雕刻了大壽龜,并在龜背上鐫刻重修記文。政府理解民情,把文革中老百姓祭祀了十幾年的小石龜移到墓園的草坪上,現在仍可看到。
海瑞墓室后面的部分,是近年海口市政府擴建的。先是海瑞雕塑坐像一尊,像前立六根燭臺華表,以表旌海瑞精神熠熠生輝,光照后人。塑像后面是扇形四柱亭,稱"揚廉軒"。亭柱掛著海瑞所撰的兩副對聯。其曰:“政善民安歌道泰,風調雨順號時清";另一曰:"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表現了海瑞對國政、對為官的見解。亭院建三層結構的圓形樓,稱"清風閣";閣里陳列著海瑞的生平事跡及有關文物。
烈士墓導游詞篇三
海瑞墓園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許子偉專程到海南監督修建的。其坐落在海南省海口市西郊濱涯村的海瑞墓,為一長方形陵園。四周為石砌圍墻,園內草木四季常青,環境整潔、寧靜、肅穆。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海瑞墓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明萬歷十五年 (1587),海瑞卒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消息傳到北京,萬歷皇帝下詔南京、北京二都舉行公祭,喪出江上,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朝廷專門派行人司行人,海瑞的同鄉、學生許子偉護送其靈柩回瓊州安葬。
萬歷十七年 (1589)二月廿二日,海瑞的靈柩終于運回海南,安葬在海口市濱涯村。
海瑞墓,位于海口市丘海大道39號,占地面積10000㎡,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瑞墓歷代有重修。解放后,在1959年重修一次,1962年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11月,“_”之一的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成為的導火索,海瑞墓遭到破壞。
歷史是不容篡改的,1983年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籌集資金再次重修被毀的海瑞墓主墓,并增建了海瑞陳列室。1996年4月,海口市委、市人民政府在社會各界的強烈要求下,擴建了海瑞墓,增辟了海瑞紀念園。
現海瑞墓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風格獨特,是人們瞻仰古賢,欣賞文物的游覽勝地。
海瑞是海南島瓊山縣人,生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他40歲 中舉,最初在福建做官,后升任浙江省淳安縣知縣、嘉州通判等職,15 64年,海瑞升任戶部云南司主事,入朝為官,在任期間,大膽革除弊端, 懲辦權奸,為民請命,平反冤獄,深得民心,但也得罪了不少權貴。當 時明世宗酒色朝政,只想尋找長生不老藥,而朝廷上下無人敢諫。海瑞 視死如歸,自備棺木,上奏一本《治安疏》,結果鋃鐺入獄,世宗死后, 海瑞獲釋,官復原職。 1569年出任右僉都御史,欽差總督糧道巡撫應天十府。他秉公執法,打擊貪官污吏,使驕奢淫逸之風大為收斂。但不 久受到奸佞排擠,被罷官還鄉為民,在瓊山老家閑居16年。 72歲時, 海瑞被明神宗起用,到南京為官。 1587年,海瑞在南京去世。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同樣也在官場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當吏部尚書時就被民眾稱贊甚至拿他的畫像當門神。據說聽到他去世的噩耗時,當地的百姓如失親人,悲痛萬分。當他的靈柩從南京水路運回故鄉時,長江兩岸站滿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遺像,供在家里。關于他的傳說故事,民間更廣為流傳。后經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編成了著名的長篇公案小說《海公大紅袍》和《海公小紅袍》,或編成戲劇《海瑞》、《海瑞罷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范、正義的象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 “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梁”,入骨三分。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是杰出的政治家、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死后財物只有俸銀8 兩、舊袍數件,但卻留下了“南包公”、“海青天”的美名。他的靈柩還鄉啟程那天,南京市民罷市數天來悼念他。
烈士墓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0xx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并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贊:“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贊許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咸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收復中國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模開發中國臺灣。永歷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鄭成功實現了他收復中國臺灣和開發中國臺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中國臺灣以后,他走訪四社,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中國臺灣島上,實行“寓兵于農”之法,屯墾開荒,“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來以耕”。
那時,中國臺灣新辟土地環境十分惡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巨,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中國臺灣海防,堅守陣地,免于荷蘭侵略者“復仇”,重占中國臺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舉。由于十年征戰,馳騁沙場,積勞成疾,于永歷十六年(公元1662年)農歷五月初八病逝中國臺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中國臺灣的臺南州仔尾。歷經三十多年,其孫鄭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于南安縣,拊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挽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后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后重立墓碑。
1920xx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石質墓志銘兩塊,一為鄭經1674年回鄉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志)。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鄭氏歸墓祖文墓志》。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先澤,棺內布滿水銀,骨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發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鄭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長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質華表一對,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徑52厘米,頂端雕一座獅,保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字。目前,擴大保護范圍,建筑陵園大圍墻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專線公道,綠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環境寬敞,風景優美,為海內外游覽和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參觀了鄭成功墓,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想吧。
烈士墓導游詞篇五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歌樂山烈士陵園,緬懷那些為了我們今天幸福生活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們。
我們面前這尊11 米高的紅色花崗群雕是犧牲在集中營的300多烈士代表,主題叫做浩氣長存。經過藝術的表現,群雕烈士們的形象既偉岸超人又平凡質樸,具有永遠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雕塑共分為四個面,展示了先烈們的不同英勇形象。正面主題:寧死不屈。著重體現革命者視死如歸的精神風貌。他們手捧那位最先倒下的勇士身軀,悲痛萬分。死者的圣潔,生者的憤怒,形成了有力的對比。
這一藝術的力度,迸發出震撼蒼天的浩然正氣。大家再看,右面:雕塑了一個牢固的戰斗群體,一個人倒下,千萬個人沖上去,戰斗的友誼和鋼筋鐵骨牢不可破。主題:前仆后繼。兩個人物造型同時向前傾斜,兩只緊握的手,是他們為真理而戰的堅強意志表現。好,大家再跟我看左邊,坐穿牢底。
烈士們和常人一樣,他們熱愛生活,渴望自由,獄中的“小蘿卜頭”和姐妹們珍惜窗外的每一縷空氣和陽光,愛撫每只偶然闖入的小生命。他們懂得自由的價值,然而為了讓更多的人過上自由的新生活,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他們寧愿把這牢底坐穿。最后是背面主題:迎接曙光。聽,解放的炮聲在回響;看,勝利的旗幟已經飄揚,然而烈士們的鮮血還在流淌。面對敵人的最后掙扎,難友們抱著自己親手制作的紅旗,千分情,萬分愛,含著眼淚繡紅旗。
也許歲月能改變山河,也許時間會沖淡記憶,但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為重慶的解放,而獻出的青春和生命。成功濟蒼生,失敗膏黃土的浩然正氣和愛國、奮斗、團結、奉獻的紅巖精神,仍在激勵著我們。正是紅巖精神星火相傳,才有百萬移民的奉獻精神,才有今天的直轄速度。
現在大家跟我到烈士墓前,把手中圣潔的小白花獻給崇高的英雄們吧 。
烈士墓導游詞篇六
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一路辛苦了,現在各位已經到達了塞外名城呼和浩特,古語說得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此,我代表內蒙古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歡迎你們來美麗的內蒙古做客,愿美麗的草原給您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我們今天參觀的昭君墓,蒙古語為特木爾。烏虎兒,位于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現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積3.3公頃,墓高33米,墓身呈臺體狀,墓頂建有一座涼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每年秋季,樹葉枯黃時,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們又稱這為“青冢”。墓地東側是歷代名人為昭君墓題寫的碑文,西側是文物陳列室。登上墓頂,我們會看到連綿不斷的陰山山脈橫貫東西,也會欣賞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別比喻成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她們分別指的是誰呢?噢,陳先生說得對,“沉魚”指的西施,“閉月”代表的是貂蟬,“羞花”暗喻的是楊貴妃,而落雁呢,指的就是王昭君,為什么叫“落雁”呢?說起來,還有一個小小的典故呢!傳說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于是,從空中掉了下來,因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稱。
比起其他3位美女來,昭君不僅美而且她的也塞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宮,昭君入掖庭后級別是“待詔”,“待”是等待的待字,“詔”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
這位小姐問,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為什么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呢?關于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說呢!
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后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說,她們入后宮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宮爭得“三千寵愛集于一身”的優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財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于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別小看這顆痣,在20xx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為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為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現她并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好作罷,其實,這只是一段流傳甚廣的傳說罷了。
公元前33年,昭君為了漢匈兩族的團結友好,請求出行,充當漢族的“和親使者”,出嫁到塞北,戶負起進行交給她的為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為民族友好作出了杰出貢獻。在歷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貴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們的事跡,絕大多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大家都知道昭君的丈夫是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單于就是“王”的意思,那么昭君怎么樣從一個漢宮宮女變成匈奴的閼氏呢?
這里要從匈奴這一部落說起。匈奴是游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數民族,它是古葷粥(xūn yù)即嚴狁(xiǎn yǚn)的后裔,秦漢初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統一大漠南北廣大地區。漢初,不斷騷擾漢朝北部邊界一帶。由于當時西漢政權初建,國力微弱,再加上“異姓諸王”努力的存在,中央集權還沒有鞏固,不足以和匈奴對抗。公元前220xx年,高誼劉邦,發兵30多萬抗擊匈奴,不想被匈奴40萬精兵圍困在平城白登陸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長達7天7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面對困境,劉邦采納謀士陳平的計策,向單于的瘀氏,就是妻子,賄賂珠寶,才得以逃脫。
白登山之圍后,劉邦派劉敬前往匈奴去結和親之紙,在此后的六七十年間,和親成為漢朝對待匈奴的一種政策。
漢武帝時期,國力充實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時候,便開始采取積極的戰爭方針對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0xx年兩次決定性的出擊,使匈奴大敗而歸。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國紛紛歸附西漢,共同攻擊匈奴。而在匈奴貴族集團內部為爭奪“單于”這個最高的統治權力,出現了分裂與內訌,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兩去,就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和政敵爭壓最高統治權,兩次被近出走。面對這樣的局面和困境,呼韓邪單于想到了如果依靠漢朝中央政府的幫助,也許能給自己打出一條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統一匈奴,扭轉局面,但是,等到漢朝消滅了郅支單于之后,呼韓邪單于下場就像郅支單于一樣局勢促使他進一步倒向漢朝。于是,從公元前49年開始,呼韓邪單于先后三次入漢韓,求見元帝,表示“愿婿漢室以自親”,得到元帝恩準。元帝將后宮待詔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于為妻,封號“寧胡瘀氏”,于是就有了千古美談“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在漢匈關系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結束了漢匈兩族159多年的敵對狀態,把深受戰爭煎熬折磨的兩族人民從戰爭的火坑里挽救出來,使兩族轉入和平友好的關系。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漢朝中央政權的領導,打破了舊的歷史格局,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而在經濟文化方面,漢匈“關市”暢通,促進交流,匈奴人從漢人那里學會了計算和登記的方法,還學會了建筑和打井;漢族文化也同樣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響,比如漢朝政府和民間養馬業的空前發達,就和匈奴馬匹的大量輸入,養馬技術的傳授分不開。
對于兩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單于附漢為他們帶來了和平與富足。《漢書》記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呔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段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生產發展的幸福圖景。
所以,用歷史唯特主義的觀點看待這一歷史事件,就是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并穩定了民族關系,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 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各位團友,現今昭君墓已經成為內蒙古一處重要文物古跡和人們來到達呼和浩特必游的景點,對于今天的人們,用翦伯贊老先生的話來說是最恰當的,那就是:“王昭君已不再是一個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墳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
女士們、先生們,昭君墓馬上就要到了,就讓我們一齊去參觀這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吧!
烈士墓導游詞篇七
龜山漢墓位于徐州市九里山經濟開發區境內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于公元前120xx年--前120xx年)的夫妻合葬墓。 龜山漢墓依山為陵,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南為楚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于龜山西側,呈喇叭形狀,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到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為1/16000,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兩甬道均由26塊塞石分上下兩層堵塞,每層13塊,每塊塞石重達6-7噸。墓室十五間,由人工開鑿而成,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東西全長83米,南北寬達33米,總面積達700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
千古之謎
崖洞墓開鑿之謎
龜山漢墓為典型的崖洞墓,其十五間墓室和兩條甬道總面積共700余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幾乎掏空了整個山體,在半山腰挖石修墓,其神奇堪與埃及金字塔壘石成墓相比肩,當時的漢代工匠是如何掌握山體的石質和結構,使得施工順利進行
塞石之謎南
甬道在發現時由26塊塞石堵塞,分上下兩層,每層13塊,每塊重達6-7噸,石塊間接縫緊密,連一枚硬幣也難以塞下。據專家考證,漢墓的甬道在當時處于龜山的半山腰,且塞石的質地來源于西南很遠的地方,它到底來源于什么地方?在當時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漢代,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這些龐大的塞石運來并塞進甬道?
甬道設計施工精度之謎
墓葬開口位于龜山西側,有南北兩條甬道,甬道各長56米,高1.78米,寬1.06米,沿中線開鑿最大偏差僅為5毫米,精度達1/10000;兩甬道之間相距19米,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如將其向西無限延伸,其交點將位于1000公里外的西安,這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甬道。甬道由26塊重達6-7噸的塞石分上下兩層封堵,塞石間排列十分緊密,連一枚硬幣也無法塞進。且甬道兩壁都磨如平鏡。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如何修建這樣的甬道?
崖壁畫之謎
楚王棺室北面墻上清楚地顯示著一位真人大小的影子,它身著漢服,峨冠博帶,作拱手迎賓狀,被稱為“楚王迎賓”。令人費解的是,這一現象是在墓室正式開放后逐漸形成的,而影子外卻沒有任何滲水痕跡,有人認為是由于巖石石質不同而形成,但它為什么偏偏出現在楚王棺室呢?
星宿分布圖之謎
劉注夫人墓室的前廳和棺室及石柱上都分別留有乳頭狀石包,分布走向呈不規則排列,絕非工藝點綴,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云它乃為上天星宿分布,還有人謂其為楚王襄王劉注上應天星,但楚王墓室頂部卻沒有,細考之,以上之論均不能自圓其說,這些乳狀石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劉注前殿未解之謎
劉注前殿位于整個墓葬的中心部位,是十五間墓室中最大的一間,面積達68.91平方米。象征楚王生前理政朝拜、宴飲賓客的大殿。中間的擎天石柱,高大粗壯,氣勢雄偉,恰好撐在南北甬道的中軸線上,構造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該布局是巧合,還是另有寓意?
壸門之謎
據專家考證,楚王夫人下葬應該是在楚王下葬三、四年之后,但楚王和夫人墓都是同時開鑿完成的。當時,兩個墓宮之間留有一道門,卻未開通,直到楚王夫人下葬后,才由工匠們“開門尋夫”。能夠建造此墓的能工巧匠,把兩座墓宮勘測設計技術打造得天衣無縫,但在這里卻留下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問題。這里是5個墓室中唯一一個開鑿不規劃的過道,楚王這邊門小,夫人那邊門大,使整個通道成為一曲尺形。有人說,這是在開門尋夫時找錯了位置,鑿到一半時才修正的。但是,在整個的15間墓室中,除了這一個過道外,沒有一處發生誤鑿,為什么偏偏發生在這道只有兩米厚的墻壁處呢?再者,就算開始是誤鑿。 龜山漢墓是我國古代的一大歷史謎團啊!
烈士墓導游詞篇八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縣石井人,為明末清初反抗荷蘭侵略,收復和開發中國臺灣的民族英雄。永歷十五年(1661)四月,揮師東渡,在中國臺灣人民的支援下,于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侵略者投降,中國臺灣回歸祖國。永歷十六年五月初八日 (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于臺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二十二日遷葬今地鄭氏祖塋內。隨同遷葬的有其子鄭經等靈柩。墓室三合土構筑,坐東朝西,平面呈風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為鄭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華表1對,高14米,頂端雕坐獅;石夾板9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1929年曾在墓內發現鄭成功佩戴的龍紋及鳥紋玉帶17塊,分別為大、中、小長方形和圓桃形狀,共出的還有頭發、龍袍殘片、布靴面等珍貴文物。墳堆前設石供案桌和花崗巖石墓碑,墓碑陰刻“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喬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
鄭新新介紹,鄭克塽在撰寫墓志銘中明確寫鄭成功遺骸附葬于南安樂齋公瑩內。
但是,河南固始一份“鄭成功墓地考察報告”說,上個世紀70年代,河南固始發現“鄭成功之墓”,另外還有人發起“鄭成功真墓在何方”的討論,猜測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為了遮人耳目,寫下《鄭氏附葬祖父墓志》聲稱鄭成功歸葬南安,其實可能早就設法把鄭成功父子秘密安葬在河南了。
廈門已故專家張宗洽《細說鄭成功》一書中分析,這一問題確實值得引起注意,遺憾的是河南固始之墓,早年未留下可靠考古資料,僅憑事后調查追記。另外,南安鄭成功墓1929年被盜,當時似乎未弄清所開二棺究竟是鄭成功夫婦或鄭經夫婦之棺。殊不知鄭經亦襲王爵,依制亦可用蟒袍、玉帶。文中認為,若后人有機會再重新整理南安鄭成功墓,或可弄個水落石出。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伍天輝先生表示,河南固始一說證據不足,鄭成功真墓即在南安,且列入國家文物保護。
近年來,有關鄭成功墓在何處的爭議不時發生。此前,河南固始縣稱在上世紀50年代挖掘到了鄭成功墓,研究鄭成功的有關專家對此說予以質疑。專家介紹,鄭成功靈柩于1699年遷葬南安水頭,歸附祖墓。1929年,鄭陵被盜。日前,記者再訪當年參與整理鄭成功墓的當事人后代及研究鄭成功的一些學者。
烈士墓導游詞篇九
鄭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縣石井人,為明末清初反抗荷蘭侵略,收復和開發中國臺灣的民族英雄。永歷十五年(1661)四月,揮師東渡,在中國臺灣人民的支援下,于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侵略者投降,中國臺灣回歸祖國。永歷十六年五月初八日 (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于臺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二十二日遷葬今地鄭氏祖塋內。隨同遷葬的有其子鄭經等靈柩。墓室三合土構筑,坐東朝西,平面呈風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為鄭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華表1對,高14米,頂端雕坐獅;石夾板9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1920xx年曾在墓內發現鄭成功佩戴的龍紋及鳥紋玉帶17塊,分別為大、中、小長方形和圓桃形狀,共出的還有頭發、龍袍殘片、布靴面等珍貴文物。墳堆前設石供案桌和花崗巖石墓碑,墓碑陰刻“明石井樂齋鄭公、淑慎郭氏、喬梓五世孫、六世孫、七世孫塋域”。
鄭新新介紹,鄭克塽在撰寫墓志銘中明確寫鄭成功遺骸附葬于南安樂齋公瑩內。
但是,河南固始一份“鄭成功墓地考察報告”說,上個世紀70年代,河南固始發現“鄭成功之墓”,另外還有人發起“鄭成功真墓在何方”的討論,猜測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為了遮人耳目,寫下《鄭氏附葬祖父墓志》聲稱鄭成功歸葬南安,其實可能早就設法把鄭成功父子秘密安葬在河南了。
廈門已故專家張宗洽《細說鄭成功》一書中分析,這一問題確實值得引起注意,遺憾的是河南固始之墓,早年未留下可靠考古資料,僅憑事后調查追記。另外,南安鄭成功墓1920xx年被盜,當時似乎未弄清所開二棺究竟是鄭成功夫婦或鄭經夫婦之棺。殊不知鄭經亦襲王爵,依制亦可用蟒袍、玉帶。文中認為,若后人有機會再重新整理南安鄭成功墓,或可弄個水落石出。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伍天輝先生表示,河南固始一說證據不足,鄭成功真墓即在南安,且列入國家文物保護。
近年來,有關鄭成功墓在何處的爭議不時發生。此前,河南固始縣稱在上世紀50年代挖掘到了鄭成功墓,研究鄭成功的有關專家對此說予以質疑。專家介紹,鄭成功靈柩于1699年遷葬南安水頭,歸附祖墓。1920xx年,鄭陵被盜。日前,記者再訪當年參與整理鄭成功墓的當事人后代及研究鄭成功的一些學者。
烈士墓導游詞篇十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早在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就被譽為“東方的第一大港”,海外交通非常繁榮,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宗教遺跡和偉大的方建筑,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伊斯蘭教圣墓。伊斯蘭教圣墓位于泉州東郊靈山南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山青水秀,綠草有茵,是穆斯林向往的勝跡。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目前它的教徒人數僅次于基督教徒。該教創立于公元七世紀初,創始人穆罕默德。七世紀20xx年代,阿拉伯半島原為多神教信仰地區,后來因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逐漸向一神教過渡。后來漢志地區有人根據社會需要,反對崇拜偶像,因此就創造一種不太拘泥于教條與儀式的一神教,即“哈尼夫教”。該教尊古萊氏人的部落主神“安拉”為唯一的神,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報應”等。它的產生為伊斯蘭教打下了思想基礎。但是,哈尼夫教不具備統一阿拉伯民族的條件。因為當時不重視教義理論建設,又缺少一位能接受“安拉”啟示的先知,所以,穆罕默德目睹多神教的落后和阿拉伯半島的分裂,于是進入希拉山洞沉思。
據傳他在洞中聽到天使加波列大向他傳達真主的聲音,并確信真主選他為“先知”。真主向他啟示,他將成為真主的使者。于是,穆罕默德向人們轉達真主“安拉”的恩典。力量和威嚴。因為穆罕默德宗教宣揚“一切順從安拉“,故稱“伊斯蘭”。伊斯蘭教的教徒就是順從安拉的人,故稱“穆斯林”。但是穆罕默德受到古萊氏多神教徒和奴隸主貴族的殘酷迫害,于公元620xx年,便率領麥加的穆斯林轉移麥地那,這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也因此被定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穆罕默德在“凡穆民皆兄弟“的“大一統”口號下,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了封建神權的國家。并且迅速地發展傳教到周邊地區,因此便成為世界性宗教。
各位來賓,關于為什么叫伊斯蘭教圣墓?可能大家還不一定清楚,我這里可以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埋葬伊斯蘭教穆斯林賢人的墓葬。關于這個明末史學家何喬遠在《閩書,方域志》據傳說載,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618~620xx年)。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門徒來中國朝貢,后留中國傳教。這就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的最早傳說,而傳到泉州更是傳說紛紛。相傳唐朝武德年間,泉州灣有一次鱷魚患難成災,漁民不能出海打魚,船運貨物無人裝卸,從南洋、阿拉伯等國來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時泉州灣的海外通商貿易突然受到了破壞,茶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堆積如山,不能順利出口外銷。外來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瑪瑙和香料等進口貨物也無法起卸,沸騰的泉州港頓時冷落窒息。就在這沒有驅鱷良策之時,忽有吏部官員奏書:“西方大食國圣人穆罕默德,回教的創始人,有四大門徒在中國傳教,聽說四人法力高強,烈日難灼體膚,雨水不濕衣裳,入火不死,入水不滅,定有驅鱷之神通。
“于是唐高祖李淵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頭纏白巾,身披法衣,手捧經典(伊斯蘭教的經典為古蘭經),席坐頂禮。大唐皇帝問治鱷安民之方,其中一人啟奉:“真主降示經典,吾等奉天傳教,如善惡惡,驅鱷何難。”便朝西膜拜,口誦經文,舉手一招,御苑右樹忽移庭前,復一揮手,樹還原處。眾皆駭異。四人合掌大笑,為首的一人稱:“盤根古樹尚能招之即來,揮之而去,何況游動的水族鱷魚”皇帝大悅,即封四人為“賢人”。為保障海外通商港口的繁榮、商旅的安全,遂派一賢到廣州,二賢到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到泉州來驅鱷,三賢、四賢到了泉州果真率領眾回教徒朝西跪拜,仰天呼號,誦讀古蘭經文,其中一人撥劍遙指鱷群立鱷魚蠢動淺灘,另一人雙臂高擎,即有一群神鷹鼓翼而來,盤旋空際,爪抓巨石,向鱷魚投擲,霎時石如雨下,擊中鱷魚,不死則傷,只好逃離泉州灣。泉州灣又恢復正常的海運。
當時泉州人感念神威法力,托庇安寧,信奉回教者甚多,又因海外交通發達,所以很多阿拉伯商人便定居泉州,并且與當地人通婚。就現在泉州一帶的回民還有四萬多人,他們有的還保留著回教的習慣,有的已經漢化,于是三賢、四賢就結廬在靈山并在此傳教。他們死了以后也就葬在這里,因為夜里常有靈異之光發出,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靈山圣墓”。當時還沒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這里來禮拜。后來隨著穆斯林教徒的不斷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資建造了通淮銜清凈寺,它是我國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蘭教寺。
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兩座花崗石雕的長方形墓蓋石,墓蓋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簡樸無華,襯托二位賢者的高潔品德。墓后是一個半月形回廊環抱墓室,據說這樣象征伊斯蘭象初月一樣純潔。這幾根造型特異的廊柱,上下兩端偏細,據主建筑學家考證,為唐代柱式叫“梭柱”。這一考證為圣墓的歷史年代提供了實物佐證。回廊正中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記載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0xx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遠渡重洋來到泉州,為圣賢修墓的過程,他們的這舉動表達了對真主的尊從。還有明代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1420xx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麥加之前,專程到泉州來拜謁。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紀念。
這個風動石就是當年傳說中神鷹擲落的大石頭,這塊石頭風吹則晃,手推則動,俗稱為“風動石”。也是福建省三個風動石之一。回教徒們把它看作是真主安拉賜予平安的遺物。明朝嘉靖年間,泉州知府周道光在上面刻上“碧玉球”三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機妙”四個字,因此便構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風動”。
千百年來,這座伊斯蘭教圣墓一直受到歷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護,它是我國極為珍貴的伊斯蘭歷史文物。它猶如不朽的花朵,永遠開放在穆斯林的心中!
上一篇:最新金絲峽導游詞5分鐘